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油城牟哥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吳三桂,起兵時打的旗號是“反清復明”,而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恰恰是吳三桂所殺,還是追到緬甸殺死的。

    這就是“師出無名”。

    其次,經過十幾年安定生活,老百姓己經承認了大清的統治,你這時起兵得不到人民的擁護。

    再者,吳三桂對於推翻大清的統治是沒有信心的,他想的是與大清劃江而治,佔半壁江山。

    這也是他多次打敗清軍,卻不揮軍北上的原因。

    但這正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給了大清喘息。得以集中兵力跟他打消耗戰。

    以一域敵一國,焉能不敗。

  • 2 # 六尺影視

    三藩之亂虎頭蛇尾的原因無他,吳三桂失敗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他吳三桂老了。發動叛亂時,吳三桂已是61歲高齡。吳三桂未能一鼓作氣攻下北京,快節奏的結束這場戰爭,他就註定失敗。清朝愛新覺羅·玄燁在位時,吳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亂,不到數月便席捲全國。雲南、貴州、福建、臺灣、廣東、湖南、四川、陝西、廣西、河北等地舉起反清旗幟,他們都是吳三桂的黨羽,一時間聲勢浩大。戰火席捲全國,大清江山岌岌可危。吳三桂率領的叛軍東征西討,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康熙帝派出的大軍面對身經百戰的吳三桂,基本上每戰必敗。康熙帝根本沒有從容自若,而是焦急萬分。從沿海的到內陸,局勢一片倒,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吳三桂,最後彷彿無聲無息、莫名其妙的敗了。十六歲的康熙殺權臣鰲拜,掌大權,自信無比。沒過幾年,康熙就將矛頭指向黨羽遍佈全國各地,經過明末混戰,留存至今的實力藩王吳三桂。這場人人看好的三藩之亂,歷經八年,莫名其妙的失敗了,老練穩重的吳三桂輸給了毛頭小子的康熙。康熙拖得起,不再年輕的吳三桂拖不起。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早在順治十年留在京師,作為人質。三藩之亂爆發後,吳應熊及其子都被處死。吳三桂還有次子吳應麒,幼子數人,卻不成大器。吳三桂老了,從貴州打到湖南,就停止了強勢的進攻。未能擴大優勢,沒有打通去往北京的勝利之路,沒有把握住滅亡滿清的機會。吳三桂未能做到的事,想著子孫可以做到。殊不知,自己這樣的的英雄人物都未能做到,後輩如何可以。吳三桂臨死前建大周朝稱帝,將自己都還沒坐熱的皇位傳於孫子吳世璠。年僅十二歲的吳世璠,繼承大業,民心和軍心盡皆渙散。吳三桂一死,清軍就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勢如破竹,接連取勝。所以我們能看出,三藩之亂中的反清陣營看似聲勢浩大,其實真正鐵心要推翻清朝的一個都沒有。即使是吳三桂都沒有決心和能力北伐滅清,而且,反清陣營根本沒有統一的指揮,吳三桂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盟主地位,大家各自為戰,互不呼應。這種情況下,只要清廷自己不驚慌失措、意志崩潰,堅持打下去,獲得勝利是必然的。而三藩叛軍遇到的恰恰又是少年老成、意志堅定的康熙皇帝,吳三桂還能有獲勝的希望嗎?

  • 3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他衣一個也沒占上啊,只不過是不甘心就這樣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罷了!三藩,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分別駐守雲南,廣東,福建,那麼這三個城市隸屬於中國的南方,說是駐守,其實本質上那就是霸佔著這三個省,人事任免方面都要插上一筆,朝廷的地方官員都要聽他們的管制,其實這就是相當於大朝廷下的小朝廷,不但不給清政府上稅,清政府還得發薪水養活他們,康熙很清楚的看到了這個弊端,這哪是在清朝做官啊,這是養了一個隱患啊!當然三藩的做法也是那麼做的,他們表面順從清政府,暗地裡招兵買馬,做好兩手準備,倘若康熙能讓他們這樣延續下去,他們就可以高枕無憂的享清福,否則一旦開戰,誰都不是好惹的!最終,中央政府怎麼可能容許地方如此做作,康熙在除掉鰲拜這個奸臣之後,就開始目標鎖向三藩,提出撤藩政策,把他們趕出各自領地,三藩在各自領地已經許久,這削弱他們的條件,他們怎麼會接受,一不做二不休,舉兵造反!看看當時的情況,康熙愛民如子,體恤百姓,在他當政期間,百姓有房子住,有飯吃,這樣的安居樂業,是老百姓所想要的生活,那麼他們又怎麼可能希望戰爭的爆發呢,吳三桂發動戰爭無異於就是沒有民心,而清政府出師有名,安撫民心,焉能不勝!

    自打清朝統一天下,吳三桂背叛明朝,早已人心背道而馳,沒有大眾的支援,他又能走多遠呢!三藩的實力畢竟還是不夠強大,不像臺灣海外孤島,可以憑藉天險易守難攻,他們所處的三個省基本沒有天險可守,面對清廷眾多軍隊怎麼可能戰勝!清廷以圖海掛帥,以周培公位軍師,先是拿下王輔臣,之後一步步把三藩剿滅,從此三藩徹底告別了政治舞臺,也許這是命運的安排,但是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慾望,野心,促使著一步步的走向深淵,得民心者得天下,沒有民心早晚都得失敗!

  • 4 # 文創聯廣州

    吳三桂擁有數十萬身經百戰的精兵,在戰爭前期,確實佔到一定的軍事優勢。

    但是,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之亂,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失敗的叛亂。

    1、大明叛臣打出反清復明旗號,毫無號召力可言;

    吳三桂起兵的旗號是反清復明,希望透過這個旗號來爭取天下漢人的心,以便獲得群眾基礎。然而,吳三桂自己本身就是漢奸,他先是棄民族大義不顧,背叛前明,投降清朝,然後引清兵入關,此為不義;而後清朝定鼎天下,百姓安頓後,他又再次背叛清朝,此為不忠;天下百姓剛剛才從明末清初的動盪中恢復過來,他卻再起兵災,此為不仁。

    這樣欺世盜名之輩,打出再大義凜然的旗號,都不會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援,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

    2、晚年起兵,雄心不再;

    吳三桂生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起兵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也就是說,吳三桂起兵時,已年過花甲。在那個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古代,吳三桂早已是英雄垂暮了,根本不具備爭奪天下的雄心和魄力。

    而且吳三桂起兵,更多的是迫於朝廷削藩的壓力。所以,他自己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能真的徹底擊敗清朝,不然也不會把早已滅亡的前明都搬出來。而反觀康熙,是一個剛剛翦除鰲拜勢力,朝氣蓬勃的少年天子,身邊提拔起來的,也都是正值壯年的治國能臣和統軍將帥。這樣一個嶄新的統治隊伍,可不是吳三桂這些老帥老將能比的。

    3、缺乏財力和凝聚力;

    吳三桂所在的雲貴地區,社會生產落後,人力物力有限,過去之所以能維繫如此龐大的軍隊規模,全依賴清朝從各地調撥錢糧,加以供養。而一旦開戰,清朝就斷絕了所有的供給。而他在兵鋒最盛時,有沒能一鼓作氣拿下重要的財源地——江浙地區。如此一來,吳三桂始終是在以一隅而敵全國,戰事拖得越長,對吳三桂反而越加不利。最終是吳三桂越打越弱,而清軍則越打越強。

    此外就是缺乏凝聚力。三藩之亂的領頭者雖是吳三桂,但其餘的尚可喜和耿精忠這兩股勢力,其實也並非悉數聽命於他,他們都有各自的算盤。因此,三者根本無法統一作戰,從而很容易就被清軍逐一擊破。隨著尚可喜和耿精忠勢力的相繼敗亡,吳三桂勢力的覆滅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綜上所述,吳三桂從一開始就不具備與清朝爭奪天下的實力。

  • 5 # 中原一哥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逼緬甸交出南明皇帝,最終殺死,三番之亂,不得民心的情況下,打著反清復明,推翻清朝,你覺得可能嗎?

    從影視劇中,吳三桂雖預謀很久,還是倉促起兵,其他藩王也很配合,前期很多勝利,佔領的都不是必爭之地,在大好情況下,不懂得時機,延誤戰機,最終兵敗。

    吳三桂是將才,不是帥才,在各地配合中,連戰機都能錯過,給康熙已反擊機會。

    吳三桂不得民心,也是重要原因。

  • 6 # 凡易文史觀

    吳三桂留在清政府做為人質的兒子吳應熊被康熙處死,雙方已經完全鬧翻攤牌 ,再沒有什麼可顧及,吳三桂準備數十年的叛亂終於全面爆發。

    在吳三桂首先出兵之後 1676年冬天康熙迅速調動全國的軍事力量向吳三桂撲來,清軍來勢洶洶 吳三桂也不甘示弱,一開始吳三桂取得了戰事的主動權,出雲貴進入湖南境內大有打過長江直搗北京之勢,但是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 自己的盟友轉而投向了康熙,使得原本勢如破竹的戰事陷入了僵持階段。在這長達8年之久的戰爭中 吳三桂最終失敗 究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頻繁叛變,不得民心,吳三桂背叛崇禎皇帝,歸順李自成,在歸順李自成的返京路上聞訊愛妾陳圓圓被搶,父親被打,結果立馬半路叛降 又殺回山海關。為紅顏衝冠一怒投靠了大清,換來了大清給的王爵,這一次再背叛康熙 卻打出了“反清復明”的口號,一個親手用弓弦絞死南明皇帝的人喊出了這樣的打臉的口號,遭到天下人嗤之以鼻,更不會得到漢人的支援。

    二,戰略上的失敗,吳三桂在衡州稱帝這就讓天下人更看清他的真實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稱帝 ,而不是反清復明恢復朱家天下

    三藩之中本身也不是同心一致 吳,耿,尚三藩各懷鬼胎,內訌 ,爭執不斷彼此不能真誠合作,和康熙打了幾年後形勢對三藩越來越不利, 這時候其他兩藩天平也開始傾斜 ,康熙此時為瓦解敵人陣營也表示大清主要是對付吳三桂這個大叛賊,可以接受耿,尚兩藩提出的部分投降條件,福建耿氏首先投降,接著上尚氏也投降朝廷,只剩下吳三桂一方孤軍奮戰又能有幾成勝算?徹底失敗即將到來

    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 清軍進入雲南昆明 把吳三桂掘墳析骸,挫骨揚灰,吳三桂的子孫也被斬殺殆盡…

  • 7 # 微東5

    說吳三桂最後沒有推翻清朝,是他個人的問題,一是當初愛妾被奪,父親被打,這與大明將亡比起來應是小事,應助大明的大業去與清絕戰,可他沒這樣做,只是聽說就半路而回迎清投明,這樣做人,大明臣民是吐唾的,雖然幫了大清,但大清也會對他另有看法的,所以,雖然是給了三桂要職,但妻兒留在京城,讓三桂在邊境為官,實則是妻兒為人質,也是不信任的所為,再就是三桂還殺了晚明一帝,這也昭示天下人對三桂的看法,有失天下人心之人,所以被清削播之機,致三桂兒子及三桂於死地之局,

    有兩個錯字

    投清棄明

  • 8 # 眸子8552

    先說一下兩軍軍力,清軍入關後,能打仗的將軍以經不多了。八旗″精兵",也不那麼太″精"了,並且兵力也就能提動十五六萬(當時全國兵力不過四十萬)。

    吳三桂經過多年囤積,有了一定的″錢糧",並且士氣很高。本身兵力二十多萬,加上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及沿途招降的,大約五十多萬。而且吳三桂又頗通兵法,善於用兵。他與清軍之戰,就是採用了諸葛亮的″鉗形攻勢",並且很有效,一度節節取勝。按當時的形勢,吳三桂以佔領半壁江山,打得康熙都不敢過江。如果那時乘勝攻擊,清庭必敗,歷史也將從新改寫。

    可不知是″天命如此,還是康熙的祖宗保佑"。還是吳三桂的那根筋搭錯了,還是年老失了血性?競然停止了進攻,想與清政府劃江而治。這才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趁著吳三桂的追隨者們各自圖利、分爭之時,掉動全國之力,一舉殲滅了吳三桂。

    古語道:″機不可失",吳三桂恰恰自動放棄了″推翻"清政府的機會。自己當了不到五個月的″皇帝",就一命烏乎了。

  • 9 # 釣魚倌

    螳螂伸開雙臂是擋不住行駛的馬車的!

    吳三桂充其量也就是割據一方的大軍閥而已,跟滿清對抗,他還不具備那個實力。

    吳三桂沒有和滿清對抗的兵力

    吳三桂雖手握二三十萬重兵,在地方軍閥中算是實力最為雄厚的,但實質上吳三桂僅僅算得上是一方土豪而已,兵力征召及補充的能力遠遠不及清廷。而清廷,是打敗大明帝國政權迅速成熟且不斷壯大而且還有發舉國之兵的號召和徵召能力,畢竟清廷勵精圖治多年,在不斷的漢文化同化中已被漢民族所接受。

    吳三桂不具備和清廷對抗的財力

    吳三桂盤踞雲貴,只是清廷派駐鎮守地方的藩鎮,處處受清廷的防範和節制,吳三桂財政收入的渠道無非是向清廷虛報收支、剋扣糧餉以及增加轄域的賦稅而獲得,這些用於日常的生活還行,卻難以支撐戰爭巨大的消耗。而清廷掌握著全國的財賦,有強大的國力做後盾。

    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吳三桂並不具備和清廷對抗的實力,必敗無疑。

  • 10 # 使用者13688672191

    吳三桂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反覆叛變。生為大明臣子先降清,後殺南明皇帝。到了康熙一朝,又打起反清復明旗號反叛,這樣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天下百姓誰還信他?在盡失民心的形勢下,他靠區區幾十萬叛軍,豈能推翻正在上升期的清朝。

  • 11 # 劉坤忠120

    康熙六年,吳三桂聯合耿精忠,尚可喜,發動戰爭,對付清延。清朝入關已二十三年,政權已得到鞏固,福建耿氏在清廷的打壓下,不支投降。廣東尚氏在圍困下也投降了。就平西王吳三桂一支人馬實力強大,兵精糧足,從雲南攻入貴州,從貴州打到湖南。可謂聲勢法浩大,清廷震驚。吳三桂在湖南衡州建立政權,自己做起皇帝。康熙泒大軍在湖北扼守長江,不準吳三桂兵馬過江。吳軍只在湖南境內攻取,加之吳三桂年事已高,只圖享樂,沒什麼進展,拖延兩年,吳三桂生病掛了。也沒聽說三國諸葛亮有什麼戰法,他只是穩打穩紮,小心謹慎,事先謀劃,進退有序。只是他的八卦戰法,什麼八卦陣,八陣圖等等,一千多年後無人能會,無人破解。吳三桂為報私仇,放滿人入關,大明軍隊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揮下是一支勁旅,充當清廷的馬前卒,從東北打到西南,到緬甸抓回南明永曆帝到昆明處死。吳三桂是清廷的忠實走狗,大明的叛徒,華人不恥。清廷處處預防著叛將,用完了就殺,吳三桂在雲南疑聚力量,想與清廷一搏,取得政權,不受世人唾罵。但他所做所為,盡失民意,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支援,最終失敗,成為千古漢奸。

  • 12 # 江上孤舟

    三藩之亂時,吳三桂釆用諸葛亮戰法,本可一鼓作氣推翻清朝,為什麼沒能成功?

    吳三桂作為明末時期的將領,其實對於清朝的崛起有著一定的功勞,但是後來因為吳三桂的勢力不斷增大,讓康熙皇帝對於吳三桂越來越忌憚。而吳三桂並沒有因此而向朝廷服軟,還想要推翻清朝,並制定了嚴密的計劃,採取了諸葛亮曾經用過的兵法。但即便是這樣,吳三桂還是成為了康熙的手下敗將,究其原因只因為他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萬曆皇帝時期,當時不僅朝政治理漸漸敗落,很多內憂外患也讓明朝出現了走向毀滅的跡象。女真族的出現給明朝致命一擊,可是不能否認的是,雖然明朝已經出現了敗落跡象,但是大部分人心還是向著舊朝的,所以即便清朝已經獲勝,還有很多打著反清復明口號的軍隊紛紛崛起抵抗清政府。

    因為受到局勢的逼迫,才有了吳三桂等人的發跡的機會。當時清政府收買了吳三桂等人,並將他們分封到封地上,給予他們厚賞,只為平息紛擾。後來確實達到了清朝政府的目的,但是吳三桂等藩王卻開始不受朝廷控制。在康熙決定要削藩的時候,吳三桂奮起反擊決定和清政府作對。他還用來一千多年前諸葛亮曾經用過的戰術,將軍隊分為兩部分和軍隊對抗,一部分是吳三桂帶領的北上軍隊,一部分是王輔臣帶領的東進部隊。

    可是後來吳三桂因為取得了一些勝利後改變了戰術,所以康熙有才有了時機對付王輔臣,直接削弱了吳三桂的整體實力,這也是導致吳三桂失敗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首歌唱出了你心中無限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