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泉媽育兒心得
-
2 # 寧採臣媽媽小邱生活錄
我是一名全職寶媽,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如果不聽話的話,作為大人千萬不要暴躁,這是一個孩子的過渡期,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不可能個個都聽話,要是啥都聽的話那就是傻子,說明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做錯了某些事情,你要跟他好好說,跟他分析好和壞。要循循善誘,打比方,舉例子,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他明白這個事情對他的利和弊。如果你對他怒火攻心,打罵的話只會適得其反,做家長的一定要耐心,樂於和孩子做朋友,說出他的想法來,這樣子你才可以瞭解孩子的內心,大人和孩子才能和諧共處@西瓜VLOG
-
3 # 小太陽兒童健康
吼孩子肯定是不對的,但是有時候氣的人真的是沒有辦法。
下次再想吼的時候,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1)先問問自己,到底是在對誰生氣
可能根本不是你的孩子,而是老闆、配偶或自己的父母等等,這時候不要把孩子當出氣筒。
(2)冷靜幾分鐘,一會再回來
如果感到自己馬上就要火山爆發,那些很有傷害性的話就要脫口而出,那麼暫時離開下,讓自己平靜下再回來。別忘了,管教的目標之一是教會孩子控制自己,孩子是會模仿的,大人要以身作則,學會憤怒情緒的管理。
(3)蹲下來,與孩子保持一個高度,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需求上,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擁抱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說出來,再向孩子求證,讀懂他的內心,共情孩子的感受。
(4)放低聲音,同樣的話也可以用堅定平靜的語氣說出來。悄悄話也可以代替吼叫。
(5)管教時心中有愛,帶著同理心,適時鼓勵孩子
鼓勵不只是言語的讚揚,別忘了你的語調、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都會透露你的感受。
(6)嘗試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
可以找個你也喜歡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讓自己和孩子處在愉快的互動中,保持開放的心態,用愛和尊重與孩子溝通。
家長與孩子應該充滿連線而非怒氣,當你開始減少吼叫的次數,你便會感受到這個變化對家庭成員的健康和幸福產生的莫大正面影響。
-
4 # 涵涵愛熊貓
你好,對3歲以下的孩子,你說的話他不聽的時候,你們是繼續耐心的循循善誘呢,還是吼起來?
我相信你的心裡肯定是有答案,這個問題主要解決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於全職太太而言,做家務,採購,帶小孩,全年無休,肯定很疲勞又積累了不少壓力。孩子做事一不順自己的心意,就容易失控,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名盡職的媽媽,還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方法?
1、不要給自己貼"好媽媽"標籤,相信不少媽媽當有小孩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做一名好媽媽,所以當孩子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就是忍不住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火,其實你是在生自己的氣,孩子只是無辜的成了你發洩的物件。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小孩犯錯誤很正常,下次別犯就行,這不是你教育的問題。
2、影響你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例如:小孩不聽你說的話。如果你內心想:這肯定是上輩子欠他的,討債來了,故意跟你抬槓,你會越想越氣;如果你能夠換個想法:他只是不知道這件事對錯,更不知道他那樣會惹你生氣。可能就沒那麼氣了。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
5 # 蘭可多
對3歲以下的孩子不聽話時,這個時候你給他講道理,也許他聽不懂,那麼這個時候就要想個好辦法,比如說給他講一個小故事,但這個小故事能讓他知道錯在哪裡。吼他的話會使得其反。
-
6 # 媽寶園
對3歲以下的孩子,你說的話他不聽的時候,你們是繼續耐心的循循善誘呢,還是吼起來?
3歲以下的孩子你說的話他不聽,很多家長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也不例外。我的孩子2歲那年,有一段時間就非常的不聽話,不論是爸爸媽媽的話,還是爺爺奶奶的話,孩子總是要反駁上兩句,就算有的話不會說,也會歪著小腦袋錶示抗議。
起初我對孩子這樣的態度也很不解,因為家人沒有過度的溺愛寶寶,對寶寶的教育也並不嚴厲。直到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場幼兒知識講座,才徹底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一、3歲以下的孩子不聽家長話,是什麼原因
1、寶寶進入叛逆期
寶寶在2-3歲的時候,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那就是寶寶叛逆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從一個乖寶寶變成一個小惡魔,說話的時候總是喜歡加個“不”字,比如“不要”,“不吃飯”,“不睡覺”等等。
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是性格變壞了,而是自我意識在逐漸形成,讓他們有了更強烈的表達慾望。
2、寶寶想引起關注
如果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空虛感。當孩子想得到關注而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時,他們可能就會不聽父母的話,反抗父母。
當我瞭解了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之後,就更加確定不能對寶寶進行吼叫式的教育了。因為孩子並沒有做錯什麼,他們只是進入了一個發育的特殊時期,而年幼的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對我來說,當我說話孩子不聽的時候,我是會選擇循循善誘,至於怎麼循循善誘,我也在和孩子不斷的溝通中,找到了三個方法。
二、你說的話孩子不聽,可以使用這三個方法
1、控制自己的情緒
與孩子交流時,我會盡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用命令式的語言和孩子說話。記得有一次,孩子洗完手忘記關水龍頭了,而這件事我已經告訴過他很多次,於是我就有些生氣,對孩子說“跟你說了好幾遍你怎麼還沒記住,洗過手要關水龍頭的”。但是這句話非但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還被孩子回懟了好幾句。
後來我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就換了一種方式,把命令換成直接的表述,比如“寶寶,你看,水龍頭還沒有關呢”。這樣說話比指責發揮的效果要好的多。
2、將事情的後果告訴孩子
有一次,孩子在喝酸奶的時候沒有喝完,我就對他說“寶寶,酸奶不喝完要放到冰箱裡的,這樣你過一會還可以喝,如果不放的話,一會就會變髒、變臭,就不能再喝了”。孩子聽了我的話,乖乖的把酸奶放進了冰箱。
以前我也認為孩子聽不懂這些邏輯性很強的話,但是變換了交流的方法之後才發現,寶寶的小腦袋是很聰明的,很多話他們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大人其實不必使用兒語和孩子交流。
3、告知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
記得有一次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孩子突然打斷了我。當我問他原因的時候,孩子又說沒有原因。於是我就跟孩子說“寶寶,在別人說話的時候突然打斷是不禮貌的,而且是你剛剛讓我講故事,現在又忽然打斷,媽媽會很傷心的”。孩子聽了我的話,也覺得是自己做錯了,態度好了很多。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一定是存在原因的,與其大吼大叫讓孩子感到懼怕,不如改變一種溝通方式,繼續耐心的教導。
-
7 # 譚夫子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觸覺:是從媽媽肚子以及到最後出生的那一刻都在體驗中,剛出生三個月的孩子會不由自主的握住你的手指,這是透過“觸覺”來認識周圍的一切,他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也不知道你是什麼形狀的,任何的表述都無法完成,只能單純的依靠“觸覺”
味覺:在經過不斷的生長髮育,在大約在6~12個月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太舒服的反應,這是寶寶的牙齒在往外生長,會有流口水、往嘴裡塞東西、吃手指等,一方面是為了緩解牙齒生長過程中的不適感,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品嚐所拿到的東西,刺激味蕾的發育。
-
8 # 二寶媽媽紅姐
首先家長不要著急,你要是著急發火孩子更不理解更不配合,可以換個口氣換個角度引導她,我們孩子今早起床不配合,怎麼說都不管用,我就說今天某某小朋友好像是第一個到校的,咱們再磨蹭就遲到了,她聽完立馬起床了。
-
9 # Tina育兒
對於孩子來說,不管多大的孩子,當他不聽話的時候,作為大人,都不應該吼叫。
而且也不建議耐心的循循善誘。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1、找到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孩子不聽話,可能就是想獲得爸爸媽媽的關注而已,所以故意製造一些問題,讓大人來關注自己。
也有一些孩子犯錯就是無意識的,在孩子的世界裡還沒有明顯的“對錯”評判標準。所以犯錯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大人要給予包容。
2、找到原因後,建議給孩子舉例子或者以身作則。
樊登老師一次親子課上講的很好。樊登帶著他兒子出去遛彎兒,樊登問兒子:你看,為什麼同樣是大樹,有的彎彎曲曲的,有的則是高大筆直呢?樊登的兒子說:因為高大筆直的經常有人修剪;長的彎曲的沒有人修剪……樊登老師趁機說:對!那你知道為什麼爸爸會糾正你的一些行為嗎?樊登的兒子說:你在修剪我!3、儘量不要給孩子講道理。
給3歲的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是最傻的。因為道理根本不能幫你解決任何問題,要麼透過自身的行為影響孩子,要麼就是透過讓孩子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
而且父母的絮絮叨叨,一套套的大道理,全部都是理論主義,孩子這次的錯誤,下次還會再犯,正確的方法是:家長做給孩子看!
-
10 # 楊楊爸親子驛站
我就想問一句,說不讓吼的答主,你們是不是都沒面對過這樣的倔孩子?還循循善誘,你能保證不動手,都能說明你很有耐心了。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01在外面如果領著孩子出去溜灣,或者逛商場,孩子不聽話,到處亂跑,家長知道會有潛在的危險,讓孩子不要到處亂跑,或者不給孩子買他要的東西。而孩子就是唱反調,你說的話,他就是不聽。
這個時候,家長哪果跟在孩子屁股後面,他如意了,就會繼續他的玩法,而不會理你,任你在他身後東西南北風的追,買。
但家長不想跟在孩子屁股後面,那就要制止這種行為。問題來了,你越制止孩子越反抗的厲害,怎麼辦?
道理講了一大堆,出門前也做了準備,可孩子就是孩子,不理你的話,就是反抗到底。這個時候,我還要循循善誘嘛,我能保證一不罵他,嫌丟了我的素質,二不打他,嫌不公平,能做到這兩點就不錯了。
有人要問了,你也沒說怎麼做啊?是啊,該怎麼做,還用問嘛,不打不罵,當然是先說教,再不聽,直接抱回家。
02在家裡回到家裡,孩子可能還在繼續哭鬧中,這個時候,採用一對一專項教育。
我以前在問答裡說過,遵循李玫瑾教授說的,四個不要一個必須。
不打不罵,罵是解決問題不好的示範,打讓孩子認為不公平,大人打小孩子,本來就不公平。
不說話。看著他,如果他哭,就讓他斷續哭好了。他想用這種方法,向你表達不滿。如果你說話,在孩子眼中,就是你要哄他,變相的是在求他。
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講道理是沒用的,他在表達他的不滿,而不是需求你的教育。
不離開。待哭累了,停止後離開,孩子會認為你怎麼還走了呢,其實你是出去給他拿溫毛巾,擦擦臉,讓孩子感受到,你還是愛他的。
一個必須。孩子平靜後要進行教育,給孩子的認識,就是這事沒完呢。給孩子說明白,你有需求,哭鬧沒用,要正確表達,你說我說聽著,然後我說你聽著,誰對聽誰的。
這是一個秩序漸進的過程,家長一定要堅持,一次不行兩次,就是要告訴孩子,你需求可以提,但無理哭鬧,沒用。
能做到這一點的家長,我告訴你,你在與孩子的不聽話的戰役中,獲勝了。
-
11 # 繪本講師妖媽
當然不能吼,因為三歲以下的孩子,不聽大人話,並不是挑戰父母權威,而是他們出現了成長煩惱,遇到了困惑和困難。 三歲以下的孩子,通常會在以下情況出現,不聽“大人話”:
1、內在秩序不被成人理解父母幾乎都有這樣的經驗,三歲以下的孩子,秩序感特別強,比如,她和媽媽睡覺的床,不能允許別人坐、躺,就算是爸爸也不行。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排列東西,排列水杯、拖鞋、書、板凳……誰若把順序打亂了,孩子一定會生氣,非要要重新排列整齊。
我家孩子三歲前,特別喜歡讓一家人排排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誰在誰前面,誰在誰後面,都有規定,且不可打破。
偶爾大人坐錯了,孩子又哭又鬧,非要坐回原來的秩序才行。 這是兒童在形成他們內在的秩序感,這是大自然賦予的敏感性,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而快樂,也會因為秩序破壞而發脾氣。
這種秩序敏感,如果不能被成人理解,孩子會感到非常痛苦。
2、想要達到的目標無法達到孩子有個執拗期,在這一時期會非常固執。
我家娃2歲半左右,突然對自己的影子產生濃厚的興趣,想要踩住、抓住自己的影子。 那當然不可能做到,不論我們大人怎麼解釋,她都不肯接受,哭的那個傷心啊。
這一階段,孩子還不懂得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事物和人之間的關係。不知道哪些是可以自己改變的,哪些是自己無法改變的。 目標無法達成,會讓孩子感到傷心的生氣,這時候大人的安慰勸說,都是無效的。
3、自我為中心產生的痛苦孩子在與成人互動時,發現不能夠被人理解,自己又不接受不被人理解的事實,然後產生痛苦,哭鬧。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
孩子3歲時,和奶奶逛菜市場,看到魚很開心,要買,奶奶邊付錢邊說“好,回家給你做紅燒魚吃”。 奶奶以為孩子想吃魚,其實孩子是想把魚買回去養著玩。
奶奶回到家就把魚殺了,我家孩子哭天搶地,滿地打滾。 奶奶覺得孩子一會一出,孩子覺得奶奶根本不懂她,氣憤不已——兩人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當孩子遇到上述事情,是很難聽進去大人的話,無論大人是給出建議還是給出解釋,孩子只會沉㓎在自己的痛苦當中。
大人難免失去耐心,對孩子大發脾氣,但孩子只會感到莫名其妙、委屈和困惑。 通常我就是平靜而安靜的等待孩子發完脾氣,然後告訴孩子,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我也沒辦法。
次數多了,時間久了,孩子慢慢就能突破自己當前的認知,而且因為親人始終耐心的在身邊,即使他大哭大鬧,內心也是安定的。
回覆列表
“對3歲以下的孩子,你說的話他不聽的時候,你們是繼續耐心的循循善誘呢,還是吼起來?”對於這個問題,同事小張曾經詢問過我,當時她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卻因為經常打人被老師告狀,小張一直採取循循善誘的方式,告訴孩子打人不對,孩子也承認錯誤,但就是不改,仍然照打不誤,甚至引起班上其它家長的強烈不滿,最後把小張逼急了,對孩子又吼又叫,卻依舊收效甚微。看來,無論是耐心教導還是吼起來,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都沒用,那麼,是否有第三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1、父母應該誠實反映自己的情緒當時聽完小張的敘述,我的第一反應是:“你到底生氣嘛?”小張說:“當然生氣啦!”我繼續追問:“既然生氣,是否向孩子表達出來?”小張回答道:“我不希望成為一個壓迫型的父母,不是要做溫柔有耐心的家長嗎?”試想,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假裝自己不生氣,試圖利用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並且主動改正。這真的可行嗎?這種“假裝”既對家長不利,也對孩子的教育不利。人是有情感的,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對自己和他人具備情緒的感知,所以情緒的正確反映是人的一種本能。如果父母都無法對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孩子又從何瞭解情緒,提高自己的行為準則呢?
2、父母應該區分情緒和情緒化行為後來,小張的確誠實地反映了自己的情緒,開始生氣並且對孩子大吼大叫了。但要注意的是,大多數人混淆了“情緒”和“情緒化行為”。孩子做錯了事,父母當然可以生氣,甚至應該更加真實地把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但父母應該儘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化行為,比如吼叫或打罵。因此,小張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媽媽對你打人的行為很生氣,我現在也需要冷靜一下,等我們都冷靜下來,再聊一聊。”這樣說,既真實地向孩子表達了父母的情緒,情緒本身也是傳遞了父母的期望。同時,父母對自己也許會發生的“情緒化行為”進行了管理,並且把自己管理的過程和孩子溝通了。當我們越能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就越能清晰地向孩子表達情緒,這不僅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而且也是很好的情商教育。
3、父母應該直接表達自己的期望我問小張:“當你知道孩子打人的訊息後,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小張回答說:“我問孩子:你為什麼要打人呢?”我馬上反駁道:“不對,你不應該問為什麼,而是說:打人是不被允許的,我們不能打人。”孩子需要父母以明確的態度告訴他們行為的邊界在哪裡,錯就是錯,不該做就是不該做。而當父母詢問“為什麼”時,給予孩子的訊號就是,家長似乎也並不很明確這件事是否可以做,從而給了孩子進一步試探的機會。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自己找出錯誤的原因,說出大人認為正確的答案,但真正有幾個孩子可以做到主動道歉、不再犯錯呢?況且這種習慣性的詢問“為什麼”,也容易讓孩子養成凡事找藉口的習慣。最好的認識錯誤都不是口頭上的,而是從行為上的改變,比如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去向被打的孩子道歉或者一起寫一封道歉信等等。
重點提示:面對3歲以下的孩子不聽話、犯錯誤,並且屢教不改,父母首先要有自己明確的底線和堅定的原則。這種堅定既不是循循善誘,也不是大吼大叫,而是態度確定,做出行動。
今日話題:面對3歲以下孩子的不聽話,你們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