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玲力627

    首先,在有意創作的時候,肯定筆墨紙硯準備好了,寫在紙上。

    再有,即興創作的時候就得靠記憶了,回頭再抄寫到紙上。

    還有,酒性大發時候創作的東西,自己不記得了,書童隨從之類的幫忙記錄吧[機智]

  • 2 # 軫念信箱

    詩詞是怎麼被記錄的?唐詩宋詞當時也有專門的文獻部門,比如說它記錄一些古代的詩詞文化,留給後人們欣賞就就相當於博物館一陳練一些古時候的作品,還有一些古時候的詩詞文化,一些舊的文化得以被的遊船,所以他們也有博物館啊,還有類似的天文館,還有類似的古文化博物館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得以儲存,讓後人欣賞其實古時候的機構還有名稱,只是不同而已,和我們現在沒什麼區別

  • 3 # 睡前一點光

    就是因為長篇不好記錄,所以古詩只有四句,八句。韻律上口,意境順延而下很容易記住的。況且是自己寫的詩句。

    想想今人做詩寫歌詞,雖偶有一蹴而就的情況,但也是少數。大都幾句幾句慢慢寫出來的。這個過程大機率是在案前完成的。

  • 4 # H竹槓槓以前是真筍H

    唐朝做官大都是推舉,表達文采的方式就是作詩,所以都是在聚會的大環境下公之於眾的,也未必是七步成詩,但要有積累才行……

  • 5 # 飯後停

    不僅是唐詩,其實,在古時媒體不發達的農業文明朝代,我們現在看到的古代文學經典是如何流傳下來的,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途徑。

    一、題壁刻石:各個地方名勝的牆壁、山石上,很多都有詩詞家的筆跡。如: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就是刻在廬山的石頭上的。

    二、作者主動傳播:詩人不一定都是窮困潦倒的,唐代白居易就自己印過一份詩集,比如晏殊、納蘭容若等,也都給自己出版過詩集。還有李商隱親自為自己的編了詩集四十卷,不過也失傳了,後人有一點點蒐集,但已經是殘缺不全。

    三、編纂詩集:除了詩人自己出版詩集,歷來也會有人收錄詩集或者各種文集,這種辦法保留下來的詩歌文章最多,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比如著名的“詩經”,就是收集各種民間廟堂流傳的詩歌編為詩集,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李白臨終前就託付族叔李陽冰,請他為自己編集子,以便流傳後世。李陽冰也不負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但是呢,卻失傳了。(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太白詩也就是其一生著作的十分之一罷了)。孟浩然死了沒多久就有人給他編詩集。

    三、口傳: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詩人的名聲越大,詩人的詩詞影響力就越大,甚至還會有人專門請有名氣的詩人為自己作詞。然後這些詩詞就會被世人傳唱,儲存下來。

    四、詩板題詩:中唐之後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即用詩板題詩,然後掛起來,供人閱讀。

    五、野史小說:在某小說裡或者唐傳奇裡,忽然出現一首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紅樓夢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了。從魏晉南北朝文言筆記小說,發展到唐代傳奇小說,再到明清時期的古白話,都方便了詩詞的儲存和傳承。

    六、寄贈。這是最普遍的方式。比如李白的《贈汪倫》。有些詩雖然不是以寄,贈為題。但也是贈送給別人的。有時候,一些詩人也會把自己的作品向朋友吟誦。這樣,便被友人或者獲贈人記住,方便了流傳。

    我們現在看到的唐詩大多以這些方式流傳下來,那麼,唐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有沒有專門被後人系統地記載,編纂呢,當然有的,並且不止一個人為此付出過辛苦。

    有史以來專門收集唐詩第一人:胡震亨。大明朝天啟年間,也就是魏忠賢禍亂朝野的時候,這位老先生脫下官服,立志要“編一部最全的唐詩,不要再有遺漏,不要再有散佚,讓後世子孫都能讀到它!”要知道,這個工程對於一個人來說,太浩大繁重了,當時距唐朝已有700多年跨度,老先生估算唐詩已經失傳了將近一半,並且當時沒有汽車,手機,百度等先進工具。老先生獨人跋山涉水,嘔心瀝血,終於歷經10年,他也74歲了,垂垂老矣,一千零三百卷的《唐音統籤》問世了。他還又花了7年時間編撰了詩人自傳,《李詩通》《杜詩通》問世。老先生本身也學富五車,不但要收錄些完整的詩,還要收入斷篇零句,甚至詞曲、歌謠、諺語、酒令。這部超級大書有一千零三十三卷,按天干之數分為十籤,不但有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堪稱中國古代私人編書的白金大神

    民族大漢奸錢謙益——決心編全唐詩。此人作為明朝官吏卻投降了清朝。但是,錢謙益卻是研究唐詩的大家。至今,我們要是想研究杜甫,都沒法不讀他的注。他下決心要編一本全唐詩,煞費苦心,經後人估計已編到了數百卷的規模,天有不測風雲,卻死了,沒能完成,他的遺稿也殘遭遺落。

    繼往開來的編唐詩——季振宜。此人神童級別。十八歲便中進士,他無意發現了錢謙益的殘稿,重新開始全唐詩的編輯工作。他懸樑刺股,挑燈夜戰,十年時間,他終於又編出了一部717卷的唐詩集,並且詩人的小傳還寫了兩百篇。但是,書稿完成的第二年,季振宜病倒了,很快駕鶴西去。

    康熙皇帝——一統全唐詩。康熙皇帝十分愛詩詞。就讓江寧織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爺爺)編全唐詩,力求最完整,最全面。有了胡震亨、錢謙益、季振宜,三位大神留下的兩部書稿,編修任務進展很順利,並且皇帝大力支援,僅僅一年後,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把《全唐詩》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康熙很激動就親自給這部書寫下了驕傲的序言:“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釐為九百卷,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鹹採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

    唐詩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今天才有幸看到唐朝的春江月夜,楓橋鐘聲,大漠孤煙,葡萄美酒等風華絕代,我們應該無比感激這些人為我們留下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也要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

  • 6 # 蘇北一醉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寫了一首好詩,可以透過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多種渠道發表。那麼,離現在久遠的唐代,詩人作了詩是怎樣發表的呢?歸納總結大致有以下的幾種方法:

    (一),呈示寄贈。

    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詩《贈汪倫》,

    有些詩雖不以贈寄為題,但也是贈送給別人的。有時詩人的詩直接向友人吟誦。

    (二)投謁名流。

    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得聲譽,順利及第,就把自己的詩獻給名流,以便廣泛的傳播。如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詩就是獻給當時聞名詩人張籍的。

    (三)即席賦湧。

    如大曆年間的盧綸,李瑞等即常奔走在王公貴戚的宴席上賦誦酬答而名聲大振,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就是即席賦誦之作。

    (四)牆上題詩。

    驛館、驛亭寺廟等公共場所的牆上,成為唐代詩人發表詩的園地。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題詩》中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唐代的很多詩人就是在牆壁上題詩的。

    此外,中唐以後還流行用詩板來題詩,然後掛起來,晚唐鹹通年間,使用詩板很普遍。設立詩板的多是當地的縣令寺觀主人等。他們請過路的詩人留下詩篇,以便給當地的留下聲色,增光彩。

    可見,唐代詩人發表詩作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驛館,寺觀、名勝古蹟這些園地以外渡口、酒店山石都是題詩的好地方。更有的是道士詩人唐球把自己的詩裝進一個大瓢裡,放入河中

    讓更多的人得到他的詩。有的宮女們還在紅葉上題詩讓流水流出宮外,抒發她們的苦悶。

    綜上來看,唐代詩人發表詩作的方式多種多樣,以致於唐代的詩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文學中上燦爛的明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陳忠實老先生著作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你有怎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