金婚沒有看過,印象最深的是《激情燃燒的歲月》,講述一位軍人對自己妻子終身不渝的愛《激情燃燒的歲月》小時候看的,十幾年過去了依然印象深刻,一直記得結局的一幕:兩個滿頭白髮的老頭老太太拿著一個小旗子, 互相攙扶著走到東遼中街回憶著年輕時初見的那一一幕:
“三十七年過去了 三十七年前我在那進的城 那時候你梳了兩條大辮子 扭著小腰打那就扭過去了 別提多帶勁了。”
“你呢 那你呢 騎一個破馬挎一個破槍 眼睛滴溜溜老盯著我 那股勁頭兒活像個鬍子。”
“是啊 我這一輩子第一得感謝共產黨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石光榮。第二感謝你 沒有你 我就過不上這有兒有女有滋有味兒的日子。可這日子沒過夠呢我們就老了 有下輩子 我還在這等著你。”
“你等著我幹啥呀 等著我跟你吵架呀。”
“那當然 吵架它也是滋味,我就等著你吵架。”
人群湧動中,紅旗翻飛,老太太舞動著火紅的綢子,領著當年的老文工團員們跳著秧歌,老頭站在中街廣場高高的臺階上看著領舞的老伴活潑的舞姿和燦爛的笑容,依舊像年輕時那樣痴迷入神。
時隔十幾年年,我又看了遍這部我小學時代看的電視劇,當時很喜歡看,現在重新看卻有更多的感動,聽著熟悉的音樂,結局不管看多少次都會淚流滿面。一部好劇的火熱不外乎三點:故事好即劇本好、演員演的好、導演拍的好
這部電視劇的故事內容是非常生活化而且真實的。講訴的是是經歷過戰爭年代走在紅旗下的老一輩革命家們,受眾定位在我們的父親母親這一年齡層,吸引了父母這一輩人的喜愛,而對於年輕一輩人來說,是一個所有年輕人父母小時候所生活的年代,也有可能正是他們所經歷的生活。雖然是軍旅題材的劇,卻不是很多戰爭場面的展現,而是一個軍人家庭的瑣碎生活,從娶妻生子,到家庭矛盾產生,到後面的消除隔閡,展現了一個軍人英雄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兒女情長,家長裡短。他們在吵吵鬧鬧中,互相埋怨中不斷的磨合,故事真實,人物平凡,劇中情節能讓觀眾產生共鳴,會有些讓你似曾相識過的感覺。
劇中演員演的也很好,兩個演員從年輕時候演到老年,講人物的不同年齡不同狀態拿捏得準確自然,讓人看了沒有違和感,眼神舉止,感覺他們就是真實的石光榮和褚琴,演技精湛。石林、石晶演的也很好,一家人吵吵鬧鬧,演的很生活化,沒有很戲劇化的舞臺感覺,讓人通常忘記了他們是在看錶演,而是在看人物生活。
拍的好也是這劇火熱的一個方面,電視配樂、化妝、各種場景的處理都把握的很好。特別喜歡配樂,淡淡的,很家庭的感覺,配上劇中情節,觸動人心,讓人有一種戳中心窩子的感覺,在悠長的音樂中彷彿能感受到父輩們曾經的那些青蔥歲月。石光榮和褚琴轉戰途中相遇打馬繞著妻子三圈,不忍離去的畫面最後塞了一個土豆給她,配上插曲,讓人感動。石光榮“提前退休”了!他帶著勳章,大哭,讓人覺得人生如白駒過隙. 原來英武的戰將,轉眼已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讓人感到生活的蒼涼!
沒有花前月下,沒有海誓山盟,石光榮憑藉軍人果斷的作風,強攻後智取,在組織和父母的支援下,迅速的和褚琴旅行了簡單的婚禮,同事也拆散了褚琴和心上人。本以為是幸福的開始,卻是矛盾的開端。
毫無疑問石光榮對褚琴是喜歡的,忠貞的。石光榮自從見到褚琴的那一刻起就將自己的心交給了褚琴,一生從未動搖。他叫她丫頭,新婚時他說:“如果娶不到你,這輩子我就不娶了。”在朝鮮戰場上寫信表達思念之情,相遇時打馬繞妻三圈,最後將一顆土豆放在妻子的手中;暮年承諾:“下輩子,有下輩子,我還在這等你。”
然而由於各自的出身,成長環境,兩人的知識文化差異,性格、愛好、情感取向的迥異,導致了這對本就沒有感情基礎的夫妻婚後矛盾叢生。石光榮出生農村,受到強烈的親族觀念的薰染,有著農民的意識形態,他不忘記老家的鄉親,把鄉親視為哥們,與他們大碗吃麵大口吐痰,把家裡弄得菸頭滿地,他任由人拿走家裡東西,甚至隨地大小便;家鄉鬧災慷慨解囊;石光榮有不愛洗澡漱口,吃飯砸吧嘴,等各種壞習慣;褚琴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嚮往城市文明的女軍官,她先是很不高興,接著開始冷眼相向,出口譏諷,石光榮全然不顧;褚琴講究衛生,有潔癖,十分討厭石光榮不洗腳不刷牙的壞習慣
石光榮從小當兵,軍人是他引以為傲的身份,他有著堅強的意志,果斷,勇敢,熱愛部隊,熱愛國家,對戰爭有狂熱的激情,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把生日定在了建軍節,也因為這樣,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部隊和戰友身上,沒有顧及家庭。在和平年代也滿腦子仍是虛幻的戰爭,無法從戰爭中走出來。在對待婚姻和家庭生活問題上,石光榮仍像在戰場上那樣發號施令,獨斷專行,蠻橫固執。動輒不容商量、大嗓門地訓斥、指揮別人、從來不知道細心關心妻子;他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並強迫別人予以接受,如把褚琴已經栽有花卉的草坪蠻不講理的毀掉,引起褚琴的不滿和憤慨;在兒子石林的職業選擇問題上,為了孩子們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戰士,石光榮往往採取極端手段,強制石林去當兵使得父子感情破裂,十多年未見面。這經常使石光榮在家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褚琴是識大體,知書達理,有細膩情感的女性,她浪漫小資。他討厭石光榮的粗魯、專橫、野性、自以為是,不能容忍石光榮對孩子的嚴厲,也不能忍受石光榮在家庭生活中的獨斷專行,而褚琴的一如既往追求浪漫和情致同樣使石光榮感到無比的壓抑。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榮家的成員們為了自己堅持的原則,因為戰爭、因為與鄉親們的來往、因為很小的家庭瑣事而爭吵不斷,不斷地衝突、摩擦。
時間是一個偉大的教師,長期的共同生活讓石光榮和楮琴學會了忍讓和理解,他們在衝突和摩擦中不斷地貼近對方。褚琴清楚地感受到石光榮的激情依舊在燃燒,而且越發熾熱。在石光榮生命垂危的時候,褚琴和孩子們才真正認識到他們和他的感情有多麼的深,在這個英勇的軍人身上蘊藏著多麼可貴品格,他是那樣的稱職,在他無數的行動中,他使他的生命與他們的生命是融合得如此完美。
透過對石光榮和褚琴之間的種種矛盾衝突,令人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表的苦澀,他們之間有沒有產生愛情,他們的婚姻是幸還是不幸,都很難去定論。有人說沒有兩人之前細水長流,相互理解而產生的婚姻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就是時間的流逝,雙方依然沒有相互的感情,矛盾不斷,最後因為孩子的牽絆唯有將就地生活下去。另一種則是結婚後時間久了,漸漸熟悉了對方產生感情,最後化成了親情,在一起也算不錯。褚琴對於石光榮的感情更多的是在結婚以後,生活上的習慣,慢慢產生了感情。
觀眾對該劇的反響熱烈,因為不少人似乎都能夠在石光榮家找到自己家庭中的一點影子。婚姻的起始端很難說是那種叫做愛情的東西,但是另一頭卻是實實在在的親情,抹不掉也擦不去。褚琴與石光榮的婚姻生活,幸與不幸恐怕是沒有定論的,而這種無定論性似乎正可以涵蓋更多中國家庭的過去和現在
至少我能夠在石光榮家找到自己家庭中的一點,看這部劇的時候就好像在重溫我家的生活。爸爸和媽媽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合的,但沒有石光榮的強娶,也沒有褚琴的心不甘情不願。從小時候有記憶起爸爸媽媽就吵架不斷,互相埋怨,爸爸嫌媽媽愚昧無知,眼界小,整天唸叨;媽媽討厭爸爸的大男子主義、暴脾氣,動不動就大聲呵斥、指揮別人、埋怨爸爸不會賺錢又大手大腳花錢。因為一點點小事也能吵得不可開交,摔東西、打架、離家出走從小上演到大。劇中一幕石林因為偷開汽車拍被責罰而不敢回家,石晶出來尋找哥哥說爸爸媽媽在家吵架叫他不要回家,兩人就躲在水泥圈了。這就像我和弟弟的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家吵架,東西摔得霹靂啪啦響,弟弟也在嚎啕大哭,而自己不想看到這種場面就自己跑到沒有人的地方躲起來,躲到聽不到吵架聲音的地方直到天黑家人來找。
三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也同樣讓我想起了童年時代的回憶。雖然生活條件對比現在苦了點但是卻有屬於我們的無憂時光和屬於那個年代的童趣與純真。各種玩具都是自制的,爸爸親自用木頭做的小推車,瓦片就可以進行一場兩軍對壘的戰鬥,泥土捏成的娃娃,室外就是天然的遊樂場,這對於現代的孩子來說是體會不到的。
一直吵吵鬧鬧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我和弟弟也都離開了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消停了,偶爾拌拌嘴。有一段時間爸爸脖子上長了個腫塊,需要住院開刀,我和弟弟都在外地,一時都回不去,媽媽那段時間明顯的感到不安和脆弱,也知道體貼忍讓了。看到劇中石光榮躺在病床上,褚琴在旁邊哭泣訴說,想到媽媽守在病床邊的情形就泣不成聲。我一直覺得爸爸媽媽之間是沒有感情的,就是個合夥過日子。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平淡無味的,石光榮說:“這一天到晚不飽不餓,不冷不熱,活地都快把我身上的疤痕癤子磨平了!”因為生活太平淡,而我們又想在生活中製造一點波瀾出來,可能吵架就是生活的調劑品,所以我們一直在為幸福和快樂而努力。
金婚沒有看過,印象最深的是《激情燃燒的歲月》,講述一位軍人對自己妻子終身不渝的愛《激情燃燒的歲月》小時候看的,十幾年過去了依然印象深刻,一直記得結局的一幕:兩個滿頭白髮的老頭老太太拿著一個小旗子, 互相攙扶著走到東遼中街回憶著年輕時初見的那一一幕:
“三十七年過去了 三十七年前我在那進的城 那時候你梳了兩條大辮子 扭著小腰打那就扭過去了 別提多帶勁了。”
“你呢 那你呢 騎一個破馬挎一個破槍 眼睛滴溜溜老盯著我 那股勁頭兒活像個鬍子。”
“是啊 我這一輩子第一得感謝共產黨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石光榮。第二感謝你 沒有你 我就過不上這有兒有女有滋有味兒的日子。可這日子沒過夠呢我們就老了 有下輩子 我還在這等著你。”
“你等著我幹啥呀 等著我跟你吵架呀。”
“那當然 吵架它也是滋味,我就等著你吵架。”
人群湧動中,紅旗翻飛,老太太舞動著火紅的綢子,領著當年的老文工團員們跳著秧歌,老頭站在中街廣場高高的臺階上看著領舞的老伴活潑的舞姿和燦爛的笑容,依舊像年輕時那樣痴迷入神。
時隔十幾年年,我又看了遍這部我小學時代看的電視劇,當時很喜歡看,現在重新看卻有更多的感動,聽著熟悉的音樂,結局不管看多少次都會淚流滿面。一部好劇的火熱不外乎三點:故事好即劇本好、演員演的好、導演拍的好
這部電視劇的故事內容是非常生活化而且真實的。講訴的是是經歷過戰爭年代走在紅旗下的老一輩革命家們,受眾定位在我們的父親母親這一年齡層,吸引了父母這一輩人的喜愛,而對於年輕一輩人來說,是一個所有年輕人父母小時候所生活的年代,也有可能正是他們所經歷的生活。雖然是軍旅題材的劇,卻不是很多戰爭場面的展現,而是一個軍人家庭的瑣碎生活,從娶妻生子,到家庭矛盾產生,到後面的消除隔閡,展現了一個軍人英雄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兒女情長,家長裡短。他們在吵吵鬧鬧中,互相埋怨中不斷的磨合,故事真實,人物平凡,劇中情節能讓觀眾產生共鳴,會有些讓你似曾相識過的感覺。
劇中演員演的也很好,兩個演員從年輕時候演到老年,講人物的不同年齡不同狀態拿捏得準確自然,讓人看了沒有違和感,眼神舉止,感覺他們就是真實的石光榮和褚琴,演技精湛。石林、石晶演的也很好,一家人吵吵鬧鬧,演的很生活化,沒有很戲劇化的舞臺感覺,讓人通常忘記了他們是在看錶演,而是在看人物生活。
拍的好也是這劇火熱的一個方面,電視配樂、化妝、各種場景的處理都把握的很好。特別喜歡配樂,淡淡的,很家庭的感覺,配上劇中情節,觸動人心,讓人有一種戳中心窩子的感覺,在悠長的音樂中彷彿能感受到父輩們曾經的那些青蔥歲月。石光榮和褚琴轉戰途中相遇打馬繞著妻子三圈,不忍離去的畫面最後塞了一個土豆給她,配上插曲,讓人感動。石光榮“提前退休”了!他帶著勳章,大哭,讓人覺得人生如白駒過隙. 原來英武的戰將,轉眼已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讓人感到生活的蒼涼!
沒有花前月下,沒有海誓山盟,石光榮憑藉軍人果斷的作風,強攻後智取,在組織和父母的支援下,迅速的和褚琴旅行了簡單的婚禮,同事也拆散了褚琴和心上人。本以為是幸福的開始,卻是矛盾的開端。
毫無疑問石光榮對褚琴是喜歡的,忠貞的。石光榮自從見到褚琴的那一刻起就將自己的心交給了褚琴,一生從未動搖。他叫她丫頭,新婚時他說:“如果娶不到你,這輩子我就不娶了。”在朝鮮戰場上寫信表達思念之情,相遇時打馬繞妻三圈,最後將一顆土豆放在妻子的手中;暮年承諾:“下輩子,有下輩子,我還在這等你。”
然而由於各自的出身,成長環境,兩人的知識文化差異,性格、愛好、情感取向的迥異,導致了這對本就沒有感情基礎的夫妻婚後矛盾叢生。石光榮出生農村,受到強烈的親族觀念的薰染,有著農民的意識形態,他不忘記老家的鄉親,把鄉親視為哥們,與他們大碗吃麵大口吐痰,把家裡弄得菸頭滿地,他任由人拿走家裡東西,甚至隨地大小便;家鄉鬧災慷慨解囊;石光榮有不愛洗澡漱口,吃飯砸吧嘴,等各種壞習慣;褚琴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嚮往城市文明的女軍官,她先是很不高興,接著開始冷眼相向,出口譏諷,石光榮全然不顧;褚琴講究衛生,有潔癖,十分討厭石光榮不洗腳不刷牙的壞習慣
石光榮從小當兵,軍人是他引以為傲的身份,他有著堅強的意志,果斷,勇敢,熱愛部隊,熱愛國家,對戰爭有狂熱的激情,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把生日定在了建軍節,也因為這樣,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部隊和戰友身上,沒有顧及家庭。在和平年代也滿腦子仍是虛幻的戰爭,無法從戰爭中走出來。在對待婚姻和家庭生活問題上,石光榮仍像在戰場上那樣發號施令,獨斷專行,蠻橫固執。動輒不容商量、大嗓門地訓斥、指揮別人、從來不知道細心關心妻子;他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並強迫別人予以接受,如把褚琴已經栽有花卉的草坪蠻不講理的毀掉,引起褚琴的不滿和憤慨;在兒子石林的職業選擇問題上,為了孩子們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戰士,石光榮往往採取極端手段,強制石林去當兵使得父子感情破裂,十多年未見面。這經常使石光榮在家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褚琴是識大體,知書達理,有細膩情感的女性,她浪漫小資。他討厭石光榮的粗魯、專橫、野性、自以為是,不能容忍石光榮對孩子的嚴厲,也不能忍受石光榮在家庭生活中的獨斷專行,而褚琴的一如既往追求浪漫和情致同樣使石光榮感到無比的壓抑。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榮家的成員們為了自己堅持的原則,因為戰爭、因為與鄉親們的來往、因為很小的家庭瑣事而爭吵不斷,不斷地衝突、摩擦。
時間是一個偉大的教師,長期的共同生活讓石光榮和楮琴學會了忍讓和理解,他們在衝突和摩擦中不斷地貼近對方。褚琴清楚地感受到石光榮的激情依舊在燃燒,而且越發熾熱。在石光榮生命垂危的時候,褚琴和孩子們才真正認識到他們和他的感情有多麼的深,在這個英勇的軍人身上蘊藏著多麼可貴品格,他是那樣的稱職,在他無數的行動中,他使他的生命與他們的生命是融合得如此完美。
透過對石光榮和褚琴之間的種種矛盾衝突,令人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表的苦澀,他們之間有沒有產生愛情,他們的婚姻是幸還是不幸,都很難去定論。有人說沒有兩人之前細水長流,相互理解而產生的婚姻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就是時間的流逝,雙方依然沒有相互的感情,矛盾不斷,最後因為孩子的牽絆唯有將就地生活下去。另一種則是結婚後時間久了,漸漸熟悉了對方產生感情,最後化成了親情,在一起也算不錯。褚琴對於石光榮的感情更多的是在結婚以後,生活上的習慣,慢慢產生了感情。
觀眾對該劇的反響熱烈,因為不少人似乎都能夠在石光榮家找到自己家庭中的一點影子。婚姻的起始端很難說是那種叫做愛情的東西,但是另一頭卻是實實在在的親情,抹不掉也擦不去。褚琴與石光榮的婚姻生活,幸與不幸恐怕是沒有定論的,而這種無定論性似乎正可以涵蓋更多中國家庭的過去和現在
至少我能夠在石光榮家找到自己家庭中的一點,看這部劇的時候就好像在重溫我家的生活。爸爸和媽媽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合的,但沒有石光榮的強娶,也沒有褚琴的心不甘情不願。從小時候有記憶起爸爸媽媽就吵架不斷,互相埋怨,爸爸嫌媽媽愚昧無知,眼界小,整天唸叨;媽媽討厭爸爸的大男子主義、暴脾氣,動不動就大聲呵斥、指揮別人、埋怨爸爸不會賺錢又大手大腳花錢。因為一點點小事也能吵得不可開交,摔東西、打架、離家出走從小上演到大。劇中一幕石林因為偷開汽車拍被責罰而不敢回家,石晶出來尋找哥哥說爸爸媽媽在家吵架叫他不要回家,兩人就躲在水泥圈了。這就像我和弟弟的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家吵架,東西摔得霹靂啪啦響,弟弟也在嚎啕大哭,而自己不想看到這種場面就自己跑到沒有人的地方躲起來,躲到聽不到吵架聲音的地方直到天黑家人來找。
三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也同樣讓我想起了童年時代的回憶。雖然生活條件對比現在苦了點但是卻有屬於我們的無憂時光和屬於那個年代的童趣與純真。各種玩具都是自制的,爸爸親自用木頭做的小推車,瓦片就可以進行一場兩軍對壘的戰鬥,泥土捏成的娃娃,室外就是天然的遊樂場,這對於現代的孩子來說是體會不到的。
一直吵吵鬧鬧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我和弟弟也都離開了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消停了,偶爾拌拌嘴。有一段時間爸爸脖子上長了個腫塊,需要住院開刀,我和弟弟都在外地,一時都回不去,媽媽那段時間明顯的感到不安和脆弱,也知道體貼忍讓了。看到劇中石光榮躺在病床上,褚琴在旁邊哭泣訴說,想到媽媽守在病床邊的情形就泣不成聲。我一直覺得爸爸媽媽之間是沒有感情的,就是個合夥過日子。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平淡無味的,石光榮說:“這一天到晚不飽不餓,不冷不熱,活地都快把我身上的疤痕癤子磨平了!”因為生活太平淡,而我們又想在生活中製造一點波瀾出來,可能吵架就是生活的調劑品,所以我們一直在為幸福和快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