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齋

    藝術一般都這樣,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是這樣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 2 # 華夏曆史文化

    可能任何書家都經歷這樣一個成長與兌變的過程,啟功也不例外。一是早期時,古人的東西多些,自己的東西少些。後期時,古人的東西少些,自己的東西多些。二是早期時,年輕氣盛,表現欲強,更在乎別人的指點看法,外在的花拳繡腿多些,內含的功夫少些。年老時,覺得外在表現多是花哨輕浮,更加自信,不在乎別人指手畫腳,刪繁就簡,筆底自有內功、真功,不為浮雲遮望眼。

  • 3 # 龍凢123

    所發的圖是贗品,依據:四字全是用溼筆所書,沒有筆力,拘緊鬆散,落款也拘緊。引首章鈐蓋歪斜,印泥溢油,不是好的硃砂或硃磦印泥,啟功印泥非常講究,是榮寶齋的特製印泥,所鈐效果沉穩不溢油,經久不褪色。綜上,贗品無疑!

  • 4 # 桃源居士45

    少之時,遍臨百家,遍學百家,如同把一本書讀厚了,筆法自然豐富多彩,只是可能自己的東西很少。老之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有法變無法,自成一家,如同把一本書讀薄了,筆法自然就簡單了,此時已達到自己的頂峰,超不過古人也就超不過了,勉強不得!

  • 5 # 北京純一齋傳統書法

    啟功,後期一直想創作草書作品,一直沒找到靈感,就簡化了筆畫。想在進一步在草書上有造詣。可惜先生沒有如願》

  • 6 # 士心湘人

    啟功先生的後期書法作品,形成了啟功的書法作品的穩定風格,形成了穩定的啟功體。登兩幅行書作品,中性圓珠書,內容是王安石和周文矩詩各一首。

  • 7 # 翰墨書道

    看過啟功早期的作品筆法豐富,為何到了後期筆法簡單了呢?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認為想起到是古代的一則非常著名的書論。這是孫過庭《書譜》中的一句話: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他告訴我們學習結構過程會發生的一個變化過程。實際上這也是一個由生到熟,由熟到生到過程。雖然前後都有一個生,但境界與層次不同。

    我們對書法的筆法學習同樣也會出現類似的一個過程。

    就是一個由生到熟,由稚拙到精妙,由無我到有我到過程。無論是書法與繪畫都同樣如此。比如齊白石畫蝦,也有一個衰年變法的過程。

    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削繁就簡的過程。我們學習書法或一些為什麼會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呢?

    這與藝術創新有關,因為我們學習一門藝術有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熟,由無我到有我到過程。

    在初學階段,我們的關注重點是法,技法的法,所就臨摹學習書法來說,我們就是一直在瞭解認識豐富和熟練書法的基本技法。我們讀帖度讀的是技法,臨摹臨的是技法。幾乎所有的學習與思考都是圍繞這基礎技法而展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是無法用時間來衡量。只有我們在實現獨立創作甚至人書俱老,技法爐火純青之際,法的意識才能逐漸退出思維的表層。就啟功先生的書法來說同樣如此。就是古代的書法家也是如此,比如柳公權的楷書,早期《金剛經》和《演連珠說》等作,由於不成熟其作突出的就是法度問題所在有些稚拙。包括顏真卿的作同樣如此,因為技法沒有進入化境。在如米芾早期的書法,《蜀素帖》和《苕溪詩卷》,在看其晚年的作品,真正是天馬行空,如如無人之境。其運筆如泥牛如海,不見起止之跡。

    在我們隨著對書法的學習的深入和技法的認識的不斷加深,逐漸由無我進入帶有起到過程中,在早期階段雖然仍然是以法為主,當這個過度過程,就會逐漸由以法為而演變為以表達性情為目的。嚴格意義來說一個技法成熟的書法作品,稱其為書法,並不為過,但與書法藝術還有一點距離。就題主所附照片看,事實仍然是啟功先生書法已經具備成熟定型以後的作品,說其筆法簡單了也未必盡然。

    我看看一下啟功對聯作品中的“平”字長橫短起筆,和下面的章草字中橫的起筆的輪廓線筆較一下,明顯用的是同樣的筆法和點畫造型。

    再看這件對聯作品中的“東”字“田部”左豎的起筆輪廓和下面“師”字第一豎的起筆輪廓與角度,同樣可見取法或師承關係。說其成熟時期的作品筆法越來越簡潔洗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書法到了技法爐火純青之傑,心和手到表達已經隨心所欲而不越規矩,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捨去那些與主題沒有主要關係的東西,我們在技法不熟 ,沒有形成肌肉記憶或軌道不準確之際,為了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會出現反覆調整方法的問題,在技法嫻熟之際,就可以完全實現一步到位,其技法自然簡潔洗練。就像學習攝影對焦那樣,不熟練,可能需要反覆數次,而對於攝影家來說,可能根據盲設即可準確對焦。熟則簡,不熟則繁就是其根本原因。

  • 8 # 素里布衣楊半

    “字隨其人”是說每個人寫的字不僅與其外在的特徵有關聯,而且“字隨其人”另一層的含義也指出了一個人的字與年輕時的狀態到年老時的狀態也是有著密切之關聯的。

    深思則有明辯智,尚德方能長成才。

    這是一條規律,適用於所有的人。不管是啟功還是歷史上其他的名家,在追求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無不是“從繁到簡”“由博至約”,年輕時都是想把事情做到極致,盡善盡美,經過大量的實踐與探索,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書寫技法,從而捨棄一些繁複的和臃腫的環節,去除掉大量的低效笨拙的方法,經過去粗取精的洗禮使自己的書寫技巧得以昇華與提煉,把精緻的高效的技法融入書法創作,這種由繁入簡的過程是個自然昇華的過程,所有成功的書法家都會自覺或者是不自覺的遵循著這樣的發展軌跡,這是規律性的東西,每個書寫者回顧自己的歷程是會感覺得到的。

    一池嬌柔同降雨,四時淑色和悅心。

    歷史上留下最完整的字型變化規律的典型是顏真卿的楷書作品,看其四十四歲寫的【多寶塔碑】到七十二歲寫的【顏家廟碑】,一條十分清晰的印記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可以看到【多寶塔碑】的精雕細琢鋒芒畢露與面面俱到,我們也可以看到【顏家廟碑】的化繁為簡順其自然的真氣記憶體,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過渡,覺非作者逆勢而上的刻意表現,書法的高階境界就是順其自然,我們的所有書法行為都要遵循這一原則。

    仁義禮智信為聖,德善溫容恭至尊。

    建議眾多的書法愛好者,在學習書法的初期階段還是要對“繁”字保持緊密關係的,初期的學習要儘量的細緻一些精緻一些,沒有最初階段的“繁”是無法實現後期的“簡”字的。“大道至簡”是要走過無數的大道才能達到簡約的境界,一切按著規矩來吧,你的書法之路會越來越精彩的。祝成功。

    敬家敬親敬兄弟,能仁能愛能知足。

    圖中作品均選自筆者【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先秦卷)

  • 9 # 楊文龍9

    啟功老先生早期作品是在古代大書法家的框架下完成的,所以顯得高古。後期老先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即是啟功體。這是個人見解。

  • 10 # 驚龍軒

    我不想羅列太多的書法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但是我承認題主的這個看法。從表面效果來看,啟功先生早期的作品的確顯得筆法和結字的內容都更為豐富;後期的作品似乎用筆更為直接明瞭,有些單調了。

    練過書法的朋友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最開始臨帖時,總喜歡盯著一些細節的東西,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反覆揣摩,平時寫字也總想把那些東西刻意地表現出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臨習後,你會發現太過追求那些細節的東西,無異於捨本逐末,越是顯出書法的幼稚。

    啟功先生早年致力於國畫學習,中途領悟到書法對於國畫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於是下大力氣研習書法,並終有所成。客觀地說,對於書法,啟功先生應該談不上天賦異稟,但極為用功。就書法成就來說,啟功先生能否稱為大師也的確值得商榷。但是,在亂象叢生的當代書壇,誰也不能否認,啟功先生是一股難得的清流,是當之無愧的德藝雙馨的書壇泰斗。

    正因為如此,我們就能從啟功先生早期和後期書法的對比中,輕易地看出他踏踏實實立足於傳統的學書軌跡。而且,在啟功先生整個書法生涯中,始終貫徹著這種沉穩的風格,從不倚老賣老賣弄什麼新奇的書藝。縱觀啟功先生的所有書法作品,我們甚至很難看到他寫草書。他的書法作品總是像他的性格一樣,始終保持著謙遜,不買弄,力圖把最美好的東西展現給世人。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啟功先生的書法藝術高度似乎是有欠缺的。但是從引領書壇走向來看,啟功先生是無可爭議的領軍人物。啟功先生離世後的書壇顯得日益浮躁,這是不爭的事實。

    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的確面對著諸多爭議,正像題主說的那樣,很多人都說啟功先生晚期的作品顯得缺少變化,藝術性不強。但是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啟功書法最難能可貴之處。捨棄了那些沒用的花哨的東西,用最簡單直接的手法表現出高深的書法造詣。所謂人書俱老,應該是最好的解釋。

  • 11 # 驚龍軒

    我不想羅列太多的書法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但是我承認題主的這個看法。從表面效果來看,啟功先生早期的作品的確顯得筆法和結字的內容都更為豐富;後期的作品似乎用筆更為直接明瞭,有些單調了。

    練過書法的朋友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最開始臨帖時,總喜歡盯著一些細節的東西,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反覆揣摩,平時寫字也總想把那些東西刻意地表現出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臨習後,你會發現太過追求那些細節的東西,無異於捨本逐末,越是顯出書法的幼稚。

    啟功先生早年致力於國畫學習,中途領悟到書法對於國畫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於是下大力氣研習書法,並終有所成。客觀地說,對於書法,啟功先生應該談不上天賦異稟,但極為用功。就書法成就來說,啟功先生能否稱為大師也的確值得商榷。但是,在亂象叢生的當代書壇,誰也不能否認,啟功先生是一股難得的清流,是當之無愧的德藝雙馨的書壇泰斗。

    正因為如此,我們就能從啟功先生早期和後期書法的對比中,輕易地看出他踏踏實實立足於傳統的學書軌跡。而且,在啟功先生整個書法生涯中,始終貫徹著這種沉穩的風格,從不倚老賣老賣弄什麼新奇的書藝。縱觀啟功先生的所有書法作品,我們甚至很難看到他寫草書。他的書法作品總是像他的性格一樣,始終保持著謙遜,不買弄,力圖把最美好的東西展現給世人。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啟功先生的書法藝術高度似乎是有欠缺的。但是從引領書壇走向來看,啟功先生是無可爭議的領軍人物。啟功先生離世後的書壇顯得日益浮躁,這是不爭的事實。

    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的確面對著諸多爭議,正像題主說的那樣,很多人都說啟功先生晚期的作品顯得缺少變化,藝術性不強。但是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啟功書法最難能可貴之處。捨棄了那些沒用的花哨的東西,用最簡單直接的手法表現出高深的書法造詣。所謂人書俱老,應該是最好的解釋。

  • 12 # 匯景文化陳詩劍書法

    “書貴硬瘦方通神”!啟功先生後期筆法越來越簡單,現在有的人形容此筆法猶如柴棍,欣賞不來,而否定啟功書法的藝術價值,殊不知此筆法乃是書法筆法裡的極高境界。這跟做設計是一個道理,加法易做,減法難做。筆法越簡單,結字的準確度要求越高,筆法的質感也要求越高,不允許有絲毫的生疏或遲疑,否則敗筆就暴露無遺。

  • 13 # 宇宙鋒吶喊

    本來就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翻開中國2000年的書法史,連王獻之還遭貶低禁燬呢……但是我認為啟功先生的書法很好,堪稱當代大師!

  • 14 # 觸物興懷

    練過啟功先生的鋼筆字帖,現在看那時候的字感覺還是很舒服。

    我認為主要是啟功先生對結字非常看重,曾作詩云:“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所以自成體系,與眾不同,自成一派,雅俗共賞。

    我理解是到後期先生結字幾近完美,筆畫就變得不太重要,不需要筆畫來增加美感,返樸歸真。正是: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

    我感覺比現在一些書法家寫的筆畫誇張,看不懂的藝術更貼近生活,與時俱進。

    有沒有啟功先生的一點點影子?

  • 15 # 鄂東石池

    這種問題回答過很多次了,啟先生晚年患有很嚴重的眼疾,這個他自已也曾說過,不再為上門的朋友題字,此時寫字基本上是靠感覺了,主要是在結構,布白上進行昇華,算是返樸歸真。現在很多攻擊啟先生書法水平一般,不是書法的人,通常都是拿出來舉例的都是這時期的作品。啟先生有楷書千字文,臨唐人寫經,給一些字畫寫的跋,等等,網上一搜一把,無論是線條,結構,章法幾乎都挑不出毛病,其筆力不是一般的強,至於,田蘊章先生說的啟先生不擅大字,啟先生的斗方有,敬佛,道等,都是極好的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部分人都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