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家安安

    1、 秦國的地理位置

    秦國夾在犬戎和中原之間,腹背受敵,時刻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在常年累戰中積累了經驗,提高的戰鬥力,這從秦國名將就可以看出來;而其他的國家長期處於一種安逸狀態,戰鬥力當然不能和秦國比。

    2、 秦國制度建設;

    秦國的國力在商鞅變法前和其他幾個國家沒有大的差距,甚至還有些落後;但是自從變法後,秦國調動了全華人的積極性,人們就知道做兩件事:第一是種地,第二是打仗;並且草根有了翻身的機會,這是顛覆性的變革;如此制度下,秦國怎麼能不崛起。

    3、切實可行的戰略計劃;

    秦國在長期對外戰中總結了合理的方針政策。那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這個現在看沒有什麼,當時看也是極大的加速其他國家的滅亡,這個思想就做兩件事,第一是消滅敵人;第二是蠶食周邊土地;這樣做可以極大增加人口,在古代最重要的不光是人才,還有人,有了人口就可以提升國力,增加兵源,簡直一舉多得。

    4、秦國的武器裝備先進;

    秦國的武器在當時非常先進,既有攻城的重武器,又有殺傷力極大的輕武器,如弓箭、青銅劍等,古代戰爭中騎兵是極為重要的,秦國先祖是給周天子放馬的,跟馬的親密程度可見一斑。再加上勇兵配猛將,秦國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5、其他國家沒有像嬴政這樣有雄才大略的人出現;

    秦國先祖經過多年對外戰爭,使國力大大的增加,到了秦嬴政時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和秦國抗衡,這還不是關鍵,更要命的是嬴政雄才大略,在當時的各國君主排名NO.1,這就更加讓其他六國翻盤的夢想破滅,連談夢想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就不得使用下三路手段了,但是這也就能減慢程序,不能改變程序。

    所以有了上幾點讓嬴政執政時期用了十年時間就讓其他六徹底涼涼了。

  • 2 # 馬齋雜談

    先從秦國的基礎條件說起,這些在商鞅變法前就由秦朝先王們打下了基礎。

      1. 秦國的國力:周王東遷,秦國就主要負責應對西邊的遊牧民族,戎狄甚強,秦國初年一直在掙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斷的戰鬥中,秦國逐漸強大,到秦穆公時期,西邊的戎狄大多平定,開始圖謀中原,兩度扶植晉國國君復位,又一度戰勝晉國,獲得霸主之位,雖然秦穆公之後秦國日衰,但是秦國的大國地位已經完全確立下來了,春秋末年秦哀公還幫助楚國打敗吳國,在春秋時期秦國的地位雖然不及楚晉這樣的霸主,但是和齊相當,比那些小國更是遠遠超出,即便在戰國初年一度受制戰國初年的霸主魏國,但是秦獻公(就是變法的秦孝公之父)時期對魏的戰爭已經由敗轉勝,公元前三六//四年,石門一戰大破魏軍,斬首六萬,公元前三六//二年,乘魏國和韓趙交戰時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公孫座。這都是變法之前的事。假如秦國沒有這樣的國力基礎,象宋國衛國那樣再怎麼變法也不能成為統一天下的第一強國。

      2. 秦國的民風:秦國處於西陲,常年和西邊的遊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諸侯接觸不多,民風近似西邊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禮儀的中原文化不盡相同,所以秦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其待遇也就比南方的楚國好些。而相對中原諸國,秦華人大都淳樸,善戰,注重實際,雖然這樣的民風不是文化的好發源地,但是對於處於戰爭時期的國家來說,這樣的人民是最適合的,尤其是變法,戰國時期各國都或多或少變法,但是阻力都很大,這不單是貴族的反對,還有民眾的反對,試想中原尚奢侈好享受的民眾怎麼可能接受法家嚴苛的法律呢?中原文化雖然百家爭鳴是一大盛事,但是也是因為百家爭來爭去,雖然辯才都練的爐火純青,但是卻不能使國家富強,反而是不喜歡玩嘴皮子(張儀非秦華人)的秦國老老實實將國家建設強大了。

      3. 秦國的地理位置,秦國立國西邊,周王遷都後舊都附近的土地基本屬於秦國控制,但是總體上秦國還是遠離中原,尤其是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阻擋著秦國東進的腳步,所以雖然秦國在秦穆公時期一度戰勝晉國,但是總體上秦國一直處於弱勢,不能進入中原爭奪霸權。但是等到了戰國時期,這一點反而成了優勢。因為進入不了中原,秦國就一直專心經營西陲,戰國初年滅了巴蜀後,秦國已經沒有後顧之憂,可以一線作戰,不象三晉趙韓魏那般處於四戰之地,險要是險要,但是想擴張就四面受敵,戰國初年魏國強盛無比,但是也挺不住齊國南韓趙國秦國輪番攻打。(就象一戰的德國東線西線都吃緊。)而且秦國關中地勢險要,有險可守,這又比處於東面平原的齊國好多了,齊國在戰國初年強大無比,氣勢猶在秦國之上,但是五國聯軍長驅直入,齊國就險些滅國。而同樣是五國聯軍,秦國將函谷關守住,雖然窩囊,但是不至於滅國。

      以上是秦國的基礎,但是這些也就是基礎,要使秦國由大國成為第一強國,還需要商鞅的變法。

      商鞅的變法大家只要上過學讀過歷史書就知道,內容就不多重複了,主要針對結果說一說。

      1. 政令統一:我們都知道,立法易,執法難,這也是中國幾千年的大毛病了,但是其實在二千年前的秦國,這個毛病已經被商鞅的變法解決了。商鞅的變法細緻嚴苛,輕罪重判,將整個秦國變成了一個大機器,無論官民,都必須在這個法律機器裡運轉,大家都有守法和監督別人守法的義務,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假如完不成做不到就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就拿塑造武器來說,武器上有標記,假如發現問題就要逐級調查問罪,有點象現代管理制度。

      商鞅頒佈的法律很細,其中有一條,在馬路上倒灰者獲重罪。這點很可怕吧,倒灰是什麼罪,不要說幾千年前,就連我們現在的馬路上不到處都是垃圾嘛,倒灰算什麼?居然要判罪。這點確實不可思議,我看過的一本書上是如此解釋的,“倒在馬路的灰很容易被風吹起,吹到別人眼睛裡,看不見路就很容易衝撞,而衝撞就往往發生糾紛,致傷致死。”這樣看來,如此判罪確實也有道理,不過也只有還沒沾染靡靡之風的秦華人才能苛守這樣的嚴苛法律多年吧,假如是要中原諸國和懶散的楚華人看到這樣的法律,那馬上就會開始大批鬥了。

      但是,這樣的嚴苛而有條理的法律卻將秦國塑造成相當有效率的機器,(其實近代也有,刻板的德國和對面的日本不就是這樣的嘛,而這樣的國家才會創造國家機器)而政令公平統一使得大家不心懷僥倖,踏踏實實做事,務農,作戰。

      用一句話來說,法律已經為了安排好了前面的路,你所要做的就是選擇走哪條路和遵守法律。

      2. 獎勵:假如只有法律懲罰卻看不到出頭之日,那隻能是恐怖統治或奴隸制度,不過商鞅的變法當然考慮到這點,他用獎勵這點將大家的目光集中過來,讓民眾有出頭之日,這和日後的科舉制度將讀書人吸引過來是一個道理,何況,他的獎勵範圍要廣的多。

      獎勵軍功,戰國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戰爭,而秦華人雖然好鬥,但是不受紀律,而且之前的制度對一般計程車兵沒有什麼激勵,而商鞅變法後,下達嚴法,整頓軍紀,禁止私鬥,還需要大家對戰爭這種公戰產生興趣。商鞅之法規定: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而且還規定,即便宗室貴族,沒有軍功也不得超越標準獲得田宅和臣妾,連衣著也有限制,所有的秦華人目光都集中到戰爭上來,如此秦軍的戰鬥力自然大大提升。(同樣,自宋之後做兵受歧視受欺壓又沒好處,而文人受到尊重,這樣戰鬥力不低下才怪。)

      鼓勵耕作:雖然戰爭重要,但是作為戰爭的保障,後勤也是很重要的,這主要包括兩種,武器裝備和糧食。武器裝備主要是工匠努力,有嚴法的控制來保證質量,至於糧食這就是關鍵了,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糧食,沒有武器,可以削木為槍,但是沒有糧食,那就要餓死了,沒有糧食,誰也不會為你賣命,自古至今,糧食作為後勤的重中之中一直沒有改變,戰國時期更是如此,戰爭長年累月,打仗佔用了生產相當多的人力,又要提供不事生產的戰士食糧。沒有大量的糧食保證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商鞅鼓勵耕作,耕作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允許私田,限制商人,都是為了保證糧食生產。(尤其是抑商這條,戰國商業大大發展,但是那時沒有工業支撐的商業大都是各地倒賣,而奇珍這些奢侈品不利國戰,反而助長華人奢侈之風,而更關鍵的是商人為利往往囤積糧食,所以商鞅變法限制商人。不過秦國對商人並不是一味的限制,畢竟戰國時期商人極為重要,一些重要商品被商人控制,無法單純的抑制。)不過糧食供應這要等秦國拿下巴蜀,修建都江堰後才能稱為解決。

      3. 中央集權:這大家都熟悉,郡縣制度,統一度量衡,建立君王第一的集權統治,這秦始皇后來統一做的事其實商鞅大都做好了,這樣的制度使得國內不會出現挑戰君王權威的第二勢力,保證國內政治的穩定,這吸取了春秋時期甚或戰國有些國家大夫之強於國君甚至取而代之的經驗。這樣的制度保證政治的穩定性,而這種穩定對於常年戰爭的國家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央集權能在短時間調集最強大的力量,這在戰爭中是相當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秦二世之前的秦王,大都非平庸之輩,能牢牢控制朝政,而秦二世連自己都保護不了,還怎麼指望他維持秦國呢?)

      商鞅變法在秦國相當的成功還要歸於秦國一直苛守商鞅之法,即便殺了商鞅本人。但是商鞅之法一直為秦華人所遵守,這樣才能保證秦國之後的強盛。

      法家雖然重理性輕人性,重法殘酷,但是法家對法律制度的研究,分析的細緻,實在是儒家等諸子百家所不及的,秦國之法的細緻,不亞於現代法律。之後中國雖然尊儒,但是法制上一直沿用秦法,當然刑罰沒有那樣殘酷了。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之後的王安石張居正變法之所以失敗,全在於秦國一直遵守商鞅之法,而宋明很快就拋棄了新法。先不說新法是好是壞,單論法令朝令夕改這條,宋明之後的衰弱就可想而知,當然,宋明當時的情況比秦國要複雜多了。

      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還有三點:

      1. 名將:秦國變法使得戰鬥力提升,但是單純的戰鬥力提升並不代表能戰勝六國,六國之兵並不亞於秦兵,趙國胡服騎射後騎兵冠於七國,魏國吳起創立的“武卒”也是超級強兵,楚國在戰國末期還打敗李信二十萬秦軍。所以說秦軍是強,但是絕不能說達到無敵的程度。(秦軍的弩兵或許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兵種,但是隻能說對不能這種技術的遊牧民族是佔有優勢,對於相同文明程度的六國軍隊就不一定了,六國應該也掌握了這種武器,否則秦軍早就一統天下了。)所以,秦軍需要名將。

      當然,秦軍在整體上還是優於各國軍隊,假如在數量相同,將領素質相同的情況下,一般都是秦軍勝利,也正是因為如此,能戰勝秦軍的趙奢,李牧,信陵君,項燕,都是一等一的名將。自然,秦軍也有自己的名將,司馬錯平巴蜀,白起伐楚,長平大勝,王剪六十萬滅楚,沒有這些名將,秦軍是無法統一天下的。

      2. 不拘一格用人才:秦國重用各華人才,不拘一格,商鞅本是衛華人,為秦國變法,張儀是魏華人,為秦國出使各國,對六國伐交伐戰屢屢成功,魏華人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楚華人李斯為秦始皇拜相立秦法,這些人非秦人,都在秦國立功,而且秦國並非只重法家,墨家鉅子在秦國也受到相當尊重。(當然,儒家是不適合一心爭霸的秦國的)這樣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才使得秦國立於諸強之上。(想想其他各國,燕國用了趙華人樂毅,立下無比大功,被猜忌,趙國名將眾多,然廉頗老死於外,李牧被自己人害死,當然最冤的是魏國,白白為秦國提供了這麼多人材不說,難得的兵法名家信陵君還受到自己親族的猜疑,鬱鬱而終。)

      3. 運氣:你要說一統天下沒有這個運氣確實不行,戰國初年,變法後的魏國強盛無比,無人不懼,大有一統三晉,再建當年晉國偉業之勢,秦國雖然一度戰勝,但是魏國仍強,走了吳起又來龐涓。偏偏齊國來湊熱鬧,孫臏妙計打敗了龐涓,也毀了魏國,使得秦國前的第一塊屏障消失了。

      魏國倒下了,不過齊國站起來了,這個龐然大物實在強大,秦國在他身上也佔不到一點便宜,齊國論各方面條件都優於秦國,位於東方,不用雙線作戰,又是當年霸主,文化之國,由他統一六國比秦國要順理成章,問題就是出了個樂毅,五國聯軍不但把齊國險些滅了,還把齊華人的銳氣打沒了,自從齊國坐等秦國滅各國,就是不幫忙,直到秦軍一來直接投降。

      齊國弱了,楚國倒是一個大國,疆域大,勢力大,上天卻為秦國送了一位張儀,為楚國送去一位楚懷王,硬生生用一張嘴把楚國折騰個半死,連楚懷王都老死秦國。可憐啊可憐。

      趙國自胡服騎射後,戰鬥力大張,趙奢戰勝秦軍是為各國打了一針強心針,但是命關趙秦兩國國運長平一役……怎麼說呢?就算秦國派出了奸細,但是趙王不一定聽啊,就算聽也不一定換上趙括,就算趙括帶兵……也不至於四十萬被包了餃子,天下大勢就此決定。

    秦國經過幾百年積累,日益強大,而能與之抗衡的對手一個個都衰弱了,終於在嬴政手中,短短十年秦國完成一統天下大業,秦之偉業達到頂峰,而嬴政也成為了中國的第一皇帝——秦始皇

  • 3 # 日暈三更雨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更是自封始皇帝。

    我總結的,秦國之所以能用十年時間就掃平六國,有兩個原因:一,秦王禮賢下士;二,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激勵了秦人的鬥志;三,得巴蜀,錢糧充足。

    一,秦王禮賢下士

    不得魏惠王重用的商鞅談到秦國,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在秦國變法,使得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制度等給個方面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求,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後期實力最強的國家,更為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惠王重用張儀,創“連橫”,破五國“合縱”之策。

    秦國還有一大批良將,白起,王翦父子等

    二,軍功制度

    商鞅變法,廢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軍功制度,更是激發了秦人血液裡好鬥的血性

    三,得巴蜀

    巴蜀自古就是糧食產區,秦國滅蜀,為秦國提供了錢糧和兵員。

    秦國統一中國是秦歷代君王的努力。因為秦國多年的準備,秦軍才能在短短十年之內橫掃六國。

  • 4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我認為主要是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成為戰國後期實力最強的國家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開始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使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透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從而有實力橫掃六合,統一全國。

  • 5 # 歷史原來這麼好玩

    秦朝蕩平六國的時間其實不僅僅是十年。

    而是從孝公開始連續的六七代君主的持續努力之下,不斷提升自己國力,同時又持續的打擊其餘六國,消耗六國的錢糧,軍隊,蠶食地盤壯大自己。

    終於在贏政親政後,由量變到質變,十年內滅亡六國,統一中華。

  • 6 # 分讀學院

    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攻入齊國都城臨淄,至此,戰國七雄中的第六個國家也是除秦朝之外的最後一個國家滅亡,至此,秦國終於統一中原大地,拉開了中國歷史大一統王朝的序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這場大一統戰爭,前後歷時九年,相較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500多年的歷史,這看起來不過是一瞬。

    那麼,在戰國如此複雜的政治格局下,秦國是怎麼樣用短短的10年時間就完成大一統的呢?

    在分讀君看來,秦朝之所以能勢如破竹的完成中央王朝的大一統,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基礎厚。

    在戰爭中,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軍事力量的強弱對比,卻忽略了其中重要的基礎——國家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軍隊固然重要,但是後期補給,其背後的綜合國力的支撐則更為重要。這就像是我們想要建造一座摩天大樓,在拔地而起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把基礎打牢,而秦國的戰爭基礎是從商鞅變法時就開始營造的。

    因此,其實秦朝統一的程序並非是從公元前230年,出兵滅掉戰國七雄的第一個國家南韓開始的,而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變法之後,秦朝的國力開始強大起來,商鞅一切為戰爭服務、國強民弱的政策,雖然惹得民怨沸騰,但也給秦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從商鞅變法起奠定的制度基礎,也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完善和發揮作用,秦國日益強盛的國力為以後的統一戰爭埋下了伏筆。

    第二,戰略優。要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有國力作為基礎還遠遠不夠,戰爭策略也一樣重要,歷史上一些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案例,大多是贏在了戰略格局上。除了商鞅變法這一秦國強國的戰略外,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驅逐了擅權的魏冉,任用范雎為相,並積極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遠交近攻先把鬥爭重點放在近旁的三晉,對較遠的齊楚暫置不顧,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壞東方諸侯國的“合縱”策略。

    在當時的環境下,齊國的國力與秦國不相上下,算是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對手,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歷次戰爭中,各諸侯國都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戰爭經驗,也就是維持各方勢力平衡的“合縱連橫”之術,因此,在每一次強國攻打弱國的戰爭中,較弱的一方都會因為其他國家的介入而不至於被滅亡。

    在這種背景下,秦朝的“遠交近攻”戰略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它使得較強的齊國、楚國等沒有理由插手秦國與其他小國之間的戰爭。這樣就使得秦國的擴張戰略得以有效的實施,並隨著戰爭的發展而變得日益強盛,最終的結果就是再也沒有國家又能力對秦國形成制衡。

    第三,領導有方。有了國力基礎與正確的戰略,再加上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嬴政,秦國六世國君中沒有出過昏庸無道的君王,因此,秦的各項戰略才得以穩步的推進,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正確的戰略在逐漸的發揮著作用,並最終使得秦國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商鞅當時在設計這一套制度的時候,曾對秦孝公說過,在這種制度下,只要大秦不同時出現昏君與奸相,國家就不可能滅亡,但是誰又能想到,秦始皇完成祖上大業之後,僅後傳了一代,就遇上了胡亥與趙高這對昏君奸臣。最終,祖業盡棄,秦朝也落了個二世而亡的下場。

    總結

    表面上看,秦國只用了短短十年就完成了大一統,實際上,秦國的大一統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這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例子:一顆竹子用了4年時間僅僅長了3釐米,但從第5年開始它就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用6周時間,就能長到15米,因為在前面的4年裡,竹子已經將它的根莖向下延伸了數百米。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前面的很多年都會看不到任何結果,但是,只要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 7 # 寒松722

    秦國軍隊能在十年左右就能掃蕩六國,既有秦始皇領導的團隊以及秦國將士們的功勞,更是秦國幾代人多年努力的成果。主要原因有:

    一、 秦國積極招賢納士,敢於重用來自各地的人才。例如(1)商鞅是衛華人;(2)范雎是魏華人;(3)大將蒙驁是齊華人。等等

    二、 秦孝公重用商鞅,推動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有(1)發展生產,獎勵耕織;(2)獎勵軍功;(3)改革戶籍制度;(4)統一度量衡;(5)制定秦律。等等。秦國實施變法以後,綜合國力迅速提升,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三、 秦國派白起等將領率軍多次攻打韓趙魏楚等國,奪取這些國家的大片土地,持續削弱這些國家的綜合國力。尤其是長平之戰,秦軍將趙軍打得大敗,坑殺趙國將士四十多萬人。趙國當時大部分青壯年都死於長平之戰。這一戰使趙國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國爭鋒。

    四、 秦國實行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政策和張儀提出的“連橫”政策,對其他國家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五、 秦國使用重金收買敵國大臣,從敵國內部進行分化。例如:秦國使用重金賄賂趙國大臣郭開。於是,郭開在趙王面前多次詆譭老將廉頗。廉頗被迫逃離趙國。後來,李牧擔任主帥率趙軍抵抗秦國入侵。郭開又在趙王面前詆譭李牧。趙王一怒之下罷免李牧。李牧拒絕交出兵權,慘遭趙王派去的使者殺害。李牧死後,秦軍大敗趙軍,攻下趙國都城邯鄲,俘虜了趙王。趙國滅亡。

    六、 作為秦軍統帥的秦始皇為消滅六國也做出了卓越貢獻。(1)秦始皇命令南韓人鄭國修建鄭國渠灌溉土地。鄭國渠修建完成以後,解決了秦國關中地區的水患問題,使秦國的關中地區變成了土地肥沃的富饒之地和秦國的大糧倉。秦國關中地區從此為秦軍征戰四方提供了充足的糧食。(2)秦始皇慧眼識珠,重用王翦、蒙恬、李信等優秀將領,將韓趙魏等六國逐個消滅。

    通上以上這些,可以看出秦朝軍隊能在短短十年就掃蕩了六國,統一全國,不光是秦始皇帶領的團隊的功勞,更是秦國無數人嘔心瀝血長期努力經營的結果。

  • 8 # 十點說史

    晚間十點,為你解答。

    秦朝能在短短十年間統一中國,離不開秦各代國君大都能依據當時國力狀況和外部形勢確定不同的策略,事實證明,這些策略無一不切實可行且成效顯著,它們大大地加速了秦統一全國的程序。所以秦王朝的統一併非是偶然的,而是一場預謀已久的戰略。

    秦國發展時期

    秦建國伊始,國小勢弱,加之處於戎人的包圍之中,從襄公到成公百年間,幾乎和東方諸侯沒有來往,到了穆公的時候,招賢納士,東突西進,國勢徒振,並有了一些和東方諸侯的外交活動,但嗣後的康、恆、景、哀、惠、悼、厲、躁諸時期內亂頻發,所以進入戰國後的秦國,落後閉塞,諸侯鄙視。

    直到秦獻公時期開始變法,“元年,止從死。二年,城櫟陽”是獻公時期的變法措施。由於文獻不足,我們無法得知更多的情況,但變法的效果卻是明顯的。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獻公時期的勝利激發了這位年輕的君主向東方擴張的信心。他向各國求賢,意欲振興國力,與諸侯爭長。商鞅聞訊來到秦國,被任命為“大良造”,主持變法。商鞅變法,內務耕嫁,外勸戰死之賞罰,不僅使秦國擁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秦國培養了一支強悍的軍隊。

    秦王政時期,時機的到來

    而後到了公元前237年,秦王政用李斯和尉繚策劃滅六國的行動。秦“陰遣謀士貴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秦人在拉攏分化上做了不少的工作,趙國的郭開,齊國的後勝等都是這一時期秦國用金錢培養出來的奸客,二人在秦國滅趙齊過程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在厚羊間諜製造內應的同時,秦國加緊武力兼併。

    公元前230年,派內史騰攻韓,虜韓王安,韓亡。前228年,王翦率軍攻趙,虜趙王遷,趙亡。前225年,王賁攻魏,決水灌大梁,魏王降,魏亡。前223年,王翦、蒙武率軍攻楚,俘楚王負芻,楚亡。前222年,王賁攻燕,俘燕王喜,燕亡。前221年,王賁攻齊,田王建降,齊亡。

    至此,六國被逐一消滅,秦最終實現了統一天下的願望。

  • 9 # 歷史評說

    秦國在進入戰國之初,其實並不強大,秦人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沒有文化底蘊,這是山東六國對秦國的共識。

    為什麼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天下呢?

    我認為首先在於軍功爵制度

    秦國之所以能夠由七國之末一躍成為超強戰國,最大的功勞在於商鞅。商鞅變法改變了整個歷史走向,他是在那個時代最徹底的變法者。首先,商鞅推行的軍功爵制度,使得普通百姓有了上升的階梯,只要透過勤於耕作,或者勇於征戰,就能夠獲得相應的爵位。

    相對於農事勞動,靠天吃飯這種事情,打仗砍人頭,這種方法似乎能夠更快地積累軍功,獲得更高的爵位。所以使得秦軍兇悍無比,作戰時不顧犧牲,勇往無前。

    同時,他又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爵位,貴族要想獲得更高的爵位,擁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權威,必須透過打仗,立下戰功,方才能夠實現。這也使得原本躺在祖先功勞上吃喝的貴族們,不得不透過自己的努力打拼,去獲得爵位,這在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秦軍的戰鬥力。

    第二,秦王招賢納士,求賢若渴

    很奇怪,秦國的人才往往都是從其他國家引進的,比如商鞅就是衛華人,呂不韋也是衛華人,李斯是楚華人,范雎也不是秦國本土人士。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使得各種人才對秦國趨之若鶩,他們也將自己平生所學傾囊而出,報答秦王的知遇之恩。

    在政治上,在外交上,在軍事上,為秦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著名的秦國武將世家,誕生了打的匈奴不要不要的蒙恬的蒙氏家族就是齊華人,靠著這些歸化的秦華人,整個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最終成為了天下的霸主。

    第三,山東六國已被極度削弱

    其實秦國在最終的統一戰爭之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隨著秦國司馬錯攻滅了巴蜀兩國,佔據了整個成都平原,形成了對楚國的大包圍。經過不斷地打擊,楚國這個最大戰國已經被嚴重的削弱。

    而在長平之戰後,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0幾萬精銳,原本在對抗中不落下風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雖然在後期靠著李牧的最後一代趙國名將,仍然取得過對秦軍的軍事勝利,但是國力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40幾萬人的損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恢復過來的,所以當時僅次於秦國的最強戰國趙國已經不在自己的巔峰。

    最後一點就是秦國的外交策略的成功

    雖然看上去最後秦國花了十年就統一了中國,其實秦國的準備工作做得很細緻。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了,尤其是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政策,集中火力打三晉。而對東方的齊國交好,麻痺齊國,使得齊國放鬆了對秦國的警惕,這也使得秦國最終不費吹灰之力就統一了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介紹白酒的比較好的書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