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吃素咋能吃出健康?
5
回覆列表
  • 1 # 大寶尬聊

    不少女性為追求骨幹身材,也投身到了素食主義者的行列中來,但是吃素食真的對人體有好處嗎?要怎麼吃素食才能吃出健康呢?

    一、純素食不一定健康

    長時間只吃素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就是免疫力低下。肉吃得過多容易患上痛風、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但是長期素食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健康問題。比如可能會帶來蛋白質、維生素B1、鈣、鐵、鋅等營養素的缺乏,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現脂肪肝等。

    由於人都有一定的基礎代謝需求,即使你什麼也不做,你的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體徵的維持也是需要能量的,如果只吃蔬菜等素食的話,很容易造成攝入熱量不夠基礎代謝使用。為了保證我們能夠正常工作、生活,我們的身體就會開始分解蛋白質,因此素食初期會發現人確實變瘦了。

    但伴隨著體重的下降,蛋白質出現不足,身體就會開始分解脂肪組織,脂肪分解產生的大量脂肪酸從脂肪組織中釋放進入肝臟,最終導致肝內脂肪積蓄,形成營養不良性脂肪肝。

    蛋白質逐漸分解產生乳酸,人也會感到渾身痠痛、乏力,也會增加腎臟負擔。此外,缺少了蛋白質的攝入,我們的面板就會逐漸變得鬆弛,整個人看起來會有點“蔫兒”。

    因此,素食者一定要攝入足量的蛋白質,它可以幫助我們合成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

    “健康的素食,一般以蛋奶素食為主,牛奶、禽蛋、豆製品中含有人體必需的優質蛋白,可以提供給人體用以新陳代謝、生長髮育和提高免疫力。尤其是要注意增加豆類食物的攝入,‘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

    此外,素食的搭配不僅有菌類與蔬菜、粗糧與細糧、穀類與薯類等食物之間的搭配,還要注意到膳食纖維與脂類、礦物質與維生素、蛋白質與維生素的搭配。在不攝入動物性食物的前提下,必須保證素食食材的多樣性才能做到營養全面均衡。

    二、怎麼吃:

    素食佔三分之二即可

    吃素並非完全不吃葷腥,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對健康非常有益,完全不吃是不科學的。

    長期吃素會造成蛋白質、鈣、鐵、鋅、維生素B12等的缺乏,雖然豆類含有不少植物蛋白、鈣、鐵和鋅,深綠色蔬菜含有比較多的鈣和鐵,全谷製品中有比較多的鋅,但它們往往與植酸等其他分子糾纏在一起,被人體吸收的效率比較低。長此以往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導致各種疾病發生,包括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老年抑鬱症、膽結石等,還會影響生育功能。

    三分之二以上的食物來自於植物比較合適,有利於降低癌症的發生風險。

    三、吃多少:

    每天保持一頓素食

    有的人在吃素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睡眠質量下降、脾氣暴躁、體力恢復能力下降的情況,這時應停止素食計劃,有必要時應諮詢醫生。

    比較現實且合適的做法是一週一天素食或一天三餐中有一餐是素食,這樣葷素合理搭配,既避免了過多的脂肪油脂攝入,同時又使營養全面,這才是養生益壽之道。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英美等國科學家曾進行跟蹤調查發現,素食者的平均預期壽命確實比社會平均壽命更高,但這是因為素食者還常伴隨著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更少抽菸、喝酒,飲食節制,鍛鍊、心態等也更為健康,這些“混雜因素”有助於健康長壽。也就是說,素食者健康長壽的原因,主要是他們生活方式的綜合方面,而不僅是素食本身。

    四、哪些人該吃:

    營養過剩者優先

    吃素前要全面瞭解自己的吃素目的和身體情況,身體素質好、營養過剩的肥胖或超重者,最適合多吃點兒素食。

    想要素食減肥的女性,要看自己體形是真的偏胖還是正常,正常體形的女性不必要透過素食減肥;有懷孕計劃的女性也應在懷孕之前的六個月停止吃素。

      

    還有些人群並不適宜吃素:體質虛弱、體能消耗量大的病患者,比如患有甲亢、貧血和低血糖的人;生長髮育期的孩子;月經期、月子期、更年期的女性;工作量大的體力、腦力勞動者和上夜班的人,也應避免長期素食,不然體能容易透支。

  • 2 # 從新開始107958011

    吃素菜也不是沒問題,都是農藥化肥,種菜賣菜要好看,沒蟲哏,就大量用藥,菜要時間短,就多施化肥,也沒農家肥,菜嫩蟲多病多,到商販手上還要上藥,只有自己種菜吃少施化肥少噴藥,好看不看無所謂,好多東西都是有商場絕定的,豬雞魚,好豬雞好魚好,還是一個價。養好東西,要虧本,種好東西要虧本,沒辦法。

  • 3 # 梁興揚

    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看單純吃素影響健康。

    傳統養生學對於老年人能不能吃肉,人能不能吃肉的認識從一開始的追捧,到最後的厭惡,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興揚在這裡介紹給大家。

    明朝的養生書籍《遵生八箋》中說:“凡人飲酒食肉,一時雖勇健,百病易生,瘴癘蠱毒,逢即被傷。”明朝的《古今醫鑑》甚至說:“凡人得病,皆因飲酒食肉,生冷過度。”可見最晚在明朝的時候養生學認為吃肉喝酒是絕對不行的!

    在唐朝的《孫真人養生歌》中是:“飲酒可以陶性情,大飲過多防有病。”這時人們認為喝酒沒啥,別喝太多就好,在南北朝的《養生延命錄》中則說:“人食肉,不用取上頭最肥者。”也就是這時只是忌諱吃肥肉。

    在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說的是:“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戰國時的孟子也曾描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是孟子描繪的太平之世,在這幅桃花源的美景中老人吃肉是美好的地方,可見先秦時人不忌諱老人吃肉,甚至認為老人吃肉是好事!也可以看出我們的養生學是越到後來越厭惡吃肉,甚至認為吃肉是致病元兇,延續到今天是許多人認為老年人養生不應該吃肉!

    按照《黃帝內經》等中醫早期理論,人年齡越大先天元氣越少,就越需要後天之氣滋養,《黃帝內經》中給出的滋養之法是:“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也就是今天科學家倡導的飲食平衡。

    那麼為什麼傳統養生學越到後來越忌諱吃肉喝酒了?在華夏傳統思想中只是在祭祀前為表示虔誠不能吃肉,但佛教認為殺生不好,信佛的梁武帝就曾下令禁止和尚吃肉,甚至在祭天的時候也不給血食!慢慢的認為吃肉有罪的思想逐漸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導致傳統養生學也開始排斥吃肉,但有識之士眾多,沒有發生日本那種禁止吃肉的鬧劇。由此可見傳統養生學並不是真的排斥吃肉,只是在佛教的影響下慢慢的吃肉不養生,所以說老人養生最好還是吃肉!切記注意飲食平衡,消化能力差的老人最好少吃牛羊肉多吃魚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氣血總補不上來?有什麼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