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色手電筒

    應該說這種說法是西方國家非常成功的宣傳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多年來,西方的媒體成功的使大多數人都認為蘇軍進攻德軍時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蘇軍實際上也是一隻正規軍隊,而且那種人海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是碰的頭破血流,人再多在高強度的機槍火炮火力面前都只是一堆肉,根本就是給人家送人頭去了。

    首先一個,集中最大的力量打擊敵人最薄弱的環節是一個世界通行的軍事原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是這麼幹的。在武器裝備沒有形成代差的情況下,在這個薄弱環節集中兵力就是集中最大力量的通常做法,無論是蘇德英法美都是這樣,各個國家軍隊在發動進攻之前通常都是要提到一個3:1的兵力對比,就是進攻兵力要達到防禦兵力的3倍,進攻才有比較大的把握。

    對於蘇德戰場的蘇軍來說,由於本身蘇軍的軍事素質就要比德軍差,這不光是由於大清洗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1941年蘇軍是處於擴編之中,整個蘇軍中大量都是入伍才幾個月的新兵,而德軍這邊普遍都是1-2年的老兵,而且這些老兵由於參加了波蘭、法國等戰役,作戰經驗豐富,同樣經驗豐富的還有德軍的各級指揮員,而蘇軍這邊普遍的軍事素質較低,除了有一個比較先進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和少量效能先進的T-34、KV坦克以外,還有效能不錯的火炮,所有的硬體、軟體都要比德軍差的遠,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的3:1的兵力優勢並不能保證突破德軍的防禦。

    蘇軍在戰爭爆發時,軍事素質和德軍相比就不是一個檔次。

    不但是軍事素質,擴編中的蘇軍普遍是不滿員,也就是蘇軍一個師只有6000-8000人,而德軍一個師都是按照編制齊裝滿員,也就是蘇軍的一個師不能夠和德軍的一個師相抗衡,德軍一個步兵師一般是16000人,再加上加強的部隊,每個師約有18000人。

    面對這種情況,蘇軍採取的是一種非常蘇聯化的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壓縮排攻正面的寬度,戰前蘇軍規定一般一個步兵師的進攻正面大約是10公里,而到了戰爭中進攻正面壓縮到了6公里左右,有的時候甚至是3公里,這樣就像是一個圖釘

  • 2 # 瘋狗的輕武

    能調動優勢兵力為啥不調動?打仗又不是打電競,還講究個公平啥的。我能湊出200萬來打你80萬,為啥不湊?非得也和你一樣拉個80萬來打那才叫傻。

    再說,戰爭本身就是虛實。這個虛實不是真真假假,而是指作戰時避敵之實(優勢)而擊其虛(弱),孫子兵法虛實篇在作戰中都能套的上。

    難道德國打法國就不是人海戰術了?

    閃擊法國的色當戰役中德國6萬裝甲師揍法國2萬二線弱雞部隊算不算人海(裝甲洪流)?德國75萬人打荷蘭28萬人算不算人海?

    所以說,能調配更多優勢兵力本身就是戰爭潛力的一部分,而集中優勢兵力去打對方薄弱環節是戰術的一部分,“人海戰術”本身就是常態啊~

    同理,人是戰爭資源,坦克、艦艇、飛機同樣也是戰爭資源。二戰美國餃子級航母算不算人海?漫天的P40、P51算不算人海?

    德國日本羨不羨慕?香不香? 望著流口水好麼,但他們沒資源,適齡人口也快枯了。

  • 3 # 都市南鄉子

    “人海戰術”是個常常被軍迷討論的話題。二戰中,紅軍一直用主要原因是:一這是俄羅斯人一貫的軍事優勢和傳統,歐洲國家中,自沙俄立國以來,就是這樣的傳統軍事文化,以北極熊龐大的體量壓倒敵人。二當時的戰爭形態依然是平面二維化為主,蘇聯陸軍最強大,戰爭靠地面戰決定結果,不幹等過年嘛?三戰前蘇聯大搞“肅反”自毀長城,初期損失巨大,補充的力量無法也沒時間玩精兵主義,訓練不足只能靠人命填唄!另外,說個觀點,即便是“人海戰術”也是戰術,同樣有講究有方法有操作,不是一般理解上,往人手裡塞把槍就衝鋒陷陣那種東西,那不是戰術,那叫送死!

  • 4 # 戰史解碼

    雖然個人不太喜歡蘇聯的人海戰術,但細細想來,除了戰術上的原因之外,這其中蘇聯也是有太多的無奈。接下來就簡單談談我個人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共同交流。

    戰術原因

    先說戰術原因,“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這很正常,除非萬不得已,沒有哪個將領願意以少敵多,畢竟風險太大。蘇聯的軍隊規模遠大於德軍,即便雙方在戰爭期間都曾大規模徵兵,但由於蘇聯人口基數大,蘇軍的人數也遠多於德軍。打仗又不是公平對決,蘇聯憑啥不利用自己的人數優勢,在這說了希特勒要有更多的兵源,他也會派更多的人來對付蘇聯。

    客觀原因

    除了戰術原因之外,就是客觀原因了。德國的進攻太突然了,蘇聯根本沒有進行任何準備,前期被德軍打得猶如喪家之犬,頃刻間就丟失了大片領土。由於戰前準備不充分,蘇軍根本沒有準備太多的武器裝備,加上蘇軍前期的潰敗又丟失了大量裝備,為了止住潰敗,蘇軍只能用人堆(除了人多,沒有別的優勢)。

    據說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時候,增援列寧格勒的蘇軍連步槍都不夠,基本上是幾個人發一杆槍,前面的人死了,後邊的人撿起來繼續戰鬥,為此基本上一個師進入戰場沒多久就基本上報廢了。面對如此困境,蘇軍採用人海戰術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除了蘇軍準備不充分之外,在武器裝備上,蘇軍也處於劣勢,如果再不利用自己的人數優勢,這仗也就不用打了。如果真的相同兵力“互毆”的話,蘇聯還真不太可能取勝(說難聽點,基本不可能打得過德軍)。

    話說回來,戰爭本就是一件生死存亡的大事,管它採用什麼戰術,能勝利就行唄!畢竟等到戰爭勝利,誰贏了誰才有話語權!

  • 5 # 新時代沙琪瑪

    這件什麼問題?一直?

    蘇聯人,主體是俄華人,也是西方人,與歐洲打交道久已,和美德英法一樣,拼得是火力,從胸甲騎兵衝擊,到排隊槍斃,到集團衝鋒,再到裝甲叢集,一直都是一樣的思想。

  • 6 #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後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共同瓜分了波蘭,而這僅僅是德國進攻蘇聯的一個前期準備工作~由此與蘇聯接壤,以便日後進攻蘇聯作為跳板。

    在“海獅”計劃失敗後,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分集結了包括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團軍群共158個師又3個旅共計305萬兵力同時進攻蘇聯,同時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戰爭爆發。

    在初期,由於蘇聯還沉浸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境況中,沒有考慮到德國會突然發起大規模進攻,所以未做好戰前準備,致使前線機場被毀,損失1000多架作戰飛機,至此,前線戰機基本被廢,與此同時,陸軍也是準備不足損失慘重~多個方面軍被打殘、全殲,損失人數突破百萬。或許是因為認識到與德國裝甲叢集的差距,故而採取人海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對敵作戰。但是,蘇聯未考慮到協同作戰的好處,一味地單兵種人海戰術,這也是一大忌~裝甲部隊推進過快導致步兵無法提供有效保護,使得前後脫節,無法達到目的。試想一下,如果是多兵種同時進行人海戰術,那麼效果可就不是單一兵種進行多次人海戰術可以達到的~空軍戰機先行轟炸;裝甲部隊緊隨其後進行地面火力壓制;步兵可看準時機實施大規模、集團性衝鋒,其效果不言而喻。

    回答的不算太好,還望見諒!!!!!

  • 7 # 亻未缺

    打仗的時候,你只會願意自己人越多越好,誰會希望自己人越少越好?

    對於個人當然希望四兩撥千斤,以少量的傷亡獲得更大的勝利。但作為國家,兵者國之大事,打敗了亡國斷種,當然勝率越高越好,以多打少,穩紮穩打更好。

    而且人海戰術還要看質量,蘇聯的人海可是從飛機,坦克,大炮的數量上完全的碾壓德國,而抗日戰爭就不說了。

  • 8 # 歷山耕夫569

    二戰開始階段,德國武器裝備很強,蘇聯培養的軍官滿腦子都灌輸著進攻概念。卻疏於防守。對於德國的突然進攻,卻不會防守。這是斯大林的戰略性錯誤。且斯大林又一再強調不準撤退。無奈之下,軍官們只好使用人海戰術來阻止德軍的進攻。

  • 9 # DDG的老船塢

    其實所謂"人海戰術"的翻譯非常不確切,實際上,蘇軍被翻成所謂"人海戰術"的,確切的翻譯應該是"人浪戰術"(Human Wave Attack),實際上是指大規模多波次散兵線衝擊戰術。

    一戰英軍的散兵線波次衝擊

    大規模多波次散兵線衝擊的戰術,實際上在美國內戰後到一戰是各國軍隊標準的大規模衝擊戰術,在一戰中即使機槍被大量使用,也只是將衝擊時的散兵線排的更加疏散而已,而突擊隊戰術之類新的步兵戰術,要到1918年才開始使用。

    法軍在一戰初期的密集人浪衝擊

    對於蘇軍來說,在很多時候採用大規模多波次散兵線衝擊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要知道,突擊隊戰術也好,小規模的班排,班組協同攻擊也好,對於基層軍官軍士的組織指揮能力要求相當高,對於普通步兵訓練水平的要求也不低,然而從1939年大擴軍開始,蘇軍就嚴重缺乏合格的基層軍官和軍士,步兵訓練水平也相當一般,而且從二戰爆發開始蘇軍就長期處於不斷失血的狀態,步兵官兵傷亡損失慘重而補充困難,動員人員只經過簡單訓練就被補入部隊,到後期甚至補入大量輕刑犯,很多被解放的戰俘勞工經過簡單甄別(由於缺乏步兵很多時候甚至只是走個過場)也直接補入部隊,這直接導致步兵兵員素質相當差,而指揮員能力不足,而大規模散兵線衝擊戰術又是最簡單的步兵衝擊戰術,只要能夠保持散兵線大致間距和衝擊方向就可以執行,這對於素質提升始終有限的蘇軍普通步兵部隊來說是最容易掌握和實施的衝擊戰術,所以也成了蘇軍比較常見的戰術。

    蘇軍的大規模多波次散兵線突擊,這張照片應該是擺拍,為了效果將散兵線排列的更緊密了一些,實際上的散兵線,尤其是波次與波次之間距離還要更大一點

    當然對於有比較充分時間訓練或者老兵較多,軍官軍士較為得力的精銳步兵部隊(通常是近衛部隊)來說,採用大規模波次散兵線衝擊就不是非常常見了,因為這些部隊官兵素質已經能夠支援更加複雜的協同戰術,當然,這類部隊通常也會被當做突擊的尖刀使用。

  • 10 # 悠閒圍觀

    其實蘇軍一直習慣於第一梯隊實行中央突破,突破防線後,第一梯隊負責擴大突破口,後續梯隊超越第一梯隊向縱深發展。其最後演變為戰後的大縱深作戰理論。這種作戰模式需要第一梯隊以優勢兵力兵器,密集的,多波次的向對方防線發起不間斷的衝擊。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突破企圖。如果因對方防守頑強或者防禦配置完備,則容易使各波次間距壓縮擠壓在一起,被對方重炮火力反擊造成大量傷亡。

  • 11 # 腓特烈卡爾

    蘇軍的戰術就是這樣,大縱深作戰,個人感覺很強大也很符合蘇聯國情。之所以很多人覺得不怎麼樣不外乎是覺得傷亡過大,但一二戰蘇軍傷亡過大很大原因是因為軍隊訓練不足和裝備數量不足,還有就是戰術思想的成熟需要時間,二戰後期蘇軍兵源素質和裝備數量提升後戰鬥力很強的,到冷戰時期蘇軍戰鬥力更是達到極致。所以不要一提到蘇聯就說人海戰術就很不屑,真面對鼎盛時期蘇聯的大縱深作戰,沒有一個國家能保證一定能贏。

  • 12 # 聯合防務

    所謂蘇聯的人海戰術,我想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方面,西方關於二戰東線戰場的記載中,往往會著力描寫蘇軍如何靠著壓倒性的兵力兵器優勢,完全用蠻力壓垮“戰力超群”的德軍。這一點在許多德軍將領(如曼斯坦因)的回憶錄中尤為明顯。從而給人一種蘇軍打仗全靠堆數量才能獲勝的印象。

    應該說,這種說法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在冷戰時期為了貶低蘇軍而有意混淆概念。對於戰爭來說,集中優勢兵力本來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即使是德軍或者北約的戰術中,同樣強調在進攻時集中主力和優勢兵力。所以,刻意強調蘇軍在東線戰場的優勢兵力,實在是有點為了黑而黑的意思。

    不過,另一方面,蘇軍在步兵戰術上,確實經常使用多波次散兵線衝擊敵方陣地的打法。這種打法也會給防守方留下“蘇軍靠人海衝鋒淹沒自己”的感覺。這種多波次散兵線衝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前的戰爭中用的比較多,主要依據的就是當時步兵防禦陣地的火力密度有限,依靠多波次步兵的反覆衝擊,完全可能在某一點壓倒進攻方的火力封鎖,從而實現突破。

    一戰之後,由於各種自動火器以及速射火炮的普及,步兵防禦陣地的火力密度已經大大提高,在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單靠這種打法已經很難突破火力配置完善的防禦陣地。因此,從一戰末期開始,突擊群戰術開始逐漸得到應用。但突擊群戰術也有問題,這種戰術對基層指揮官和步兵的戰術素養要求都比較高,需要基本素質優秀且訓練有素的步兵部隊才能用好。而二戰中的蘇軍,一方面由於大清洗損失了大量優秀的指揮官,剩餘的指揮官也出於自身安全起見,喪失了很多主動性;另一方面,戰爭初期的嚴重損失,也讓蘇軍失去了大多數素質過關、訓練過硬計程車兵。因此,二戰中的蘇軍絕大多數部隊用不好突擊群戰術,倒是多波次散兵線戰術相對要求簡單,適合當時狀態下的蘇軍大多數部隊,自然就得到了廣泛運用。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蘇軍的多波次散兵線戰術倒並不是靠人命去堆突破,很多時候,這種突擊是為了尋找敵軍防禦體系中的弱點,或者用持續施壓來迫使守軍露出破綻。而一旦發現敵軍的弱點或者破綻,蘇軍就會迅速集中炮兵與裝甲兵重點突擊,實現突破。T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睡前一般在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