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汐煒醫生

    老是覺得自己哪哪不舒服,查了也沒事。很可能是由於精神因素造成的,從專業角度講,此症應該被命名為軀體症狀障礙,與人的焦慮情緒有關。

    工作以來,接觸到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其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位40幾歲的女士,公司管理層。在單位上班時,效率高,忙前忙後,不知不覺的一天就過去了;奇怪的是回到家裡就感覺肚子不舒服,難受時能夠疼到哭泣,為此在本市的大大小小的醫院逐項檢查,都沒有發現明顯異常。

    這樣斷斷續續的2年多,終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身邊有人告訴她可能是心理疾病,於是就來到了我們這裡。這位病人並不是我的患者,但病症很具代表性意義。

    透過充分了解病史,我們總結:患者平素性格要強,開朗,在單位時,由於處在管理層,受重視程度可謂不輕,然而回到家裡後,面對丈夫一人,自我的關注度驟然下降。而且,從心理上講,當她越是渴望被丈夫表揚和讚美時,丈夫的平淡迴應總是令患者感到失望。於是矛盾就慢慢產生了,她感覺自己在丈夫心理已經不重要了,丈夫感覺妻子總是無理取鬧,久而久之,這位女患者的情緒上就出現了焦慮不安,甚至猜疑。

    軀體症狀障礙的患者往往存在認知歪曲,也就是將注意力聚焦於軀體症狀,將正常的軀體感覺歸因於軀體疾病,當這種聚焦過於強烈時,就造成了對於症狀的災難性的解釋,專業角度講,我們稱之為“超價觀念”。

    超價觀念,就是由於某種情緒強化了的固定的想法,這種想法並非不著邊際,但對於本人來說佔據主導地位。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熱戀中的戀人們總是感覺對方是最優秀的,也就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對於總是感覺自己身體不適的人群來說,當這種主導思維佔優勢時,他們總是害怕任何的軀體活動可能損害肢體,所以最終導致的結局就是重複的檢查身體,反覆的尋求醫療幫助和確認,以及極力的迴避軀體活動。

    既然找到了病因的相關可能性,那麼顯然,透過降低我們自身的焦慮,分散注意力等能夠緩解軀體的不適症狀。除了改善自我認知及生活方式外,還可以透過服用抗焦慮藥物來改善,通常來講,臨床上,在治療前期我們會選擇給予一個比較大治療劑量來緩解症狀,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 2 # 近我者康

    人是最智慧,最精密的機器。

    哪裡不舒服肯定哪裡有問題。

    每個人體質不一樣,對疼痛、外來刺激反應的敏感度不一樣。我舉個常見的例子,醫學上認定男性尿酸的正常範圍為149~416,很多人尿酸值380左右就痛風發作,有些人將近500也沒有感覺。難道380的就沒病了嗎?再比如腦袋疼,醫院給你做腦CT、腦電圖、抽血,一切指標都正常。但是你晚上吹空調睡覺,受了風寒,醫院沒有查受風寒的儀器,難道你就沒生病嗎?

    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不是查不到就沒有問題。身體不舒服是給你發出訊號,就看你有沒接收到。你如果接收到了,你會反思,我這段時間做錯了什麼,是不是該改正。

    我再舉個例子,這幾天經常熬夜玩手機,每天眼睛乾澀難受,去醫院查肯定查不出來,因為沒有實質性的器官病變,只是不休息,用眼過度,導致的眼睛不舒服。“不休息,熬夜”醫生看不到,儀器也查不出來,但是實實在在的眼睛難受啊。你說沒病嗎?肯定有,假如繼續,有可能演變成瞎子,這時醫生能看到,能查出來了。但還來得及治嗎?

    所以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覺,身體不會騙人。身體比醫院裡的儀器精準百倍,通常自己難受醫院又查不到的,就是古人所說的未病。“上醫治未病,下醫治已病”,已病花大錢還不一定治好,而未病沒準糾正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就能好。

  • 3 # 李奶奶說小兒驚嚇

    你好,既然醫院已做檢查,希望你自己多加留意,目前階段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建議繼續定期體檢,同時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當你足夠了解了自己的身體,也許問題就會自然而解。

    人作為高階動物,對身處環境所作出的反應,本身就是一部精密的儀器,是聰明的老師。現代的科技,醫學很多方面是是仿照人體和動物的功能研製開發的。包括醫院裡給你做檢查的個各種器械。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自身的某些功能卻是在日益退化。

    不得不承認,少部分人的感官功能確實領先於現代儀器,只是無法得到正確權威的引導,因為科技已經主導了人類的生活。

  • 4 # 元認知

    這也算一種病

    叫:疑病症

    就是覺得自己有病,但是怎麼查都查不出來,建議多徹查幾次身體

    如果確實沒啥大病,那就去心理醫生那裡

    這病交點錢就好了

  • 5 # 鼎盛文藝

    我也有過這樣感覺,總感覺自己得病了,然後我就做了各項檢查,結果還是沒事。

    其實這就是你的心理總是猜疑,有可能你哪裡受過傷沒有注意,但是你潛意識裡就認為我身體可能有問題,所以才一直有這樣的感覺。不用過意去想。多去想想別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糖尿病需要幾天測一次血糖,如何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監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