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寰球視野新觀
-
2 # warhorse99
有至少以下四個方面原因:
1.戰略思想有問題
2.作戰理論有缺陷
3.情報工作有盲區
4.戰爭準備不充分
戰略思想方面
中國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地利人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俾斯麥也窮其一生聯合俄國避免兩線作戰。
作為一戰的棄兒,蘇德本無不可調和的衝突,甚至算是變相的同盟。德國總參謀部在不列顛之戰焦頭爛額海獅計劃遙遙無期之際,屈從希特勒旨意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實在是對國家對人民不負責任的作死——試想,才將一個稱霸兩百餘年的老大日不落帝國攆出歐洲大陸,還能指望它委屈求全簽定城下之盟麼?與英國的戰鬥不僅僅是與英倫三島的作戰,而是與它龐大殖民體系和前殖民地(美國)的戰鬥,是即便佔領了英倫三島也無法停止的戰鬥,是要持續十數年甚至一代人才能結束的戰鬥(如布林戰爭)。但德國總參謀部和希特勒下士只看到了法蘭西戰役的輝煌,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序幕。很快,不列顛之戰英國人就明確無誤的告訴德國人:除死方休。
稍微正常一點的思維,如三次布匿戰爭,羅馬幾乎是窮三代人之力,八十多年時間(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才將昔日地中海霸主迦太基一次次瓦解最後贏得戰爭,卻從未想過畢其功於一役,一勞永逸的解決掉從前的老大霸主。德國既然捅了了老大帝國的痛處,打人還打了臉,讓英國在全世介面前都抬不起頭,就應該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它,羞辱它,壓迫它,踐踏它,讓它把失敗作為一種習慣,逐漸熟悉並接受,最後承認自己的失敗,一定不能讓自認為天選之子的英國人緩過勁,否則,大英帝國的面子是一定要找回來的,那時候德國人只配進墳墓。
如果維持哪怕只有不列顛之戰一半的空中打擊力度,以及持續不斷的潛艇/水雷封鎖,英國本土陷落不是不可能的事,如同美國對日本的封鎖一樣——從太平洋戰爭角度——納粹德國對英國實在太仁慈了,抑或德國人根本在過家家玩打仗遊戲,不懂戰爭的殘酷?
而僅幾十公里的英吉利海峽都成了納粹軍隊無法突破的天塹,卻沒給納粹德國敲響警鐘:你們的海空力量是如此羸弱,連數十公里的海峽都無法控制,東方几百上千公里的沼澤泥濘路就容易突破麼?一千餘架的島國空軍都無法戰勝,數千架配置於廣袤大地的大陸空軍就可以靠一兩次突擊搞定麼?所謂戰無不勝的閃電戰卻受制於區區一個海峽,對於上千公里的俄羅斯草原,又何足懼哉?
在西方一個具有世界霸主地位的強敵沒有解決的前提下又妄圖消滅東方另一個具有世界性強國潛力的大國,實為戰略思維紊亂。
作戰理論的瑕疵
德國的閃電戰理論從根本上就是個小國寡民,劍走偏鋒,投機取巧的戰爭理論,妄圖透過精確打擊只摧毀敵方軍隊而最大限度的保留敵方工業設施,做到就食於敵,以戰養戰——世上哪有這麼多好事?
在這個理論指導下發展出來的戰術空軍,裝甲突擊力量,對比同期英法蘇美均無技術優勢:在爭奪制空權的不列顛之戰,短腿的BF-109壓制不了噴火;在陸戰為主的蘇德戰場,MK-I/Il/Ⅲ/lV幹不過T-34;以俯衝轟炸為主的斯圖卡,也就只能欺負一下毫無防空能力的野戰部隊,而不列顛之戰中慘被颶風屠殺的德軍飛行員心驚膽戰,根本無法對嚴密設防的機場港口兵營倉庫實施有效打擊——這時候如果有B-17之類的戰略轟炸機實施水平轟炸該有多好,如同太平洋戰爭美國對付日本那樣,或者美英對德的千機大轟炸——可惜德國人死腦筋,無論戰爭前期還是中期,就是不發展戰略空軍和戰略轟炸機——似乎前期太順覺得沒必要,中期覺得咬牙堅持一下就好,後期才發現來不及了吧……
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對於困守一隅的英國人,戰術轟炸機都不好用,而對於有世界上最大陸地縱深的蘇聯,那幾架戰術轟炸機不更顯得杯水車薪麼?德國的戰術轟炸機無法對烏拉爾地區軍工廠實施有效轟炸,最後在軍工產能上敗下陣來,被蘇軍的鋼鐵洪流吞沒。
而坦克方面,德國陸軍在法蘭西戰役中已經嘗過技不如人的苦頭,無論英法,其坦克質量均不弱於甚至遠強於德軍主戰裝備,這也是造成德軍止步於敦刻爾克的一大原因。而同期蘇聯的T-34,KV-1/2,更是可以把德軍坦克按在地上摩擦。
總體而言,德軍的戰術指導思想主要是戰役級別空地協同下的運動戰,殲滅戰,而缺乏攻堅戰,陣地戰,持久戰,總體戰的理論準備和實戰鍛鍊——馬奇諾防線?德國人壓根就沒想硬啃過。
很顯然,在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前,德國人根本沒有好好總結法蘭西戰役和不列顛之戰的經驗教訓,惡補自己的短板,反思自己的作戰理論和技術裝備是否有顛覆性的問題,反而迫不及待的從一個泥潭跳入另一個更深的泥潭。
情報工作的盲區
蘇聯的大清洗運動顯然是寧可錯殺一千,而且它嚴格的保密制度,不可避免造成了德國間諜情報工作的無能為力,無論從交通道路,還是戰備工作,裝備規模,武器質量,工業佈局,組織結構,黨政群關係,等等,對於德國決策機構均是可能也許大概似乎應該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希特勒也向古德里安承認嚴重低估了蘇聯坦克數量,其實何止是坦克,還有飛機,大炮,機槍,車輛等裝備,乃至步兵師,裝甲軍,以及俄羅斯民族對威權體制根深蒂固的服從和擁護。
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況下發動戰爭,似乎與德國人的嚴謹背道而馳。
戰爭準備不充分
對於剛剛失敗的不列顛空戰,德國人無暇反思,又幫領袖入侵南歐打了克里特島空降戰,然後去橫跨地中海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條件下在北非作戰。
有全域性觀的戰略家,會在一場戰役開始前就考慮如何結束,以及就此產生的後果。但對於接踵而至的巴巴羅薩計劃,德國總參謀部似乎沒有壓根就沒把地中海作戰當回事兒,不僅沒有認真考慮如何結束地中海作戰,也沒有推演英蘇結盟的後果,或者對只有下士軍銜的元首隻報喜不報憂,或者想著走一路看一步,準備工作自然漏洞百出:
納粹德國大概因閃電戰太順了對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論不屑一顧,因而對俄國人絞盡腦汁防止供應中斷和運輸堵塞的研究就熟視無睹了;而情報工作的不足,讓德國人有些料敵從嚴料己從寬了。比如,德軍有近1/3後勤運輸靠騾馬保障,機械化水平根本無法保障幾百萬納粹軍隊在一千多公里戰線一千多公里縱深的基本需求,導致缺乏重炮,彈藥,野戰機場,轟炸機,以及相應的物資保障,對防衛森嚴的大城市攻擊乏術,像斯大林格勒那種小城不得不用士兵的屍體去耗,而列寧格勒這種大城乾脆就只圍不攻了;
還導致冬裝無法按時送到前線,兵敗莫斯科城下——而即便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齊裝滿員提前兩個月打到莫斯科,在俄國人全民皆兵的嚴陣以待下,不外乎是場大一點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而已。
除了後勤保障,對佔領區的政策指導也沒有仔細準備,完全沒有分化瓦解團結利用的思想體系,讓敵人的敵人還是敵人,導致無論烏克蘭還是立陶宛,無論白軍家屬還是民族主義者,都成了納粹德國的敵人。
總之,對於德國,從佔領蘇聯獲得的物資,即便是最好的時期,其所付出的佔領成本也遠超透過貿易所付出的成本,就這個角度上來說,蘇德戰爭就沒有必要,而巴巴羅薩計劃至少在《蘇德友好條約》失效前也沒有必要開始。
回覆列表
二戰之前,德國為了征服蘇聯,做了全方面的準備,“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總結起來一共三點:第一,德國實力弱於蘇聯。第二,閃電戰計劃執行不徹底。第三,德國錯誤的民族政策。
第一點,整體國力。二戰之前,德國和蘇聯都經過了高速發展,經濟實力持續升高,二戰前夜,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世界第一,蘇聯位居世界第二,德國第三,二戰期間,德國最高年產戰機3.9萬架,蘇聯4萬架,德國最高年產坦克1.8萬輛,蘇聯2.9萬輛,其他方面的武器裝備數量遠遠少於蘇聯。
蘇聯的背後有英美,兩個國家在蘇聯危難時能夠伸出援手,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石油,糧食等物資,而德國只能依靠自己。
二戰期間,德國人口數量大約有8千多萬,而蘇聯有1.6億人,這就是為什麼蘇聯可以用人海戰術,但是德國不行,蘇聯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足以慢慢將德國拖垮。
第二,閃電戰計劃執行不徹底。德國勝利的關鍵在於閃電戰,速戰速決。然而德軍的計劃有兩次被耽誤了。一次是義大利入侵希臘,但是久攻不下,自身傷亡慘重,只好向德國求援,為了戰勝希臘,德國耗費了幾個月的時間。
第二次,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攻到斯摩稜斯克,莫斯科已經無險可守,但是南方集團軍群在基輔受阻,於是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停止進攻,反而回頭支援南方集團軍群。
兩次延誤戰機,使得德軍逼近莫斯科城下時已經到了冬天,嚴寒中的德軍戰力無法發揮,導致了最終的兵敗。
第三,錯誤的民族政策。蘇聯的成員國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尤其是烏克蘭,烏克蘭被認為是“歐洲的糧倉”,但是蘇聯從烏克蘭強制徵收糧食,導致300多萬烏克蘭人餓死,德軍打進烏克蘭的時候,烏克蘭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然而烏克蘭人迎來的不是新生活,而是大屠殺,烏克蘭人迫不得已,只好再次選擇了蘇聯,堅決抗擊德國。
正是以上幾點因素導致德軍的最終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