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xhide
-
2 # 恩哥聊健康
排卵期出血應該是一種排除性疾病,就是說需要排除其他引起出血的疾病之後才能判斷下來。如果確認是排卵期出血,對身體的影響很小。
什麼是排卵期出血在排卵前後幾天的時間內,出現的陰道流血。這血其實是子宮內膜出來的,排卵這個事件伴隨著卵巢雌孕激素的波動,子宮內膜會有部分脫落,形成出血。
時間上多數要符合排卵期那幾天,就是在距離下次月經來潮前14天前後的幾天時間。如果月經週期規律,28天來一次,那麼就是在月經來潮的14天前後。所以可以說是月經間期的異常子宮出血。
需要排除哪些疾病?1、宮頸疾病:常見的宮頸炎、宮頸息肉、宮頸癌及癌前病變,都可能導致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有些恰好也是在月經間期出現,就需要來區分。做個婦科檢查以及宮頸癌篩查就可以,包括TCT/LCT或加上HPV。
2、子宮內膜息肉:內膜息肉經常會引起異常子宮出血,不少也喜歡在月經間期出血。通常做個B超,發現有內膜息肉,又有出血,可以做宮腔鏡手術切除息肉。
3、內膜癌變:這個有時候很難判斷,B超可能僅是提示內膜增厚,多需要做個診刮或者宮腔鏡手術,取到病理才能確診。
4、內分泌的問題:黃體功能不全或者黃體萎縮不全等等,這樣的出血可能沒有那麼規律。可以透過監測基礎體溫或者黃體中期的孕酮水平來判斷,還可以在月經期做診刮協助診斷。
5、其他的問題:比如子宮肌瘤、腺肌病等等,根據B超多數能夠診斷。
排卵期出血多無害如果確診是排卵期出血,一般不用擔心,對身體沒有別的影響。有影響主要取決於出血的多少和長短。
如果出血少、時間短,那就讓它去。假如出血較多、時間長,其實最好就是做個診刮,可能有其他問題。
出血多、時間長,可以用口服短效避孕藥來治療,不排卵了,自然出血就慢慢控制住。或者口服黃體酮也可以。
-
3 # 郭醫生小課堂
女性的子宮內膜主要受卵巢激素的調控,而發生週期性的變化。當雌激素水平下降,會引起內膜脫落,月經也是由於雌激素水平嚴重下降導致子宮內膜大面積脫落,從而出現陰道流血。
隨著卵泡的發育,會分泌雌激素。當卵泡發育成熟後,卵泡的破裂發生排卵。此時,雌激素水平會出現短暫的下降。有部分女性,子宮內膜的一些激素或因子受體表達不同,對雌激素波動比較敏感,當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援,就會發生部分脫落,出現少許的陰道流血。也就是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一般量比較少,隨著卵巢黃體的形成,雌、孕激素水平升高,子宮內膜表層得到修復,出血停止。
所以少量的排卵期出血,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針對一些備孕的女性,有些人擔心排卵期出血,同房會引起感染,避開了排卵期同房,這樣會導致受孕機率的下降。只要做好雙方的衛生,少量的排卵期出血,並不會導致同房的感染機率增加。排卵期出血量不多的情況,是可以同房的。
但是需要提醒一點,反覆排卵期出血的女性,不要以為只要是在月經中間出血,就都是排卵期出血,從而放鬆警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忽略了婦科疾病的發生。
是否是排卵期出血,需要經過全面的檢查,沒有器質性的病變,比如宮頸炎、宮頸息肉、粘膜下子宮肌瘤等情況,也可能會出現少許的不規則陰道流血;還需要排除一些功能性的改變,比如無排卵性功血等情況。
-
4 # 何春妮醫生
排卵期出血,是指在兩次月經中間排卵期時,由於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子宮內膜失去了雌激素的支撐,而出現部分子宮內膜的脫落,引起陰道出血,這稱之為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血量比較少,一般表現為褐色分泌物,2~3天左右可自行痊癒。它的原因可能還不是很清楚,但跟排卵前後激素水平的波動是有關係的,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一般來說,如果偶爾發生一次排卵期出血,且量少,可以先觀察一下,不需要馬上治療。如果出血量多,或者連續幾個月都發生這種情況,就可以考慮補充雌激素,或者用短效口服避孕藥的方法來治療。一般都是非常有效果的。
平時要多注意外生殖器的衛生清潔。出血期絕對不能有性生活。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和過度勞累。經血量多的女性記得不要喝紅糖水。
-
5 # 家庭醫生雜誌
為什麼排卵期會出血?
其實排卵期出血,在育齡婦女中發病率約為20%。
該病患者在月經中期有少量的陰道出血,可伴有下腹痛,持續幾小時或幾天後會自動停止。目前該病病因不完全清楚,考慮是成熟卵泡排卵後,體內雌激素水平驟然下降,以致不能維持子宮內膜的生長,造成內膜區域性剝脫而導致陰道少量出血。
大多數排卵期出血對身體沒有太大影響,一般不需要治療。但必須首先排除生殖系統的其他疾病,例如宮頸炎、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假如排卵期出血量比較多,發生較頻繁,應予以治療。要強調的是,用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規律服用,千萬不可自己亂用,以免加重出血。也可嘗試食物療法,如芹菜金針湯(幹芹菜30克,金針菜15克,煎湯服用。有清熱涼血的功用)。
一般來說,排卵期出血對生育不會造成明顯的影響。(69)
-
6 # 三甲醫院網
終於送走了“大姨媽”,卻不情願的迎來了“小姨媽”,也許這是眾多姐妹一直困擾的問題,難道經期紊亂?內分泌失調?子宮肌瘤?別緊張,如果出血量不多的話,很可能是排卵期出血。
什麼是排卵期出血?
在有規律的兩次月經中期(約月經前14天左右),由於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部分女性的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援而出現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有規律的陰道出血,稱為排卵期出血。
為什麼會發生排卵期出血?
通常臨床上所說的圍排卵期出血,主要是指內分泌因素導致的發生於排卵期的出血。
圍排卵期性激素的波動是排卵期出血的關鍵所在。在月經中期,也就是常說的排卵期,激素波動非常明顯。排卵前LH出現高峰、E2水平相對偏高,內膜迅速生長,排卵後E2水平急劇下降,P開始升高但仍處於低水平, 內膜處於增生晚期至分泌早期的轉化時期, 此時E2對子宮內膜的支援相對不足,出現部分內膜的脫落而引起的出血的情況,我們稱之為排卵期出血。
在所有排卵的月經週期中,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激素波動情況,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排卵期出血,而同一個人的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月經週期也不是都有出血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這說明,還有更多的因素參與排卵期出血的病理過程。比如,某些因素使雌激素下降的水平超過正常程度;內膜止血功能失常、子宮內膜修復的分子機制異常、子宮內膜息肉會影響內膜的修復,子宮腺肌瘤、子宮肌瘤的患者也可表現為圍排卵期出血。另外,精神因素,心理壓力在排卵期出血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排卵期出血正常嗎?
排卵期出血屬於正常現象!可能是你最近過於疲勞,壓力太大,影響了自身的內分泌,使激素水平不穩定,從而誘發突破性少量出血。
排卵期出血會影響懷孕嗎?
一般來講,排卵期出血量不多,並且持續時間較短 ,有時甚至只能看到白帶中夾有血絲,不需用衛生護墊。這種情況不會影響性生活。如恰恰在排卵前後的易孕期同房,恰恰男方的精液正常,女方的輸卵管通暢,精子卵子在恰當的時候相遇,不是沒有懷孕的可能。也不排除排卵期出血的這種狀態對卵泡發育,受精,著床有一定影響。
排卵期出血需要治療嗎?
一般排卵期出血量極少,分泌物為咖啡色,有的女性隔幾個月就會發生一次,有的女性可能一生都不會出現。對個人生活無影響,不必治療,除非出血量多,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經常出現排卵期出血,則可能是內分泌紊亂導致的,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可以補充雌激素的藥物。如果出血多於正常月經量,或時間超過5天,就需到醫院檢查,以排除陰道、宮頸、子宮內膜及卵巢的病變。
-
7 # 史玉雲醫生
為什麼會排卵期出血?
你好,根據你提出的問題,史醫生回答你,為什麼排卵期還會出血呢?想來很多女性都很疑惑,因為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一個月正常情況下只會有一次出血的情況就是月經,但突然在排卵期的時候還出血了,這是怎麼回事?史醫生告訴大家先不要太擔心,排卵期出血,並不是一種嚴重的症狀,事實上這是很多女性都會出現的一種現象。
排卵期出血,顧名思義,主要是在月經中期排卵期時發生。排卵期出血這種症狀,根據體質的不同可能每月連續發生或隔月發生1次,同時也不排除有的人每年中只有幾個月發生,有的人一生中只出現一次這種現象。那排卵期出血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你知道嗎?排卵期出血發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點:
1. 此時期,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援,從而出現部分子宮內膜脫落,從而引起有規律性的陰道出血。一般情況下這種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能觀察到,但有的女性會有明顯的出血情況出現。
2. 還有一種可能性,導致出血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卵後,雌激素水平急驟下降明顯,不能維持子宮內膜生長,引起子宮內膜表層區域性潰破、脫落,從而發生突破性少量出血。
-
8 # 湖南醫聊
為什麼排卵期會出血?
排卵期出血是在有規律的兩次月經第12~16天,也就是中期,即排卵期,由於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部分女性的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援,而出現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有規律的陰道出血,俗稱“經間期出血”。
一般是偶爾發生,歷時數小時或2~3天,不超過7天,量明顯少於正常月經出血量,有的僅為咖啡色分泌物出血,可自行停止。
排卵期出血可伴有輕度的下腹部不適或者腰部痠痛,個別患者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在4~5個月經週期都出現排卵期出血。下面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18歲的岳陽女孩王彬(化名),月經乾淨了8天,突然又開始流血,顏色暗紅,還伴有輕微下腹痛和腰部酸脹,母親馬上帶她到湘嶽醫院婦科門診檢查,透過問診,相關檢查,門診婦科主任曹愛群安慰患者母親,孩子是因為排卵期出血,2-3天后症狀會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處理,回去3天后症狀徹底緩解。
怎麼預防排卵期會出血?為預防排卵期出血的發生,適齡女性應瞭解自身排卵期的生理規律,在排卵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情緒波動和過勞,要注意保暖及排卵期衛生,陰道出血期間不宜同房。
建議穿柔軟、棉質,透氣性好的內褲,勤洗勤換,內褲要放在Sunny下曬乾,飲食上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飲溫開水,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等。
對有持續排卵期出血的育齡女性,因發生在排卵期,通常會干擾受孕,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排除其他疾病後,予以相應的治療。
(網路圖,僅供參考)
-
9 # 銘醫銘言
客觀的講排卵期出血這個問題,咱們臨床上還沒有得出確切的原因,還沒有搞清楚它的具體發病機理。
但是同樣可以確切的告訴你,排卵時出血這種現象並不影響女性的健康,或者說懷孕。
目前關於排卵期出血的原因,主要都是推測。
排卵她就是卵泡破裂,而卵泡它是存在於卵巢裡邊兒,卵泡破裂的話它就會在卵巢的表面出現一個破口卵子和卵子的顆粒細胞,還有卵泡也就伴隨這個破頭噴湧而出。那麼排卵期出血的原因,我們就可以推測,在卵泡破裂的時候,一堆一堆一堆卵泡液和一堆顆粒細胞伴隨著卵子一起噴湧而出,那麼顆粒細胞是幹什麼的?顆粒細胞,它是分泌雌激素的。我們推測呢,排卵期出血是不是因為卵泡破裂的時候,卵泡液流出伴隨著顆粒細胞卵子的流出顆粒細胞減少了顆粒細胞,一瞬間發揮的雌激素分泌作用下降,一過性的導致了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起子宮內膜得不到足夠的雌激素的支援而出血。
排卵期出血,它歸根結底呢,它是子宮內膜的一個雛形,那麼缺乏足夠的激素的支撐而出血,所以說如果說咱們要治療他或者要干預他的話,處理起來也非常的簡單,我們可以用激素替代治療,或者說在排卵前我們預計排卵前可以補充一點點雌激素,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排卵期出血,咱們是不需要任何處理,因為出血量也不會很大,它會遠遠的少於月經,可能就是出一點點血那一過性的,然後呢接下來就是幾天咖啡色的血液,少量的,這個呢,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任何影響,也不影響同房,也不影響受孕。
-
10 # 薛帥鋒大夫
1、排卵期出血主要是女性卵泡成熟排出體內激素水平波動所致。女性卵泡成熟時卵泡會分泌大量雌激素,而排卵後隨著卵泡排出雌激素水平瞬間低落,而導致子宮內膜撤退性出血。這種出血量比較小,持續時間較短,因為隨著黃的出現雌孕激素增高就不再出血了。
所以對於排卵期出血量非常少,點滴狀,少量,持續時間2-3天,無須做任何處理。
2、針對你所描述的持續了七天,那麼這個時間還是非常長的,首先要確定一下是否是排卵期,本次是否超聲檢查卵泡?卵泡具體多大?其次,如果確定是在排卵期建議下次排卵時查一下激素瞭解一下體內激素水平,然後必要時適當的給予藥物治療;另外如果方便可以瞭解一下基礎內分泌。
-
11 # 杏花島
一般在兩次月經中間,出現週期性的少量出血,或者褐色的分泌物,叫做經間期的出血,若是發生在排卵期也就是所謂的排卵期出血,這是在經間期出血的範疇內的,如果月經週期正常的女性一般多在月經週期的第10到第16天出現,也就是月經乾淨後的第五天到第七天。出血量較少,持續時間短。
一般經間期的出血容易和幾種疾病混淆,首先要排除妊娠的可能,因為妊娠早期也可能發生少量的陰道出血,或異位妊娠也有可能出陰道的不規則出血。其他的一些疾病也要注意鑑別,比如月經先期,也就是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或者是宮頸的息肉,宮頸的其他病變導致的陰道少量出血;或子宮內膜炎,或子宮內膜癌;或子宮內膜息肉;或子宮粘膜下肌瘤。
一般來說能判斷為經間期出血首先要滿足平時月經經期,經量,週期的正常,然後出血時間在兩次月經中間,量少,持續時間短,或者僅僅為少量的血性分泌物,也就是褐色的或者是帶血的白帶。尿HCG或血HCG為陰性(其中血HCG會比較精準),配合婦科檢查得到陰道正常,宮頸正常,宮體正常,附件正常,基礎體溫雙向型(有排卵),超聲可見發育中的卵泡或者是優勢卵泡,必要時行宮腔鏡檢查,僅為經間期出血的女性行腹腔鏡的檢查則不會見到異常情況的出現。
如果不滿足以上經間期出血的條件,或懷疑妊娠,或經間期反覆地出現出血,或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或伴有其他不適症狀,甚至超出經間期出血的範疇的話,那麼就需要及時就診了。所以女性朋友們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提高警惕,但也不要過度緊張。
本期答主:王丹凝,醫學碩士
-
12 # 白老師談健康
在兩次月經的中間期,即前人所謂氤氳樂育之時,西醫所謂排卵期,出現出血、少腹痛、乳脹、失眠、情志異常等症狀,且呈週期性發作,稱為經間期諸證。一般主證明顯,其他症狀並不明顯者,仍當以主證命名,如經間期出血、經間期腹痛、經間期乳房脹痛、經間期情志異常等。
關於經間期的生理病理特點,已在總論中詳細闡明,不予贅述。這裡必須強調的是經間期的特定意義。所謂經間期,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時間概念。一般經間期指兩次月經的中間時期,即兩次月經間的半月時間,但每個女性的週期並不一致,有的提早,有的延後,即使同一女性,在一年四季中月經週期亦有先後,經間期亦有提前或延後的現象,所以經間期的時間概念是相對的。其二是氤氳狀變化即錦絲狀帶下的出現。經間期的生理特點是重陰必陽的轉化,重陰轉化會出現氤氳狀的氣血活動,即錦絲狀帶下,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出現這些現象,才能稱作經間期。如果重陰不足,或重陰過甚,必然導致轉化過快過強或轉化不力,因而出現出血、腹痛、乳脹、神魂不寧等反應。
關於這一類病症的診治問題,測量BBT,觀察BBT高低溫相的曲線雖然不能明確經間期的具體時間,但有助於瞭解經間期的大概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陰道塗片、雌激素水平檢驗有助於瞭解陰長情況,宮頸黏液結晶的檢查和B超能明確經間期是否真正的到來。經間期與排卵期相一致,前人缺乏微觀手段,但已意識到此,故有“的候”、“真機”、“開花”等名稱。經間期治療在於促轉化,亦即促排卵,滋陰助陽、活血化瘀是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同時,宜根據不同症狀進行辨治,提高療效。
一、經間期出血
在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樂育之時出現週期性的陰道出血或赤白帶下,且不同於崩漏及月經先期量多等,稱為經間期出血。本病在中醫文獻中沒有專論,僅散見於“月經先期”、“月經量少”、“經漏”、“赤白帶下”等有關記載中。
經間期出血多出現在月經週期的第10~16天,即月經乾淨後7天左右。如出血量很少,僅僅一兩天,或偶爾一次者,不作疾病論。反覆地經間期出血,持續時間較長,將推遲經間期的到來,影響排卵,甚至反覆發作,影響生育,需積極治療。
【病因病機】
本病的形成有主因、兼因兩個方面。主因者,即主導因素,指腎陰不足,癸水欠實,至經間期陰長時不能達到重陰的水平。由於時間節律的要求,不得不行轉化的機變。重陰既有所不足,轉化時的氤氳狀不得不加強,加強的氤氳狀氣血活動又將影響子宮之藏和衝任之固,是以引起出血。此外,陰水不足者,涵養子宮衝任包括胞脈胞絡的能力亦有所不足,胞絡失養,脈管血絡脆性化,故氣血活動稍強則極易出血。這就是一般經間期出血的主要因素。隨著病情的發展,陰虛稍久,容易導致火旺,火旺則陰虛不易恢復,且腎陰虛,相火旺,迫血妄行,擾亂子宮衝任之固藏,是以出現經間期出血,此乃陰虛火旺所致。陰虛日久,或素體陽氣虛弱,還將導致陽虛,形成陰陽兩虛。陰不足則轉化時氤氳狀氣血活動加強,陽虛氣弱則衝任子宮的固藏功能薄弱,固藏乏力亦易出血。此乃主因之中的三種病理轉變,亦是陰虛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兼夾因素者,亦即導致經間期出血加劇或反覆發作者,有鬱火、溼熱、血瘀三種。
1.鬱火
未婚女子或年齡偏大,積想在心,或急躁易怒,動乎心肝,心肝氣鬱化火,在轉化時由於陰有所不足,陽氣內動較甚,擾乎胞脈胞絡,動乎血海,是以出血。
2.溼熱
溼有內外之分。外溼者,多為溼邪乘虛而入,蘊阻於胞絡衝任之間,蘊而生熱;內溼者,常因情懷不暢,心肝氣鬱,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生溼,下趨任帶二脈,蘊而生熱。在陰虛沖任子宮失養的前提下,溼熱得氤氳陽氣內動之機,損傷子宮衝任,故見出血。
3.血瘀
素體不足,經產留瘀,瘀阻胞絡,或七情內傷,氣滯衝任,久而成瘀。在陰虛沖任子宮失養的前提下,適值氤氳之時,陽氣內動,血瘀與之相搏,損傷胞絡,故致出血。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臨床表現本病多見於青春期及育齡期婦女。兩次月經中間,約在週期的第12~16天或下一次月經來潮前16天左右出現規律的陰道出血,其量少於經量,持續數小時或2~3天,一般不超過7天,呈週期性發作。有的伴有明顯的腰痠,少腹作脹作痛,帶下增多,色白質黏,如蛋清,或呈赤白帶下。排除月經先期、月經量少者,即可診斷為經間期出血。
2.鑑別診斷
在臨床上,本病應與月經先期、月經量少、宮頸炎、宮頸糜爛、宮頸息肉、慢性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等相鑑別,見表9-1。
表9-1經間期出血的鑑別
續表
【辨證施治】
經間期出血的主要機理是重陰必陽之時陰陽轉化不協調,陰絡易傷,損及衝任,血海固藏失職,血溢於外。主要分為腎陰虛證、陰虛火旺證、陰虛陽弱證,可兼有鬱火證、溼熱證或血瘀證。
本病的治療原則:一般出血極少且無其他症狀者,可注意調護而暫不予治療。若調護未愈,則需按臨床表現虛者補之,熱者清之,溼者除之,瘀者化之。由於本病出血量較少,故應以滋腎養血為主,佐以利溼化瘀,但必須注意到本病的病理特點及其陰陽之間的互相依賴,補陰不忘陽。選擇適當的補陽藥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陰虛及陽,陽虛為主者,亦要考慮在補陽的同時補陰。平時未出血時,宜根據各期生理特點,用滋陰法固本,使陰陽平和,氣血調勻,以防止出血。
1.主要證型
(1)腎陰虛證
證候:經間前期或經間中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紅無血塊,頭昏腰痠,夜寐不安,便艱尿黃,舌質偏紅,脈細數。
分析:經間期氤氳之時陽氣內動,若腎陰偏虛,虛火內生,虛火與陽氣相搏,損傷陰絡,衝任不固,故陰道出血,色紅無血塊;腰府失養,心神失濟,故腰痠頭昏,夜寐不安;陰液不足,便艱尿黃,舌質偏紅,脈細數均為腎陰虛損之象。
基本治法:滋陰補腎,清熱止血。
方藥運用:二至丸(《證治準繩》)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女貞子15g,墨旱蓮15g,山藥15g,乾地黃15g,牡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山萸肉10g,川續斷10g,菟絲子10g,荊芥炭6g,黑當歸10g,赤白芍各10g,炒五靈脂10g。
《醫方集解》在分析二至丸時說:此足少陰藥也。女貞子甘苦平,補肝腎,瀉相火;墨旱蓮甘酸涼,滋肝腎,涼血熱。兩藥成於冬夏二至,故以二至為名。藥味雖少,補而不膩,實為妙方。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三陰並進,專治肝腎陰虛兼夾虛火上炎,陰不內守之疾,實乃治療腎家之主方。《醫方論》謂:“此方非但治肝腎陰不足,實三陰並補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洩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之收澀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溼以和之。藥止六味,有開有合,三陰並治,洵補方之正鵠也。”經間期重陰轉陽,治療亦當陰中求陽,故方中加入川斷、菟絲子、荊芥炭昇陽止血,加五靈脂以化殘剩之瘀,使滋陰而無留瘀之虞。
服法:水煎分服,經淨後第5天開始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減:大便偏溏者,去幹地黃,加炒白朮10g,焦建曲10g;頭昏煩熱者,加鉤藤(後下)15g,地骨皮10g;服藥後BBT上升緩慢者,加鹿角片(先煎)10g,紫河車10g;兼鬱火者,加蓮子心5g,醋炒柴胡5g,黑山梔10g,合歡皮9g;兼溼熱者,去幹地黃,加馬鞭草15g,薏苡仁15g,碧玉散(包煎)10g;兼血瘀者,去山萸肉、荊芥炭,加五靈脂10g,紅花5g,丹參10g,山楂10g。
(2)陰虛火旺證
證候:經間期出血,量稍多,色紅或有小血塊,頭昏腰痠,煩熱口乾,夜寐甚差,或有失眠,入夜盜汗,便艱尿黃,舌紅苔黃膩,脈細數。
分析:經間期重陰必陽,若重陰不足,則轉化不利,子宮血海固藏受到一定影響,君相之火偏旺,得陽氣內動,其火益熾,迫血傷絡,絡損血溢,故可見出血量稍多,色紅;熱灼血瘀,故見小血塊;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火,故夜寐甚差,或失眠;熱迫液洩,故入夜盜汗;陰虛火旺,陰液虧耗,故腰痠頭昏,煩熱口乾,便艱尿黃;舌紅苔黃膩,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基本治法:滋陰降火,清熱止血。
方藥運用: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鑑》)加減。
炙知母6~9g,炒黃柏10g,熟地10g,山藥10g,山萸肉10g,炒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地骨皮6~10g,川斷9g,菟絲子9g,大小薊各12g,炒五靈脂10g,黃連3g。
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肝澀精,稱為三補。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溼,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瀉肝火,並制山萸肉之溫,共為佐使藥,謂之三瀉。六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補大於瀉,共奏滋補肝腎之效。上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更大,用於陰虛火旺所致諸症。黃連配黃柏、地骨皮配丹皮滋水堅陰,川斷、菟絲子陽中求陰,五靈脂、大小薊化瘀止血。陰足火降,轉化順利,自無出血之患。
服法:水煎分服,經淨後第5~7天開始服,BBT上升後即停服。
加減:失眠明顯者,加蓮子心5g,青龍齒(先煎)10g;頭痛頭暈者,加鉤藤(後下)12g,白蒺藜10g;脾胃不和,脘脹腹脹者,去炙知母,加廣木香6~9g,廣陳皮、佛手片各6g。
(3)陰虛陽弱證
證候:經間後期或經間中期出血,量少,色淡紅,無血塊,腰痠,神疲乏力,尿頻,大便或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細軟。
分析:陰虛日久將導致陽虛,此乃陰陽互根所致,或素體陽氣虛弱,日久陰亦不足,形成陰陽兩虛。陰有所不足則轉化時陰陽不能及時接替,陽虛氣弱,則衝任子宮的固藏乏力,故易出血;陰虛,故出血量少,脈細;陽弱血虛,故出血色淡,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軟;脾腎陽氣不足,失於榮養,故神疲乏力;氣化無力,故尿頻;運化失司,故便溏;陰虛陽弱,腰府失養,故腰痠。
治法:滋陰助陽,益氣攝血。
方藥運用:補腎促排卵東加減(夏桂成經驗方)。
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炙甘草6g,黑當歸10g,赤白芍各10g,乾地黃10g,杜仲10g,菟絲子10g,鹿角片(先煎)10g,黃芪10g。
本方重在補腎,結合調理氣血以促進排卵,故以歸芍地黃湯為基礎。眾所周知,經間排卵期重陰必陽的轉化是以腎陰充實,癸水高漲為基礎。歸芍者,血藥也,血中養陰,乃是婦科之特點。加入菟絲子、鹿角片溫腎補陽,黨參、黃芪、白朮、茯苓、炙甘草益氣攝血,複用當歸、赤芍活血化瘀以促排卵。
服法:水煎分服,經淨後第7天始服,BBT上升第5天停服。
加減:大便溏洩,次數較多者,去幹地黃、當歸,加砂仁(後下)5g,炮姜5g;伴有胸悶煩熱口渴者,去黃芪、黨參,加黑山梔9g,炒柴胡5g,丹皮炭10g。
2.兼夾證型
(1)鬱火證
證候:經間中期或經間前期出血,量稍多,色紅,或有小血塊,胸悶煩熱,頭昏頭痛,身熱口渴,夜寐不佳,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數。
分析:心肝氣鬱化火者,在經間期陰陽轉化時由於陰有所不足,陽氣內動,鬱火更甚,下擾胞脈胞絡,動乎血海,是以出血,且量稍多,色紅;氣鬱則易生瘀,故或有小血塊;心肝氣鬱化火,神魂失養,故胸悶煩熱,頭昏頭痛,夜寐不佳;舌紅苔黃,脈弦數均是心肝氣鬱化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鬱,寧心安神。
方藥運用: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減。
黑山梔10g,丹皮炭10g,炒當歸10g,白芍10g,鉤藤(後下)15g,醋炒柴胡5g,蓮子心3g,合歡皮10g,炙遠志6g,茯苓10g,大小薊各10g,墨旱蓮10g,生熟地黃各10g。
逍遙散系四逆散衍化而成,主治肝鬱血虛、脾土不和的證候。方用柴胡疏肝解鬱,當歸與芍藥養血柔肝,三藥合用,補肝體而助肝用;加入健脾之茯苓,以達補中益脾之用;加入丹皮、山梔,名丹梔逍遙散,善清心肝鬱火。全方共奏清肝解鬱,寧心安神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經淨後第5天始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減:脾胃虛弱者,去當歸、墨旱蓮,加炒白朮10g,六曲10g;反覆出血或出血稍多者,加地榆炭10g,側柏葉炭10g;夜不安眠者,加炒棗仁9g,青龍齒(先煎)10g,黃連3g。
(2)溼熱證
證候:經間期出血,量稍多,色紅,質黏稠,神疲乏力,周身酸楚,胸悶煩躁,納食較差,小便短赤,平時帶下甚多,色黃白,質黏膩,或有臭氣,少腹脹痛,舌質紅,苔黃白膩厚,脈細弦數。
分析:溼有內外之分。外溼者,多為溼熱之邪乘虛而入,蘊阻於胞絡衝任之間;內溼者,常與情懷不暢,心肝氣鬱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反聚而生溼,下趨任帶二脈,蘊而生熱。溼熱之邪在陰虛沖任子宮失養的基礎上,得陽氣內動之機,損傷子宮衝任,故見經間期出血,質黏稠;熱重於溼則出血量稍多,胸悶煩躁,小便短赤;溼重於熱則周身酸楚,神疲乏力,納食較差,平時帶下甚多,色黃白,質黏膩或有臭氣;舌質紅,苔黃白膩厚,脈細弦數均為溼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溼,益腎止血。
方藥運用:清肝止淋湯(《傅青主女科》)加減。
炒當歸10g,赤白芍各10g,生地黃10g,丹皮10g,黃柏10g,薏苡仁15g,澤瀉10g,赤小豆10g,碧玉散(包煎)10g,茯苓15g,大小薊各15g,炒川斷10g,五靈脂10g。
本方原治赤帶,方中有阿膠、紅棗,因納食較差,苔膩,故去之。方中白芍、當歸、小赤豆養血補肝;生地、丹皮涼血清肝;黃柏、牛膝、大小薊、茯苓清利溼熱;五靈脂理氣調血。諸藥同用,血旺而火自抑,火退則赤帶自愈。傅青主在方後說:“此方但主補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溼者,以赤帶之為病,火重而溼輕也。夫火之所以旺者,由於血之衰,補血即足以制火,且水與血合而成赤帶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溼非溼,則溼亦盡化而為血矣,所以治血則溼亦除。”
服法:水煎分服,經淨後第7天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減:溼熱甚者,加瞿麥9g,車前草10g,石韋6g,木通6g,滑石(包煎)10g,豬苓10g;少腹脹痛明顯者,加五靈脂10g,延胡索10g;出血偏多者,加側柏葉10g,椿根白皮10g。
(3)血瘀證
證候:經間期出血,量多少不一,色紫黑有血塊,少腹脹痛或刺痛,胸悶煩躁,口渴不欲飲,舌質黯紅,邊有紫斑,脈細弦。
分析:瘀血阻滯胞絡,因陽氣動而血亦動,動則血海不寧,絡脈損傷,故見經間期出血,色紫黑有血塊,且伴少腹脹痛或刺痛;氣機不暢則胸悶煩躁;瘀血內阻,津不上承,故口渴不欲飲;舌質黯紅,有紫斑,脈細弦等均是血瘀的表現。
治法:化瘀和絡,益腎止血。
方藥運用:逐瘀止血湯(《傅青主女科》)加減。
生地黃10g,大黃6g,當歸尾9g,赤芍10g,牡丹皮10g,炒枳殼6g,炙龜板(先煎)15g,五靈脂10g,山楂10g,川斷12g,懷牛膝10g。
方中丹皮、赤芍、歸尾活血化瘀;大黃或熟軍增強逐瘀之力,炒炭用又有止血之功;生地、丹皮、龜板滋陰益腎,涼血固衝;枳殼理氣行滯,有助化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益腎止血之效。傅青主謂“此方之妙,妙在活血之中佐以下滯之品,故逐瘀如掃而止血如神。”
服法:水煎分服,經淨後第7天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減:夾有溼熱者,加紅藤15g,敗醬草15g,薏苡仁15~30g,延胡索10g;大便溏薄者,去生地黃、大黃,加煨木香5g,炒白朮10g,焦建曲10g;腰痠明顯者,加桑寄生15g,骨碎補6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烏雞白鳳丸月經乾淨後始服,每次9g,每日2次,至BBT上升3天后停藥,適用於腎陰偏虛的經間期出血。
(2)二至丸月經乾淨後服,每次5g,每日2次,至BBT上升3天后停藥,適用於腎陰虛的經間期出血。
(3)六味地黃九滋補肝腎之陰,每次6g,每日2~3次,淡鹽水送服,適用於腎陰虛的經間期出血。
(4)加味逍遙九每次6g,每日2~3次,疏肝理氣,清熱調經,適用於肝鬱氣滯的經間期出血。
2.複方當歸注射針(夏桂成臨床驗方)
在月經週期第10~15天時取複方當歸注射液(2ml/支)2支,肌注,每日1次,連用5~7天。BBT上升3天后停用,連用7天后BBT未見上升亦停,改服補腎滋陰藥。
【轉歸與預後】
由於陰精有所不足,氤氳之時重陰轉陽,轉化欠順利,影響子宮、衝任固藏,故出現經間期出血。若陽氣不能恢復則出血可延續至經前期。反覆出血,病情纏綿或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月經週期紊亂,月經淋漓不盡,甚或崩漏、不孕等。
【預防與調護】
1.舒暢情懷,調節心理,保持身心健康。
2.出血期間應適當休息,注意保暖,避免過度勞累和緊張,可用碘伏沖洗外陰,保持區域性清潔,忌性生活,以防感染。
3.飲食宜清淡且富有營養,忌寒涼及辛辣刺激之品。
【臨證經驗】
夏師認為,在辨治經間期出血的過程中以下幾個問題極為重要。
1.概念明晰,臨證柱礎
所謂經間期者,即排卵期,指月經週期的中間時間,亦即是陰半月、陽半月的交替時間。反映在經間期出血這一具體病症以及少數正常女性中,其排卵期未必在月經週期的中間時間。有的提前,甚至在月經淨後3~5天即進入排卵期,有的延後,甚則延後1個月、1個月半等,似乎不符合經間期的概念。大多數週期正常的女性,其排卵均發生在經間期,而且是有規律的,因而仍沿用“經間期”這一時間概念。之所以提出經間期出血這一病症,目的在於強調經間期排卵的重要性。
2.孰主孰次,臨證細辨
陰虛是本病的關鍵所在,也是貫穿本病始終的主要證型。陰虛易引起火旺,且本病較多地發生於大齡未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與鬱火有關,但本病陰虛又不同於崩漏等出血病症的陰虛。本病患者的陰長尚能進入到經間排卵期,說明陰虛的程度不重,但又不得不轉化,只能加強氣血活動以促進轉化,故子宮衝任的藏固攝納失常,形成出血。測量BBT、檢驗雌激素水平,特別是陰道塗片有助於對腎陰偏虛的觀察。
本病的辨證重在出血時間及色質的辨別。一般應結合基礎體溫曲線圖及月經週期的日期,分為經間前期、經間中期和經間後期。經間前期指經淨後第3~5天,基礎體溫依然呈低溫相時。經間中期即經淨後的第7天左右,乃基礎體溫高低交替時。經間後期指經淨後的10天左右,即基礎體溫高溫相時。經間中期與經間前期出血均與腎陰虛有關,但虛損的程度有所不同;經間後期出血與陰虛及陽、陽氣不足有關,結合舌脈即可確定。此外,還要辨別溼熱與血瘀兩個兼夾證型。溼熱的辨證著重在赤白相雜而下,陰道出血與白帶同時並存,舌苔厚膩;血瘀的辨證重在少腹作痛,出血色紫黯及有血塊等。
本病的治療重在滋陰,可適量加入助陽藥。助陽的目的不僅在於動態地滋陰,維持高水平的陰,而且有助於陰陽轉化活動,促進排卵。在陰虛的前提下,本病常兼夾鬱火、溼熱、血瘀三者,因而在處理上不僅要針對兼夾證型特點,分別予以清解、清利、疏化的藥物,而且要顧及滋陰這個大前提,同時還要考慮到經間期氣血活動及排卵的特點。少數陰虛及陽和以陽虛為主者,在滋陰助陽、補陽為主的前提下,適量加入益氣的藥物將有助於控制出血。
3.動靜結合,臨證活用
經間排卵期最大的生理特點是重陰及氤氳狀的氣血活動,所以動是主要的,絕對的。只有保證動,才能保證順利排卵,這也是轉化期的特點。如動之過甚或動之有餘,必將影響到子宮藏瀉,衝脈失固,導致出血的病理變化。因而在治療上輔之以靜,抑制其過動,可以減少或控制出血。有極少數患者,從表面上看似乎動之過甚,但實質上仍是動之不及,即動的頻率增加,而動的力度不夠,仍然不能達到順利排卵的要求。此時不僅不能輔之以靜,恰恰相反,仍然要促進其動,增強其動的力度。除少數出血較多者非用止血方藥不可外,一般不宜過多使用止血藥,因為止血藥物有著程度不同的抑制氣血活動作用。在補陰的前提下促進氣血的活動,可以促進順利排卵。這也是動靜矛盾較大時,抓住主要者,解決主要者的處理方法,故能得良效,但亦不能放棄用止血藥物。如出血較多,陰虛火旺,動之過甚者,則當加涼血止血的藥物;脾氣虛明顯者,亦當加入益氣止血的藥物。有些複雜病例,表面上動之有餘,實際上動之不足者,活血促動為主,佐以止血,則既得佳效,又無不良反應。當然,腎陰偏虛之體,其子宮的脈絡與衝任等經脈失於涵養,血管脈道脆弱,易於出血,在促氣血活動的前提下加少量止血藥也是可以的。對於少數反覆發作及大齡未婚者,除服藥外,還要進行心理疏導。安定心神,平降心火,也是不容忽視的。
驗案舉例
金某,女,27歲,工人。
經間期出血已1年餘,伴有月經後期,結婚兩年未孕。初經13歲,5±/40±,量較多,色紫紅有血塊,有痛經史,25歲結婚。自結婚後月經日漸錯後,週期由40天延至50余天,甚則兩月一行,並逐漸出現經間期出血,由2~3天逐漸發展為5~7天,曾誤認為月經來潮。婦科檢查:子宮偏小,餘未見異常。BBT高溫相延後,上升呈緩慢狀,上升後高溫相不穩定。平時有黃白帶下,經間期錦絲狀帶下較少,伴有頭昏腰痠,夜寐多夢,形體漸豐,舌質偏紅,苔黃白膩,中根部較厚,脈細弦。
診治經過:患者由於月經後期,因此經間排卵期出血一度被誤診為月經來潮,曾服調經藥未果,後在某西醫院確診為排卵期出血,予以己烯雌酚黃體酮週期序貫治療3個月經週期,但停藥後經間排卵期出血又見,月經週期更有所錯後。由於經間期出血較多,曾服用宮血寧、血安、固經丸等止血藥,反致經間期出血延長,而行經期腹痛加重。來診時囑其測量BBT 2~3個月經週期後,再予服藥調治。BBT高溫相延後,經後期白帶偏少,有時出現黃帶。肝腎陰虛,癸水不充,故著重經後期論治,取歸芍地黃東加減。處方:炒當歸、赤白芍、懷山藥、乾地黃各10g,炒丹皮9g,茯苓12g,懷牛膝9g,女貞子10g,川斷、菟絲子各12g,敗醬草、苡仁各15g。至排卵期時服用補腎促排卵湯。經過5個週期經後期及經間排卵期治療,病有好轉,但仍有經間期少量出血,BBT上升較緩慢。在經後期加強滋陰補腎藥物的基礎上加入清利溼濁之品,即在歸芍地黃湯中加入炙鱉甲、肉蓯蓉、炒黃柏、碧玉散等,排卵期再服補腎促排卵湯,同時加用複方當歸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每次3支,每支2ml,連用5天。如法調治3個月經週期後,月經35天來潮,出血基本控制,BBT上升較快。又隔3月受孕,翌年舉一男。
按語:此例實際上包含三個病症,一是經間期出血,二是月經後期,三是痛經。從婦科特徵上分析,週期落後,經量時多時少,色紫紅有血塊,可以歸結為瘀滯證型。期、量、色、質等婦科特徵與全身症狀上的肝腎不足相矛盾,因此要藉助月經史綜合分析。初經來潮後月經一貫落後,帶下偏少者,其腎虛來於先天,又婦科檢查子宮偏小,說明亦有後天的因素。結婚後月經更錯後,並出現經間期出血,說明腎虛在先,血瘀在後,血瘀是在腎虛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化瘀只能解決痛經問題,而不能解決月經後期和經間期出血。要杜絕血瘀的產生,主要在於補腎。扶助腎陽才能溶解血瘀,因此應著重經後期的滋陰補腎,再在經間期補腎調氣血,促使重陰轉陽的順利轉化。由於血瘀內阻,在一定程度上亦影響轉化,因而透過加強氣血活動,不僅達到活血化瘀,而且促進了轉化,對恢復腎陰陽平衡有著輔助作用。
本例為陰虛夾瘀,故在治療時存在著止血與活血的矛盾。出血較多,時間較長,故用止血法。止血一般用清熱固經的方藥,屬於靜的方法,而經間排卵期是轉化時期,是動的時期,只有氣血的活動顯著,才能推動重陰轉陽,順利地排出卵子,所以夏師加用了複方當歸注射液,加強氣血活動,有助於BBT高溫相的改善,有時即使出血稍有增加,但能保證BBT上升,乃“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小結】
1.經間期出血是在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樂育之時出現週期性的陰道出血或赤白帶下。
2.經間期出血需與月經先期、月經量少、宮頸炎、宮頸糜爛、宮頸息肉、慢性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等相鑑別。
3.經間期出血的證型包括腎陰虧虛、陰虛火旺、陰虛陽弱。在治療上,必須以滋腎養血,促進重陰必陽的轉化為前提。如兼鬱火、溼熱、血瘀者,則需兼治。
4.夏師治療經間期出血重在滋陰,同時適量加入助陽藥,促進氣血活動,以利重陰必陽的轉化。此外,更應注重經後期的治療和平時的預防與調護。
二、經間期腹痛
在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樂育之時出現週期性少腹兩側或一側作痛,或小腹疼痛,稱為經間期腹痛,又稱排卵期腹痛。本病與經行腹痛相似,少數痛甚者可致昏厥。若經間期少腹隱痛,時間短暫者,可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在於腎虛瘀阻,轉化不利。腎虛者,偏於陰虛也,陰長緩慢,至重陰時亦有所不足,因而當其轉化時必然要加強氣血的活動,從而觸動原來厥少脈絡的瘀滯。瘀阻者,即厥少之絡瘀阻,亦即兩少腹經絡之間的瘀滯,乃微觀檢查所見盆腔粘連的瘀滯。不通則痛,痛在少腹,於經間排卵期發作,乃本病的特點。此外,溼熱蘊阻厥少之絡,於經間排卵期腎虛而氤氳狀加劇時亦必然出現較明顯的少腹痛。
1.腎虛
腎陰較虛,陰長不及,經間期陰精轉化為陽時不利,衝任厥少等氣血活動明顯加強,脈絡失和,故見少腹作痛。
2.瘀滯
經行產後,餘瘀未淨,留阻脈絡,影響經絡氣血執行。經間期陰精轉化為陽,陽氣內動,觸及瘀阻,脈絡失暢以致疼痛,且疼痛較著。
3.溼熱
經行產後,溼邪內侵,久而化熱,傷乎脈絡。經間期陽氣內動,觸及溼熱,絡脈更失和暢,氣血不得執行,因而作痛。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凡在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樂育之時出現週期性少腹兩側或一側作痛,或小腹疼痛,即可確診為經間期腹痛。
2.鑑別診斷
透過詳細詢問病史,細緻的全身檢查和有關的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可與急慢性附件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及盆腔瘀血癥等相鑑別。
【辨證施治】
經間期腹痛的發生主要是腎虛血瘀,轉化不利所致,可兼有溼熱,故治療在補腎養血的前提下,務加疏肝通絡之品。
1.腎虛血瘀證
證候:經間期兩少腹脹痛作墜,有時甚劇,以致昏厥,或有少量出血,色黑或有血塊,腰痠如折,頭昏耳鳴,胸悶煩躁,舌質偏紅或有紫暗,脈細弦。
分析:腎陰虧虛,重陰不足,適逢經間期氣血活動劇烈,觸動厥少脈絡的宿瘀,故經間期兩少腹脹痛作墜,有時甚劇,以致昏厥,或有少量出血,色黑或有血塊;腎虛腰府失養,故腰痠如折,頭昏耳鳴;舌紫暗,脈細弦均為腎虛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養血,化瘀通絡。
方藥運用:補腎促排卵湯(夏桂成經驗方)合膈下逐瘀東加味。
當歸10g,赤白芍各10g,懷山藥10g,乾地黃10g,丹皮10g,川斷10g,菟絲子10g,五靈脂10g,鹿角片(先煎)10g,青陳皮各6g,延胡索10g,山楂10g。
補腎促排卵湯重在補腎,透過結合調理氣血以促進排卵,故方中以歸芍地黃湯為基礎。眾所周知,經間排卵期重陰必陽的轉化是以腎陰充實,癸水高漲為基礎。歸芍者,血藥也,血中養陰,乃是婦科之特點;加入川斷、菟絲子、鹿角片溫腎補陽,陽中求陰;複用當歸、赤芍、五靈脂、紅花活血化瘀,以促排卵。膈下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王清任謂之曰:“無論積聚成塊,在左肋、右肋、臍左、臍右、臍上、臍下,或按之跳動,皆以此方治之,無不應手取效。”方中當歸、赤芍養血活血,與逐瘀藥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傷陰血;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五靈脂破血逐瘀,以消積塊;配青陳皮、延胡索行氣止痛;尤其當歸、地黃,不僅養血活血,而且能行血中之氣,增強逐瘀之力。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氣藥物居多,使氣帥血行,更好地發揮理氣活血、逐瘀止痛之力。
服法:經淨後5~7天水煎分服,BBT上升3天后停藥。
加減:腰痠甚劇者,加桑寄生10g,杜仲10g;煩躁失眠者,加鉤藤(後下)15g,炒棗仁6g;大便偏溏者,去當歸,加炒白朮10g,砂仁(後下)5g;小腹脹痛明顯者,加柴胡6g,制香附9g;小腹有冷感者,加川桂枝5g,艾葉6g。
2.兼夾溼熱證
證候:經間期兩少腹作痛或伴有赤白帶下,平時帶下黃白量多,質黏膩,有臭氣,腰痠神疲,納食欠佳,小便偏少,大便或溏,腹脹矢氣,舌苔黃白膩,根部尤厚,脈細濡。
分析:溼熱蘊阻厥少之絡,素有隱痛之狀,正值經間排卵期腎虛而氤氳狀加劇,故出現明顯的少腹疼痛和腰痠;溼熱中阻,故納食欠佳,神疲便溏;溼熱下注,故帶下黃白量多,質黏膩,有臭氣,小便偏少;舌苔黃白膩,根部尤厚,脈細濡等均為溼熱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利溼,和絡止痛。
方藥運用:補腎促排卵湯合複方紅藤敗醬散(夏桂成經驗方)。
炒當歸10g,赤白芍各10g,紅藤15g,敗醬草15g,薏苡仁15g,制蒼朮10g,茯苓10g,澤瀉10g,焦山楂10g,川續斷10g,廣木香5g,紫石英(先煎)10g,五靈脂10g。
補腎促排卵湯功效如上所述。複方紅藤敗醬散中紅藤又名大血藤,具有明顯的活血通絡作用,與敗醬草清利溼熱相結合,復加當歸、赤芍、五靈脂等活血化瘀通絡;木香、茯苓、山楂健運脾胃,分利溼濁。本方雖以活血通瘀、清利溼熱為主,但補腎健脾者亦不在少數,虛實兼顧,治此甚合。
服法:經淨後5~7天水煎分服,BBT上升3天后停藥。
加減:大便偏溏,每日2次者,加炒白朮10g,焦六曲10g;小便甚少者,加瞿麥10g,萆薢6g,豬苓10g;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10g,制乳沒各6g。
【其他治療】
1.針灸
中極、氣海、三陰交、次髎、腎俞。每日1次,留針20~30分鐘,疼痛緩解後停針。適用於經間期腹痛的腎虛血瘀證。
2.中成藥
定坤丹(《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當歸、人參、鹿茸、藏紅花、雞血藤、白芍、枸杞子、阿膠珠、香附、延胡索、甘草、茯苓、杜仲、川牛膝、熟地黃、白朮、三七、益母草、柴胡、茺蔚子、鹿角霜、五靈脂、乾薑、砂仁、川芎、黃芩、肉桂、烏藥、細辛。
服法:每服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適應證:腎虛血瘀性經間期腹痛。
【轉歸與預後】
中醫藥治療經間期腹痛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功能性經間期腹痛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常能痊癒;由器質性病變引起者雖病程纏綿,難獲速效,但辨證施治亦可取得較好的止痛效果,堅持治療亦有緩解之機。
【預防與調護】
1.積極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2.注意身心健康,避免憂思恚怒。溼熱下注者,需及時清潔外陰,避免上行感染。
3.飲食調攝,可酌量飲食溫酒,忌生冷瓜果。
【臨證經驗】
經間期腹痛主要以少腹部為主,而痛經則以小腹部為主。少腹疼痛主要緣於衝任厥少的脈絡失暢,小腹疼痛系子宮強烈收縮排除瘀血所致。兩者均與腎虛有關,但經間腹痛偏於陰虛者多,痛經偏於陽虛者多。腎之陰陽互根,特別是月經週期中陰陽的消長規律是嚴格的,陰虛可以及陽,陽虛血瘀,將由經間期腹痛轉化為行經期腹痛,臨床上不乏其例。在治療上,補腎調氣血之品主要是續斷、薏苡仁、丹參、紅花、川芎、香附等,還需加入和絡止痛的藥物,如制乳沒、延胡索、五靈脂、琥珀等;兼有溼濁蘊阻者,必須加入利溼化濁之品,如省頭草、滑石、通草、瞿麥、石韋、車前子等;少數疼痛劇烈者,需加入蟲類攻竄之品,如水蛭、虻蟲、全蠍、蜈蚣等,始能獲效。蓋經間期血瘀不能藉子宮以排出體外,只能依賴本身的吸收,所以化瘀不能太輕,輕則無效。另一方面,行氣活血止痛不可用之太過,否則可促成經間期出血。此外,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若經間期腹痛十分劇烈者,臨床需採用一些蟲類藥方能獲效。
【小結】
1.經間期腹痛,即氤氳樂育之時週期性少腹兩側或一側作痛。
2.經間期腹痛首先要區分是腎虛血瘀,還是溼熱兼夾。中醫藥辨證施治一般可迅速緩解疼痛。
3.夏師認為,經間期腹痛主證是腎虛血瘀,在治療上必須以補腎養血、化瘀通絡為主。如兼溼熱者,則需兼治。同時,經間期與經期均是陰陽轉化時期,要注意保暖,忌食生冷。
三、經間期乳房脹痛
在兩次月經中間,或在經前半月左右,即氤氳樂育之時出現週期性的乳房脹痛,或乳頭觸痛不可近衣,有的5~7天后逐漸消失,有的直至經行始已,稱為經間期乳房脹痛。
本病的特點在於重陰轉陽時肝氣偏旺,但腎虛是主因,肝鬱氣滯亦不可忽視,與經前期乳房脹痛以肝鬱為主者有別。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機是腎陰較虛,心肝氣火偏旺。經間期精化為氣,陽氣內動,心肝氣火乘機升擾。一般有肝鬱、腎虛兩種。
1.肝鬱
素性憂鬱,或憂思恚怒以致肝鬱氣滯,疏洩失常,加之素體陰虛,心肝之氣偏旺,經間期陽氣內動,肝鬱化火,上擾乳房,乳絡不利,故乳房脹痛。本型一般血泌乳素偏高。
2.腎虛
素體肝腎陰虛,或先天腎氣不足,火不燠土,脾胃失和,經間期精化為氣,陰轉為陽,陽氣薄弱,胃絡失和失暢,故致乳房作脹。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凡經前半月出現乳房脹痛或乳頭觸痛,逐漸加重或逐漸減輕,伴情緒煩躁或心情憂鬱者,即可診斷為經間期乳房脹痛。
2.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乳癖、乳巖進行鑑別。乳癖多見乳房有片狀包塊,且多為單側,乳房B超或紅外線掃描有助於鑑別診斷。乳巖初期也可有乳房脹痛,但呈現隨月經週期而發的特點,乳房可捫及結塊,並有壓痛,病變晚期可伴有乳頭凹陷、溢血,表皮呈橘皮樣改變。
【辨證施治】
經間期乳房脹痛的發生主要是腎虛肝鬱所致,表現為肝鬱和腎虛,治療當以補腎養血,疏肝通絡為大法。腎虛為主者著重補腎,兼以疏肝;肝鬱為主者治以滋陰養血,理氣通絡。
1.肝鬱證
證候:經間期兩側乳房脹痛,以外側或外側偏上或直至腋窩處疼痛為主,或乳房觸痛不能近衣,胸悶煩躁,性情憂鬱,寡言或憤怒聲高,夜寐欠佳,舌質偏紅,脈細弦。
分析:平素肝鬱氣滯,氣血執行不暢,經間期氣血活動加劇,肝氣鬱滯,克伐脾胃,乳絡不暢,故經間期兩乳脹痛;肝氣不舒,氣機不暢,肝失條達,故性情憂鬱寡言;肝鬱化火則乳房觸痛不能近衣,胸悶煩躁,憤怒聲高;母病及子,引動心火,故夜寐欠安;舌偏紅,脈細弦亦是肝經鬱火之象。
基本治法:疏肝解鬱,滋腎養血。
方藥運用:加味逍遙散(《校注婦人良方》)加減。
炒當歸10g,赤白芍各10g,制蒼白朮各10g,茯苓10g,炒柴胡5g,青陳皮各6g,路路通6g,廣鬱金6g,制香附6g,川續斷10g,菟絲子10g,懷山藥10g。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鬱,又有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尤其當歸芳香行氣,味甘緩急,更是肝鬱血虛之要藥;白朮、茯苓健脾去溼,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雖為佐使之品,卻有襄贊之功;生薑煨過,溫胃和中之力益專;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清熱。如此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並治,立法全面,用藥周到,故為調和肝脾之名方。張秉成曰:“夫肝屬木,乃生氣所寓,為藏血之地,其性剛介而喜條達,必須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後得遂其生長之意。若七情內傷或六淫外束,犯之則木鬱而病變多矣。此方以當歸、白芍之養血以涵其肝,苓、術、甘草之補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薑俱系辛散氣升之物,以順肝之性而使之不鬱。如是則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證豈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梔各一錢,名加味逍遙散,治怒氣傷肝,血少化火之證。丹皮能入肝膽血分,以清洩其火邪。黑山梔亦入營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熱屈曲下行,合於前方自能解鬱散火,火退則諸病皆愈耳。”(《成方便讀》)另加懷山藥、菟絲子、川續斷補益肝腎,青陳皮、路路通、廣鬱金、制香附增柴胡疏肝解鬱之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鬱、滋腎養血之效。
服法:經淨後5天起水煎分服,BBT上升6天后停服。
加減:乳房內側脹痛明顯,納食欠佳者,加麥芽30g,雞內金6g,焦山楂10g;肝火偏旺,乳頭觸痛者,加炒山梔9g,白蒺藜10g,蒲公英10g;乳脹痛而有塊者,加炙山甲片6g,牡蠣(先煎)15g。
2.腎虛證
證候:經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觸痛不可近衣,腰痠頭昏,錦絲狀帶下偏少,胸悶心煩,夜寐不安,或小腹有涼感,尿頻,舌質淡紅,脈細弦。
分析:素體肝腎不足,經間期精化為氣,陰轉為陽,均有所不足,乳頭屬肝,腎經入乳內,肝腎虧虛,乳絡失於滋養,故經間期乳房脹痛;陰精虧虛,故腰痠頭昏,錦絲狀帶下偏少;火不燠土,氣化不利,故小腹有涼感,尿頻;肝腎不足,心肝氣鬱,故胸悶心煩,夜寐不安;舌淡紅,脈細弦均是肝腎虧虛、陰血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滋陰,疏肝和胃。
方藥運用:滋腎生肝飲(《校注婦人良方》)加減。
當歸10g,赤白芍各10g,懷山藥10g,乾地黃10g,炒丹皮10g,川續斷10g,菟絲子15g,鹿角片(先煎)15g,炒柴胡5g,茯苓10g,甘草6g,青陳皮各6g。
滋腎生肝飲取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取逍遙散疏肝解鬱,再加川續斷、菟絲子、鹿角片補腎助陽,陽中求陰,使重陰轉化順利,肝鬱得解,乳脹可消,故能獲效。
服法,經淨5~7天后水煎分服,BBT上升6天后停服。
加減:脾胃失和者,去當歸、乾地黃,加炒白朮10g,砂仁(後下)5g;煩躁內熱,偏於陰虛火旺者,去鹿角片、當歸,加枸杞子10g,鉤藤15g,山萸肉6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乳核散結片(周岱翰經驗方)
處方:海藻、淫羊藿、鹿銜草、柴胡、當歸、鬱金、山慈菇、北黃芪、漏蘆、制附片。
服法:每次4片,每日3次,30~60日為1療程,可用2個療程。
適應證:腎虛肝鬱血瘀性乳房脹痛。
2.外治法
乳罩法(杜玉堂法)
處方:全蠍、地龍、檀香、玫瑰花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末,裝入小布袋,分別置於乳罩中的小口袋內,使戴上乳罩後,各小藥袋正好對準肝俞、乳根、阿是穴等的相應位置,連續佩戴1個月左右。
適應證:乳房脹痛結塊。
【轉歸與預後】
肝鬱者以在經間期前治療效佳,腎虛者宜注意平時調養。若久治不愈,並可觸及腫塊,或乳頭有溢液或溢血者,需排除器質性病變,定期檢查,及早防治。
【預防與調護】
1.注意身心健康,舒暢情志,避免憂思恚怒。
2.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和有益的群體活動。
3.飲食調攝。多食新鮮蔬菜,適量進食新鮮水果,忌食滋膩肥甘食物。
【臨證經驗】
本病主要在於腎陰偏虛,肝鬱氣滯,得經間期陽氣內動之勢而肝鬱化火。病發時雖以肝鬱為主,但病根在於腎陰偏虛,故疏肝瀉肝必須佐以滋腎,或先予疏肝瀉肝,症狀緩解後再予滋腎固本。疏肝瀉肝之方藥很多,上海朱小南家傳疏肝湯尤為合適。藥用制香附9g,廣鬱金6g,娑羅子10g,合歡皮9g,路路通6g,焦白朮10g,炒枳殼6g,炒烏藥6g,赤芍10g。夏師另加入懷山藥10g,川續斷10g,菟絲子10g,炙鱉甲(先煎)10g,熟地10g,這樣更適合經間期乳房脹痛的治療要求。經間期乳房脹痛有的可以延續到行經期,嚴重者屢用一般疏肝之品不效,可以考慮從腎與肝的關係著手。肝腎之間不僅乙癸同源,而且在陽的方面也互相支援,特別是腎陽對肝之疏洩功能有支援作用,故臨床上屢用疏肝氣之藥而肝氣不得舒暢者,宜用溫腎疏通肝絡的方法,藥用鹿角片、穿山甲等藥物。因此,轉入經前期論治時,疏肝緩肝要與養血補腎助陽的方藥相結合,與經間期的區別就在補腎陰為主,還是補腎陽為主。
【小結】
1.經間期乳房脹痛診斷並不困難,氤氳樂育之時出現週期性的乳房脹痛,或乳頭觸痛不可近衣,5~7天后逐漸消失,甚至經行始已,即可確診。
2.夏師認為,經間期乳房脹痛主因是腎虛肝鬱,在治療上,必須以補腎疏肝通絡為前提。同時,強調腎陽對肝氣疏洩功能的支援作用,排卵期後應結合溫腎疏通肝絡法施治。
3.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暢達情志,經間期勿熬夜及過度疲勞,以保證重陰必陽的順利轉化。
四、經間期情志異常
經間期出現週期性的情志異常,如煩躁易怒、心悸失眠,甚則狂言亂語,不能自控,有的伴性慾亢進,或情懷抑鬱,默默不欲飲食,或無故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過後亦如常人,偶有延續到經前期,至經行始已,謂之經間期情志異常。本病與經前期情志異常相似,二者均稱為週期性情志異常。
本病如不及時控制,將會發展至癲狂病症,以致難治。除藥物治療外,心理疏導非常重要。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在於腎陰虛,心肝鬱火在經間期重陰轉陽時得陽氣內動而觸發,臨床上又可分為肝經鬱火、痰熱上擾兩種。
1.心肝鬱火
思慮勞倦,傷於心脾,煩怒憂鬱,動乎肝膽,兼之素體腎陰偏虛,不能涵養心肝,心肝氣鬱,得經間期氤氳樂育之氣化火上擾,神魂不寧,以致發生本病。
2.痰火上擾
素體痰盛,或肝鬱犯脾,脾失健運,從而滋生痰溼;肝鬱之火,煉液成痰,痰火內盛,值經間期陽氣內動,衝氣偏旺,痰火因之而上蒙清竅,遂發本病。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凡經間期出現週期性的情志異常,如煩躁易怒,心悸失眠,甚則狂言亂語,不能自控,有的伴性慾亢進,或情懷抑鬱,或悲傷欲哭,過後復如常人,即可診斷。
2.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熱入血室、髒躁進行鑑別。熱入血室往往見經水適來適斷、晝日明瞭、入夜譫語、如見鬼狀等情志症狀,病因是適逢經期,外邪乘血虛侵襲,故有往來寒熱,或寒熱如瘧。髒躁為婦人無故悲傷,不能控制,甚至哭笑無常,呵欠頻作,雖亦為情志改變,但無週期性,與月經無關。
【辨證施治】
經間期情志異常的發生主要是肝鬱和痰火所致,治療以清肝解鬱,清火化痰,寧心安神為宗旨。同時,心理疏導也不可忽視,特別是針對人格或心理的型別,給予適當的心理治療。
1.心肝鬱火證
證候:月經先期或先後無定期,量多色紅,有小血塊,煩躁易怒,心悸失眠,或胸悶不舒,鬱鬱寡歡,反應遲鈍,悲傷欲哭,情志恍惚,過後復如常人,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細數。
分析:情志所傷,肝失條達,經間期氣血活動劇烈,肝氣上逆,擾亂心神,故經間期煩躁易怒,心悸失眠,或鬱鬱寡歡,悲傷欲哭,情志恍惚,舌紅苔黃膩等;肝鬱化火或疏洩失常,故月經先期或不定期,量多色紅,有小血塊,脈細弦數;足厥陰肝經布脅肋,肝鬱氣滯則胸悶不舒。
基本治法:清肝解鬱,寧心安神。
方藥運用: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味。
鉤藤(後下)20g,炒山梔9g,炒丹皮10g,當歸10g,赤白芍各10g,白朮10g,茯苓10g,醋炒柴胡5g,炙遠志6g,炒棗仁6g,丹參10g,五靈脂10g,川續斷10g,菟絲子10g。
丹梔逍遙散由逍遙散加味而來,具有疏肝清熱,健脾和血調經之功效,主治肝鬱脾虛化火生熱之月經不調、少腹疼痛等。肝木之所以鬱,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鬱,陰血少,則肝不滋而枯。用白朮、茯苓者,助土以升木也;當歸、芍藥者,益榮血以養肝也;薄荷解熱;甘草和中;獨柴胡一味,一以為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雲木鬱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若內外熱盛者,加丹皮解肌熱,炒山梔清內熱,即加味逍遙散之義也。本方亦可加丹參、炙遠志、炒棗仁以寧心安神,加川斷、菟絲子以陽中求陰,促進重陰必陽的轉化。
服法:經淨5~7天起水煎分服,BBT上升6天后停服。
加減:脾胃失和者,去炒山梔、當歸,加陳皮6g,六曲9g,炒谷麥芽各12g;失眠嚴重者,加夜交藤15g,紫貝齒(先煎)10g;BBT上升幅度偏低者,加鹿角片(先煎)10g,紫貝齒(先煎)10g,懷山藥10g。
2.痰火上擾證
證候:月經提前或錯後,經量偏多,色淡紅,經間期心胸煩悶,飲食減少,夜臥不寧,甚則癲狂,語無倫次,或神情呆滯,鬱鬱寡歡,舌苔黃膩,脈弦滑。
分析:肝鬱化火,灼津為痰,乘經間期陽氣內動之機逆上,擾亂神明,矇蔽心竅,故夜臥不寧,甚則癲狂,語無倫次,或神情呆滯,鬱鬱寡歡;肝火偏旺則月經提前,經量偏多;痰濁偏盛則月經錯後,經色淡紅;舌黃膩,脈弦滑均屬痰火內蘊之象。
基本治法:清火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運用: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加味。
黃連5g,陳皮6g,茯苓10g,炙遠志6g,炒枳殼9g,竹瀝制半夏6g,陳膽星9g,天竺黃6g,石菖蒲6g,五靈脂、丹參各10g,黛燈心1米。
黃連溫膽湯是由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溫膽湯演繹而來,具有清熱化痰、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黃連清肝瀉心;半夏降逆和胃,燥溼化痰;枳殼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陳皮理氣燥溼;茯苓健脾滲溼,安神定志;天竺黃、陳膽星、菖蒲化痰開竅;加黛燈心、紫丹參清肝寧心。
服法:經淨5天起水煎分服,BBT上升3天后停服。
加減:整夜失眠者,加紫貝齒、茯神各10g,鉤藤(後下)15g;大便秘結,煩熱口渴者,加大黃(後下)、玄明粉(後下)各9g;脾胃虛弱,大便偏溏者,去炒枳殼,加炒白朮、六曲、焦山楂各10g。
【其他治療】
中成藥
礞石滾痰丸(《景嶽全書》)
處方:大黃、黃芩、礞石、沉香。
服法:每次4g,每日2~3次,經間期服。
適應證:痰火型經間期情志異常者。
【轉歸與預後】
本病多因情志所傷,中藥清肝解鬱,清化熱痰,安神寧心,一般可緩解症狀。另外,尚需針對患者的思想情緒進行心理輔導,解釋安慰,勸其主動配合治療,才能獲得較好療效。
【預防與調護】
1.積極鍛鍊,增強體質。
2.注意身心健康,避免憂思恚怒等不良情緒的干擾。
3.飲食宜清淡,多食香蕉、柑橘類果蔬,忌食辛辣刺激、煎炸炙燔之品。
【臨證經驗】
經間期情志異常與經前期情志異常極為相似,除了發病的時間稍有差異外,一般發作的症狀基本一致,故以往均按經前期情志異常辨治。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者有兩方面的情況不同:第一,最根本的原因,經間期發作者偏於腎陰虛,而經前期發作者偏於腎陽稍虛,心肝氣火略旺;第二,由於根本原因有差異,表現在症狀、程度上亦有差別,即一般經間期發作者較輕,經前期發作者較重。而且,本病常見於大齡未婚的女性,其發病與神經質的個性有重要關係。治療方面,夏師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靜降與調氣血之間的協調。對情志異常者,本該應用鎮靜潛降的方法安定神魂,平降氣火,控制症狀發作,但排卵期用藥又必須促進氣血活動。靜降藥雖有控制情志異常之作用,但抑制排卵,非經間期所宜。因此,需將靜降與促排卵兩者協調起來,在補腎促排卵湯中加入靜降之藥,如當歸、赤白芍、五靈脂、丹參、川斷續、菟絲子、鹿角片、鉤藤、丹皮、紫貝齒、陳膽星、炙遠志等,可根據患者具體症情予以加減,收一舉兩得之效。二是心理治療。除藥物治療外,針對患者的思想情緒進行心理疏導和解釋安慰,同時將排卵期的病理、生理特點告訴患者,引導其主動配合,才能獲取較好的療效。
【小結】
1.經間期情志異常是經間期出現的週期性情志異常。治療上首先應區分是心肝鬱火還是痰火上擾,分別予以清肝解鬱或清火化痰,並結合寧心安神。
2.夏師治療經間期情志異常以清肝解鬱、寧心安神為主,兼夾痰火者,配合清熱化痰。此外,經間期還應適當促進氣血活動,將靜降與促排卵協調起來,以適應重陰轉陽的生理特點。
3.要鼓勵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暢,注意休息,忌食刺激性食物。
-
13 # 楊莉萍大夫
排卵期出血是指在兩次月經之間,出現週期性的、少量的陰道出血者,稱為經間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應該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月經間期出血的疾病之後才能判斷下來。
為什麼排卵期會出血?● 過於疲勞,激素水平不穩定: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援而出現子宮內膜的脫落,引起有規律的陰道出血。
● 疾病引起出血:子宮內膜慢性炎症等疾病會使排卵時子宮內膜充血明顯。如果排卵時碰巧卵巢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較正常量增多並隨輸卵管蠕動反流至宮腔,經陰道排出體外,造成排卵期出血。
如何應對排卵期出血?● 如果排卵期出血量過多需及時去醫院做全面檢查,排除病變可能。
● 諮詢醫生後使用補充藥物。
● 排卵期出血時可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和水果。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提高身體免疫力,使內分泌的平衡。
-
14 # 父母之道Parenting
排卵時出血的可能原因
1.隨著排卵過程中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子宮內膜的厚度減少並開始脫落,這可能是排卵出血的一個原因。
2.當卵子被排出後,成熟的卵泡會從卵巢中破裂,可能導致出血。
3.另外像,嘗試新的避孕藥,陰道乾燥,陰道損傷,性病,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息肉,異位妊娠等這些疾病也會造成出血。
排卵期出血會持續多久?
排卵出血通常只持續一兩天。但對個別女性來說,可能會持續三天左右。
排卵期出血和著床性出血的區別
1.排卵期出血是卵巢破裂或雌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導致子宮內膜脫落造成的輕微出血。著床出血發生在受精卵自身植入子宮內膜時。
2.排卵出血是生育能力的體現,著床性出血是懷孕的早期徵兆。
3.排卵出血通常發生在月經前13-15天,著床性出血是在月經前一兩天出現。
排卵期和著床性出血與正常月經期出血有何不同?
1.發生時間不同,排卵期和著床性出血發生於兩次月經中間。
2.顏色不同,排卵期和著床出血呈粉紅色、淡紅色或棕色,經期出血呈鮮紅色或暗紅色。
3.出血量不同,排卵期和著床性出血量不像經期那麼多、那麼嚴重。
4.排卵期和著床性出血通常只能持續兩天,而經期通常是四五天。
排卵期嚴重出血怎麼辦?
如果在排卵期出現嚴重的出血和疼痛,這可能是併發症的徵兆。子宮息肉、子宮內膜異位等可能會造成出血,需要及時就醫獲得專業的診斷。
排卵出血與妊娠有何關係
如果你注意到了排卵期出血,嘗試在這個時候懷孕是最理想的。因為排卵出血表明生育能力,這是你和你的伴侶嘗試生孩子的最佳時間。
排卵期出血在一些女性中很常見,不需要對此感到恐慌。如果出血量不大,沒有其它不適症狀,通常不需要治療。
-
15 # 點點醫生官方賬號
部分女性排卵期會出血,排卵期子宮內膜脫落,會引起有規律的陰道出血。排卵期出血量少於月經量,顏色多為粉紅色和磚紅色,這屬於生理性出血,無需多擔心。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陰道出血都是排卵期所致。宮內孕、患有某些腫瘤、異位妊娠或是節育環引起內膜炎症都可能導致陰道出血,這些就不能輕視。異常陰道出血都應及早到門診做個檢查。
點點貼士:
一般月經週期為28天,提前或推遲一週都正常。影響月經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受年齡與卵巢功能影響,一些小姑娘初潮階段月經不規律是正常現象,身體發育成熟後會逐漸穩定;年輕女性月經不調很可能是由於熬夜、生活不規律、過度節食減肥引起;而圍絕經期(45歲左右至停經後12個月內的時期)可能因為卵巢功能下降而月經不調。
-
16 # 小荷醫典
排卵期出血是什麼樣的?
排卵期出血血量較少,顏色為褐色,一般持續1~3天,最常不超過7天。
排卵期出血是由於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導致部分女性的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援,出現的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有規律的陰道出血。排卵期出血發生在排卵前後,具有周期性,一般無其他不適,也可伴有輕度的下腹部不適或者腰部痠痛。排卵期出血的每次出血量明顯少於正常月經量,顏色為褐色,一般持續1~3天,最常不超過7天。出血多可自行停止。如果出血少、時間短,一般不需要處理。如果反覆出現、出血較多、時間較長,應進行治療。
本內容由北京安貞醫院 婦產科 副主任醫師 張大偉稽核
點這裡,檢視醫生回答詳情
回覆列表
排卵期出血指兩次正常月經中間的出血,也叫經間期出血,主要是由於雌激素水平波動或卵泡破裂引起的,屬於正常生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