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昌談歷史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這句話出自巜論語》。句中的"名”指的是"名份”,即名稱和身份,並非單指姓名。這裡的"名”既包括人也包括事。意思是,名分不正,講起話來就不合理;說話不合理,事情就辦不成。後以“名正言順”泛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舉例說,這次新冠病毒到底起源於哪裡,還沒有充分的證據,美國就居心叵測,想讓中國背黑鍋,這是違犯事實的,所以說病毒起源於中國之"名”,是名不正,所以美國甩鍋中國的理由就不合理,當然想借病毒抹黑中國的目的就絕不會達到。這就是孔子說的"名不正則言不正,言不正則事不成。

  • 2 # 悅讀紋章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裡的“名”是指什麼呢?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路》,當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的國君讓您幫他治理國家,您將首先幹什麼?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就是說首先要抓正名的工作。他看子路表示不理解,就作出進一步解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裡的“名”指:,父親不符合父親的名分,兒子不符合兒子的名分。孔子的“正名”就是要糾正這種社會問題,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在孔子看來“名”就是一種社會規範。

      在中國古代,戰爭就講究“師出有名”。看來,戰場上也有戰場的規範。那是必然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所以要按禮制行事,發動戰爭自然也講究“師出有名”,不然就是非正義之戰。因此,哪一方發起戰爭,就會在陣前念討伐對方的檄文,據說當年官渡之戰,陳琳幫袁紹一方寫的討伐曹操的檄文,把老曹罵得狗血淋頭。後來,曹操勝出,竟然沒殺陳琳,還重用了他,就是因為他替袁紹寫檄文符合戰場的規範。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當年發動了一場靖難之役,由此取代了建文帝。這件事就有點言不正,名不順,雖然他把帝位攬到自己這一脈,但戰爭的名義問題在他那兒如硬在喉。幸虧他腦袋瓜轉得快,明明是造反,他硬是找出個說詞,說是“清君側”,以“誅齊泰和黃子澄”為名,一直攻進都城。反正,建文帝又不是他殺的,而且還援引朱元璋留下的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太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這一下就“師出有名”了。

      這裡,朱棣搬出的“祖訓”,就是戰爭的規範,也是他所謂正義之戰的名分。

      說到這個“名”,我想到《道德經》中就有它的註解。《道德經》第一章中有這樣內容:道,雖美,非永恆不變也。理,雖好,非永遠有理也。無理天地亡,有理萬物生。故尚政無理前程盡絕無望,尚政有理前程似錦受邀。有理無理皆不涉民,似合理卻理異,皆不為重,重中之重,民願得償。

      可以看出,在《道德經》中,“名”不是“姓名”,也不是“稱呼”,而是“道理”的“理”。那麼,這裡的“理”大概就是朱棣的謂的“祖訓”吧。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社會規範吧。只是,這個“名”,用在不同領域有不同說法而已。用在戰場上,我們講究“師出有名”;用在企業管理中,要做到名正言順,就不可“越俎代庖”,只有“在其位,謀其政”,才能為自己的職責“正名”;在人生眾多的經緯線中,如何做好規劃呢,只有找到了行事的“名分”,才能做出正確選擇,才能找到不斷前行的不懈動力。

      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或者個人,要找到恰當的定位,才能合理發展,才會不斷取得成就。當發展的思路處於混亂時,就先來“正名”吧,名分確定了,其他事情就迎忍而解了。

  • 3 # 沙粒兒666

    名指的是名分,而不是姓名!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出自《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4 # 紹興李珍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裡的“名”指代什麼?是姓名嗎?

    答:話出自《論語·子路》,孔子與子路師生之間的一段對話,子路詢問孔子,如果衛國國君讓孔子在衛國做官,那麼,子路請教老師:先應該做什麼?

    這是子路的小心思,子路自己就有為官之道的思路。

    孔子就回復子路:“首先正名。”這個正名的意思是名分,比方:君主給予什麼官職?具體做什麼事?必須先清楚。

    子路聽得哈哈笑,說老師“迂腐。”

    老師開始罵人,說子路是:“野人”。

    並說了孔子心中對為官者的思路,共計五點道理:

    第一:名正言順,即必須師出有名,師出有名才可以說話;第二:言正事成,正心、正身、正義之言,事可成;第三:事成禮樂興,事情做成了,禮樂慶賀;第四:禮樂興盛,百姓自能分辨良善,那麼刑罰運用也是該罰之人;第五:刑罰正,那麼百姓心中自有標杆,兆民身心安寧,國泰民安也。敬奉!

  • 5 # 匯侃

    不指姓名,而是指名義,名分。如成語.師出有名,就是說出動軍隊征伐,要有正當的名義。因此,古之為政者,興師征伐,必師出有名,總是打著"替天行道,匡世濟民"的旗號。

  • 6 # 使用者6360117876542

    名是名號,古人認為名號是天意的表達,天不言,使人發其意,名號意味著身份職責和是非。

    所以人們只有正名,才能清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準確地判斷是非。

    用現在的說法,交流要概念清晰,定義準確。

  • 7 # 向日葵15284

    名不正則言不順;指地是社會地位,專家教授。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冒充專家教授呢。高位幹部他們冒充不了,但是真正的專家教授只是在他們的圈子裡的多,知明度很高的它們一般不敢冒充,一般的它們是敢冒充的。這就是名正言順的影響力的作用。

  • 8 # 彥緣應宏

    道德 誠信 品德為人的基本準則 俗稱名譽名聲品行。簡言之尊規守法信守初心。常言:君子取財取之有道。正道而生即名正言順大愛榮光。反之則為邪道魔道。禍害自他。現實中表現為:黑名單,金榜提名,名列前茅,名譽等等

  • 9 # 仕哥聊商

    此時說的名是指你的角色或以什麼名義介入一個事務,主要是看與此事有很好的鍥合度。

    比如臺灣軍人與大陸打仗必然沒有戰鬥力,因為他出師無名,理由不充分,所以必敗!

    比如特浪脯違背世衛要求,不能以地區或者是國家定義新冠,所以他後來遭眾人罵,最後改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比較吳京和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