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深藍印記

    這個設定範圍太廣了。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的。

    我們大致假設下情況,第一,這個啥都沒有攝像愛好者,一清二白。也沒有器材,配件負擔。

    為了未來發展,能選的推薦佳能m5配合22餅 索尼a7配合35或者55頭。富士x系列也可以 尼康的話,微單發力還不夠點。這是一種發展的思路。佳能,富士色彩直出容易些,索尼後期費勁點。不過索尼是全畫幅了。各有優勢。

    第二,已經有各家器材了,需要的只是一個備機。這時候選擇器材,原器材轉接優先。比如佳能還是選擇m5 m6 索尼還是a系列 A7 6300均可。 尼康,賓得備用機可以看看佳能 奧林巴斯 富士。直出色彩很重要的。 當然,也可以用索尼轉接,折騰也是快樂的。

    用備機的話,還有種思路就是小巧,高畫質,比如GR2 比如富士X100 比如徠卡Q 無論機器價格,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跳出這種思路,畢竟有部分攝影愛好者屬於土豪級別的,徠卡也是可以選擇的。不過微不微,也是看個人理解。

    我現在的器材,是佳能完備一套。從14-400毫米中間兩個變焦頭。其他定焦。 徠卡從15-50。微單路程是折騰最多的,從索尼nex 3.5.6到A7到A7R2 到徠卡Q 到GR到佳能m5 m6

    折騰無極限,還是那句話,自己快樂就好,有的攝影折騰器材,有的折騰後期,有的折騰前期。不一定要人云亦云。

  • 2 # 所見必定格於心

    攝影愛好者,還是可以分為幾個層次。1,有攝影器材使用基礎,對各類鏡頭有一定的瞭解,熟悉各個場景的需求,有創作思路,比較熟練運用後期軟體,財力購買壓力不大者適合索尼全幅a7系列,可換多種全幅鏡頭。2,一般愛好者,不滿足於手機拍照,有持續的攝影熱情,可選擇索尼a6000.6300.6500,或富士,奧林巴斯等畫幅相對小些的,便攜性好,也可以更換鏡頭使用。

  • 3 # 老九門裡人

    這種問題不能不設前提,微單的價格和效能差別很大,不框定價格前提的話沒法說下去。

    下面先來分析一下入門微單的價格區間。一般分為三千元以下和三千至五千元兩個檔次。為什麼把上限設為五千元?因為高於五千元你可以去買全畫幅微單了(索尼a7),已經跨入中高階微單行列了。

    先看3000元以下機型,使用目的分為影片為主還是拍照為主。影片為主可以考慮松下GF系列的早期型號。因為松下的影片位元速率可以自己破解,從而得到類似超頻般的效果。同時,松下和奧林巴斯共用同一個卡口,鏡頭可以通用,選擇範圍也很廣。缺點是影片追焦能力差一點,拍移動物體需要小光圈大景深,否則很可能半途丟失焦點。另一個考慮機型就是索尼a5100,相位檢測對焦與反差對焦同時混合工作,兼顧對焦的快速性與準確性,目前來說,微單領域,對焦最強悍的唯有索尼的混合對焦。而且該機型屬於APS-C規格,比松下的M43規格要更高一點。缺點是目前索尼微單的入門鏡頭數量少一些,可選擇範圍沒有M43規格的大。但對初學者來說,省去了選擇鏡頭的煩惱,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日常使用還是足夠的。另一點就是位元速率,目前a5100的位元速率無法像松下一樣被破解,維持在50mbps,通俗的說就是無法實現超頻。不過普通家用也綽綽有餘。

    3000元以下拍照為主的建議買奧林巴斯EM5,只為那微單世界裡曾經笑傲江湖的五軸防抖技術,之所以說曾經,是因為現在索尼的五軸防抖技術已經超越奧林巴斯,此處先按下不表,迴歸正題。當年奧林巴斯推出五軸防抖技術時,真正是消費者的福音,而且也把機身防抖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巔峰!拍照最怕手抖,微單由於機身輕小,握持感不好,所以更需要防抖,而奧林巴斯五軸防抖就曾經是神一般的存在。同時,由於與松下共用鏡頭卡口,所以選擇餘地也較大。在拍影片時,其防抖也會有所幫助,但其優勢沒有拍照時那麼大。也同樣因為位元速率無法破解的問題,不做為影片機推薦。

    再來看看3000-5000元價格的微單。使用目的依舊分為影片為主和拍照為主。影片為主依舊是松下GF系列,只不過可以購買到比較新的型號了,理由也是一樣,不再囉嗦了。

    3000-5000元拍照為主的推薦索尼a6000。一百多個相位檢測對焦點配合幾十個反差式對焦點,真正做到了快、準、狠。APS-C畫幅也是微單裡比較高的規格。同時,自帶電子取景器和機內閃光燈,影片位元速率進一步提高,幾乎變態的高速連拍能力等等,已經甩開競爭對手好遠、好遠、好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這裡要提一下索尼微單鏡頭,雖然索尼微單的鏡頭群並不龐大,但是秒殺佳能微單鏡頭群還是毫無疑問的,同時,它還可以透過安裝索尼LA-EA系列轉接環使用索尼單反的鏡頭群,瞬間使鏡頭選擇範圍翻倍!與此同時,各家副廠也積極開發索尼微單鏡頭轉接環,比如:適馬的mc-11系列轉接環,可以將佳能單反和適馬單反兩大卡口的鏡頭轉接到索尼微單上使用。還有咔唻等品牌的轉接環可以將尼康單反的鏡頭轉接到索尼微單上使用。上述轉接環都是自動對焦接環。而手動對焦轉接環就更加多了,數不過來了。什麼m42、md、fd、pk、徠卡、福倫達等等,幾乎你能想到的單反卡口都可以轉接到索尼微單上使用。廣闊天地任你遨遊!所以索尼微單又被廣大攝影愛好者稱為:通用數碼後背。可見其擴充套件能力之強大!

    好了,攝影器材浩如煙海,我能解釋的也僅僅是滄海一粟。最終如何選擇還要看各位自己的需求和錢包,二者不可偏廢!切記!

  • 4 # 攝影師也算手藝人吧

    你可能需要一個預算告訴大家,這樣才方便選擇。

    實際上如果是入門級的話,5000上下對於相機而言是個入門預算。

    下面推薦三款5000以內的入門微單

    1.索尼a6000 價效比較高,技術成熟,市場保有量也很大。在畫素,對焦方面變現較為優秀,同時操控也不錯。

    2.佳能eosm6 釋出時間比較新,拍攝人像也不錯,適合新手使用的介面,但沒有取景器,適合愛好者初學者入手。

    3.富士xa3,外觀很文藝,色彩很獨特。同樣沒有取景器,適合文藝青年或顏值控入手

  • 5 # 永遠不說話

    至於入門級 各有不同選擇 其實我贊成起點高一點的裝置投入 (不是導師推薦的店) 第一先把你導師的訴求一步到位 他就不會不停的讓你換裝置了 攝影就是一張窗戶紙 有好多導師故弄玄虛 騙初級發燒友的銀子

  • 6 # chinadiors

    奧林巴斯瞭解一下,很多人用相機並不都是出商業大片和嚴肅攝影,極少極少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相機拍攝,那輕便就是首選。奧林巴斯m43的底子說實話沒比apsc小多少,但是從機身和鏡頭上可比其他微單要小的多,尤其是鏡頭,揣口袋就走,拎起來就拍,方便的很

  • 7 # 小k印像

    呃,回答這類問題很容易被噴是某家的託,我還是推薦兩個牌子吧,佳能和索尼:

    一、佳能M3+15-45

    2400w半幅微單,帶翻轉屏和全高畫質影片拍攝:

    雖然不是今年新出的產品,但是畫質完全沒有問題,如果追求小巧和畫質還可以配22頭:

    佳能的優勢是成熟的影像技術和演算法調校,還有相對豐富和高質量的鏡頭群。現在15-45套裝價3000左右,價效比不錯。

    二、索尼a6000+16-50

    同樣是一款2400w半幅微單,和M3相比一個優勢是有EVF,對取景和拍攝穩定性有好處:

    索尼的另一個優勢是影片效能不錯,喜歡拍影片的可以考慮。

    現在某東正在搞活動,3500的套裝價價效比還是可以的。

  • 8 # 光線攝影學院

    稍微便宜點的,3000左右的入門級微單,有何推薦?

    首先,還是要給你打個預防針,微單確實有非常便宜的套機,但是,如果要買第二個鏡頭,就會可能比較貴的了。這個要有心理準備。

    其次,如果你不打算購買第二個鏡頭,那麼,我覺得,不如就用拍照手機或者價效比高的1英寸卡片機的了。

    松下GF8,白菜價的微單,而且松下的鏡頭,不算太貴,比富士和索尼好配

    再次,當然,有些微單套機的價效比,其實比很多1英寸卡片機要高很多的了。

    針對你的具體問題,我來具體推薦幾款機型給你:

    一、松下GF8GF9G7,這幾款微單都很便宜,基本上都是白菜價

    應該說,也有不少人,買松下微單,就是因為便宜,就是因為比1英寸的卡片機還要便宜的了。甚至有不少人就是因為買不起索尼黑卡,才發現原來有松下微單了。

    二、富士XA10XA20,這個也是白菜價

    如果你是拍攝糖水片的話,其實還是可以的了。

    富士微單,配個俄羅斯的八羽怪,拍攝糖水片還是可以的。

    三、索尼,這個就不太推薦了,畢竟索尼的APS現在價效比不行,太便宜的那個索尼aps也太過時呢,各種不爽的了。

    索尼,還是要玩全畫幅。

    四、佳能微單,這個也推薦了,畢竟稍微明白點的人就會買佳能單反了。

    綜上所述,目前來說,價效比最高的微單,首先是松下微單,其次是富士微單。

    如果要玩手動對焦鏡頭,富士微單更適合。如果要玩原廠鏡頭,松下鏡頭應該還是比富士要便宜一些的了。

  • 9 # 光影的光陰社

    我們常見的哥們攝影愛好者都憧憬想要擁有一臺相機,單反也好微單也好,各有各的優缺點。答主建議,如果是想專業學習攝影的,或者想成體系化攝影的最好是買個入門級別的單反。其實和微單相比,也沒有多少價格差距。如果樓主是日常休閒拍,只是一般拍攝用途,那微單的便攜性與小巧就站盡了優勢。下面推薦幾款比較火的微單吧。

    一、佳能eos m6

    佳能的機子向來顏值也還是處於一個不錯的水平的,看起來圓潤有致,雖說成像方面和單反也還是有差距的。但是總體來看抗噪能力,等方面的表現也還是非常不錯的,價格圍繞在5k左右。

    二、索尼a6000

    我們常說啊:索尼大法好。那索尼的工藝真的不是蓋的。a6000這個款機子其實已經可以定位成中級了,對焦速度還是不錯的,

    其實相機的選擇最好是根據品牌來進行操作,現在炒的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大致根據消費者認可度來進行選擇當然是沒關係的。

  • 10 # 蜀人好攝

    入門微單給你推薦索尼a6000套機(16-50鏡頭),c畫幅,2400W畫素,對焦速度和高感都還行,帶高畫質攝像功能,輕巧,機身加鏡頭只有300克左右,目前售價3.5K左右,新手拿來練手不錯。

    預算比較寬裕的話,也可考慮a6300,相比前款,在對焦、高感上有較大提升,金屬全天候機身(前款是塑膠機身)、靜音快門也是前者不具備的,可配18-135鏡頭,適用性更強。目前機身加鏡頭售價7K+。

  • 11 # 色影無忌

    入門定位 尋找更多市場認同

    富士X系列微單相機的中高階、旗艦機型在微單市場上頗為矚目,X-Pro系列和X-T系列是許多攝影師非常鍾愛的產品,獨特的復古外觀和膠片模擬的確給數碼相機賦予了更多有趣的質感和用途。在高階、中端產品備受歡迎的當下,富士也沒有忘記使用者群體更廣泛的入門級產品線,在年初一波新品之後,帶來了X-T系列的最新入門級產品,Fujifilm X-T100。

    富士X-T100很難說是X-T20的後繼機型,畢竟從型號數字來說,大家都會認為X-T100作為三位數的機型,在產品線定位上是低於X-T20的,很多人理解XT系列的定位是X-T2、X-T20、X-T100。而且從X-T100的套機鏡頭來看,搭配一支電動變焦的XC 15-45mm F3.5-5.6 OIS PZ,和X-A5的定位不相上下,作為同樣搭載了普通原色濾鏡CMOS的機型,在編輯的理解中,X-T100可以說是軍艦頂造型的X-A5,不過實際體驗來看,X-T100要比X-A5更有質感。

    外觀與操控

    從外觀來說,我是非常認可富士的工業設計的,X-A系列和X-T系列的外觀都有著超越競品的審美,在顏值當道的今天,一款相機帶在身邊、裝在包裡好看與否,已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X-T100適用的非專業使用者群體,相機作為生活方式和記錄生活的工具,畫質表現和是否易用固然不可忽視,但外觀也已經是他們選擇相機時重要的條件之一。

    在X-T100外觀設計元素中,不難看出延續了X-T系列的軍艦頂造型,整體風格融合了許多膠片時代經典相機的細節,如果非要找一個復古的致敬目標其實也不難,X-T20和FUJICA ST系列外觀有著明顯的借鑑,而X-T100則和CONTAX S2外觀多有類似。

    簡潔的設計元素讓X-T100的外觀極為討喜,並且擺脫了入門級微單廉價的質感,趨於設計品的風格讓這臺X-T系列入門款相機有著更精緻的感官。正面X-T100除了金屬鏡頭卡口之外,就是LED對焦輔助燈,整體顯得非常乾淨。X-T100有香檳、機械灰、黑色三款,這次來到編輯手中的是機械灰色。

    軍艦頂左側是閃光燈撥杆和一個撥盤,這個撥盤是快速選擇膠片模擬濾鏡的切換撥盤,使用者只需要控制這個撥盤就可以快速的切換當前的膠片模擬效果,不用再進入二級選單,這是一個明顯的為新手使用者設計的邏輯。

    X-T100和X-A5不同的一點,就是擁有凸起的軍艦頂和內建的EVF取景器。其軍艦頂右側是MASP拍攝模式撥盤,和X系列中高階級相機不同,X-T100的擁有一個常規模式撥盤,集成了M、A、S、P擋以及寬幅、人像、運動等拍攝模式切換的功能,沒有單獨的快門速度/A擋撥盤。模式撥盤右側是快門&開關機撥杆、Fn按鍵、速控撥盤、影片拍攝按鈕。撥盤和按鈕整體看起來錯落有致,並不擁擠。

    X-T100具有一個彈出式的內閃,閃光指數GN5,應對日常的補光是沒問題的,也是直閃新銳攝影的好幫手。在入門級產品搭載彈出式閃光燈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更多X-T100機械灰外觀圖賞

    操控與體驗

    談到具體的操控,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X-T100和富士X-Pro2快門速度撥盤上的設計邏輯異同,富士X-Pro2以及X-E3等機型的引數調節邏輯是由擁有A擋的快門速度撥盤和XF鏡頭上的手動光圈環組成的。但在X-T100身上,由於顧及到入門級使用者會選擇許多XC鏡頭,並不具備手動光圈環,因此在X-T100上富士恢復了和其他數碼相機相同的操控邏輯,一塊擁有MASP擋和多種拍攝模式的模式撥盤,然後配合機身頂部的的速控撥盤和機身背部的速控撥輪,完成調整曝光的操作。

    當然X-T100使用帶手動光圈環的XF鏡頭時,依舊可以透過鏡頭上的光圈環調整,來確定當前的光圈值,這個邏輯是優先於撥盤調整光圈的,只有當你使用沒有光圈環的XC鏡頭,才會用到速控撥盤/撥輪。

    和許多機型採用前撥+後撥組合不同,富士採用了機頂的撥盤配合背部的撥輪,而且機背拇指區的後撥也沒有采用常規的設計,後撥並非水平於平面,然後露出接觸部分,而是垂直於平面,平行於機背。機身背面比頂蓋厚度更大一些,X-T100的後撥就隱藏在略微隆起的機背內部,這個設計從操控上來說並沒有什麼不習慣的,因為拇指在操作後撥時,不論是但是可以更大程度的減少元件的聯動體積,還挺有趣。

    機身的背面操控非常簡潔,實體按鍵的設計非常剋制,保持了足夠的剋制,所有展示在背面的實體按鍵,都可以說是日常拍攝中非常常用的功能快捷鍵,而邏輯鏈更長的其他功能,都被整合到了Q鍵(快速選單)當中。

    拇指區設計有一定的凸起,增強了握持時拇指和虎口的持握感,簡單來說,拇指受力更舒服,並且長時間握持下儘量減少了手非常“困”的可能。

    可以看到X-T100背面的所有按鍵都放置在了螢幕的右側,這是利好於單手操作下的設計,也是當前主流的設計思路。

    X-T100採用了一塊支援觸控的LCD屏,上下翻折支援高低角度取景,還可以把螢幕完全水平翻轉,自拍取景。當然比起多角度翻折屏來說,支援觸控更符合不少入門使用者的操作習慣,尤其是X-T100並沒有搭載非常好用的多向對焦撥杆的情況下,觸控可以更快的選擇對焦點。

    X-T100的軍艦頂裡是一塊0.39英寸的236萬點OLED取景器,放大倍率0.62x,支援屈光度條件。眼點約17.5mm,帶眼鏡取景時,視野也非常廣闊。

    雖然是X-T系列的入門產品,但X-T100仍然搭載了面部眼睛識別對焦功能,可以選擇面部識別、眼睛識別,並且可以選擇左眼或是右眼優先。

    在預設的情況下,如果相機觸發了面部識別和眼睛識別,會依據識別區域進行測光計算,而非全部畫面,所以如果選擇點測光之外的測光模式,在觸發面部識別前和觸發之後,預計曝光是不同的。這樣的對焦測光聯動設計優勢很“智慧”,只要觸發了面部識別或是眼睛識別,相機都會保障人像面部區域的曝光值,尤其是在光線條件複雜的環境下。

    X-T100的對焦系統也搭載了最新的反差/相位混合對焦系統,最多支援91個對焦點,基本覆蓋了全部取景面積。單點和區域對焦的效能表現都不錯,滿足日常攝影的需求完全沒有問題,可以應付拍貓、拍娃這樣的題材。實際體驗時,X-T100沒有旗艦機型的對焦效能,用慣了X-Pro2和X-H1的編輯仍然能感覺到X-T100的對焦速度和旗艦機型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就操控表現來說,X-T100的設計思路很簡單,儘可能的將複雜的功能下放到選單內,而將使用頻次高的主要功能操作放到使用者最容易觸碰到的地方。減少不必要的實體按鍵,突出觸控操控,讓新手攝影師也能快速的上手使用。實用環節,對焦和白平衡表現基本延續了富士的風格和素質,滿足日常使用。

    畫質表現

    作為畫質的核心硬體,X-T100採用了基本和X-A5相同的APS-C畫幅2420萬畫素RBG CMOS,並非X-Trans CMOS,同時沒有看到富士特色Processor Pro影像處理器,和X-A5一樣,X-T100並不支援ACROS膠片濾鏡。

    作為體現富士特色的入門級產品,X-T100仍然支援多種膠片模擬模式,經典正片、PROVIA、VELVIA、ASTIA等11種膠片模擬依舊有水準之上的表現,依舊“富士味十足”。

    而X-T100的畫質,單純說細節呈現能力,實際上和旗艦機型幾乎沒有什麼明顯差異,而X-Trans感測器主要解決的是高頻訊號下摩爾紋和偽色問題,在日常拍攝環境下,X-T100依舊有令人滿意的畫質表現。

    白平衡方面經過了幾代產品演算法的迭代,應用在X-T100上已經非常成熟,自動白平衡已經非常靠譜,不過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自動白平衡仍然有輕微的“富士紅”的傾向。不過到今天來看,相機到底要呈現更復合我們心意的畫面還是呈現更客觀的畫面的討論基本已經結束,人們現在面對專業級產品,要求盡力客觀的還原細節和色彩,在消費級日常拍攝產品,人們越來越希望拍到的畫面顏色有趣、反差適中,簡單的說就是更符合自己心意的照片。這也是擁有許多膠片模擬濾鏡的富士微單相機越來越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JPG演算法和白平衡演算法是富士風格照片的核心,在日常拍攝中富士的顏色演算法對入門使用者非常友好,一個常用的說法就是“富士直出表現好”。在當下,不少攝影師或者相機使用者,在日常攝影範疇內,仍然選擇JPEG拍攝,為的就是應和目前照片快速分享的風潮。在照片基礎就很棒的前提下,稍加後期就可以出片,是富士產品很明顯的優勢之一。

    高感方面,X-T100也有不弱於旗艦的表現,ISO6400以內都是可用感光度,夜景和室內暗光環境,都可以保持較高的快門速度,以保證穩定的拍攝,得到清晰的照片。而X-T100的降噪演算法依舊延續了 富士傳統,高感下顆粒很有“膠片感”。

    =

    總得來說,作為富士旗下的入門機型,X-T100在畫質方面是有一定優勢的,不論是否採用了X-Trans CMOS,感測器的表現都較為接近,和旗艦產品並沒有特別大的差距,因此入門使用者不必過於擔心畫質問題。

    體驗結論 定位清晰競爭力出色

    X-T100在使用時也並非沒有缺點,例如我很喜歡的多向對焦撥杆。同時X-T100畫質和旗艦並沒有太大差距,但是對焦效能來說,X-T100和X-T2、X-Pro2、X-H1這樣的旗艦機型對比,還是有一定差異的。當然,如果一臺入門相機,外觀像旗艦,畫質像旗艦,對焦像旗艦,那實際上這臺相機就是旗艦。

    作為和旗艦機型,專業機種的區分,X-T100更多相容XC鏡頭、簡約的操控、取消多向撥杆一方面是拉開和高階旗艦機型的區別,另一方面也是適用更廣泛的入門攝影師群體的習慣和要求。

    在數碼相機硬體引數同質化很明顯的時候,富士在將旗艦機型設計的很有特色的情況下,入門機型如何對廣泛的人群擁有吸引力其實是一件更困難的事情。和旗艦機型的競品不同,入門產品不僅要和其他入門產品競爭,手機也是它們的心腹之患,在智慧手機拍照日益成熟、強大的現在,入門級微單相機如果沒有顯著的特點,很難讓消費者動心。

    但使用相機拍照,仍然是攝影儀式感中很重要的一環,外觀工業設計如此優秀的X-T100,單憑外觀和配色就已經在入門產品中一騎絕塵,再加上獨特的富士膠片模擬濾鏡和簡約的操控設計,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應該非常出色。

  • 12 # 瀋陽草地音樂

    閒魚收一部二手的松下gf2吧,200多元包郵,然後再配置一個500多元的松下12-32變焦鏡頭,先體驗一下微單咋回事。這套東西小巧便於攜帶,經常拍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 13 # TTinSH

    Canon G7X Mark 2

    根據2018年年度選擇推薦(如果不是深度玩家的話,可以直接買,然後慢慢了解)

  • 14 # 攝影小小新

    微單(無反)我推薦你從富士和索尼當中選吧

    富士的XE3、XT20,索尼的A6000、A6300系列。

    從外觀上看,富士充滿復古元素,索尼現代科技感,看你喜歡那個型別,再從中選擇,為什麼先看外觀,因為它們的能力都能滿足你的日常拍攝。

    富士的XE3、XT20兩者效能很接近,畫質相同,可拍4K影片等,兩者就外觀上的差異。

    索尼的A6000、A6300外觀相同,但A6300比A6000的對焦速度、對焦點數量、影片拍攝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一點點提升,A6300可拍4K。

    如果你是拍照片為主,建議富士,富士照片的色彩確實是好;如果你拍影片為主,建議索尼,索尼的影片能力非常強悍;如果拍影片和拍照片同樣多,建議索尼。

  • 15 # 張四五六

    A7m2是我唯一的推薦。不怕手抖,a7也挺好。

    不要選殘幅,只要玩下去,殘幅都得丟閒魚。我玩攝影30年,你問我最大的感悟是什麼?那就是當初沒有直接買頂級鏡頭。

    兜兜轉轉,算下來花的錢更多。

    其實入門最關鍵的不是選什麼器材,而是要想好自己打算拍什麼。根據方向,選擇器材,開始一個套頭,一個定焦就足夠,能選全幅就不要選殘幅。

    從你選擇殘幅的那天起,相信我,你心裡就開始長起全幅的草。

  • 16 # 秋風21889352

    只要是薇單就能拍片沒什麼能以不能,只拍的好和不好,我這次去西沙只帶了一部卡片機,佳能G7Xii只要用好光什麼都能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換手機了,朋友介紹我買華為榮耀Note10,不知道這款手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