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望星晨58298869
-
2 # 少顏翁
帝王的制衡之術,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派系,從古至今從未改變過。皇權強以威而制人,皇權弱以臣制臣。
當臣子的權力威脅到君王時,帝王往往會採取措施來剝奪政治權利,當然方式有很多種!
西漢朝以殺功臣削減臣子對皇權的威脅,宋朝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來剝奪成長的權利,名則杯酒釋兵權,實則暗藏殺機!明朝採取的措施同漢朝相同,因此,才有後人總結出了幾句至理名言:敵國破謀臣亡,飛鳥盡良弓藏,絞兔死走狗烹!
所以說,尤其是作為一個有功之臣,當你的權利威脅到君主的時候,適時的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不是唯一個佳策!
-
3 # 錢多多讀文史
古代皇權靠什麼維持?這要分時代。
譬如周朝,分封制,以各諸侯拱衛中央,但這個時間長了,禮崩樂壞,諸侯們各自打算盤,互相傷害,擴大地盤,只不過打著維護周王室的旗號。
到秦始皇那兒,就想避免這個現象,於是改郡縣制。這種制度集中了王權,政務皆出於帝,對於皇帝的素質也是個考驗,所以胡亥依靠嚴刑峻法,但事出趙高之流,失去掌控。
及至漢朝,分封與郡縣並舉,多次削藩後,諸侯勳臣有地無權,政務所歸中央,地方整治靠朝廷設長官。但到後面,宦官外戚分權,皇權再次旁落。
魏晉之時,門閥家族左右皇權,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集權。
隋唐一統,軍政大權集於皇帝,外防邊鎮靠節度。朝廷也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三省六部各有掣肘。也正因為如此,即使後面李唐皇室並非個個都是牛人,倒也勉力維持,直到藩鎮割據勢成,內外交患,一命嗚呼。
宋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也不隨心所欲。拜趙匡胤得天下的手段所賜,宋皇們對武將嚴防死守,弄得國防脆弱,外敵推倒。
元朝靠什麼維持?估計是武力擴張,誰拳頭大誰說了算。因為大家都能打,那就分掌權力。像金,吳乞買雖是皇帝,也被眾大臣捶打過。
明清都是皇帝權力很大的時代。他們不信任宦官,也不信任外戚。自己一把抓,頂多是設內閣或軍機處執行政務。
總而言之,古代皇帝也不是戲臺上那麼威風,說一不二。他們要想皇權不倒,又要把事情做好,還是要權衡、依靠各方力量的,當然,最主要的是,皇帝們必定要軍權。
瞎說一氣,請勿重拍。
-
4 # Abraham趙
對於這個問題,反過來看我們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史,尤其是中央集權以來,每朝每代的帝王們考慮的無非是維護王朝統治,以期綿延不絕。
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正統思想教育。自從漢武帝起尊崇儒家思想,到各朝各代演變豐富,對於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推崇備至。天地君親師,君父是天下人君父,所有人修身,修為為了是報效君父,為的是王朝統治,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真的是寧做太平犬,莫為亂世人,老百姓被奴役慣了,反抗的資本就很低。
二是完善科舉制度。在科舉制度沒出現之前,統治者的地位應該說不跟牢固,尤其是晉朝,把世族門閥的影響力完美的顯示了出來,統治者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阻力非常大。而科舉出來後,完美的解決了統治者被掣肘的困境,天子門生,大多從下面一級級考上來的官員,根基沒有世代門閥難以控制,這樣統治者們可以透過不斷培養自己勢力,來把控各個樞紐,畢竟能從各級考試中脫穎而出,出幾個能臣干將還是有的,對付開國老臣,託孤大臣還是可以的。
三是善用帝王之術。所謂帝王之術,無非就是用盡一切辦法,平衡各方勢力,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嘉靖帝如此,康熙帝也如此。而各朝各代平衡的利益卻不同,有朝廷和外戚的關係,有平衡文臣和武將的關係,有平衡文臣和宦官的關係,有平衡。平衡不好,就出問題,歷代有名皇帝哪個不是打太極的高手,善用手段,把各方勢力控制在自己手裡,便會平安無事。
-
5 # 談笑閣
如果我要說所謂的,皇權是靠一種習慣來維持的,你同意嗎?
那麼處於權力頂峰的完全是靠什麼來維持呢?其實就是習慣。我們很容易把它理解為傳統。
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教育人民君權神授,其實都是說給老百姓聽的。真正的皇權維持在於一種傳統和習慣。比如皇帝要將自己的位置傳遞給太子,嫡長子繼承等等,這就是一種習慣。類似於蒙古那種貴族大會選舉產生新的領導人,滿清那一種幼子繼承製,其實也是他們民族的一種習慣。
只有打破這種習慣,才會產生新的王朝。比如農民起義,外戚專權,產生了新的皇帝。這種習慣和傳統就被暫時打破,新的秩序建立起來。
-
6 # 頭小條小達人
歷史上任何階段,都是依靠軍隊,毛主席說的好,槍桿子裡出政權,只有軍隊立足了,才會有下面的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發展
-
7 # 中國人中國心
古代的皇權靠百姓的擁戴,百姓的擁戴必須靠官員的治理下,官員靠宰相(或者是監察院)監督。封建王朝必須用儒家的父子君臣套路,再加上皇帝是天子,上天之子,不敢百姓造反。皇權靠得就是忽悠老百姓。
-
8 # 依與夢
最主要的方式有兩點,""培養適合的價值觀""和""資訊的互相不對稱""。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培養適合的價值觀:
統治者透過教育,禮法,法律等等約束百姓行為,制定道德標準,進而將一整套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價值觀根植在全社會當中,透過讓百姓接受這套價值體系,來接受自己的統治。
而這套價值體系為了提高可接受度,往往會互相巢狀的,把大眾認可的,或願意接受的,和自己私利的部分捆綁在一起。在中國來說,最典型的就是""三綱五常"",將代表孝的父子綱,代表當時佔社會主導地位的男性私慾的夫妻綱,代表美德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和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君臣綱相結合,透過強調仁義禮智信,強調孝,來強調君臣綱(父母官,子民等詞就和這個有關)。。。。同樣的還有“嫡庶有別,尊卑有序”、“忠君愛國”等等
在這套價值體系下,造反,就會頂著非常大的輿論壓力,甚至由於價值捆綁的原因,造反者無論真實行為如何,都會被罵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其次,就是資訊的不對稱性:
透過保持統治者和手下享有的資訊不對稱來制約臣子的行為,只要保證自己資訊量高於臣子,就能讓其投鼠忌器。
比如說,古代統治者對官員,尤其是武將之間的交流限制極大,你私下見面不上報輕則會受罰,重則要丟命。
造反,奪權,不可能一個人衝上去,需要手下,需要黨羽和同夥,需要籌備物資等等。但你很難知道周圍人誰是真的想一起造反,誰是忠君的或想拿你開刀上位的。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找錯人,很容易腦袋就沒了。
再比如說,對打仗帶兵的將軍,把指揮打仗的,調兵的,監督的,運糧草的,其他後勤的,都分開派任;或把將軍調來調去,或把軍隊的一部分進行輪替,等等
-
9 # 膚淺做夢失眠中
古代皇上的皇權是天底下至高無上的權利。那麼真可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擁有那麼多人口土地的皇上,自身能力是不能差的,他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命運。可以這樣說,英明的君主,這一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為了鞏固自己的中央集權制度。皇權該靠什麼維持呢?
第一:科舉制度
不論是從哪個角度來講,文化永遠是一個時代的底蘊,君王對考試選材制度的重視程度足以體現一個王朝的底蘊何在。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創立了殿試製度,讓皇帝直接選拔人才,為自己管理一方江山。
第二:對農業的政策
中國曆朝歷代都是農業大國,一個靠農業生存的國家,每個時代的君王都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比如說,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免了百姓的人頭稅,按田收稅。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更壯大了國家的經濟。
第三:軍事的鞏固。
要知道國家安定首先要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做保障。自先秦以來先有秦始皇建長城抵禦外來的少數民族的騷擾。康熙帝三次出征準格爾降服葛爾單,平定三藩之亂。每一位帝王都要在軍事上有這一點的措施。這為我們後來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第四:皇帝本身卓越的領導才能
要知道任何一個制度的創立都需要一定的因素以及皇帝的推崇,在執行任何一項政策的時候都要提現一個君主的智慧。當然啦,任何一項制度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風順,為了自己在職場上的順利管理,也有一些極端措施。明朝的東廠西廠,以及清朝的軍機處都是皇帝便於管理的爪牙。
無論是從那一方面來講,皇權能否鞏固看的不單單是人民,同時也是在考研管理層的能力。
-
10 # 炫邁凱
靠的是封建禮教制度。
再加上皇權的神化。
你可以想想,古代講求皇權不下鄉。鄉野之間依靠當地計程車紳家族,再上一級才是所謂的朝廷官員。
他們之間最默契的就是大家都遵守的封建禮教,類似三從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在遵守,皇帝也不例外。所以很默契。
一旦皇帝不遵守了,大臣立刻跳出來勸諫,而且大臣集體勸諫。所以封建禮教維繫了整個社會體系,否則用人監督,用法管制,根本做不到。
再就是皇帝每年的祭祀,確定自己的地位。自漢武帝正式提出君權神授,歷代皇帝無不深化自己,特別是開國皇帝。如劉邦,朱元璋這類草根皇帝。
所以封建禮教,君權深化在古代很重要。
望採納
-
11 # 有思想的蘆葦
1.維護皇權首要的便是建立政權的正統性,讓所有人都知道唯有我這個政權是合法的,是君權神授,是替天行道,誰若不服,都是僭越,誰若造反,舉天下攻擊之。皇帝忙著神話自己的降生,祭祀天地日月雨雷風神和祖先,建神壇搞封禪,都是出於一個目的,要告訴世人:我是正統。
2.打造維護政權的利器,包括軍隊,監獄,監察等機構,軍隊是核心,每個皇帝都深諳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軍權必須把握在自己手中。手下大將只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或乾脆讓文人掌兵,或兵將分離。
3.打造一套已於為己服務的上下層可以流動的官僚體系,強化對官員的選拔、考核、監督制度。“天下英才盡入我㨌中”的科舉制度,御史臺、都察院、錦衣衛、東西廠都是強化皇權的工具。
4.打造一副制鉗臣民思想意識的以“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為核心的教化工具。外儒內法是帝王們青睞的統治模式。
5.帝王們要提高自己的統治藝術,玩好平衡術,殺伐決斷,臉厚心黑,張弛有度,賞罰嚴明。
6.帝王們要想國家機器運轉順暢,必須關注民生,輕徭薄賦,切莫因自身問題葬送整個王朝,親賢臣遠小人,將女禍外戚宦官丞相等威脅消滅在萌娃狀態,及早解決繼承人問題。皇權最終還是要贏得老百姓的支援才能長久。
-
12 # 尋城如幸
古代皇權大多維持不超過300年,自秦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後朝代更迭,300年視乎成了王朝統治的天花板,少有觸及。按王朝、統治時間、滅亡原因羅列,一目瞭然,其中排除未實現大統一的朝代。
秦朝,15年,胡亥苛政,法治僵化,社會矛盾加劇導致農民起義;
西漢,210年,任用外戚,貧富兩極化嚴重,外戚篡權;
東漢,195年,對比西漢的情況更嚴重了,貴族、地主已成地方勢力割據一方,最後農民起義;
西晉,51年,頂端腐化,任用只看出身,最後諸侯內亂;
隋朝,37年,勞民傷財,權貴兵變;
唐朝,289年,宦官弄權,藩鎮割據,農民起義;
元朝,98年,內部爭鬥,階級矛盾嚴重,分四等人,欲殺五姓,徹底削弱漢人,農民起義;
明朝,276年,宦官弄權,皇帝不幹事兒,農民起義,滿人入關;
清朝,296年,列強侵略,民族革命。
縱觀各個朝代我們,可以發現,一代了打天下,國內損耗嚴重,勵精圖治,讓國家恢復元氣,但是一般皇帝命不長,除了康熙統治了60年,大多統治年限不長。所以有的朝代就會有好幾代勵精圖治,但是國家富裕了,又是中央集權制,後代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也絕不居安思危,開始驕奢淫逸起來,最後大多導致了底層人民民不聊生,起義反抗!所以封建王朝的體制導致他們很難聽過300年!
大勢所趨,興也於民,敗也於民。
回覆列表
古代的皇權到底靠什麼維持?不同的朝代,皇帝維持皇權依靠的政治制度不同。
在奴隸制的周朝,周天子透過“分封制”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他把天下劃分成若干個小國,把治理小國者封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獨立王國中行使中央賦予的各種權力,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可以自己收稅,並且允許世襲。諸侯們得到了權益,自然而然地會忠於周天子。皇權就是借諸侯之力維護的。後來諸侯王日益坐大,形成尾大不掉,導致國家衰亡。
秦朝: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由中央直轄。全國統一了文字貨幣,開始使用“皇帝”稱呼。皇帝下面設三公九卿,透過三公九卿 對郡縣行使行政管轄權,來加強中央集權。
漢朝:在繼續實行郡縣制的基礎上,推行劉姓諸侯王封藩制。劉邦希望依靠同姓宗室來幫助自己維護皇權,統治國家。但是,隨著藩王軍事、經濟實力的加強,有了與漢中央叫板的資本。到漢景帝時期出現了“七國之亂”,這種以同姓宗室來維護皇權的做法也不靠譜,漢武帝劉徹時期實行推恩令,事實上就是削弱由姓藩王的實力,以加強了皇族權利。
南北朝時期:無所謂皇權了,“城頭變幻大王旗”,權利都掌握在軍閥手中,朝代更新週期短。縱使有了皇權,馬上就煙消雲散了。
隋朝:實際上二世而亡,前後經歷不足30年,是依靠名門望族的軍事、政治人物(如關隴集團)來維持皇權的。制度不如門閥官僚一句話有用,隋朝實際上也滅於名門望族。
唐朝:推出三省六部制分化了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直接對皇帝負責以加強了皇權。緩和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弱,政權不穩,迫不得已啟用藩鎮制度,導致了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皇權。
宋朝: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有新氣象:收財、軍、政三權歸屬中央,抽取地方精兵強將充當禁軍,又設一職多官,並且軍官輪值。似乎皇權有所加強,可政令不暢,推諉搪塞成政壇便飯,減弱了國力,導致了靖康之恥!
元朝:廢三省六部設行政省制,各省對丞相負責。結果,元末丞相權力大到足以左右皇位的廢黜與繼承。
明朝:老朱處心積慮地廢除了丞相,設錦衣衛,結束了皇權與相權相爭的局面,加強了皇權。在文化上,用八股文禁錮人們的思想以加強皇權。明神宗時期設太監勢力坐大,皇帝不上朝,太監亂政。事實上,減弱了皇權。劉瑾、魏忠等權宦都出自明朝。
清朝:清用明制,廢除親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增設軍機處,使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達到了頂峰。
總結:皇帝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職業,掌控天下靠利益分配來維護個人權力,各士族、官僚、地主、皇親、國戚等都是其人力資源,起決定作用的是軍隊、監獄、法庭等國家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