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秋一葉心
-
2 # 懵逼的浪人
京劇屬於藝術形式的一種,和相聲,小品,民樂等藝術形式屬於同一層面。
每一種藝術都不敢說長青於世,因為人們的水平在變,思維在變,品味在變,審美在變。現在的小鮮肉扔到七八十年代,估計能被爹媽捶到懷疑人生。
藝術需要創作,創作是很難的,在固有的框架下,在已然成熟的作品影響下,創作出新東西更難。您看,相聲,自從馬三立,侯寶林到如今的郭德綱之間很長的一段時間,相聲並不受大眾追捧,不瘟不火的。笑點不夠,包袱不響,尷尬的迷之微笑。再看,民樂。社會大環境的輿論有一種共識:學民樂沒前途,沒錢途,廣大家長更願意讓孩子玩洋貨。《閃光少女》裡面演繹了民樂和西洋樂的矛盾,意圖弘揚傳統技藝,但依然難掩國技的尷尬境地。但是,幸好,網路影片的興起,我們看到了許多“不正經”的民樂團,演奏歡樂鬥地主,唱rap。很多人認為這是褻瀆了神聖的藝術,我只想問,您是希望子孫在博物館裡看到已經沒人會彈的古箏,還是在各種場合看到古箏還活著,即使是用古箏玩嘻哈。
說了這麼多,還沒說到京劇。京劇神童某某某轉去說相聲了。為啥?不掙錢,難以為繼,藝術的從業者吃不飽飯,怎麼傳承,怎麼發揚?為啥不掙錢,看的人少唄。為啥看的人少,看不懂唄。國內60年代出生的這代人,我估計大多數都聽不懂京劇,也就是80後的父輩們。我的姥姥快90了,以前我問她能聽懂京劇嗎?姥姥說聽不懂,像鬼嚎。。。京劇演員已淚奔。話說,周董的歌詞雖然我也聽不懂,但起碼旋律還是相當優美的。
個人淺見,想到哪寫到哪,多包涵。
-
3 # 昆哥好
有名的老演員!每句唱段,字字清楚!都能聽的明白……現在的新人!嘴裡都象有襪子!
-
4 # 吾乖篩
京劇是國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的文化藝術。
先從歷史上看:京劇的誕生;四大徽班進京;到現在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不同時期的京劇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大師。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星羅棋佈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臺,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尤其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發表,指出無產階級文藝理論的發展方向。在延安,毛澤東經常看《打漁殺家》,《逼上梁山》等京劇。建國後,京劇藝術在黨的“百花齊放”文藝方針指引下,得到長足發展和繁榮。創作出新編歷史京劇和現代京劇《謝瑤環》、《趙氏孤兒》、《野豬林》、《鐵弓緣》、《荒山淚》、《祥林嫂》、《蘆蕩火種》、《杜鵑山》等等。也脫穎而出了一大批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趙燕俠、杜近芳、譚元壽、袁世海、張君秋、葉盛蘭等等。同時專業的京劇院團和業餘的京劇社團如雨後春筍,全國各省、市、縣都建立了劇團,在京劇人才培養上,全國都設立戲曲院校京劇專業。即使十年浩劫傳統京劇遭到破壞,但又出現幾個現代京劇的樣板戲。
再從現狀看:改革開放,文藝復興。傳統的京劇藝術更放光彩,過去京劇的傳承只能靠拜師學藝,師傅說戲,如今京劇能在正規院校裡學習,都有研究生,系統科學的培養了專業京劇頂尖人才。再有媒體的發展,電視單獨戲曲頻道;網際網路多個戲曲平臺;挖掘了傳承劇目搞出的音配像,這不僅使喜愛京劇的觀眾能多渠道隨時欣賞自己想看的劇目,而且還有效的保護了一些瀕臨失傳的劇目,功不可沒。另外,不可忽視的少兒京劇“從娃娃抓起”和世界文化交流,不少外國人就是透過學習京劇瞭解中國的。京劇有後人,世界有京劇。這些都促成了京劇的傳承和廣泛傳播,現在的京劇觀眾,京劇市場從劇院到公園廣場,從國內到國外到處可見,不計其數。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京劇的欣賞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對京劇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新課題,京劇也要創新適應時代發展。順便說下一種現象,體育有“球迷”,音樂有“歌迷”,京劇有“戲迷”。但“戲迷”與其他“迷”不同,有獨特之處。有的“戲迷”京劇伴隨一生,甚至有的是幾代人都是“戲迷”,這恐怕是京劇的魅力吧。
-
5 # 阿丹151014015
世界上有那個國家想要滅絕自己的傳統文化?
國家不但要扶持培養傳承傳統文化的學校和藝術團體,更要培訓能夠欣賞傳統文化廣大觀眾。
傳統戲劇觀眾的培訓從基礎教育抓起,中小學語文課已經增加了古詩詞文言文比例,中小學音樂欣賞課增加崑曲京劇等傳統劇目經典唱段內容,問題迎刃而解。
-
6 # 王麗珍
京劇會滅絕嗎?看到這個標題,我第一感覺是心疼。仔細想了一下,竟然心跳加速,繼而冒出了細汗。我深愛的京劇,會像歷史上曾經流行過的很多藝術一樣,走向衰敗,甚至滅絕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
京劇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即歷史上有名的徽班進京。然而徽調並不是京劇。徽班進京後,為了迎合北方觀眾,將徽調融合吸收了一些其他曲目,才改良成為早期的京劇,原稱為“皮黃”。
京劇的發展興盛是在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喜愛京劇,多次宣召京劇戲班進宮唱戲。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看戲聽戲之風,很快從王公大臣漫延至市井小民,以至販夫走卒都能哼唱上兩句,京劇名家也紛紛湧現。
京劇的鼎盛時期,我個人認為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出現了一批大師、宗師級別的名伶,名家名劇層出不窮,京劇流派形成,其代表人物四大鬚生,四大名旦等就是這一時期的。
建國初期。從戰亂中走出來的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盡情揮灑著自己的熱情,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文藝戰線也是如此,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京劇在這一時期又出現了一個小高潮,霸王別姬、秦香蓮、群英會、野豬林等多部名劇拍成了電影,使京劇得以更迅速的傳播和普及,也把大師們的風采以音像的形式儲存了下來,為後世留下了寶貴財富。
不得不說十年文革對京劇的發展是起了扼制作用的。這期間也創作了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多部現代戲,卻禁演了過去所有的劇目,重創了不斷髮展的京劇事業,也使京劇演員出現了斷代,從業人數少的可憐。
京劇的再次興盛,要感謝李瑞環、張百發等領導人的大力倡導。他們喜愛京劇,扶持京劇,使這一國粹得以恢復發展。也感謝中央電視臺,從1987年開始舉辦了四年一屆的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評選出眾多優秀京劇演員,弘揚了京劇事業。目前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名家,基本都是參賽的獲獎者。
京劇票友大賽,是中央電視臺推廣普及京劇的又一舉措。參賽人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四歲的娃娃。近年來,京劇進校園的活動也開展的很好。透過這些活動,普及了京劇知識,讓孩子們受到京劇藝術的薰陶,從而接受並且喜歡上這一國粹。
京劇唱腔優美,妝容華麗,很容易使人痴迷,觀眾聽眾也很多,但也有不容忽視的缺陷。第一,有一些程式化的表演過於緩慢,鑼鼓點敲著,一招一式的好幾分鐘。老戲迷可以欣賞,年輕人就不太接受,與現在的快節奏生活大相徑庭,應加以改進。老祖宗是這樣傳下來的,那是因為過去人們生活節奏慢,與這種藝術是合拍的,現在人們生活節奏變快,你藝術形式也要加快節奏,才能為大眾接受。第二,京劇劇目創新難。幾代人這麼多年了,看來看去有名的就是那幾齣戲,毫無變化,與現在人們多變的生活不符。其實前幾年的新編連本戲“宰相劉羅鍋”,新編現代京劇“華子良”等,都表現不凡,只是推廣程度還不夠,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說了這麼多,再回到我們的標題,京劇會滅絕嗎?會嗎?看看京劇的發展史,看看公園裡那些吹啦彈唱的老人們,再看看那些咿咿呀呀學京戲的孩子們,可以肯定的說,這門藝術不會消亡滅絕,它會在改進提高中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它,接受它,從而欣賞它。那優美的西皮二黃一定會陪伴我們這一代,下一代,一直流傳下去。
回覆列表
京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約有150年至200年左右,之所以京劇在如今衰敗因由在於不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腳步,京劇的產生也是當時資訊不發達人民娛樂方式單一而發展起來的曲藝。如今京劇要想發展必須有所創新,適者生存的道理大家都懂,國家養著各大京劇院裡面的人大部分是濫竽充數的,要想國粹有所傳承必須從教育抓起,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加入京劇國學的比重,發現培養喜歡京劇愛好京劇的人才,來帶動京劇的傳承創新發展,讓中國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