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修行就是一場
-
2 # 遊覽世情
男人的本性比較粗獷。父子的疏忽才導致父子關係的對立、僵化場面已經成為普遍物件。
分析原因一:父親是穩定家庭經濟、住房已經是普遍壓力;長期不在家也會導致父子之間的疏遠和缺少交流;突然孩子大了還總是擺出一副教育人的架子、蠻橫,不懂得委婉。
二:母親的教育影響父子之間的關係。關係不好或許長期不在家,母親對及也有看法,經常發生吵架沒注意到子女在旁邊;母親與子女常常呆在一起,便把心中的怨恨積壓在孩子身上,於是孩子逐漸漸的對父親很反感、憎恨、陌生、厭惡……三:父親文化程度不高,不善於溝通,動不動就打罵、諷刺、嫌棄…等不懂得與子女妥協。到了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性很強,感覺大人無需干涉自己。面對父親性格急躁,於是就更容易發生衝突。
父親還是愛子女的,只是方法錯了;但是子女也有責任主動交流。交流的方法很多,但是不能直接對立去反對;最好是忽略對方的弱點交流,試想想看,世上人人都一樣,誰都會有致命弱點;沒有人天生就合得來的,只是他們懂得珍惜和尊重的彼此,雙方才會有信任。
交流:在不忙的時候陪伴他聊聊天、下棋、喝酒、划拳、夾菜、遊戲、唱歌、幫忙等等投其所好。
-
3 # 情感小芒果
有我的印象中女生往往和父親的關係處理的不錯,男生則相反。因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覺得自己很酷,和父親之間並沒有什麼好說的,並且與上一輩之間似乎隔了一整個時代,從而話不投機半句多。
我就是這樣,讀大學的時候在學校,父親基本上每個星期都會打電話過來問,有沒有錢用,冬天會問冷不冷,穿了秋褲沒有。但是電話溝通的時間似乎從來都沒有超過一分鐘。
父親也總是很盼望著我回家,但是回家呆不了三天便會和父親鬧矛盾,甚至吵架。因為他會發現我所有的毛病並且會覺得很刺眼,忍不住的用他自己的方法去教育我。而我呢,在他身上也時常看到很討厭的毛病,但是我不敢說。父親教育我的時候,我就忍不住的也還了過去,似乎總覺得來而不往非禮也。
當然,我也想要處理好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因為我知道,父親對我的愛從來沒有比母親少。父親就我一個兒子,他把我當成他的又一次生命,他希望我能夠改掉所有的不好的毛病。 變得優秀,變得正直,變成一個真正的男人。
我愛我的父親,我愛那個口不對心,嘴上讓我滾,心裡卻拖我回家的父親。
父親漸漸地年紀大了,我也漸漸地知道了如何去處理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寬容。看到這我想就已經有答案了吧。去他媽的針尖對麥芒,他獨一無二的愛換取我們的理解與寬容,我想這樣的買賣不虧吧老鐵。
-
4 # 劉道春6
父子關係本是父愛子,子敬父的尊卑有序的血緣關係。自從兒子出生後,哺育、培養、成長、成家立業,沉重的經濟重擔,父親勇於擔當奉獻,自已省吃儉用,歷經千辛萬苦拼命掙錢交給母親,共同維持這個家。總想讓兒子穿好吃好玩好,自已再苦再累也無怨言,有時偷著落淚還不讓母親知道。而當今的兒子,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溫室內成長,蜜缸中長大,太幸福了。哪裡知道種地打工掙錢的辛苦啊!作為現時代的兒子要加強自身養德,知道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更要多一份理解父親,虎再毒也不會食子的。總之,父子之間要善於經常溝通,和諧相處,平等民主,家和萬事興。
-
5 # 熊玲心理諮詢
一位有兩個兒子的父親,因為被他關禁閉的大兒子(15歲)弄得焦頭爛額,欲覓良方來求助。他說兒子衝動、沉迷網遊、任性、抗爭,目前已到了不學無術、失去自制力的懸崖邊上。
從關係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他們之間像是“被控制被激怒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關係配對。儘管當事者說他跟兒子是朋友式的關係,也儘管他否認有控制與被控制。
往往,家有破壞性的小孩,少不了有一個懲罰性或施虐性的父母,家有易激怒衝動性的小孩,少不了有一個操控性的父母。這樣的親子關係,象徵著爭奪權力的共謀關係,它首先意味著父親的精神需要,是以扼殺或忽視孩子的需要而滿足自我潛在的需要,包括未實現的成就需要。當然,這一切是無意識的。
若簡單解讀我們的為人父母,在“可憐天下父母心”偉大的付出與犧牲背後,其實隱藏有很深的微妙的施虐與受虐慾望。一個家庭,若父母一方太強勢就是控制是施虐,無形中會剝奪對方的權威、地位,而處幼小的孩子會傾向認同(或拯救)處弱勢位置的父母,那是一種潛意識的替代受虐。許多孩子是在父母的需要、欲求培育下,無意識地成為了自己父母的內外模樣。
只有當做父母的能夠做自由的自己,則可影響小孩成長為他自己。換句話,只有當父母學會給孩子成長的自由與空間,才不會為了孩子而活得可憐。
許多的關係中,我們看起來有一方很有毛病(如軟弱拖沓),其實是有另一方隱性的病毒(如太強勢)感染。如孩子的遊戲成癮,可以說是缺失父母愛的毛病,具體說是孩子的被關愛被認同被欣賞的需要總遭受挫的結果。矯正孩子的毛病,不如矯治父母“致病”的教子態度:別向孩子強加成人意志,懂得“學習孩子的對事物的依戀、好奇和專注”,而能給你孩子情感的依戀、關愛,那麼孩子的遊戲依賴“病”會逐漸好起來。
孩子身上的激情、攻擊性、創造性等很天賦很人性的東西,在許多成人身上已不復存在,甚至幼小時就給抹殺了。因此說“你的孩子很不錯,向你的孩子學習”本是一種人生態度,是為人父母的智慧,更是一種構建親密關係的要素:尊重與接納。
如果說關係是一切,那麼親子關係則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它是親密和諧還是衝突紊亂,決定了今後的人際關係尤其兩性關係的模式。成人的兩性關係與親子關係一樣,可用四種模型概括:親密型,控制或依賴型,迴避或排斥型,敵對共生型。親密關係,應指那些和諧、健康、幸福等稱謂的關係型別。
構建親密的親子關係和建設親密的兩性關係,其魅力和所需的能力一樣:信任和給予。但,欲求對方給自己信任,首先能給予和滿足對方的信任感需要。
也因此說明,面對親子關係中的需要或欲求,是對需求者有需要的,需要你反思——有沒有實現你們親密的親子關係,所需的魅力和能力?
-
6 # 魚井月
平時如果在外面工作的話,多打電話,增加彼此的溝通,遇到事情的時候,尋求對方的意見,噓寒問暖,長久下來必能緩和關係。
偶爾遇上節日的時候,多買東西給對方表達自己的關心,很多時候不是東西是什麼的緣故,而是因為是誰送的,特別像是生日這類重要節日。
有空多回家,可以在家下下廚,多花時間陪陪對方,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男人之間其實也是一樣的。
有機會一起出去旅遊,在外面的話,由於環境使人,熟悉的人面對陌生環境會從心理上抱團,可以很大程度改善關係。
遇到問題爭執的時候,一定要語氣輕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實在是對方堅持己見的時候,要懂得謙讓對方。要知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
7 # 情感犀利哥
自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的父親,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從小跟我說話,從來都是“呵斥”的語氣,沒有好好交流。很害怕父親。
後來,上了大學,假期在家的時候,父親有時候會用“詢問”的語氣與我交流。
畢業幾年後,父親開始徵求我的意見了,我有時說他幾句,他也不說話。
我一直以為,我父親調整自己的角色調整的很好!
後來,在和一個女生聊起來,她說了一句:其實,是你在不斷的強大,氣勢上超過你父親了。我才恍然大悟,是啊,為什麼經常有種說法“翅膀硬了”,或者“功高震主”。你的強大,別人感受到了,同樣,在公司,老闆培養接班人也是如此,足夠強大,他就放手交接,不夠強大,他就不敢撒手。
所以,我沒有處理我和父親的關係,但是我們的關係,卻變得越來越好。
-
8 # 梁六一
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我的父親因為在機關單位工作所以不好交流。
雖然小時候也會頂嘴換來的永遠是暴揍,所以久而久之逆來順受了。
長大以後明白了,父愛無聲,才發現很多地方總會有爸爸默默付出的影子,所以在可以接收到範圍內會聽取爸爸意見,如果有自己的主見,會先答應爸爸的要求,然後在提出來自己的意見。
父母為我們付出那麼多,難道這點小小的退步都不能做到嗎?
少年說,父母聽 那些牢騷或許早該說與你們聽,噓,愛你
【全文共2653個字,17張圖片,預計閱讀時長9分鐘】
《少年說》是湖南衛視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表述節目,廣募國內中小學生表達心聲、傾聽訴求、接受"吐槽",呈現中國當代校園積極向上、青春活潑的精神風貌。
小熙在觀看的過程中,滿滿都是觸動!
"女兒,爸爸想對你說,爸爸我,愛你!"
讓小熙難以忘懷的是6月27日那期《少年說》的一個片段,孩子吐槽廚師爸爸不給做飯,但是爸爸最後的一句話,讓小熙破涕而笑。
節目中,小女孩介紹父親是廚師畢業,自己特別想吃爸爸親手炒的菜,但卻很久沒有嘗過。於是小女孩說:爸爸,我什麼時候吃才能吃到你做的飯?
其實這真的只是一個很小的訴求,但又因為太多的原因一直沒能實現。
"十年來做過上千頓飯,卻唯獨沒有抽出時間給女兒做上一餐!"
可能是爸爸也覺得對不起孩子,對孩子有愧疚吧,很爽快地回答晚上就給女兒親自下廚做飯,小女孩聽了開心的鼓起了掌。
看見女兒高興的樣子,爸爸醞釀了一會兒說:女兒,我有一句話一直想對你說,"其實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從你兩歲至十二歲,這十年的時間,我們缺失了對你的關愛,一直沒有陪伴你在身邊長大,中間有了隔閡,我們一直沒有溝通,"
可能由於緊張,也可能真的不善表達。接下來爸爸說"女兒,爸爸想對你說,爸爸我,愛你"說完之後,爸爸也是害羞得捂住了臉。
一個不善言表的父親,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兒,一句從父親口中說出的“爸爸我愛你”,滿是感動!
或許父親多些陪伴,不會讓這餐"團圓飯"拖欠十年之久,也不會讓孩子委屈那麼多年。
又或者孩子能夠體諒下父親的心酸,多些理解多些感恩,更不會讓父親那句"爸爸我愛你"難以表達。
如果說這個片段帶給我們的是感動,那麼,接下來的理解,則充滿溫馨。
"當你開啟門的那一瞬間,看見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裡的"小公主"。"
"她平時不善表達。"在上臺前,李仁志對著鏡頭說。
"我的媽媽,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穿梭,她是一名外賣配送員。"這是李仁志少年說的開場白。
李仁志與小女孩不同,他特別理解母親。在他看來,媽媽是一名認真敬業的配送員。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不尊重這份職業。"有時還會莫名給差評,甚至無理取鬧。"
"有時沒有提前送達外賣,抓著我的媽媽就讓她賠錢。"
李仁志十分地心疼媽媽,因為在他眼裡,"我的媽媽,她辛辛苦苦地工作,卻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並且還說透過節目,"我希望大家都能給像我媽媽一樣的人多一些善意,因為當你開啟門的那一瞬間,看見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裡的"小公主"。"這句意外的話,讓媽媽又害羞又感動,抬頭時眼裡泛著幸福的淚光。
此時,場下的媽媽一頭利落的短髮,臉上帶著羞澀的微笑,不停地搓著雙手,顯得有點緊張。
但是她卻努力迴應,即便內斂,也總希望給孩子展示積極健康的一面:
"無理取鬧的客人只是少數 ,有的客人還是挺好的。"
接著,媽媽低下了頭,醞釀了一會兒,表達了內心的羞愧:"我以為你會嫌棄我的職業。"
懂事的李仁志,非常心疼媽媽,把她的擔心完全打散:"你在這個社會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很多人就是會需要有些人來扮演這些角色,為他們服務,那個為人服務的人是你,我覺得你很偉大。"
鏡頭裡的媽媽不再頻頻低頭,或許孩子的話語給予了她自信。
鏡頭外的小熙,陷入了沉思,或許兒時的我太不懂得體諒父母了。
"你們平時不管我,憑什麼現在要教訓我?"
往事漸遠,但總有很多委屈沉澱在記憶深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我兒時的身份標籤。
父母為了家庭在這陌生的城市裡拼搏,早出晚歸,僅僅7歲的我放學後只能"獨守空房"。
"媽,能教我學腳踏車嘛?其他同學都會了。""在家待著吧,今晚加班,等不忙了帶你去練。"
"哦,好吧。"
其實在我的內心中,一直渴望著放學回家後能有媽媽的陪伴。可媽媽的態度讓我很失望,覺得自己在她眼中沒有工作重要!
以前,總是一個人放學回家,母親也急忙忙從單位趕回家,做好晚餐又趕回去加班,只留下了空蕩蕩的房間和孤零零的自己。
"爸,能早點回家嘛?天黑了我一個人會怕!""一個小男子漢怕什麼呀,爸爸在外面吃飯呢,九點半就回來了。"
"哦,好。"
其實在我的內心中,一直期盼著漆黑的夜晚能有爸爸寬厚的臂膀。可爸爸的態度讓我很傷心,覺得自己在他眼中沒有應酬重要!
自己在家久了,往往會馬上寫完作業就去看電視。狹小的出租屋,電視跟床的間距不過一個人身透過的距離。電視的故事可能沒有那麼吸引我,但還是很喜歡趴在電視機面前,因為裡面有人說話,能讓空蕩蕩的出租房內熱鬧不少。
"爸媽,今天你們休息,等我寫完作業能帶我出去玩嘛?""寫完就多複習複習,別總想著玩!"
"哦。"
其實在我的內心中,一直心心念念著爸爸媽媽能答應我一回,玩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陪在我身邊。可他們的態度讓我很難過,覺得自己在他眼中其實並不重要!
在一次次拒絕後,我也越來越不敢與他們溝通。
溝通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差,爭吵越來越多,"你們平時不管我,憑什麼現在要教訓我?"
曾經的我,滿心怨恨!
"你也長大了,想做什麼就去做,爸媽永遠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隨著成長,我開始漸漸理解他們的辛勞,不是不想陪伴,只是還要生活,畢竟上有老下有小,父母揹負的擔子實在太重了。
先說母親吧,真的為我留下了太多眼淚。我不懂事的傷心,受傷時的心疼,獲獎時的欣慰......哪裡都有媽媽的身影:
儘管她不懂英語卻能聽我背單詞;
儘管她不會手工作品卻能指導我摸索;
儘管她不瞭解我從事的是什麼卻一如既往地支援!
只是這一切的美好,都被曾經的埋怨遮蔽。
父親是個不善言表的人,一直對我很嚴厲,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讓我感覺父親有些冷漠。
但回想起去年和他的一通電話,他居然結結巴巴的說不出話來,只因為我說了一句:"爸,您辛苦了,父親節快樂!"
當時我就跟我爸打趣道"老爸,跟您兒子打電話就別緊張了,又不是什麼領導幹部找您談話。"
或許,他真的等太久了吧。
出來工作也有段時間了,逐漸體會了父母當年的辛勞,也總會回想起在之前與爸媽談到實習工作時的爭吵,當時原本以為又會是不歡而散的談話,爸媽卻說了一句:"你也長大了,想做什麼就去做,爸媽永遠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聽到這句話,我不禁鼻子一酸,並不是當年的他們不夠在意,而是年少的我還不夠懂事!
如果早些說出口,或許愛就不會那麼難以啟齒。
歲月如白駒過隙,無情地悄然溜走。父母在時間殘酷的掠奪中,正在慢慢老去。在變與不變中,時間改變了父母的面板和皺紋,卻無法改變愛的恆久與綿長。
愛是一場修行,不論對父母還是對子女,都在親情的道路上找尋著著彼此靠近的方式。
愛在心頭口難開,既然不好開口,何不用行動把愛表達!
從今天開始,多點關心、多些理解,或許多的不止一點點的愛。
-
9 # 住進仙鹿的眼睛
處理好父子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關係。作為孩子最早的聯絡之一,父子關係為此後的每個人設定了標準。積極的親子關係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權,好奇心,自尊和更好的決策能力。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孩子建立溝通可以大大的改善你與孩子的關係。學習如何使處理父子關係需要隨著孩子的年齡而改變。
參與孩子的成長你可以透過與年齡相適應的方式與孩子建立關係,讓你孩子更親近你,看起來更平易近人。
如果你有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可以多給一些陪伴。如果你有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孩子,可以探討他們感興趣的如遊戲之類的。
保持積極溝通作為父母,教會建立信任基礎非常重要。在溝通中主動傾聽而不會消極對待對話,必須傾向於成熟和冷靜地迴應不好的行為,青少年很容易被過多的呵責交流所嚇倒兒逃避交流,你可以花時間真正瞭解你的孩子,包括他們的興趣愛好等。與你的孩子分享你自己的興趣,做到無話不談的關係。
隨時間改變關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重要的是要檢查你對孩子的規則,並根據需要進行更改。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需要更加信任他們。然而,當它們違反規則時,這也可能轉化為更嚴重的後果。
當孩子長大了,很多長輩還是會把他當小孩子,如果你強行用小孩子的方式教育他會讓他叛逆反彈。當你的孩子成為青少年和年輕人時,它可以給他們一種自主意識來提出他們的意見。
當你的孩子與你建立了牢固的關係時,他們會感到有能力走向社會並接受挑戰。這時候你需要成為孩子的支持者,促使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更大的自我能力。
回覆列表
中國父子兩代關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那種單向的以父為主的溝通被證明不再有效,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的“好哥們兒”關係越來越多,這反映的其實是從“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過程,即從強調個人要服從家庭,漸漸變為主張個體意識的獨立。 “好哥們兒”關係越來越多 剛剛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盧毅在北京工作,父母則在江西贛州老家。盧毅說如果不是他的家庭支援,他考不上大學。他指的是父母給他的寬鬆環境。 盧毅上高一時,學習極差,每次考試都排在全年級的最後。甚至當他想要申請留級重新努力時,學校都拒絕了,認為他不會有起色。 “我知道當時父親的想法:哪怕我考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大學,他也滿足了。”這種想法讓盧毅內心並不好受,“如果是別的家長早就罵孩子了,但他們沒有,他們從來不在言語上表達對我的失望,而是讓我自己選擇。” 從那以後,盧毅發力了,他想給父母掙臉。高二期中考試,年級發榜,盧毅第一!那天中午,父親盧能華喝了半瓶茅臺酒。 盧毅在高三時認識了一個女孩,兩人天天通訊。盧能華想知道兒子都寫了什麼,但又怕驚動兒子,便想出了一個主意,每次從兒子用過的信紙上的印痕來猜信件內容。盧毅識破了父親的招數,卻也沒有點破。 高考結束後的慶祝晚宴上,盧毅笑著跟他提起看信的事時,父親很不好意思地說:就是想關心一下。 盧毅覺得,真正跟父親有這種“哥們兒”般的深入交流還是在大學以後———他發現對於家裡的事,父親越來越多地向他徵求意見了。在北方交大讀大四的馬權家住天津。對於父親馬柱元,他覺得更像是兄長。 “他願意花時間來陪我做很多事情。”馬權說。在他初中時,休息的日子裡馬權會和朋友約好一起到學校裡踢球。因為人手不夠,他常常會請父親馬柱元來助場。父親每次都是欣然前往,還煞有介事地買了球衣球鞋,一踢一下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生活裡,很多事情都是他在引導我怎麼分析和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處理。”馬權說,在同齡人中,他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要成熟,這歸功於父親馬柱元。 父子間的這種平等的交往在10年前還不像現在這樣多見。 孫雲曉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中79%至88%的家庭教養方式是民主型的。 10年過去了,這種家庭中的民主與平等的氣氛更加濃厚。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王震宇研究員眼裡,這種變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般的漸進過程。父子兩代人之間的交往開始轉化,傳統的溝通方式被證明已經不再有效。以前的那種單向的以父為主變為現在的父子雙方互受影響。 從“家本位”到“人本位” 父與子之間的關係狀態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程序中非常穩定,幾乎沒有發生過實質性的改變。在中國古代各種社會關係中,父子關係是重中之重,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子關係往往意味著家族的興衰綿延。而在中國的封建家庭關係中,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家長制度,以年齡和性別為權威等級基礎的宗法制度決定著父子關係就是訓誡與遵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 鬆動與改變是在20世紀初,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使民主、自由的觀念開始為一些進步青年所接受,這種追求個體意識的思想直接衝擊了家長制,文學作品中開始出現大量的封建家庭“犧牲者”和“叛逆者”形象。在巴金的《家》中,覺慧和覺新就分屬於這兩種型別。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而言,以“孝”為核心的父子關係仍然根深蒂固。無論是家長對子女的人身支配還是對家產的支配管理,都決定了子女只能依附於家長。 真正進入現代意義的父子平等關係,是從上世紀80年代後開始的,這個變化的背後,事實上反映的是從“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過程。 所謂“家本位”強調的是家庭的利益和意志,個人要服從家庭。“人本位”相反,強調個人的利益和意志,主張個體意識的獨立。 這種影響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傳統社會中,個人是完全被納入社會里的個人,每一個人都被牢牢地束縛在一個小格子裡,現在則成為獨立體。 在這種背景下,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變化使“父子哥們兒”的現象開始彰顯。 首先是獨生子女時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開始提高,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成本也減少了,家長有精力來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和精神需要,從而使彼此之間的瞭解更加深入,這在子女眾多的傳統大家庭裡是無法做到的。 同時,獨生子女的狀況使得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種不完整的家庭關係,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這種缺失必然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事實上在傳統家庭裡,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很多
經驗
和知識的學習不是來自於父母,而來自於哥哥姐姐。兄弟姐妹還起到孩子的情感支援系統的作用,很多事情,他們不會找父母商量而是透過兄弟姐妹的幫助來解決。但現在,核心家庭使得孩子只能向父母求助,父母的角色也必然會發生改變,他們要承擔一部分原來屬於兄弟姐妹的責任。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態,在一定程度上與子女保持“平輩”的感覺。 而社會的快速變化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父子間的平等交往。在每天都會有新現象、新事物產生的時代裡,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開始產生不安全感。他們在過往生活和歷史中無例可援,在應對變化時沒有榜樣可以參照。在這種情況下,父子有時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們只能以“哥們兒”般的互相支援來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