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姬付文
-
2 # 零仃洋
填詞不應該和寫詩混為一談。詞有詞譜,必須嚴格按平仄規定填。而寫詩則不同,可以“一三五不論”,也可以“拗救”。所以有可能會出現“三平尾”的病句。“三仄尾”一般是指不是韻腳的句子,而所謂“三仄尾”並無硬性規定,實際上是允許的。
“三平尾”是指韻腳句最後連續出現三個平聲字。為什麼不允許呢?寫詩是講究韻律的。之所以有平仄的規定,無非是增加詩的韻味,增加詩的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非常有味,非常優美,且很有節奏感。
再者,詩詞格律,古即有之。而古人朗誦文章,不是像現代人這樣朗讀,而多半是唱讀。這就更要求詩詞要講究格律韻味,唱讀起來也就更加優美動聽了。
-
3 # 茗風242
還需補充一點,五律,五絕,和長調詞除外。因為五律和五絕,只有五個字排列,必然會出現三平和三仄。而詞中,很多三個字轉折處,也會出現三平,三仄現象。也有特例。諸如袁枚五絕青苔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首句就是五連仄,本著一三五不論的原則,不以詞害意,也可使得。林黛玉教香菱寫詩那段,已經很好地說明了規則了。
諸如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夜寂靜就是三仄。許多短片語轉折時,都是通韻,可平可仄,便於操作。只要押韻沒錯韻就可以了。
-
4 # 費玉山
抑揚頓挫源平仄,
三仄音高難續接。
壓抑三平直淡淡,
仄平巧配音律和。
-
5 # 老街味道
問題:除了古風,為什麼在寫詩、填詞、作對聯,嚴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前言三平尾是指結尾三個字都是平聲,一般稱之為三平調。三仄尾是指結尾三個字都是仄聲。
題主這個問題並不準確,對聯本身並不嚴謹,三平調、三仄尾要求本來就不嚴格。
格律詩中的三仄尾很常見,在唐詩中比比皆是,是平平平仄仄的兩種變革之一,幾乎成為了律句的固定句式,並不存在“嚴禁”的現象,格律詩嚴禁的是“三平調(三平尾)”。
一、唐近體詩中的三仄尾1、初唐
杜甫的爺爺《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雲霞出海曙,平平仄仄仄,出,是入聲字。思,作名詞時,是去聲。
2、盛唐
盛唐王維《登裴秀才迪小臺》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遙知遠林際,不見此簷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第一句三仄尾:端居不出戶;第五句鯉魚翻波:遙知遠林際。
3、中唐
中唐大詩人劉禹錫的《歲夜詠懷》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遊者,而今有幾多。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第一句,彌年不得意,得,是入聲字,這句是三仄尾。
4、晚唐
晚唐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第七句三仄尾,惆悵無因見范蠡,中仄平平仄仄仄。
二、詞中三平尾、三仄尾詞中 五七言的句子大多采用律句,也基本符合格律詩的平仄規則。例如漁家傲、浣溪沙等詞牌基本是整齊的律句。
不過詞多是長短句,另外詞的平仄是要根據詞譜來填寫,三平尾也好,三仄尾也好,並不是詞的規則,只需要依譜填詞就可以。其中三仄尾也非常多見,但是三平尾極其罕見
1、詞,不講究三仄尾:
例如周邦彥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回頭迢遞便數驛 平平平仄仄仄仄
似夢裡:仄仄仄;淚暗滴:仄仄仄。
又如姜夔《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但怪得:仄仄仄;正寂寂:仄仄仄。
詞中的三字逗,有很多"仄仄仄"的現象,例如:切莫要、莫不是、又早是、又況是、當此際、怎禁得、最妙處、 最好是、只落得 、 寫不盡、 望不斷 、 看不盡 、禁不住、 賞不盡、只不過、怎識得 、便怎地 、可直作、 看破那 、 唯此地.....
又如史達祖《齊天樂·秋興 》
闌干只在鷗飛處,年年怕吟秋興。斷浦沉雲,空山掛雨,中有詩愁千頃。波聲未定。望舟尾拖涼,渡頭籠暝。正好登臨,有人歌罷翠簾冷。悠然魂墮故里,奈閒情未了,還被吹醒。拜月虛簷,聽蛩壞砌,,復能憐嬌俊。憂心耿耿。寄桐葉芳題,冷楓新詠。莫遣秋聲,樹頭喧夜永。悠然魂墮故里:平平平仄仄仄。
2、詞中三平尾很罕見
柳永《浪淘沙慢》
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負佳人、幾許盟言,便忍把、從前歡會,陡頓翻成憂戚。愁極,再三追思,洞房深處,幾度飲散歌闌,香暖鴛鴦被。豈暫時疏散,費伊心力。殢雲尤雨,有萬般千種,相憐相惜。恰到如今,天長漏永,無端自家疏隔。知何時、卻擁秦雲態?願低幃暱枕,輕輕細說與,江鄉夜夜,數寒更思憶。又聞空階:仄平平平;
嗟因循:平平平;知何時:平平平。
三、對聯沒有詩詞那麼嚴格1、廣東南華寺天王殿
上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奉;下聯: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上聯:何物供奉,平仄仄仄;下聯:什麼來由,平平平平。
2、臺灣台中龍泉巖
上聯:龍井茂青松,群沾法雨;下聯:泉巖生翠竹,普蔭慈雲。普蔭慈雲:仄平平平。
3、臺灣台中慈善寺觀音閣
上聯:淨土蓮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聯:牟尼珠獻,三摩三藐三菩提。
三菩提:平平平。
▲上圖中的對聯中,上下聯都是仄收尾。不知道請誰寫的。
▲上圖中的對聯,上下聯掛反了,德是仄聲字,應該是上聯,需要掛在右邊。不知道是哪個廟裡的糊塗和尚乾的。這種廟就不要進去燒香了。
▲上圖中的對聯也掛反了,吃是入聲字,應該是上聯掛在右邊。這家的藥匣子不會也是亂放吧。
結束語詩中出現三平尾,就不能成為格律詩了。但是三仄尾和鯉魚翻波在格律詩中很常見。填詞的依據詩曲譜或者詞譜,其中三仄尾也非常多見,但是三平尾就極少。對聯一般來說也是依據格律詩的上下對仗規則,但是相對於格律詩詞就沒有那麼嚴格了。
至於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在寫詩、填詞、作對聯,嚴禁三平尾和三仄尾?正確的答案是:不一定嚴禁,原因和依據如上文。
-
6 # 嚴中藝
古代詩詞是要配合古樂古曲來唱的,平仄交錯及押韻可產生抑揚頓挫的節奏及節拍感,並結合古音樂可產生音樂韻律的美感,這也是語言中的音樂美感。
後來搭配詩詞的古音樂己失傳,詩詞就歸入了文學範疇。但詩詞中還存有一定的古音樂的元素。於是就在詩詞文學中一併儲存下來。後來隨著人們使用的語言產生變化,日常語音離古詩詞裡的節奏,節拍及壓韻相合的音樂因素漸遠。於是就比效難作古詩了,古詩創作於是失落,沒有達到唐宋的水平。
但到現在雖說中國古代音樂失傳了,但現在還有些方言歌曲什麼的,人們也許並不能聽懂它唱些什麼。但聽起來卻非常好聽。哪就是這種方言的音樂元素和音樂元素相通的原因了。
在古代中國是有音樂的,並不是只有西方有,只不過中國式的音樂己失傳罷了。
話轉回頭講話也是有音樂原素的,但現代人講的話己和古代人的不同,往往也極難用現在的話去寫古詩詞了,因此有人就想去掉古人的一些詩詞因素,單講求意境來表現古詩詞。
但意境古人也重視的,否則沒有任何意境的一首古詩詞也不會流傳到現在的。古代人追求格律其實也只是追求古音樂的元素罷了。
從上可以看到,格律越嚴,應該是某些音樂條件對詩詞的限制造成的,唐宋的音樂應該比之前的朝代更有發展,這或許是古風的平仄要求不太嚴格而律詩卻要求平仄極嚴的原因了,這就是要達到配合音樂所要求的條件。
-
7 # 梧桐樹邊羽
題主的這個問題,咱們簡化一下。
寫詩(非古風),填詞,作對聯,不是古風那就是近體詩了,即格律詩,詞牌是格律體,對聯作為律詩中二聯引申出來的文學形式,也是格律體。
所以題主實際上問的是:為什麼格律體嚴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這裡面有個錯誤。格律體確實是嚴禁三平尾的,但是三仄尾是沒有定論的,直到近代才開始有人提出來,並慢慢形成一種和三平尾同錯的認識。
其實,三仄尾在唐詩宋詞中大量存在,根本不是問題,自然不是格律體的錯誤。只不過格律體的基礎是兩個音節間隔,所以格律體平仄格式中是沒有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前面和中間有)。所以我們如果單單從“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四種基本平仄格式來學習寫格律體,肯定就不會出現三平尾、三仄尾的現象。
三仄尾古詩中的三仄尾是大量存在的,這裡的原因我們從詩歌音韻和平仄的發展來看。
格律體正式成型之初,永明體、宮體已經開始了格律詩的探索。但是,這個時期還是沒有平仄的概念,那麼,詩人們如何標註漢字的發音,或者說遵循什麼樣的規律來寫詩,以保證句子的韻律呢?
雙瞳奇人,永明體創始人之一的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四聲就是“平、上、入、去”,也就是說從這裡起,漢字的四聲發音法就開始用於詩歌創作了。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個時候的“四聲”與我們現在普通話的“一、二、三、四”聲是不同的。平包括了我們今天的一聲、二聲,上聲是我們今天的三聲,去聲是我們今天的四聲。而入聲字在普通話裡面已經消失。
那麼會出現一種什麼情況呢?我們看沈約的《悼亡詩》中的句子:“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按照四聲譜標註出來應該是怎樣(當然,我們用今天的發音來標也不精確,這裡純屬示例):“去平平上去,平平平去平”,這樣是比較難找出格律之間的規律的。
到了唐朝,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韻相對於格律詩來說還是複雜,於是在武則天欽定下主持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這本書直接把四聲韻針對格律詩簡化為平仄,將平音單獨拿出來成為“平”,因為格律詩是以平聲結尾,而且聲音上揚,和其他的“上、入、去”三種發音有明顯區別,其他三種就統稱為“仄”。
再來看沈約這首詩的平仄標註:“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樣是不是就簡潔了許多?學會了格律基礎格式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首句平仄是首字不論的“平平平仄仄”的正格,而對句應該是“仄仄仄平平”,所以這兩句是出律了,《悼亡詩》就是一首古風,不是格律詩。
說三平尾和三仄尾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平仄知識呢?
因為三仄尾中的三個字發音有可能完全不同,這在吟誦的時候自然是通順的,當然不能草草劃入出律了事,更加不能說這詩格律詩嚴格禁止的。
如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實際上就是“平平上去入,平去入平平。”雖然都在仄聲裡,但是“兩、岸、闊”三個字是不同的發音,如果我們會讀“闊”這個入聲字的古音的話,也許會更加抑揚頓挫,郎朗清晰。
《唐詩三百首》的五律共有八十首,其中有二十四首是三仄尾,佔到了30%。很顯然這不是特例、孤例,這就是可以存在的。
所以說,三仄尾不是格律詩的問題。當然了,你不能全都是仄,“仄仄仄仄仄”一句下來,然後說,這個三仄尾有問題。
三平尾那為什麼三平尾絕對不允許呢?
平聲相對於仄聲來說,只包括了陰平、陽平。而且這兩種聲調都是平和、悠長的。在詩詞中,特別是格律詩中,韻腳必須使用平聲。這是因為平聲上揚,起到一個句讀的作用,告訴讀者,這句話說完了,這首詩寫完了。
如果使用連續的平聲,一連三個平聲字,聲律就沒有變化顯得平板,不能出現音調的高低抑揚變化,聽起來就不和諧悅耳。我們聽的廣告轟炸“羊羊羊”,好聽嗎?用童聲讀出來,並且讓最後一個音節拖長髮生變化,還是可以的,但是用普通話反覆念出來就是聒噪而令人厭煩的,就像一群蒼蠅在耳邊環繞,不過這正是他們讓你記住的方式。
而詩歌作為一種用來朗誦的韻文,一旦失去了抑揚頓挫的上口感覺,魅力自然就要大打折扣。詩是韻文,是音律和內容的完美結合,所以要儘量避免這種會產生錯誤吟誦感的音韻組合。唐詩中也有三平尾,如“夜靜春山空”、“隱處唯孤雲”就是三平尾,這些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格律體成熟之後,這種問題基本上就不會出現了。這些三平尾的詩句在唐詩中數量極少,大約只佔1%。
這還是因為當初格律體是在試探成型的階段。有些規則,一旦大家發現有利於詩歌創作,就都會自動使用了。
對聯雖然出自格律體,但是好像要寬鬆一些,因為對對子本身就是民間的文字遊戲,這方面粗放一些,也沒什麼問題。
但是在格律詩中是絕對不可以的。
-
8 # 使用者9610265037192
這些個舒情的東西,能舒情有意境讀起來朗朗上口就行,又不當詩人,又平又仄實在繁鎖無趣,把個情致攪得蕩然無存太沒意思。
-
9 # 李老根2017
食古不化說老迂,
喋喋不休論平仄。
學究抱殘真堪笑,
歪嘴葫蘆最守闕。
-
10 # 病貓咪咪
世有陰陽,詩有平仄,有起有伏,有高有低。這才誦起上口,聽起順耳。三平尾三仄尾多用於五字詩,多用相粘的手法。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
11 # Lp森林醉漢58
其實現在的詩詞,對聯,都有講究!不象有的人說那麼嚴禁,過於小題大作。對聯的詞從古至今是排訴尾三平,沒聽個尾三仄"。其實對聯講律,詩詞講韻!
大年三十觀花燈,人海傳動忙碌群。
揮筆撥黑寫詩篇,經典必登頭中心。
2020年農曆正月三十
回覆列表
這都是得了哪些師承,規矩是愈來愈多,水平是愈來愈低下。文章,詩詞,能讓人欣賞的是文采,詞句工夫和意境。而今一些人撇開這些主要的東西不問,專門在平仄這些細技末節上下功夫,這些都成了評論詩詞合不合格的主要門坎,真不知道還有沒有什麼主次之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