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在國外
-
2 # Mogul1219422264
不是的,個人是客家人,對客家歷史有了解,客家人是兩宋時期政治鬥爭中戰敗的一方為了免受迫害逃難逃到或者流放到廣東江西湖南地界,那麼我們一直流傳下來得客家話就是就是兩宋時期的官話,這是其一,其二,唐宋時期政治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帶,首都在長安開封這些地方,就是今天河南一帶,中國自古以來的習慣都是朝廷影響民間,朝廷流行什麼東西,民間就流行什麼東西,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官話就是都城老百姓所說的話,所以當時的官話是開封話等。還有個情況也能佐證,本人上大學期間有個河南開封的同學,我可以用客家話跟他用開封話交流,毫無障礙,雖然經過了千百年了,但兩種語言大同小異,還是非常容易聽出來,所以本人結論,唐宋時期的官話是開封話等
-
3 # 張律明
謝謝邀請!首先說說唐朝,唐朝李世民是半胡人,他父親李淵娶了一個鮮卑老婆,生下了李世民。不說李世民全學他母親的話,就說他父親長期與匈奴、鮮卑、羌等五胡打交道,免不了有胡的口音。李世民將突厥滅了,有許多投降的突厥人改為漢姓,說漢語,寫漢字,但是免不了有胡音。宋是在五代十國之後,五代十國有許多胡人,他們都融入到漢民族中來。由於兩晉以後,隋唐以及到北宋有大量的胡人融入到中原的漢民族中來,應該中原的官話都帶有胡人的口音。這些帶有胡人的口音的官話既可以影響北宋也可以影響當時的遼金,以後在蒙元和滿清會起一定作用。所以,現在北京的官話也有可能帶來了當時胡人口音,與我們古中原“雅音”格格不入。閩南當時稱為南蠻,唐宋時只有少量官員被髮派到那邊去,胡人在中原變化政權,勢力很少能夠達到那兒。所以說,閩南話應該還是當地的土音。
-
4 # 陳相潮人
應該是,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閩南蠻獠嘯亂,聲勢奪人,在告急文書的催促下,朝庭派河南固始人陳政任行軍總管“率領府兵3600名,將士自副將許天正以下120員前往征伐,後因寡不敵眾,朝庭又命陳政之只陳敏、陳敷率固始58姓軍校前往增援。……唐末王審知(862一925)五代時閩國建立者。公元90q一925年在位。字信通,河南省光州下固始人。唐末,從其兄王潮起乒,入據福建。王潮死後,他繼任威武軍節度使,盡有今福建之地。後梁開平三年(909)封閩王。在國興學校,招徠海外商賈。閩南,潮州南音即唐朝音樂。全國各地已經失傳。潮州人自稱唐山人,過番(華僑到東南亞一帶的地方)番客(華僑)回家鄉稱為回唐山,香港電影:唐山人XX(片名已忘記)。
-
5 # 佛的眼淚2
從語音和語法來看唐朝宋朝官話不是閩南語。閩南語實際上是官話與當地漢民族方言融合形成的語言分支。其實中國古代語言,唐宋元明差別不大,如今比較多的保留在西北及西南地區的語言中。而作為官話,雲貴川語言最為貼近。其中貴州西北部高原的威寧最典型。那麼,為什麼在遠離中原的僻壤保留了最真實的古代官話呢?因為這些地區明朝之前原住民均為彝族苗族,明洪武十四年朝廷徵南,漢人(還有部分回民)以軍戶身份進入當地,這些軍戶雖然來源於中原各地,但都以官話作為日常交流。加上作為普通軍戶,日常以作戰屯墾為業,生活在衛所之中,除逃跑的兵丁以外,基本不和原住民交往,因此不可能學習和消化其他民族語言。清朝前期,衛所荒廢,軍戶變民戶,民族交往才開始。但因為漢民精於農商製造,在當地比較富裕,因此比較自大,不會自降身份與“蠻夷”為伍,因此除使用部分少數名族的人名地名外,語言幾乎未受侵染。
-
6 # 歡騰康旅
不能這講說。網上有上古音和中古音資料,以北方人和不是語言學專業的人來聽,中古音確實在閩粵保留多一些,上古音的感受嘛,像越南人等等中南半島語言,發音的類別、區別不很豐富、清晰明顯,這可能是語言發展階段的問題。就語言源流的事實看,受當時交流融合慢、城市人口有限等等條件限制,官話受統治階層的語言影響是很大的,比如明朝時北京官話是南京話,天津話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以後接近安徽話蘇北話,考慮到唐階層大都來源西北軍鎮,語言胡化是特徵,其中兒話音是胡化的最明顯特徵,倒推來看,閩南語不是唐官話,應該是唐末人口南遷時的河洛話,當然也就不是宋的官話。
-
7 # 仙邑紫葉
"扎西德勒"的歷史故事:當年唐朝派文成公主去西藏和親時,長途跋涉到了西藏時,下轎時問下了隨從:"扎西德勒"(這是哪裡),當地的藏民聽不懂文成公主說什麼,便問了隨從的翻譯官,這翻譯官靈機一動,說文成公主說吉祥,以至於現在的"扎西德勒"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當初閩南語確實就是唐朝時的國語,莆仙話也是唐朝河洛演變過來,後期受宋朝影響及福州的影響也成了具有獨自特色的語言,相對於北方人來說南方的方言很難懂,可能是朝代隔的比較遠吧,作為福建人,我母語是莆仙話,閩南語~粵語~客家話~白話都熟悉,挺好學的,比較相似吧,都屬於中國古語,年代差不多。
-
8 # flzx49217867
話說有一大師到閩南考察,當他問當地人:“人”怎麼念?答曰:“狼”。大師跌步失色,驚其一語道破人性中狼氣一面。趕緊又問:“戀愛”怎麼說?對方詭笑:"亂愛”!大師連呼:“妙!妙!”於是再問:“死”怎麼說?答:“喜”。大師歎服,逢人便說閩南話果然不簡單,頗有哲理,深藏世事滄桑。
-
9 # 豆漿騎兵
先亮答案:不是!唐朝官話是“漢音”,宋朝官話是“正音”
1.隋唐官話——“漢音”: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又將南北朝時期的官音(吳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
(隋代陸法言《切韻》是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又是後世傳統韻書演變的基礎,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原書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韻》原書的片斷和一些增訂本)
唐承隋制,國語為“漢音”,或“秦音”。根據史料記載,及流傳下來的《唐韻》綜合判斷,唐時官話,與隋朝官話沒有太多區別!可以併為一類!(《唐韻》唐代孫愐作,時間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732)之後。因為它定名為《唐韻》,曾獻給朝廷,所以雖是私人著述,卻帶有官書性質,比起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還更著名。 )
2.宋朝官話——“正音”: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宋朝的官話是融合了河南開封話與洛陽話的一種標準話,更準確地說是讀書人說的開封話和洛陽話。宋朝各地方言的語音差別很大,宋人也在追求一個標準語音。因為建都開封,故北宋人往往以開封和洛陽方言作為當時的標準語音。
南宋時的官話融合進了一小部分浙江方言,但是總體上還是以北宋時的“正音”為主的!甚至在某些時候為了表達王朝,北上收復故土的遠大志向,會著重強調,講“正音”!
“正音”的相關依據是根據《廣韻》《集韻》《禮部韻略》等幾部存世的語言學著作考證的!
-
10 # 圭海四記
閩南語的形成時間介於唐宋之間,肯定不是宋朝的官話,至於是不是唐朝的官話則存有疑慮,確切的說應該是較接近唐朝河南洛陽一帶的地方方言。
這裡有兩則史載案例,可以說明北宋、南宋官話與閩南語有明顯的差異。第一例:北宋建國之初,有一個泉州南安人,名叫劉昌言,隨陳洪進歸附大宋,並考中了進士。也不知為什麼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他,幾個月裡連升三級,各種受寵。
有些朝廷大臣開始吃醋,紛紛上表彈劾,宋史就曾如此記載,“昌言驟用,不為時望所伏,或短其閩語難曉,太宗曰:惟朕能曉之”,其他人的筆記也有提到,“乃謂昌言閩人,語頗獠,恐奏對間陛下難會”,也就是說劉昌言的受重用,大家很不滿,於是向宋太宗反映說劉的閩南語不好聽懂,怕他欺騙太宗,然而宋太宗卻迴應到只有他能聽得懂。大宋建立之初,朝廷重臣基本上都是中原人,其所講語言基本上也是大宋推行的官話,大部分人聽不太懂劉昌言的閩南語,但身為開封人的宋太宗卻能懂,只有兩種解釋:
一,這時的閩南語已經和宋代官話在音調上有明顯差異,但宋太宗作為開封人,可能當時的開封地方話和閩南語有些相似,容易聽懂,這或許可以說明閩南話有河南話的成份;
二,宋太宗其實也聽不太懂,劉昌言作為臣子肯定不會揭穿,但大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對其政權的正統性十分看重,然而五代時胡人入主中原已經把漢人攪得亂七八糟,因當時福建躲過這場混亂,至今南人能晉語,於是,宋太宗想借劉昌言的身份說明自己能聽得懂晉語,也自然是漢人身份,足具正統性。第二例:南北宋之際,有一泉州晉江人在蘇州吳江虹橋下寫下一篇詩詞,名曰《洞仙歌》。
當時不明所以的百姓將之傳頌為呂洞賓的作品,一傳十,十傳百,便傳到了南宋第二個皇帝宋孝宗耳朵裡。
這宋孝宗,也是個語言專家,他看了看便馬上戳穿謊言,“雲崖洞天無鎖,鎖與老叶韻,則鎖音掃,乃閩音也”。這話意思是這樣的,宋孝宗根據詩的韻腳以及閩南語的發音,推斷出詩的作者來自福建,顯然到了南宋,閩南語口音與宋代官話差異就更大了,居然沒人知曉,只有皇帝清楚,這會不會也說明趙家皇帝也流傳著和閩南語口音相似的方言呢,天曉得呢。
接下來,說說閩南語與唐朝河南地方方言接近的理由。除了剛才宋太宗的例子側面反映外,閩南語在形成過程加入了兩股最重要的外來勢力,可以說是促使閩南語形成的中堅力量。
第一個,泉潮間蠻獠囂亂,導致陳政、陳元光帶領光州固始子弟兵進入閩南南部,並因此促成閩南的兩個重要分割槽之一漳州的形成。漳州從無到有,自然,漳州官方推廣的語言必然是固始話了,而且當時的漳州人口也就兩三千戶,幾乎就是陳家軍的幾千兵士。第二個,黃巢起義時期,王緒領導的河南起義軍在吸收了固始王氏兄弟後輾轉入閩。到達漳潮地界時,王氏三兄弟殺了王緒成為起義軍的頭領,並以泉州為基地最終謀取整個福建,成立閩國。其中王氏兄弟中,王潮死後由三弟王審知繼任,老二王審邽及其兒子常年據守泉州,使泉州得以繁榮發展。經過這兩次外來力量的統合後,原來說晉語和閩越話的閩南則徹底成為唐代河南人的新基地,也是從那時候起,閩南開始進入發展快車道,並經過五代的融合貫通,在宋代成為耀眼的東方第一港。
顯然,閩南語的形成是在唐宋之間,絕對不是宋朝官話,但也肯定不會是唐朝官話,因是在晉語的基礎上大量融入河南地方方言,才形成了今日的閩南話。
因此,閩南話也稱河洛話,閩南人在外也自稱唐人,稱閩南地區為唐山。
至於扎西德勒這樣的典故則可能有之,也可能只是附會玩笑。
-
11 # 仲夏獻周書
說閩南語儲存了一些古漢語,這個不反駁。如果說閩南語就是唐宋官話,這就是扯淡!!!宋室南遷,難道所有人都遷過去了???
再說,一箇中原人到南方居住個十年八年,口音早就發生變化了!!!……中原也儲存了不少古漢語,比如:“一百塊錢”,說成“一百文”。
再者,南方現在還有一些奇風異俗,一些廟啊什麼的,在古代那都是“淫祠”(狄仁傑就在南方毀過“淫祠”),哪裡像漢文化了???
-
12 # 香草園浪漫客棧
唐武則天時期,帝都由長安遷至洛陽,河洛話便成了官方語言,北人三大規模南遷共三次,最大一次是晉朝五胡亂華時期。河洛人南遷發展成兩個語言,一支遷至福建龍巖,發展成了客家話,一支遷至泉州,發展成閩南語。而粵語也是先秦時期的陝西西安話,因此,粵語,閩南語和客家話的前身河洛話自然是官方語言。而剛網友提出的西藏祝福語確實是由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幹步帶去的問路語,當時文成公主說的就是閩南語前身河洛語。我們客棧每晚有關於河洛文化,閩南文化,海絲文化以及明史關於泉州文化甚至建文帝之謎的講座。歡迎前來探討。
-
13 # 南方的溼
問題的敘述一看就不嚴謹吧,只能說閩南話及粵語對宋唐官話的發音、用語習慣保留得較多,都幾百年了,肯定是發生了不少變化的。
-
14 # 個人獨創
歷代官話,單指哪種地方方言是不可能的,各種地方方言(包括歷代官話),同根同源,經過歷史變遷,結合當地土著語言,形成富有特色各地方言。
-
15 # 聖佛和耶蘇
自《商》字發明以來,文字就與語音相匹配,至少也有3500年了。其中,姬周人分封制殖民活動成功了,早期,不穩定的商字語音置換成了強勢的姬周人語音,由關中擴散到中原、燕趙、齊魯,並且穩定下來。這就是華語,以雅言為標準。這是任何人任何民族都無法撼動得了的。不是北方民族控制幾下就能把語音完置換的,只是被影響而已。語言語音的起源,既要看先民從哪裡來,更要看來了幾個人。當今的華語(雅言)、閩語、粵語、客語差如此巨大。其至少要20000+年的分化。強勢語言1000年之內,是基本不變的,何況北方官話區域那麼大。《粵方言》的音韻規律與壯侗語、越南語有系統關聯,所以最有可能是華式僚越語(粵語)。閩語應該是從雷州半島到浙南的東南沿海的百越語。所以《閩方言》只不過是《華式蠻越語》而己。後來,先接受《北式統治》的粵語沿珠江由西向東排擠,直至珠江口,把蠻越語(閩語)切割成互不相連的東西兩塊。而客家話則是最接近現在的北方話。
最大的方言: 北方方言,是不是完全變了? ?? 有《廣韻》等許多韻書作證據,古今還屬於同一個語音系統,可以得出,中原王朝使用語言語音應該是同一個系統,不會是粵語或閩語。因為《粵語》、《閩語》、《北方語》三者之間的音韻都不屬於同一個語音發音系統。
任何一個方言,500年前的語音與現在語音都有區別,就是說,你和500年前的祖先講話,交流會有障礙。
至於入聲,如果不受定勢思維影響,越南語、寮國語、泰語等中南半島各民族語,以及嶺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語都有所謂的《入聲》。晉方言,是最北的漢方言,早期一直是胡人影響最大的地區,卻儲存了《入聲》。英語中的《^》這個發音就像個入聲韻。
-
16 # 秉燭讀春秋
我的回答只是某些專家說法,加上自己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確,還請南方人指點一、二。
今日閩南人自稱唐人,把家鄉稱為唐山都源於唐朝這段歷史。唐山定都長安,官話就是指首都長安的話了,如果說閩南語是官話,楊貴妃說的話應該就是輕柔吳語了。
據說臺灣同胞都喜歡說他們的祖先是唐山的。世界各地的華僑聚居地都叫唐人街大慨源於此吧, 唐三藏翻譯天竺文字,也是用閩南語的
從唐代書寫的文章措辭中可以發現,與現在的閩南話裡的很多發音有相通之處,先秦的文章和詩,很多詩歌裡的韻仄並不適合現在的北方語言,而是與南方廣東等地的發音較為和諧默契。
閩南文化源於中原河洛文化,而臺灣文化又來自閩南文化,古老的河洛文化經過遷徙和發展,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使閩南話得以留存。
北宋的國語和唐代相差無幾,只是首都開封的流行口音與韻語的差別更大。但是,宋室南遷後,首都落在了吳語區的臨安(杭州),從而在江浙這個南方的精華之區,造就了吳語的獨特地位。 這就是宋朝國都說閩南語的原因吧。
-
17 # 南閩學三農文化
作為閩南人,也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一個“小學”愛好者,我回答一下。
不是。雖然我們閩南語保留了較多的古音,但也只能說最多是相近或相似而已。
語言是一個動態變化的事物。千百年以來閩南語也是在不斷的演變中的,千百年來閩南話早已經不是原先的模樣了。
當衣冠南渡的時候,來到我們閩南這塊地方的時候,你難道覺得閩南沒有人嗎?語言是相互融合的,和閩南這塊地方的原住民,我們需要溝通因此我們語言也相融了。這時候的語言就和當時中原地區的語言不是絕對一樣的了。
大家都玩過傳音遊戲吧。雖然是同樣的一段話,但由於不同人的口音,各種狀態、場合的改變等等,這段話都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即使同樣的語言在中原地區由同一批人傳播到了閩南地區,這個音也會由於個體差異的不同而變化了,更何況其間還有各種新事物,新名詞的誕生。
回到問題。我們閩南地區從未做過中國的政治舞臺的主角。我們的語言甚至讓很多人都聽不懂,我想這在歷史長河裡一定是常態的。
想想我們的開閩聖王,竟然是唐朝人,直到唐代我們福建地區才真正算登上了歷史舞臺。
就因為我們福建最早的一批開拓者是唐朝河洛地區的人。就能說明我們閩南話就會是唐朝的官話。這裡的邏輯何在?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中國,永遠都是三套語言在並行著。
一是所謂的官話,官方上全國範圍內較為統一的一種語言。二是所謂的方言,每個地區都自有的一套方言。三是書寫層面的語言,文言文。這三套語言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但也是相對來說截然分開的。
從現有的閩南語來說。閩南語裡都有這三種語言的影子。閩南語肯定有當時唐朝官話的影子;閩南語的古時戲劇文字甚至還有當時唐朝“變文”的一些些影子。用閩南語去讀唐朝的詩詞和文言散文,甚至覺得還很順很好聽。
-
18 # 素川居
這麼說,有記載最早閩南語是衣冠南渡的產物,我們家宗祠族譜的記錄是說:我們這支高陽許氏是唐末來到泉州,閩南語並不能說是唐朝官話,估計從晉話開始融合古代陸陸續續北方的官話從而形成現在的閩南話,個人感覺硬要說,源頭是晉朝河洛話更接近。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就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一點,唐宋官話不是閩南話。閩南話起源於黃河流域是沒錯的,經過人員的遷徙將黃河流域的語言帶入了福建廣東等地,和當地的方言逐步融合才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由此可見,閩南話是後形成的。唐宋時期的官話一定是長安話、洛陽話、開封話,以及後期的杭州官話。現代人絕不應該因為閩南話保留了部分古音而認為唐宋時期的官話就是閩南話。更何況唐宋時期的閩南地區屬於荒蠻之地,怎麼可能政府的官話用了當時的“閩南話”?同樣的問題有人提出過粵語是唐宋時期的官話,陳小春就曾經和人辯論過粵語是唐宋的官話。在這裡我就多說一句,如果粵語是唐宋的官話,為什麼蘇軾還要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常做嶺南人”,可見當時粵閩還是荒蠻之地。所以這個提問剛好本末倒置了,應該說閩南話保留了唐宋時期官話的一些發音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