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運動答人
-
2 # 跳跳虎跳跳跳
個人覺得是對人的瞭解程度造成這個問題。我們對陌生人的瞭解全來自於他人的描述。因為我們都會去相信陌生人的悲慘遭遇,或許還會自我想象的把陌生人的悲慘遭遇像想象得更加悲慘。所以我們會願意去相信陌生人的描述,也願意去幫助他們。而對於身邊的人,我們瞭解他們,正是這種瞭解,讓我們知道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幫助他們和他們值不值得我們的幫助。正因為這些我們會不願意向身邊的人伸手。
-
3 # 神奇的寶貝糖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它所反應的實質是“責任”二字。首先,我想先談一下人們為什麼願意關心陌生人。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人們獲取資訊的途徑多種多樣,網上的新聞如微博熱搜也是後浪推前浪,再加上網友的推波助瀾,資訊呈現出看似繁榮的景象。人們會感嘆小悅悅事件,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可能會是從她身邊路過的十八個路人之一;人們會在網上痛罵馬蓉,私底下自己的行為也可能不檢點。這是因為人們瀏覽關注網上的新聞往往會有隨大流的從眾心理以及對新鮮事的好奇心理。跟著別人說話,人云亦云,喜歡看新鮮事已是常態。人們在對這些與自己無關的公眾事件上大膽公開發表自己的言論,可以滿足自己的存在感和虛榮心,同時可將自己的責任掩藏在網路這個屏障之下,畢竟你在網上說的話並不涉及到你的利益,你也不需要付什麼責任。這樣使得很多人願意去關注陌生的人,這種關注並不是關心,而是觀看。
其次,我想談一下為什麼人們對身邊的人“冷淡”這個問題。心理學上有一種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所以,在朋友圈發表自己的悲情,如果不是生死之交的兄弟和患難與共的親人,沒有人會主動站出來承擔這個責任。同時,站出來承擔責任必然會犧牲自己的利益,或是時間或是金錢。總之,人們不願意關心身邊的人並不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愛心與同情心,而是因為他們缺少責任。相反,關心輿論話題又是濫用責任感所致。
羅一笑事件在今天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幾乎人人都在轉發,但是之前我一個親戚因為從樓上摔下,在重症監護室住了一個多月,花光了所有錢,欠了一屁股債還是不夠。在朋友圈尋求幫助。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點開看看或者轉發給予幫助?
回覆列表
首先我覺得熟人之間相互接濟其實更經常地發生,而且一般數額很大。給災區陌生人捐款,一般是五十、一百,而給親戚朋友借錢,時常是一萬、十萬這樣。至於有些時候我們不願接濟周圍有困難的朋友,怎麼說呢,有時候你越熟悉一個人,就越明白,他需要的不是錢。接濟別人不論數額多少,物品為何,都佔有道德和道義上的優越感;而接濟身邊的人,會有人情壓力,數額多少什麼樣的物件間接衡量和標價了你和這個人的交情,相對來說前者的快感更易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