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我認為,公元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標誌著大明的滅亡。

    永曆帝公元1646年即位,在位16年,幾乎與崇禎相等。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崇禎的死並不表示大明完全亡了,大明仍有半壁江山,大明在南京仍有一套完整的政權。

    只是,南明繼承了明末的黨爭,最終並未支撐起半壁江山,雖有李定國的“兩撅名王”和鄭成功的割據東南,但最終仍然功敗垂成。

    公元1662年,永曆帝被殺,李定國和鄭成功病逝,大明亡。

  • 2 # 曹老師xixi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明朝到底應該哪一年滅亡才對呢?一般史學界均認為是北京城破崇禎殉國的1644年為準。但是南明政權一直到1683鄭克塽降清,朱術桂自殺才徹底滅亡,那為什麼史學界依然一致認為明朝滅亡是1644年呢?就不講鄭氏扶持的小政權,從弘光到永曆還有18年呢?難道這18年不是正統明朝政權的延續嗎?難道這18年中的南明皇帝不是朱家血脈嗎?如果不是,為什麼同樣情況的宋朝(北宋)滅亡後,南宋依然算是大宋的歷史呢?

    這裡就要講為什麼呢?其實只要不鑽牛腳尖,就很好理解,因為中國從古到今史學家都只認同一個“正統性”,也就是“一箇中國”原則。先以宋朝開始講,只有把這段歷史講完,才好講明朝的歷史。當時宋朝雖然被遼金蒙古輪流虐,宋朝皇帝又向北方少數民族稱臣,但宋朝有中華正統之國之稱,自唐朝滅亡後,經歷五代十國,宋朝繼承了後周政權,統一全國,可以講是名正言順,並且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也不和你爭這個“中國”名號,爭也爭不了,雖然少數民族政權鼎盛時期幾乎佔領了中原全境,南宋偏安一隅,但不把宋朝消滅都不算是中華正統,所以蒙古滅了南宋後,建立了元朝,才敢稱為自己大元為中華正統,隨後朱元璋又消滅了元朝,祭拜忽必烈,這個時候開始中華正統就到了明朝,雖然蒙古高原還存在所謂的元朝小朝廷,但是史學界已經認定明朝建立,就代表取代元朝,元代就算滅亡了。

    而明朝同理,女真努爾哈赤起兵時,就自稱是明朝子民,迫於壓迫起兵反明,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首先要講清楚自己是中國之人,對日後取代明朝有了理論依據,不至於回頭人家講他就算佔領了中原,也如同當年遼金一樣,不具有合法地位。崇禎殉國後,清朝繼任者皇太極居然稱要為大明報仇,討伐李自成,不得不講清朝統治者在要做中國之主是做好了輿論準備的,然後正式在北京宣告天下大清為唯一合法政權,並且祭拜朱元璋,繼承大明遺志。這一下就否定掉了李自成的大西和南明殘餘勢力。一國沒有二君,加上明朝中央已丟,社會這時已經普遍認為清朝為中國唯一合法政權,南明朝廷無論怎麼搞,就變成了偽政權,就算南明官民不認同,但也無可奈何。同樣道理,還有新中國,新中國在1949年建立,但當時並未統一全國,並且南京蔣家王朝逃亡臺灣,中國民國(偽)還在臺灣並沒有滅亡,那為什麼全世界的史學界都明確認同中華民國已經在1949年滅亡了呢?除了臺灣目前的偽政權,估計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認為臺灣是國家吧?一樣的道理。

    但我個人認為,1644年可以講是明朝滅亡,但不能講明朝歷史結束,南明的18年依然佔有半壁江山,只是不具有了合法地位。至於鄭氏扶持的小政權還是算了吧,姓鄭姓朱都說不準呢。

  • 3 # 愛看愛思考

    現在獲得了,國際間主要的大國外交認可,就標誌著一個新興國家的主權獲得國際認可。但是在古代並沒有這樣的國際體系,那麼?靠什麼開確定一個國家被滅亡了呢?基本上都是看君王的生死或者是否掌握著治理國家權力。南明政權蛤蟆天子還有一部分權力,至於說永曆和在臺灣鄭家所擁立的那位?根本就沒有治理國家都權力。這樣的皇帝通常被叫做,傀儡皇帝。也就是塊招牌而已,所屬的政權自然而然也就不是合法的。所以並不能被算做朝代的延續,如滿清滅亡了以後,後來的滿洲國的康德皇帝,就是日本的提線木偶而已。

  • 4 # 繪飛丶的魚

    大勢不會因為一個人而變,明末時期,內有災害連連,要有暴動起義,外有滿清虎視耽耽,皇帝賣力,還不是依然被滿清入關,若當初國內穩定,那滿清還會入關麼?臺灣的鄭克爽,已經是心有力不足,滿清已統一,根本抵不過滿清強悍的國力!

  • 5 # 倪說歷史

    就像清朝的滅亡,是從1911年10月10號的辛亥革命算起,還是從1912年1月的隆裕太后釋出清帝退位詔書,以及偽滿洲國的溥儀被蘇聯捉住算起,其實是有些爭議的。明朝的滅亡也是這樣。

    明朝的歷史,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看,一般是以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於煤山為標誌。另一種較為普通的看法,則是以南明王朝的漸次滅亡,也就是弘光政權、魯王政權、隆武政權、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的滅亡為標誌,即1661年吳三桂入軍緬甸,活捉永曆帝,次年將其在昆明處死為標誌。也有人從農民起義軍的立場出發,以張獻忠的餘部,夔東十三家堅持抗清鬥爭31年,直至被消滅為標誌。另外一種,則是因為鄭成功堅持明朝正朔,以臺灣為抗清基地,直至1683年施琅攻佔臺灣,鄭克塽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為標誌。

    應該說,以上幾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各有各的問題。如果是專門寫一部單行門的《明史》,完全可以按鄭克塽降清來結尾。但如果是寫《清史》,或者是在中國古代史框架下寫《明史》,則一定會以崇禎皇帝上吊作為明朝滅亡的標誌。

    個人情感可以理解,但客觀地說,偏居臺灣一隅,而且反清舉措全無,又豈能代表明朝?

  • 6 # 覃仕勇說史

    答:把崇禎十七年定為明朝終結年,是清朝統治者作出的重要決策,目的無非有這幾個:1、把李自成定位為滅亡明朝的人,可以轉移明朝軍民對自己的注意力,把仇恨撒在李自成身上;2、自己是藉著吳三桂請兵打李自成的機會入關的,和李自成開戰,可以打出“替明覆仇”的旗號,籠絡明朝軍民的好感和支援;3、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讓天下知道,明朝滅亡已經成為事實,不要白費力氣了,趕快重新站隊,在滅明弒君的李自成和“替明覆仇”的大清國中選一個。

    清朝統治者這麼定,也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即大明王朝都城陷、宗廟隳、帝王死。

    但是,歷史上遭遇到都城陷、宗廟隳、帝王死,而並未被視為王朝終結的先例是有很多的。

    比如,在中國歷史上,唐朝的首都就曾曾先後七次被攻陷過,但前六次,大唐王朝都挺了過去,延續下了國祚。

    至於帝王被殺,則元憲宗蒙哥在南下強攻釣魚城時被南宋的石炮當場擊斃,可是誰也不會因此認為蒙古帝國已被南宋消滅。

    當然,最典型的例子還是西晉的“永嘉奇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大軍殲滅十萬晉軍,攻下京師洛陽,俘獲晉懷帝司馬熾,盡屠西晉諸王公及士民三萬餘人。

    但誰也沒有認為西晉滅亡於這一年。因為,晉臣又在長安擁立了晉惠帝的侄子司馬鄴為帝。

    西晉王朝的結束,是以司馬鄴於建興四年(公元316年)的出降為標誌的。

    而且,西晉王朝雖然結束,大家也不認為司馬氏的晉政權已經結束,因為琅邪王司馬睿又在江東建立了東晉王朝。

    所以,把大明王朝的死亡時間定在了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是不準確的。

    以都城論,明廷實行的是兩京制,設定有兩個都城,兩套行政班子,北京城雖然被攻破,但南京城還在,南京城內的行政班子還在正常運轉。

    而且,長江以南的土地,更是牢牢掌握在明廷官員手中。

    以君王死亡論,崇禎雖死,明臣在南京又立了弘光帝,後來還有隆武帝、永曆帝。

    對比一下南宋的覆亡。

    《宋史》的結論是:“張世傑死遂宋亡”。

    張世傑可不是宋朝的皇帝,而是宋朝的一個大臣。

    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浮國於海上的南宋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不敵,丞相陸秀夫揹負八歲的幼帝昺跳海而死。

    奉命死守帝都厓山的張世傑大哭道:“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不久,也壯烈殉國。

    歷史上就將“南宋滅亡”定於“張世傑殉國”之後,即1279年。

    朝鮮學者成海應因此《正統論》中稱:“皇明雖殘破,然弘光皇帝在南都,則正統在南都;隆武皇帝在福州,則正統在福州;永曆皇帝在桂林、在緬甸,則正統在桂林、在緬甸者,天下之正義也。永曆皇帝崩,正統於是乎絕矣!”

    也就是說,“永曆皇帝崩”,才算作是大明王朝真正滅亡。

    當然,史學家也有爭論。

    有人把康熙三年(1664)夔東抗清基地的覆滅作為明朝的結束。

    也有人把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投降算作明朝的真正滅亡。

    但這兩種看法並不屬主流。

    儘管這兩種劃分法與南宋張世傑所面臨的情況有相似之處,即皇帝和朝廷早已不存在,但主要的是這兩個集團是否還有著“一君已亡,再立一君”的要求。

    以鄭氏家族為例,雖然他們表面上始終奉行明朝永曆正朔,但實際上已形成了鄭氏小王朝。

    並且,鄭經是參與了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1673—1681)的三藩之變的。如果按這種劃分,就必須會把三藩之變納入明史範疇,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動畫業是否已經達到了頂峰?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