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藥療君

    透過簡單的判斷,很有可能是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有這樣情況的人通常會喜歡自己一個人,不喜歡喧囂以及人多的地方,在網路中嘻嘻哈哈的樂天派,很有可能關了螢幕就是一張“冷漠臉”,也有可能沉浸在微博微信中,甚至比任何人都清楚社會的熱點,雖說一個人也很開心,但是也不是他們真的喜歡這樣的生活,他們也希望有人陪伴,但是卻害怕與人溝通。可以說是一個矛盾的糾結體。

    但是很多人因為不清楚社交恐懼症往往會把社交恐懼症和害羞,靦腆內向混為一談,很多人會很自然的說出“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其實這類的人群經過研究證明,他們並不是社交恐懼症,而是給自己扣了這麼一個社交恐懼症的帽子。

    社交恐懼症則是一種疾病,會導致部分社會功能喪失,甚至可能導致網癮、酒癮,甚至毒癮等後果。甚至害怕接聽陌生電話,怕別人看到自己,從心理角度分析,通常認為社交恐懼症患者嚴重缺乏自信,對自身要求很高,但是卻達不到自己的心理預期。

    靦腆內向是一種性格,雖然在社交方面可能缺乏優勢,但不會因此出現心慌、焦慮等過度反應。內向靦腆和外向活潑並沒有優劣之分,兩種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各有優缺點。

  • 2 # 暖心理

    一進入到人際關係就會產生痛苦。可能有多種原因造成。首先是自身的性格因素,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喜歡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待著,而不想身處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他們比較容易在他人面前害羞,難為情。而如果別人對此還加以調侃取笑的話,那更會加劇當事人對人際互動關係的排斥與恐懼。就算沒有恐懼,人際關係中的人際互動,對內向者而言,可能也是消耗能量的。這與外向者相反,外向者可能會覺得,沒有人和自己互動,會感覺憋得慌,有人互動了,感覺釋放,輕鬆,體驗到存在感,價值感。第二種可能是家庭環境影響的,如果父母都沉默寡言,夫妻倆在時常生活中很少互動,就無法在孩子面前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互動模型,無法讓孩子可以照葫蘆畫瓢地營造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如果父母還強調自己的這種沉默寡言的方式是正確的,那對孩子的影響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再有可能就是曾經的成長經歷中,在與他人的人際互動中遭遇過比較大的挫折,形成了內心創傷。比如被人無故霸凌欺負過,被人出賣欺騙過,被人惡劣對待過。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對人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人都是可怕的,靠近他們是危險的,會發生以前經歷過的痛苦事件。所以千萬要遠離人群。對此,一方面需要更多地自我覺察,認清過去與現在。另一方面,是需要尋求諮詢師的幫助,修通內在的創傷。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新蘭老師回答。

    為什麼一進入人際交往就會產生痛苦?那是因為,失控!

    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實際上是處於自己完全能掌控的環境中,周圍的所有事物都是可以支配的,而自己的心也完全屬於自己。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也可以說一個人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做到遵循自己的內心去活動,而不用考慮任何外在他人的影響,或者較少受到他人的影響。這樣的狀態每個人都會喜歡。

    但是人不是出於真空中的人,具有社會屬性。人似乎生來就要與其他人產生各種各樣的關係,最初的關係,就是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這在胎兒時期就已經產生。

    人在良好的關係中成長,也在不良的關係中受挫。

    如果經常在關係中受挫,也就是在關係中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多了,那麼就會對關係產生一種排斥和不悅的感覺。

    儘管每一次都會有解決的方式,但那些不良關係的影響卻一點點積累下來,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應對關係的方式,這在心理學上也叫做自我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實際上是讓我們應對挫折而不感到痛苦的,對我們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實際上隨著一次次在關係中的受挫和不好的體驗,我們就會在關係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更加的失控和痛苦。

    如果這個問題對你現實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前景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