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低調有內涵的紳士

    之前看過某節目組的日本街頭採訪,當問到最熟悉的中國歷史人物時,很多都指向了孔子。

    世界名人治世名言中,也首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國古代文人大夫所讀的十三經,大半都與孔老夫子有關。

    春秋時期皇權衰微,官學不在是單一教學之地,私學此時發展起來,孔老夫子被人定位創私學第一人,稱作"至聖先師"。

    夫子教學乃至善之教。

    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分,揚長避短,方可處世無礙。

    有教無類---好的老師,應該循序善誘的教育好每個學子。

    在孔老夫子眼中,有人的地方皆可開化,以文化之,曉之以仁禮,世界便可大同。

    作為軸心時代的東方聖人,實至名歸。

  • 2 # 彩雲南之世外桃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從四教:文,行,忠,信。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這是孔聖人對中國教育的巨大功獻,從孔子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思想,使學習,教育走出皇宮,進入民間,為華夏文明奠定堅實基礎,讓中國成為文明古國中唯一不曾斷代延續至今的國家。

  • 3 # 幽邃藍

    1、教育物件“有教無類”.除在當時打破“學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進士階層興起外,今天的義務教育也與之不無聯絡.

    2、教育作用於社會和培養人.今天於此尚有偏差,聖人先見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養“士”.辯證地看“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既有重大意義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內容“文、行、忠、信”.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補充修訂“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緊扣“文、行、忠、信”施教.其於禮儀之邦的深刻影響舉世公認.作為當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認真領會.

    辯證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確有自相矛盾之處,如鄙視生產勞動等實際知識,又囿於當時自然科學知識的貧乏,忽視思辨知識和能力培養,缺乏充分的哲學思辨氣息.這也可以說與死板教條教學有一定的源流關係.

  • 4 # 莫失雲間志

    “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孔子可以說歷史上最成功的老師,他的教學管理模式,自然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值得後世去學習借鑑。

    人們說起孔子的教育,恐怕第一個聯絡到的詞就是“有教無類”,孔子收弟子幾乎不問其出身來歷,只要是誠意求學的,都給予平等的教育機會。弟子三千,在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裡,已經是不可思議的辦學規模了。所以說,我覺得後人第一要學的,就是學孔子做教育的情懷。

    孔子的教學管理,還有一個十分有名的特點,就是“因材施教”,對於有不同天賦的學生,引導他們自身的特長上進一步的學習修行,這才有了所謂孔門“十哲”,分別在"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等不同領域熠熠生輝。所以,第二個要學的,則是孔子做教育的智慧。

    但以上兩點,我覺得都還不是孔子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實身教遠遠比言傳更為重要,無論是在企業里老板教育員工;課堂上老師教育學生;還是在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上位者都必須要以身作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孔子自身在學習上也是十分刻苦努力的,韋編三絕的成語,說的就是孔子勤讀《周易》,以至於把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都多次磨爛的故事。

    這種以身作則的教學管理,才是最高明的教學管理模式。

  • 5 # 馬火蟻

    現在人們常抱怨:學生不好管,老師不好當!此時,總有人搬出孔老先生,說:“孔老先生教學堅持有教無類!”這話沒錯,孔夫子乃至聖先師,永遠是我們的榜樣!雖說如此,被批評者好像總是心有不甘,不太服氣,總覺得哪裡有問題。

    其實,孔夫子時常教育我們要走“中庸之道”,咱以其道反還其身,我們可以不必把孔夫子教學管理捧至極也不要否定孔夫子的教學管理,對孔老先生的教學管理要做一個全面瞭解,以便我們更好的搞好自己的教學管理。

    孔夫子說過“有教無類”,但他教學時也堅持“三不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卻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先不要教他了。

    另外,他對差生,對不好好學習的學生他也會生氣發火。他有個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

    相傳,孔子教出了三千弟子卻沒教好自己的三個兒子。民間流傳“東周出聖哲,孔子真作孽,生三不成材,排成了孑孓”。是說他的三個兒子連“子”字都寫不好,分別寫成了“了、孑、孓”,當然這個只是無從考證的傳說。

    又想起魯迅。有人問魯迅對孩子的期望及教育,魯迅說他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好了,沒有文學才能就不要勉強去寫作。我覺得這也很符合孔子的教學管理:1、把學生當作獨立的人去看待,因人施教,慢慢培養。“培養”是什麼?那是園丁培養花草的過程。花圃裡的花草能不能成為花草決定因素不在園丁而在種子,園丁只能根據它們的成長需要去施肥、澆水、培土、修枝打杈,呵護它們成長!2、要以學生為本位,指導他們身心。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3、給學生完全發揚天性的機會。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一書中,介紹了魯迅對兒子的教育:給予他的教育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至不願多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說學生不好管教師不好當,顯然是沒有完全瞭解孔聖人的教育思想,把學生都當清華苗子,達不到要求就恨鐵不成鋼,時間一久完全失望絕望就暴力相向!孔老夫子雖在教學中也對學生生氣卻沒有搞僵師生關係,因為他明白:要因材施教,材質不一樣,成品怎麼能一樣?

  • 6 # 美人Lucas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創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私學, 在私學管理中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教學管理思想和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經驗,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教學管理思想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在國內外有著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一、教學管理思想

    1.教學過程管理

    孔子非常重視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學、思、行相結合的思想。“學而知之”是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思想,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最有效的途徑,學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孔子同時主張在學習的基礎上要勤于思考,告誡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學”“思”並舉,同時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以致用”是指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有效的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去,還應該在實踐中學習,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學、思、行是孔子探究的教學管理過程,對當今的教育理論、實踐具有深遠的理想。

    2.課程設定管理

    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解釋的是每個人的習性存在很大差異,孔子在辦學的過程中對於課程設定主要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設定了不同的教學內容。

    3.教學組織管理

    孔子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性格和特點,設定了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

    一是分層教學。他將學生分為幾個層次: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透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

    二是個別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孔子經常採用個別教學的組織形式與學生進行交談。

    三是集體教學。杏壇講學(杏壇位於今山東曲阜)可以說是集體講學的萌芽,在《莊子?漁父篇》中記載“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 弟子讀書, 孔子絃歌”很好地反映了孔子集體教學的形式。

    四是遊歷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很具有代表性,孔子帶領自己的學生周遊列國時,對他們既傳授政治知識又進行教育活動。

    二、學生管理思想

    1.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是孔子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透過教育使各種受教育的人成為具有真才實學、高尚品德和有修養的人。

    2.學習管理

    對於學生的學習方面,孔子提出要培養學生好學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首先強調學生應以學為樂、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要好學、樂學,對學習有興趣。

    總之,孔子的教育管理觀產生於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以及內外部對其學說不認同的危機之下,孔子在長期的私學教育管理中逐漸形成了理性與德育並重的基本原則,並且在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等諸多方面構建出一套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我覺得,這套體系至今有著非同尋常的借鑑意義和時代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脫粉朱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