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去的救世主
-
2 # 小草幸
管仲曾說“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其中“恥”尤為要,孟子曾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在我看來,禮就是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範,古人認為禮定尊貴卑賤;義就是自己的思想行為即使符合道德規範,也不能推薦自己,古人定行動準繩;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古人定廉潔方正;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古人認為要有羞恥之心。
為何恥最為重要了?我覺得人要有羞恥心,有了羞恥心才能夠對他施以禮義廉的教育,一個人若是連羞恥心都沒有了,那他做事情就會無所畏懼,按照自己的思想來做,分不清善惡對錯,哪怕是聖人也無法教化於他吧!正如人無恥,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
-
3 # 三哥jq
這裡的恥是知恥的意思,。也是個褒義詞。所以說禮儀廉恥4個詞在一起很正常,都是褒義詞。禮儀代表禮節,說明人要有禮貌。義代表有義氣,人要有正義感。廉是廉潔的意思。人要做一個正直廉潔的人,話說知恥而後勇。可見支援是很好的一個褒義詞。希望國人以此為戒。增強自律。謝謝大家。
-
4 # 使用者言午澤群
“禮義廉恥”,成語,出自《管子~牧民》。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意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治國安民首先就是“禮、義、廉、恥。”《管子~牧民》原文“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禮、義、廉都做到了,恥,不當的言行舉止就不會發生了。
-
5 # 德本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有講: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在老子看來,世間的禮,和義,都是失道,失德後才有的東西,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是排在最後面的,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有的人如果對對方講禮,而對方並沒有迴應他,或者同樣的回禮的話,這些人就會把他們的手臂一揮,做出憤怒的表情,甚至和對方絕交。所以說禮在很多時候和很多人身上是表面的應付,是靠不住的,是禍亂的開始,是愚昧的開始,歷史上很多小人,家奴被主人打了以後,最後記恨在心,害了自家的主人,這些例子實在太多了,他們平時表現的也很有禮義,所以說禮義廉恥有時候可以放在一起來理解。
-
6 # 羽塵說
恥,在這裡是知恥的意思即為不當的言行感到羞愧,並不能按字面上理解為一個貶義詞。
有趣的是,禮義廉恥四個字中,歷代人們最看重的還偏偏是這個恥字。
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這裡就是說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都不可以做。
孟子也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意思就是說不以自己做過的讓人羞愧的事為恥,才是真的無恥。孟老夫子還說過:“恥之大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之恥焉”足可見孟子對於恥是絕對的排斥態度的。
古時候士大夫的氣節和品質最為重要,所以人們常說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而歷代計程車大夫大多也的確很在乎自己行事是否端正,內心是否存有羞恥知心。這一點在後期程朱理學理論中也被反覆強調。
知恥近乎勇,綜上來看,將恥列在國之四維裡,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後來人們廣泛認為“恥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基石”的一個理論基礎。
回覆列表
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之風。 ——宋蘇軾《乞錄用鄭俠王斿狀》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解釋
歷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政權而面對治國安民之要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尊敬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義,公正無私的道理或舉措;廉,不貪不汙及純正高潔;恥,為不當的言行舉止有羞愧之心。“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廉恥是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然而事實上廉潔這一品質的養成卻遠非那麼容易,作為廉潔的對立面,腐敗問題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社會而生,它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困擾著各朝代政權的一大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