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X小白在此間

    小冰川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氣溫,或者說環境變化在歷史上經常會被嚴重低估。根據研究,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鼎盛時期,平均氣溫都是較高的,而只要是氣溫降低,就會出現國家滅亡,亂世局面。

    例如盛唐時期,不只是西安都城冬天不下雪,沒有冰。根據記載唐代開元 19 年,揚州城還驚現雙季稻的記載,所以根據專家推測唐代氣溫比魏晉時期的要高出3°左右。

    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張圖↓。

    這張圖就明明白白的顯示了,氣溫變化和國家更替的相關性。例如西周到春秋時期氣溫驟降,歷史局面就變了。而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從在經濟文化上都屬於唐宋。又“剛好”是溫度相對較高的時期。

    而到了明朝末年,恰逢地質年代,小冰川時期,氣溫驟降糧食減產,明朝就沒了。

    從服飾也能看出溫度變化

    關於如何推算出久遠朝代的氣溫的,除了從文獻記載上,還能很清楚的從各個時期的服飾上看出來。

    例如隋唐宋代,如下圖↓,就很明顯的布料少,穿的都是褙子,襦裙。

    而到了明代氣溫驟降,明代律師穿的是襖裙。從名字上就知道區別。如下圖↓

    而,長期以來人們忽略了其實人類還是作為一個哺乳動物在生存。其實非常非常的依賴賴以生存的環境。而除了糧食減產導致社會動盪,(因為吃不飽飯,甚至不能生存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朱元璋,因為誰也不想餓死。)還有有關於遊牧民族。

    整體來說,糧食減產對農業地區的影響要大於遊牧地區。或者說,氣溫降低反而有利於水草(牧草)。

    例如,根據記載,氣候寒冷的晉朝時期的草場、牧地已延伸到黃河以南區域,而農業用地還在往南退,在那個時期的西北,都還是處於乾冷氣候中。而公元366年是達到了過去2485年間寒冷的頂點,年平均氣溫僅為1.62c°。

    所以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來說這是絕佳的時期,入主中原指日可待。

    總而言之,環境氣溫因素遠遠比人類想象的要重要的多,雖然各個滅亡有各個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趙忠祥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