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有著“中國外貿晴雨表和風向標”之稱。歷年展會上,機械製造商訂單多還是長虹、海爾這種品牌訂單多?
回覆列表
-
1 # 佐羅最愛你
-
2 # 傷悲呀
其實近幾年廣交會的表現並不如人意。受金融危機、線上交易的搶灘,還有東南亞製造的崛起,再加上有專業展會的分流。好在如今廣交會在一直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今年廣交會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採購商增長明顯,是廣交會的重頭戲。
要說製造商和品牌商訂單的區別,還真是存在的。現在國內企業已經不單單是“中國製造”,“中國智造”也在不斷升級。一些國內製造商獨有的專利技術,肯定佔優勢,品牌商應該是更側重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吧。
-
3 # 懶懶的Joy
問題裡提到海爾,我就提一句國內家電企業吧。格力美的倒還好說,他們兩家在國外賣的產品都是直接代工貼牌,但海爾現在擴大規模,在全球各地建廠生產當地適用的產品,屬於是整體品牌的輸出。這兩天一直在關注廣交會,看到過新聞說海爾在展會前就簽了上千單,不知道別的品牌商是怎樣的,但感覺這訂單量也不算少了。
其實來說,廣交會只是一個推動國際貿易往來的平臺,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起一個促進作用。不管是製造商還是品牌商,想要得到更多訂單,關鍵的還是得品牌自己給力,平時在國際市場做好品牌建設,以高階的品質、優秀的服務打動海外客商。
-
4 # 讀與死
廣交會不同於一般展會,廣交會上的客戶多數帶著訂單過來的。事實上,廣交會不僅是客商瞭解供應商的視窗,更是不少客商管理供應商的平臺,他們集中在1-2周的時間內,可以同數十家供應商見面,甚至訪問工廠,驗貨等。 對國內企業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說是機會,這麼多外商,很多都是行業內的有分量的分銷商,帶著眾多的訂單。說是挑戰,這麼多的同行,爭奪相同的訂單,僧多粥少。 個人感覺製造商的訂單量會比品牌商少,但製造商很容易產生後續訂單,用得好會有續訂的可能,而品牌商可以憑藉大量訂單增加自己在國外的曝光量,有助於之後自身開拓國際市場。
不管是製造商還是品牌商,肯定是有創新技術的更吃香,研發創新能力一向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看廣交會今年評的出口產品設計獎(CF獎),一個是製造商代表首款電動公路車:
另外獲獎的就是一些有創新性的小企業:
有獨有的技術了,訂單量還會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