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裸猿的故事
-
2 # 宋少衛
作為父親在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中缺位是我們國家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首先,中國的家庭傳統就是媽媽在婚姻當中是相夫教子的狀態,而華人向來把孩子當作內務或者算為家裡的事,中國的傳統意識就是男主外女主內。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男人自然要承擔起更多在外打拼的責任,這自然會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參與到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中。
其次,就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慣性,從孩子的哺乳期開始媽媽就是養育孩子的主導者,而父親這時依然處於輔助的狀態,這樣的關係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保持下來,就變成了父親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中沒有得到一個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與家長的交談中經常會聽到孩子的媽媽說,孩子的爸爸不會做這個不會做那個,其他他們沒有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之所以較強是因為她們比父親更早的開始適應孩子的存在,也更早的開始接受如何陪伴孩子的訓練。
再次,就是哺乳動物的天性。我們在動物世界中常常看到很多的哺乳動物也依然是如此。例如狼群,小狼生下來的教養職責一直是母狼,而公狼的職責是保衛狼群的安全或者出去獵食。當然公狼也會與小狼有較少的互動,是在玩耍的過程中教小狼一些捕獵的能力。
人類被成為最高階的靈長類動物那麼必須要強調的就是親情,作為父親,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是不能缺位了,尤其是男孩子的父親。男孩子特別需要父親能與自己玩耍,需要看到父親這個榜樣。
其實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能夠看到媽媽被父親關懷和愛會使他們對家庭更有信任和依賴,也讓他們更具有歸屬和安全感。
-
3 # 天才發掘機
在歷史上任何時期,父親在參與孩子的撫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遠低於母親(Pleck·J·H,1997)。
而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會像近一百年,父親的角色如此邊緣,父性的概念如此模糊。不僅是在中國,“父親缺失”的情況發生在全世界。
男人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人類社會形成之初時的生活狀態,那時雄性的職責就是負責獵首更多的食物帶部落,隨時準備著去與其他人戰鬥。
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至少把數百萬孩子的父親迫害致死。
Wait for Me,Daddy 1940年,拍攝於加拿大
和平年代裡,父親們在資本的戰場上廝殺,帶回家多少鈔票,成為了評判父親的最重要的標準。
時間的車輪帶動著社會朝著不可逆的方向前進。但父親們是在前進還是倒退?
德國社會學家阿爾諾德·蓋倫曾說:究其本性而言,父親是文化的一種創造。正如人類社會中很多事物一樣,“父親”是一種人為創造的身份,是父權社會的產物。
最早的那一代父親,他們自願而非本能地扛起父親的身份。
父性不是天賜,不像自然給予母親對孩子擁有的這份本能。它需要雄性在自己的生命程序中適應新的身份,逐漸成為“父親”,擁有父性。
自古以來父親都被看作是力量的代表。即便是孩子也能敏感地嗅出,這個社會除了愛,還有權力的較量,所以孩子們希望從自己父親身上看到強大的勇氣和鬥志。
魯格·肇嘉教授也曾在他的書中提到:孩子們希望他們的父親是強大的和勝利的。如果一位父親是個勝利者,同時也是個好人,公正且滿懷慈愛,是再好不過的了。孩子仰望父親的權威,希望自己的父親強大。
這也是作為一位父親最難的地方,他得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同時他也要成為一位鬥士。
手上拿著劍與盾只知戰鬥會讓父親與孩子產生隔閡,從未看到他戰鬥過的孩子,也不能把他認同為自己的父親,孩子會看不起這樣的父親。
現在的情況是父親們隨時拿著劍與盾,不知疲倦地戰鬥,甚至休息時也不願回到家庭關係中去。
父親的缺失在中國可能是最近三四十年才發生的事,但在世界範圍內它早有抬頭的跡象,尤其是在貧困的地區。
可以說始於工業革命之初,興起於歐美,經由全球化傳入第三世界國家,由大都市蔓延到小鄉村。
很多因素結合在一起迫使著父親離開家庭,工作更長的時間,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母親也走向了工作崗位。
由於勞動模式的轉變,他們最重要的角色由“父親”變成了“養家餬口的人”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
-
4 # 行者_60909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應該經常和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比如智力比拼,看看電影什麼的,兒子快要放寒假了,說是想去看電影,我看那個1月27號上映的麥兵兵之奪寶聯“萌”就還行,三隻動物的探險之旅,小孩子應該會比較喜歡看
回覆列表
因為人類尚未進化完全,父性還在進化的過程中。
這個問題當然可以也應該從許多角度去分析,比如社會學角度,家庭教育角度,心理學角度,童年成長經歷等等。但我更想從生物學角度,從人類進化的宏大歷史程序去看待這個問題,因為目前社會上缺乏從這個角度看待社會問題的答案。
這能解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與已經進化成好父親的一些物種相比,人類還沒有進化完全,比如許多種鳥類,如知名的帝企鵝、信天翁,它們都是好父親的典型代表,為了養娃冒生命危險,遠涉重洋不辭辛勞。但如果與我們的近親相比,我們又比它們強多了,比如黑猩猩是人類最近的近親,這些動物的雄性只提供精子,壓根不管娃。由此,我們就能得到一個結論,人類的父性尚在進化的道路上,我們現在位於渣男——好父親的中間某個位置上。
圖示:在極夜中帝企鵝爸爸開始在零下數十度的環境中孵蛋,在光明到來時,小企鵝出生了
我這不是在為渣男辯護,而是隻有深刻認識到人類本能的不足之處,我們才更需要在後天教育中強化男性成為一個好父親,畢竟我們比上雖然不足,但進化已經給了我們成為一個好父親的基礎,只要我們開動腦筋,讓基因與人類文化和相應的社會制度合作,我們就能改變現狀。事實上也是如此,世界各國的男性也是可以進行橫向比較的,在基因大多相似的情況下,男性在孩子成長和教育中的缺位現象差異極大,比如北歐國家的男性普遍帶娃,甚至在國內不同省份相比,男性帶娃或不帶娃的差異也是極大的。
圖示:黑猩猩屬於喪偶式育兒一族
如果有興趣,不妨繼續往下看,研究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家們是如何解釋人類父性進化之謎的,我把它稱為從渣男到父親的歷程。
從渣男到(好)父親的進化歷程圖示:遠古哺乳動物看起來像齧齒動物,哺乳動物的母性就是那時候起源的
作為哺乳動物,母性本能已經進化了數億年的時間,據考古學證據,早在三疊紀晚期哺乳動物就開始出現了,那時候恐龍還沒出現呢,距今大約2.5億年前。所以,人類的母性十分發達,原因就不用多加解釋了。但是,縱觀人類最近的親屬,其它靈長類動物,它們都不是好爸爸,或者說簡單一點都是渣男,相對來說,人類男性比他們的物種親屬要好一些,甚至好得多,這看你的立場和角度以及期望值了。事實上,對於人類居然擁有父性,不全都是提上褲子就跑的傢伙,動物學家都感到非常吃驚,這種異常行為模式,是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解釋的人類進化之謎。
圖示:鐵王座歸屬,人類的血統傳承文化
無論你是否認識到,平均而言,人類這個物種中,男性給後代提供的幫助,遠遠超過靈長類中的其它動物。事實上,多數靈長類動物中並沒有父親,只有提供精子的雄性動物。更不用說人類社會在私有制起源後,還有遺產繼承這麼回事,這更是其它擁有等級制度的靈長類動物所沒有的。它們的後代雖然起跑線不一樣(先天稟賦不同),但還得靠實實在在的撕咬結盟背叛才能上位,比如黑猩猩群體中的王座之爭。
但為什麼人類這個物種,在進化的過程中,啟動了從渣男向好父親進化的轉變,這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大的謎題之一,甚至超過人類大腦進化之謎。
注意,父性的進化需要基因突變。幼子不會被照顧過,就會自動習得照顧幼子的行為模式。哺乳動物都是被媽照顧長大的,但大多數雄性哺乳動物長大後並不會照顧娃。同樣,母性行為也有強大的基因基礎,科學家也已經找到了相關基因,只要這些基因發生功能異常的突變,就會破壞母性,發生了這種基因突變的小鼠就只管生,不管養了。這是在發現了存在這種行為的小白鼠之後,才讓科學家找到了相應的母性基因(肯定沒有找完還有別的基因參與),並不是實驗人員隨機突變小白鼠發現的。
因此,父性的進化也一定涉及到相關基因的突變,而不能單純來自後天的教養,後天的教養可以幫助幼子學會如何照顧幼子,(父母如何照顧我們,我們就如何照顧自己的娃,但現在我們需要進化,擺脫這種桎梏,比如不要給娃喂中藥湯),但要啟動照顧模式,我們深深地依賴透過基因傳承而來的本能。
那麼,父性基因是如何開始進化的?圖示:性背叛是人類文化中永恆的主題
對此,有各種解釋,當前最主流的解釋是親子確定性的客觀增加,促進了父性進化。
首先人類女性先祖進化出了一種偏好,誰與她分享食物,尤其是肉食,那她就優先和誰sex(這是透過觀察黑猩猩發現的)。這個偏好顯然對女性先祖是有利的,有利就會被進化選中,繼續強化這種偏好。所以,約會大多涉及吃飯,不是沒有原因的,至於是否吃肉,這得看她是否是個素食主義者。但吃飯不代表一定會sex,反之也然!我們已經進化成更加複雜的人,不是森林裡的黑猩猩,切記切記。
從這一點萌芽開始,進化生物學家開始編故事,喔,是想象人類父性進化的歷程。畢竟,男人照顧娃這種事情在文字誕生之前,很難留下確切的證據。
現在,我們需要人類女性先祖繼續向前進化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誰持續給她肉食,那她就會和誰持續保持sex關係,並且不理睬其它那些試圖空手套白狼的雄性(你說顏控,那還得等幾百萬年)。就這麼一點點改變,就能提供撬動父性進化的槓桿的支點!沒有支點,你就不能撬動地球,而人類父性進化的難度,並不亞於撬動地球。進化的發生,就是一個槓桿過程,但槓桿再厲害,也得先有一個支點。
這點點改變,造成了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雄性和幼子的親子確定性增加了,雄性和幼子親子確定性的增加,就是啟動父性進化的支點,而自然選擇就是那長長的槓桿,地球正在被撬動,人類的父性也正在進化中,只是現在還沒有進化到讓人滿意的程度。因為,人類文化發展太快,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基因,現如今無論是當一個好媽媽還是當一個好爸爸,都比我們的祖先困難多了。
回到父性進化的故事中來,有了這個支點,人類父性的進化才終於有了實實在在的根基。因為,從現在開始,男性照顧後代的行為,才會得到進化的獎勵。注意男性不需要主動意識到親子確定性在增加,就像不需要知道食物如何被消化的,你就會去尋找食物吃,動物包括人類做的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其實並不需要知道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但如果這樣做對我們的生存和繁衍有利,大自然就會獎勵我們,我們就會繼續去做,否則大自然就會懲罰我們,我們就會停止這樣去做,或者滅絕。
但現在我們想要理解父性的進化根源,就得試圖揭開重重帷幕,看到更深層次的本質,那就是隱藏在父性進化背後的基因,驅動父性進化的基因,為什麼會被大自然獎勵,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被獎勵,必須理解這個邏輯,理解老天爺的行為模式,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人類的父性進化還沒有完全,還在繼續進行之中。
讓我們想象一下,在客觀親子確定性增加之前,有某位男性先祖進化出了照顧幼子的行為,我們說他現在擁有群體中唯一的好父親基因。這相當於是一次重大創新,但遺憾的是在支點出現之前,這個創新並沒有被髮揚光大,就像歷史上許多生不逢時的發明創造一樣,它們被遺忘了,又被後人再次創造出來,因為當時的社會並沒有準備好接受這種創造,也像一些思想觀念,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無人理睬,甚至可能還會被迫害,如日心說的捍衛者都被懲罰,布魯諾被燒死,伽利略寫悔過書並被終身軟禁。
還記得我說的支點是什麼嗎?
重複一下:客觀親子確定性增加
圖示:好人不該滅絕
現在,我們來把故事繼續講完。這位擁有好父親基因的男性先祖,一輩子照顧了許多許多娃,但遺憾的是其中只有很少甚至沒有哪個娃身上傳承了好父親基因,為什麼?因為,親子確定性不高。擁有好父親基因,不代表在繁殖上就擁有強大的競爭能力,相反,也許還會降低競爭能力,就像那些總是得到好人卡的男性,他們得到好人卡,但卻失去了滾床單的機會,那他們的好人基因又如何傳承下去呢?
而一種行為被進化親睞的關鍵在於,這種行為能幫助相關的行為基因在群體中的傳播,即被照顧的幼崽體內同樣有好父親基因,只有這樣好父親基因才能在群體中傳播開。因為被照顧的幼子存活率會上升,這會讓其贏在起跑線上。類比一下就是,好人如果幫助的是好人,那這世上好人就會越來越多。而好人如果幫助的是壞人,那好人就會絕種。
只有當好父親基因遇上客觀親子確定性的增加,好父親基因才有機會被進化親睞,才有機會成為群體的主流基因。而人類正在好父親的進化歷程中,而且還在繼續進化著。
圖示:黑猩猩的睪丸和大腦比例
幾年前,歐洲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顧家的男性睪丸平均比那些不顧家拈花惹草的男性要小,這個發現具有潛在的重大意義。因為,我們的近親黑猩猩是群交的,它們透過精子戰爭決定娃是誰的,為此它們的睪丸非常大,能產生很多精子,這樣才能有勝機。但顧家的男人,不需要去參加精子競爭,他們會把更多精力用來顧家而不是用來生產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