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場爸媽育兒手冊

    寶寶從飲食中攝入均衡的營養,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對於未滿 6 個月的寶寶,母乳或配方奶餵養完全可以滿足寶寶的發育需求。

    輔食新增的時機和種類

    滿 6 個月再開始新增輔食,最初的輔食一定是富含鐵的食物,比如強化鐵的配方米粉、肉泥、肝泥、煮熟的豆腐泥等。下表是 6 到 5 歲寶寶每日飲食推薦食材相關資料,要注意的是表格中食物的重量均為烹飪前食材的生重,不是成品的重量。

    表格中的資料僅供參考,不是一定要吃這麼多,能吃入推薦量更好。

    關於表格中各類食材的說明:

    奶及奶製品:寶寶 1 歲前以奶為主,若沒有過敏等不良反應,可適量給些酸奶或乳酪,計入總奶量。注意奶製品的配料要簡單——只有奶、鹽、菌等 3~5 種,及低鈉。

    谷薯類:包括米粉、饅頭、米飯、麵條,另外可以充當主食的薯類、山藥、芋頭、南瓜等。應保持主食多樣化,烹調方法多樣化,谷薯雜糧豆類和精米麵粗細搭配,口感逐步向成人過渡,但不能太硬。

    蛋類:可從蛋黃逐步新增至 1 個雞蛋或等量其他蛋類。蛋黃新增良好後可新增蛋清,寶寶不過敏就可放心吃。

    畜禽肉和水產:寶寶 1 歲前每週安排肝臟類食物 1~2 次,每週不超過 10 克,1 歲後每週不超過 20 克。另外,最好每週有 1~2 次海魚補充 DHA,選擇海魚應該在衡量其含汞量的高低後再看其 DHA 含量(三文魚、黃花魚、鳳尾魚等屬於低汞風險類)。海魚身上各部位含汞量排位為內臟 > 魚頭 > 魚皮 > 魚肉 > 魚子。含汞高的部位儘量不給寶寶食用。

    豆類:最遲不超過 8 個月,可以給寶寶吃少量豆製品如豆腐泥,熬粥時也可加些易消化的豆類,如紅豆、鷹嘴豆、小扁豆等。新增豆製品後注意觀察,有些寶寶過量食用會引起脹氣。

    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需要注意的是,草酸和硝酸鹽含量高的菠菜、甜菜根、紅莧菜、木耳菜建議寶寶 7 個月後再新增,且在食用前儘量先焯水去除大部分草酸。多選擇顏色深的蔬菜,如菠菜、西蘭花、豌豆苗、萵筍葉、紫甘藍、胡蘿蔔、南瓜、西紅柿等,同時做到多樣性。水果的推薦量略低於蔬菜,是為了避免寶寶養成嗜甜的口味偏好,具體攝入量根據寶寶的月齡會有不同。

    堅果:堅果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及膳食纖維和鈣、鎂、鋅等礦物元素。新增輔食後,可給寶寶嘗試堅果,注意一定是堅果粉、堅果泥,並且是無任何調味料的。可搭配寶寶的輔食、粥、面、飯、米糊等,只要不過敏都可以吃,有些可以生吃。比較適合寶寶的堅果有核桃、葵花籽、大杏仁、腰果、松子、南瓜子、亞麻籽、黑芝麻等。

    食鹽:寶寶 1 歲後可適當加鹽,不過如果寶寶能夠適應清淡口味,3 歲前不新增食鹽等調味料也可以,但是需要增加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

    食用油:腦及神經系統的發育除需要蛋白質外,還需要不飽和脂肪酸及磷脂,所以寶寶從新增輔食開始,可少量吃油,推薦富含 α-亞麻酸的油,如亞麻籽油,紫蘇籽油等。

    除了食物種類,烹飪方式也要注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最新版明確說明:與成人相比,2~5 歲的兒童對各種營養素需要量較高,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咀嚼能力仍較差,因此其食物的加工烹調應與成人有一定差異。3 歲以下的幼兒膳食應專門單獨加工烹飪,並選用適合的烹調方式和加工方法。

    幼兒的飲食模式在 6 歲時才會接近成人,從小培養他們習慣清淡口味有助於其形成一生的健康飲食習慣,為其將來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果家庭飲食能因孩子而變得清淡,少油、少鹽,不重口味,那麼 12 個月以上的寶寶,完全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只需在性狀和軟爛程度上略作調整即可。

  • 2 # 贏在起點月老師

    最早不早於4個月,最晚不晚於6個月。寶寶能新增輔食了會有訊號給你。

    1、對大人吃飯感興趣。

    2、唾液分泌量顯著增加。

    3、頻繁出現寶寶咬奶頭或奶嘴現象。

    4、母乳餵養每天8-10次、人工餵養的寶寶奶量超過1000毫升仍顯飢餓。

    5、吞嚥功能逐漸協調成熟,不再把舌頭上的食物吐出來

    輔食新增原則:從單一到多樣、從稀到稠、從細到粗、從少到多。從1種新食物開始,米糊為宜,之後可以適當吃一些果泥(香蕉、蘋果等),蔬菜泥(青菜、胡蘿蔔、豌豆、紅薯等)隨著孩子腸胃功能的健全,在新增米粉的同時,還可增加雞、鴨、豬等的動物血以及瘦肉糜、魚泥、豬肝泥、雞肝泥等含鐵豐富又容易吸收的食物。同時觀察寶寶是否有過敏反應,每種新食物應持續5天,若寶寶出現脹氣、腹瀉、起疹子等過敏症狀應立即停止,待寶寶症狀消失後酌情嘗試新增。

  • 3 # 查悅保障

    說到寶寶輔食的食材,這得看寶寶多大,比如說6個月大的寶寶的輔食食材跟1歲大的寶寶的輔食食材肯定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寶寶從4-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新增輔食了,這個月齡的寶寶腸胃澱粉酶及各種消化酵素已經開始分泌,表示消化及吸收功能已經逐漸成熟,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吃輔食,以增加腸胃道功能,同時寶寶營養足夠,才能更加茁壯。

    家長應注意寶寶輔食新增順序

    1、先從低過敏、淡口味的食物開始嘗試。

    2、一次只餵食一種新的食物,而且從少量開始喂起,食物的濃度也應該從稀到濃。

    3、每一餐先從新食物吃起,不想吃了才加入已經吃過的食物,大約5—7天新增一種新食物。

    4、6個月時新增米粉或者米湯,7—8個月左右新增五穀根莖類,並開始嘗試各種葉菜類和水果泥,8個月以後可以開始新增肉類

    當寶寶長到一歲之後,就基本上可以開始新增一些食材更豐富的輔食了,這樣能讓寶寶得到更加充足的營養補充。

    牛肉燕麥粥

    食材:牛絞肉、燕麥。做法:先用燕麥和牛絞肉一起加水進行熬煮,等到煮好之後,放進攪拌機內進行攪拌。把粥攪拌成糊狀之後就可以給寶寶吃了。

    功效:增加身體抵抗力,有效預防便秘的情況發生。

    雞肉青菜粥

    食材:大米適量、雞腿1個、木耳(水發)適量、小白菜適量、香油少許。

    做法:雞腿洗淨,去骨,切成小丁,鍋中燒開水,下雞腿肉丁焯出血沫,倒掉髒水,將雞腿肉丁清洗乾淨。木耳泡發洗淨後,切碎。青菜葉用手撕碎。大米淘洗乾淨,將雞腿肉丁,木耳和大米一起放入高壓鍋中,倒入適量水,蓋上鍋蓋,大火燒至高壓上氣後轉小火壓10分鐘。關火等高壓鍋排氣後,開啟鍋蓋,開火,放入青菜葉攪拌均勻,加熱30秒鐘即可。將粥盛出後,待溫熱即可食用。

    功效:幫助孩子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發生。

    蔬菜牛肉粥

    食材:魚肉、米飯、海帶、胡蘿蔔、少量兒童醬油。做法:魚肉燉熟切碎(不是打蓉哦),海帶、胡蘿蔔。切細絲。將米飯、海帶絲、魚肉碎、胡蘿蔔絲、適量水倒入鍋中,用中火煮至粥粘稠,放點醬油。

    功效:增加抵抗力。

    肉鬆豆腐羹

    食材:豆腐60克、小白菜葉10克、肉鬆5克、澱粉8克、蔥姜水少許。

    做法:鍋中加水燒至沸騰,將豆腐過水煮一下,放入碗內用湯勺研碎。小白菜葉洗淨,用開水燙一下,切碎後放入研碎的豆腐中,加入澱粉(用水稀釋調成湯狀)、蔥姜水攪拌均勻。

    寶寶一歲之後,可選擇的食材雖然較為豐富,但是家長也應注意密切觀察寶寶的喜好以及身體變化。

    》查悅生活,致力於為大家提供更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知識,讓大家快樂生活每一天。

  • 4 # 嘿呦喂哦

    1、從少量到多量

    每次給寶寶新增新的輔食時需要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例如新增蛋黃時先給寶寶喂1/4個,三四天後如果寶寶沒有什麼不良反應且排便正常、睡眠安穩,寶媽可以增加到半個蛋黃,之後再逐漸增至整個蛋黃。

    2、從細小到粗大

    剛給寶寶新增輔食時,食物顆粒要細小,方便寶寶吞嚥。而在寶寶快長牙或正在長牙時,寶媽可以把食物的顆粒逐漸增大,這樣有利於促進寶寶牙齒的生長並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3、從稀薄到粘稠

    寶媽應該根據寶寶消化道的發育情況及牙齒的生長情況,將食物從稀薄狀逐漸過渡到粘稠狀。即從果汁、菜湯、米湯過渡到米糊、菜泥、果泥、肉泥,然後再過渡到軟飯、麵條等,這樣寶寶才不會有消化不良的情況。

    4、輔食少鹽少甜

    有的寶媽常常會依據自己的口味來餵養孩子,比如在寶寶的輔食中加入過多的鹽分或糖分,這是很不對的做法哦。鹽分會加重寶寶腎臟的負擔,同時,甜食的攝入也會增加寶寶胃腸道的飽脹感,從而降低寶寶的食慾。所以,寶寶的輔食應儘可能少鹽少甜。

    更多早教育兒資訊,可以關注“小評果快樂育兒”。

    分享一個寶寶學習漢字的經驗。未來孩子的教育也不要忽視,待寶寶三四歲時,父母可以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本身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5 # 我是我自己2020

    寶寶初期新增輔食並不是為了吃飽,而是感受不同食物味道,輔食新增原則,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含高鐵食物優先新增。

    2018版的膳食指南指出寶寶第一口輔食應該從補鐵食物新增,如高鐵米粉,肝泥,紅肉類,可以有效的預防缺鐵性貧血。注意第一口不是雞蛋,應該是含鐵米粉

  • 6 # 愛柚子的貓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以等到6個月大的時候再開始新增輔食,奶粉餵養的寶寶,可在4個月時開始新增。剛開始新增輔食時,可從容易消化的米糊,米粉,米湯開始,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則,爸媽切勿操之過急哦

  • 7 # 京城一隅

    一般是出生6個月之後新增輔食,土豆泥、南瓜泥、水果泥或者蔬菜泥、或者玉米粥,小米粥、大米粥之類的。比較軟的麵包、麵條、麵糊糊、米粉、雞蛋羹等。總而言之選擇柔軟易消化的最好是糊狀的。

  • 8 # 張東紅大夫

    新增原則:4個月的寶寶飲食仍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輔食新增以嘗試吃為主要目的,主要提供流質及泥糊狀食品,可從米糊、果汁和菜湯開始嘗試,切記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主食:南瓜粥、小米粥、紅薯粥、燕麥粥蔬菜:胡蘿蔔、菜花、茄子、南瓜果汁:鮮橙汁、西瓜汁湯羹類:蛋黃羹、蔬菜濃湯、蔬菜牛奶羹、番茄蛋羹

  • 9 # 活蹦亂跳小松噓

    一眨眼萌萌噠的小寶寶馬上就到了需要新增輔食的年齡,萌新爸媽們卻還不知道怎麼給寶寶新增輔食,那麼到底怎麼新增輔食最合理呢?今天評果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如何正確的新增輔食。

    一、寶寶輔食何時新增,怎麼新增

    1、母乳寶寶在6個月之後食量開始增加,在媽媽乳汁逐漸減少的情況下,純母乳餵養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同時6-12個月也是寶寶發展咀嚼與吞嚥的關鍵期,所以6-7個月是寶寶新增輔食的最佳時期。

    2、由於寶寶消化系統發育的特點,我們新增輔食需要遵循由稀到濃、由少到多的原則,剛開始最好先新增果汁、湯汁,寶寶適應之後再新增米湯等濃稠的食物。

    二、每個階段食材推薦

    6個月寶寶食材選擇:

    米粉、胡蘿蔔、南瓜、山藥、土豆、番薯、黃瓜、捲心菜、油菜、大白菜、紫甘藍、菠菜、白蘿蔔、小白菜、西蘭花、冬瓜、菜花、香蕉、蘋果、櫻桃、牛油果、藍莓、牛油果、西梅、梨、獼猴桃、紅棗 、蛋黃(從八分之一開始兌水新增,逐漸增加到一個)

    7個月寶寶食材選擇:

    玉米、番茄、蓮藕、豌豆、香蕉、豬肉、豬肝

    8個月寶寶食材選擇:

    小米、茄子、香菇 、鱈魚、三文魚、龍利魚、蝦、帶魚、黃花魚、橙子、桃子、雞肉

    9個月寶寶食材選擇:

    10—11個月寶寶食材選擇:

    豆腐、酸奶、無鹽蝦皮

    12個月以後寶寶食材選擇:

    秋葵 、乾貝、糯米、全蛋、火龍果、芒果、菠蘿、黑芝麻、羊肉、鴨肉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完全免費,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10 # 羊爸爸育兒

    這是一個令無數新手媽媽糾結頭疼的話題:輔食新增。各大育兒號內搜尋,一大堆文章,五花八門,眼花繚亂。

    輔食新增時間、順序、種類、各個階段所需的各種營養等等,讓人覺得這事怎麼那麼困難。

    有一次,我在一個群裡談起有個一歲多的寶寶每天晚上夜宵吃蒸水蛋,然後生病了,積食發燒。立馬就有人跳出來說,生病原因多種,肯定不是因為吃雞蛋,然後吧啦吧啦地說雞蛋的營養學說和必須要吃的理由。

    嬰幼兒真的需要如此多的肉類和蛋類的高蛋白質才能健康成長麼?為什麼我們發現隔壁鄰居家的孩子什麼都喂也長得不錯?為什麼我們父母輩小時候還有現在一些大山裡的孩子飲食單一沒有多少肉蛋奶水果也長得壯壯的?

    為什麼我們那麼注重輔食新增,買了料理機買了繁多的米粉菜泥肉泥水果泥,寶寶還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為什麼加輔食以後,孩子沒有因為營養更多了,身體更健壯了,而是出現睡覺不踏實,長溼疹了,容易感冒生病等症狀。

    這些新增什麼菜、肉、蛋、水果的輔食新增的指導原本沒有錯,錯的是脫離了每一個寶寶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脫離了寶寶的生長髮育特點。

    其實,這本來是件簡單的事。

    就一個原則:順應嬰幼兒生長髮育特點,保護好寶寶稚嫩的脾胃。輔食輔食,何為輔食?輔助之食。既為輔助的食物,以清淡、容易消化吸收為宜。

    ▲米漿饅頭

    軟糯可愛的娃就如同初初發芽的小樹苗,生髮之氣旺盛,但是小苗的根還是白白嫩嫩的,這個時候不需要施肥,只需要澆水,讓它接受風吹日曬,讓它的根延伸長粗。根系發達,何愁不成參天大樹。護好小苗的根本,是淺顯到農民伯伯們都懂的道理。

    而人的根本,就是中焦的脾胃。脾胃破壞容易,養好不易。錯誤的輔食新增如同天天給小樹苗施肥,該澆水鬆土的時候施肥太多,小樹苗的根會爛,葉會黃掉。脾胃負擔過重的寶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先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1:寶寶一週四個月,發燒

    寶寶長期便秘,餵養一直以米飯、麵條為主,輔以青菜、土豆、南瓜等,幾乎不吃肉、水果,即便給吃也只是偶爾,量也特別少。只是每天一個雞蛋沒有斷過。最近十來天雞蛋也沒吃,便秘沒有改善。羊屎蛋、黑臭,平均三天一次大便,偶爾自己排大便,但也排不盡,多數是開塞露幫其排便。

    媽媽說每天一個雞蛋沒有斷過,雖然沒有肉和水果了,但從大便長期便秘來看,每天一個雞蛋已經明顯超過這個不到一歲半的寶寶的消化吸收能力。

    案例2:寶寶馬上一歲,鼻塞,咳嗽。最近頭上下巴後頭長了熱疙瘩,癢。舌苔一直中後部厚。

    基本每天都大便一次有時成形有時不成形,早上七點多吃點米糊多種穀物加大米的,然後吃點泥,泥指的是菜魚泥或牛肉米糊泥,十點多喝150ml母乳,一點多吃點米糊,四點左右喝150ml奶粉,六點左右吃點泥,七點多吃的糊糊,九點多喝120ml奶粉。之後就是吃母奶睡覺,前天晚上沒喝奶粉。之前晚上七點多喝的小米粥。

    出汗多,額頭、後腦勺和後背出汗多,吃奶時出汗特多,早起頭下面有一圈溼的。

    案例中提到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一次的輔食,添加了菜、魚和牛肉。輔食超越了主食,頻繁的餵養,造成過多的能量在身體裡,出現了汗多,頭部長熱疙瘩,舌苔也顯示了同樣的問題:一直中後部厚。這就表明一歲的孩子脾胃承受不了。

    案例3:12個月孩子發燒咳嗽

    病前吃的魚湯麵,還有大骨頭湯,菜飯,雞蛋,蛇果,牛油果,母乳,昨天開始吃粥,加點青菜,然後母乳。昨天大便不成型,很粘,顏色黑,有些酸臭,量挺多的.

    肉蛋奶水果都添加了,發病前的雜亂的輔食新增,出現了消化不好,大便的形狀軟硬氣味都不好了。

    案例4:女兒7個月。咳嗽痰多,呼吸聲較粗,鼻塞流涕,噴嚏。

    6個半月後有新增小米油。輔食後要吃奶,這樣一頓餵飽,這麼做了幾次。發病前出現便秘,表現出脹氣的症狀,排屁都顯得困難一樣,排出來的屁跟屎一樣臭。開塞露5毫升,拉出很厚很厚很臭的屎。感冒後,便秘倒沒有了,每天拉1-2次,但大便很爛很粘,顏色偏深黃。

    睡眠一直都不好。經常容易突然啼哭,驚醒。

    本身睡眠狀態一直都不好,加上輔食後立即餵奶,這樣幾次,超過脾胃的負擔,現在:便秘腹脹臭屁,睡眠經常容易突然啼哭,驚醒。

    這四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的:

    1.都在輔食新增期。

    2.吃的比較“營養”

    3.“大便都不行”

    總結就是:

    這些是不合適的輔食

    就算是在寶寶正常狀態下的輔食新增,也容易出現一些情況,比如:過敏,起疹子起疙瘩,腹瀉或者便秘等,這個時候不論是中醫西醫的選擇都是停輔食。

    ▲米油

    那麼,如何來解決輔食新增所帶來的問題呢?

    透過觀察孩子的大便,食慾,睡眠情況,以及其他健康狀態,來靈活的調整孩子的輔食新增。有情況的時候,減少種類,減少數量。

    1.“食後不可與乳,乳後不可與食,小兒脾胃尚弱,乳食並進,難以消化,初得成積,久之成癖成疳。”翻譯成人話就是輔食和母乳或者奶粉需要分開喂,餵了輔食不能馬上餵母乳或奶粉,餵了母乳或奶粉不能接著喂輔食。寶寶脾胃功能還沒發育成熟,消化吸收功能還在成長,母乳(奶粉)輔食連著吃,很難消化,容易積食,積食久了加重了會變成疳積。不能理解的媽媽自己試試吃飽飯再喝一杯奶,感受一下。

    2.不餓,不喂。喂的過程,寶寶注意力出現轉移,避開勺子,想玩玩具或者爬起來坐不住,不喂。就算是隻吃了一口或者兩口,寶寶已經表達出不想吃的意圖,不喂。相信寶寶,相信他發出來的訊號。

    3.孩子大便、睡眠、胃口、情緒出現問題,暫時停掉輔食,只餵母乳,奶粉寶寶試著減少奶量,奶粉泡稀些。或者可以用米油,較為稀的米漿來代替,稍大一些的寶寶,可以改為只喂白粥。耐心等待寶寶狀態恢復。在寶寶狀態好的時候,可以嘗試新增新的食物種類。然後觀察大便和睡眠,並做記錄。

    4.輔食儘量少新增寒涼食物。包括性質寒涼(黃瓜、西瓜、柚子、梨等,黃瓜和西瓜三伏天可適量食用)和溫度涼(冷飲、冰淇淋、及冰箱內取出的食物等);下午四時以後不吃肉及死麵類不易消化食物、水果、糖、巧克力、太甜的點心和蛋糕等;晚上睡前兩小時及入睡後不要新增任何食物。

    5、不要過早新增輔食、也不要一開始就新增難消化的肉蛋水果等。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寫到:“兒早哺者,兒不勝谷氣,令生病,頭面身體喜生瘡,愈而復發,令兒尪弱難養。”

    北宋兒科醫家閻孝忠在《閻氏小兒方論》寫到:“半歲以後,宜煎陳米稀粥,取粥面時時與之,十月以後,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自然易養少病。唯忌生冷油膩葷茹甜物。”

    ▲紅蘿蔔米糊

    上面兩段說的意思是:寶寶的輔食適合6個月後加,加太早了,就會傷及脾胃,孩子容易體弱難養,易出現各種面板問題。第一口輔食要吃“米油”,等十個月後,再逐漸吃稠粥,來養脾胃,要忌口生冷油膩、不乾淨、過甜的食物,這樣孩子自然好養少生病。

    順應嬰幼兒生長髮育特點,就是說兩週歲以內的嬰幼兒生長迅速,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順著自己寶寶自身的發展和脾胃功能發育來決定輔食新增的時機。

    寶寶6個月左右,第一口輔食應該是米油。

    “米油賽人參,嬰兒食米油”“百日則肥”。現在很多媽媽不知道米油什麼了。糧食是植物的種子,植物的種子熬出來的湯,本身所蘊含著的強大的生命力,是其他食物所不具備的。這個種子當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生命力對孩子身體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米麵是最能補養最好消化的食物,而米油又是大米的精華中的精華。

    7-9個月的輔食:米油、白粥。

    10-12個月:輔食:米油、白粥、土豆南瓜紅薯等軟綿易消化逐步新增少量在粥裡。

    “陳米”,也叫陳倉米,是帶殼稻米妥善保管一段時間後脫殼而來,這時米的油性和寒性會大大下降,不傷孩子脾胃。文中的“粥面”即粥上面的那層粥油、湯水,不帶粥粒的米油。

    ▲紅棗米漿

    1歲-1歲半

    學習走路,運動量開始加大,主食(母乳或者奶粉)慢慢減少,輔食新增量增多,可以新增根莖類蔬菜,土豆,南瓜,紅蘿蔔,西葫蘆配粥、饅頭、蔬菜麵條,以及其他的發酵過的米麵製品。

    1歲半-2歲

    走路越來越穩,語言能力發展迅速,能做開瓶蓋、解紐扣等精細動作了,能夠抓握勺子往嘴邊送。輔食逐漸變為主食,奶量進一步減少,寶寶坐著學會自己用勺子吃飯。以奶為主的逐漸換成主食:粥、飯、麵條等發酵的米麵製品,根莖類的蔬菜,可以每週嘗試一兩次雜糧,燉至軟爛的豆類,花生,紅薯,山藥,蔬菜可以由剁碎軟爛的質地逐漸轉為塊狀。

    ▲南瓜紫薯饅頭

    肉蛋如果要新增,需要等寶寶磨牙也長出來後,有咀嚼能力的時候,大人給肉片和蛋,寶寶能慢慢地嚼然後吞進去。

    小孩正準備要茁壯成長,陽氣對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水果雖然可以補充維生素,但是大多數的水果性質都偏寒涼,那這種生涼就會影響到脾胃的陽氣,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五穀為養的話,五穀當中本身就有很豐富的維生素。一歲內的寶寶最好暫時不新增水果。

    ▲五彩蔬菜面

    曾經見過的一位中醫老師說:

    「現在的人啊,主要就是太富裕了,整天想著給小娃娃吃什麼有營養的。哪像他們小時候就喝點粥,也能長這麼高大。」

    還有一位國外的做針灸的華人中醫說:

    「不知道為什麼國內城市裡的小孩普遍都鼻樑發青、牙齒黑斑、臉色青白,而且媽媽們都說帶得辛苦極了。」

    歷代醫家對小兒生理特點的論述很多,主要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就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欣欣向榮。從輔食新增之初就護好根本-脾胃,能讓寶寶如樹苗般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

    古人歌訣雲: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干。

    ▲米粑粑

    總的來說,輔食新增的大方向就是在保證主食(母乳或者奶粉)為主的情況下,以寶寶自身的生長髮育階段和狀態為主。輔食是讓寶寶學會用勺子吃東西,學會咀嚼,從奶過渡到與成人一樣飲食的輔助的食物。

    每個人都是自然的孩子,順其自然的進行輔食新增,不刻意,享受著養育孩子的樂趣。當明白這些,運用能護好脾胃的輔食新增,我們更能夠在育娃過程中體驗到擁有渾身散發著健康快樂氣息的孩子的那種幸福。

  • 11 # 小小明的日常美食

    寶寶吃輔食,首先推薦的新增輔食就是米粉或者是米乳,裡面含有豐富的鐵,可以補充寶寶缺鐵導致的貧血,寶寶一般四個月到六個月就可以適當的新增輔食了,寶寶出生四個月後身體自帶的鐵就會代謝完,就需要從食物裡獲取,米粉高鐵比較高,適合剛剛新增輔食的寶寶,另外再給寶寶吃些南瓜糊,菜泥,肉泥,水果泥,一定要把食物剁成泥裝,也可以買些肉鬆類的輔食,寶寶腸胃消化比較弱,剛剛新增輔食一定要軟,清淡,不要放鹽,六個月後可以給寶寶吃些細麵條,米粥,菜粥,等食物,一定要清淡,不要喂些涼性的東西,蕎麵莜麵,梨,西瓜等,輔食不要喂的太多,容易消化不良,肚子脹氣,拉肚子等,要適可而止。一歲前還是以奶粉,母乳等為主!

  • 12 # 桐南

    寶寶輔食新增菜譜大全:

    6個月[泥狀或液體]:米粉、胡蘿蔔泥、南瓜泥、山藥泥(容易過敏的8個月再新增也可以)、土豆泥、番薯泥、黃瓜泥、捲心菜泥、油菜泥、大白菜泥、紫甘藍泥、菠菜泥、白蘿蔔泥、小白菜泥、西蘭花泥、冬瓜泥、菜花泥、西葫蘆泥、花椰菜泥、香蕉泥、蘋果泥(汁)、櫻桃泥(汁)、鱷梨、藍莓泥(汁)、牛油果泥、西梅泥、梨泥(汁)、葡萄泥(汁)、紅棗泥 、蛋黃(四分之一開始兌水新增,容易過敏的可以在8個月再新增也可以)、豬肝泥、

    7個月[泥狀或液體]:大米、玉米、番茄、芋頭、蓮藕、豌豆 、麵條、豬肉泥、雞肝泥

    8個月[泥狀或半固體]:小米、木瓜、紅豆、甜椒、茄子、香菇 、鱈魚、三文魚、龍利魚、鱸魚、蝦、武昌魚、羅非魚、帶魚、黃花魚 、橙子、桃子、雞肉、其它動物內臟

    10—11個月[半固體]:豆腐、酸奶(最好用配方奶粉自制)、無鹽蝦皮

    12個月以後[半固體]:秋葵 、乾貝、糯米、黃豆蛋、乳製品酸奶、全蛋黃、鮮牛奶、火龍果、草莓、奇異果、橘子、芒果、菠蘿、花生、黑芝麻、羊肉、鴨肉…

  • 13 # 燦燦&Bella

    4-6個月寶寶可以新增米糊、魚泥、菜泥、水果泥等,新增輔食的原則是: 從少到多,使嬰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由稀到稠;從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

  • 14 # 小明和小小凡

    我給小寶新增輔食是在她六個月的時候,開始新增的是米粉,試過不少米粉,比如嘉寶、亨氏等品牌的,後來發現寶寶更喜歡吃亨氏原味的米粉,因為原味的米粉泡出來的米粉白白的、甘甜的。這裡不建議給寶寶一開始就新增多種蔬果類的米粉,因為蔬果類米粉用水泡后里面的蔬菜果粒通常都不會融化,這樣容易造成寶寶噎住,不太安全。

    後來在寶寶到了八九個月長了一兩顆牙齒後,我就給她另外添加了溶豆、嬰幼兒麵條之類的。這裡分享下寶寶吃的情況,我發現她剛開始喜歡吃溶豆,後來因為溶豆有點粘舌頭和牙齒,她不再愛吃了。而嬰幼兒麵條一開始給寶寶吃的時候一定要煮爛,這樣更安全,又幫助寶寶消化。

    到了小寶長了七八顆牙齒後,我就給她吃點不軟不硬的小餅乾,比如手指餅等等,這樣幫助寶寶有效磨牙,緩解她長牙癢癢的情況。

    到了現在,我家寶寶快兩歲了,基本上什麼輔食都能吃了,可以和大人一起吃,也會單獨給她弄一些。但是我一般不給她吃比較硬的輔食,比如糖果,要給她吃糖果的話,也是那些一咬就酥碎的糖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試管嬰兒出生的孩子與正常小孩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