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素描

    七萬冤魂,天地也墓。可嘆七萬赤焰軍,本是滿腔保家衛國的赤子之心,卻被謝玉夏江聯合的誣陷,不僅死的冤枉,死後還揹負著叛逆的汙名。而如此多的性命,樑帝當初卻僅憑著一封偽造的聶峰的書信,謝玉和夏江的聯合欺騙,根本沒有認真核實,甚至沒有和當事人對質,就草草的定下了這樁逆案,讓人忍不住懷疑,他是真的信了祈王和林燮謀反嗎?祈王,是樑帝的長子,按照電視劇裡零星的描寫。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斷,至少在祈王成長的過程裡,樑帝對這個孩子還是比較疼愛的。如果沒有一直以來的縱容,祈王不會敢無所顧忌的在樑帝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駁斥樑帝的觀點,因為在祈王心中,他是覺得他父皇不會因為他的這些直言不諱而生氣的,所以林殊後來也會說祈王死前說: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樑帝錯看了自己的兒子,祈王也錯看了自己的父親。再來說林燮。他和樑帝本來是好友,在樑帝沒登基前,是他多次保護了樑帝,並且最終將他扶上了皇位;樑帝登基以後,也是林燮助他平定戰亂,穩定朝局,兩人甚至互娶了對方的妹妹,親上加親。他們既是君臣,也是朋友,也是親人。最終走到那一步,和他們各自對對方的定位不同。在祈王心中,樑帝雖然是天子,更是自己的父親;在林燮心中,樑帝雖然是天子,更是自己的至交好友,所以祈王敢直面陳述樑帝的不對,說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林燮敢閒置樑帝派來的人,重用祈王的人,並且說出將在外有所不受的話。然而在樑帝心中,卻不是這樣看待的,或許他曾經這樣看待過。但是做皇帝久了,也就越來越無法容忍別人對自己的不恭。相比於父親和朋友的角色,他更想祈王和林燮將他當成高高在上的君主。正是彼此之間這樣的角色落差,讓祈王和林燮毫無所知的堅持己見,逐漸發展出了讓樑帝膽戰心驚的實力。在他們心裡,樑帝一如往昔,而在樑帝心裡,已經將他們看成了皇位的威脅者,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夏江何等的老謀深算,他在樑帝身邊多年,又心思敏捷,他敏銳的發覺了樑帝心中的忌憚。加上祈王對懸鏡司的威脅,讓他誣陷赤焰軍這件事,變得天時地利人和,於是他聯合謝玉誣陷了赤焰軍個祈王。而樑帝呢,或許在最開始的憤怒裡,他確實是相信了祈王和赤焰軍謀反,畢竟這是他心裡一直以來的隱患,他憤怒至極,所以也處置的極為狠辣。但是通過劇中的各種表現,我們都可以看出,樑帝他並不糊塗,他也很會洞察人心。當理智逐漸壓過憤怒,他未嘗沒有懷疑,如果他願意去深究,他未嘗不會找出真相,但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為了自己的聲名,她是有意識的掐斷了自己所有關於此案疑點的地方,讓自己堅決的相信:祈王和赤焰軍謀反。最終,樑帝對林殊說: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矇騙。林燮輔佐朕十年,你母親晉陽,更是朕的親妹妹啊。朕抱過你,帶你騎過馬,放過風箏,這些,你還記得嗎?樑帝心中未嘗沒有情,只是一直沒有敵得過他心中的巍巍皇權,之前他一直冷硬著心腸,不讓自己去探究真相,然而當他跪下的那一刻,我相信,他的心中,確實是閃現過了昔日的片段,在他心裡被埋葬十多年的情感,那一刻戰勝了他心中的皇權。

  • 2 # 立志成蟲

    “天子受蒙”這是帝制時代帝王常搞的把戲套路,意思是朕被奸佞小人矇蔽了騙了以致犯下錯誤,朕是沒錯的。奸佞能禍國殃民殘害忠良哪兒來的權力?還不是皇帝支援的!《琅琊榜》裡的樑帝也不例外的搞了這個套路。赤焰冤案其實不能全怪樑帝無情,縱然祁王和林燮是忠於樑帝並無謀反之心,可是他們的實力和聲望已經到了想變天篡位樑帝無法控制的程度,樑帝只能別無選擇的痛下殺手了,夏江和謝玉的誣告正符合樑帝的心意,而且這兩人是合格的打手跟劊子手。樑帝本人並不是皇位繼承人,也是在腥風血雨裡奪的皇位,他的兄弟只剩一個不問天下事忙著享受搞藝術的紀王爺。被篡位被趕下皇位的皇帝皇太子和他們的兒子能得善終的又多少人?絕大部分被趕盡殺絕了!皇帝是高危職業,只能冷酷無情。樑帝對祁王和林燮畢竟是心懷愧疚的,時常做噩夢,背地裡讓靜妃為受牽連而自殺的宸妃林樂瑤設靈位祭拜。祁王和赤焰冤案昭雪,對樑帝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 3 # 白水90944696

    對於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帝王來說,他不願意破壞自己內心的秩序感,所以他努力的想要將所有的責任推給別人。

    梅嶺慘案為什麼會發生,有謝玉的野心,想要娶公主,往上爬,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下;也有夏江的陰謀,因為想要保住自己現有的權勢地位,不惜讓無辜的人流血犧牲,但是這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源於一個人:樑帝。

    如果樑帝不是忌憚自己的兒子,如果他可以信任自己的親人朋友,如果他不是想要維持自己對整個帝國的控制,那麼無論是夏江,還是謝玉都沒有機會下手。具體可以參見琅琊榜之風起長林。

    同樣是大權在握的長林王,蕭庭生的一生可謂暢快,他只需要精忠報國,壓根不用考慮朝堂的風雨,兩任帝王都給了他足夠的信任。

    所以,儘管所謂證據是那麼的敷衍,所謂罪行是那麼的難以服眾,但是樑帝仍然以雷霆之勢對於林家、對於祈王豪不留情,因為這正是他心中的渴望,當別人把刀遞出去的時候,他就能毫不猶豫的揮出去。

    面對林殊的質問,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內心的隱私,他只能狡辯自己是被矇蔽的,以此來洗脫自己內心的罪疚感,然後自我欺騙是不現實,終有人會揭開你的遮羞布,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 4 # 杜小樣2

    記得樑王給靜妃說讓她給宸妃悄悄的立一個牌位,在那會的時候其實樑王已經有悔過之心了,可是樑王是天子,高高在上了那麼多年,怎麼可能輕易的認錯

    在後來的壽宴上太子他們逼皇上認錯,期間梅長蘇細數了林帥這麼多年對樑王的忠心

    樑王自知翻案是勢在必行的,也算是乘機給自己臺階下給自己求一個心安的藉口

  • 5 # 昕加評劇

    劇情都已經到最後了,樑帝為什麼要讓梅長蘇相信他是受小人矇騙的呢?

    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一、他確實是受小人陷害

    赤焰一案發生在12年前,當時的林燮擁兵自重,連皇帝想安插人手進去都進不了,而只重用祁王的人,他與樑帝的矛盾與衝突也越來越多,他與樑帝當年的情分在歲月與權力的交織下也已經消耗殆盡了。

    再來看看當時的祁王,德才兼備,賢德之名遠揚,深得朝中重臣的歡心,連很多大臣們的奏本都言必稱祁王之意,這威脅到他的權威,樑帝豈能容忍,更有甚者,有時候祁王會在朝堂之上頂撞樑帝,既沒有對父親的尊重,也沒有做到臣子的本分,樑帝豈容姑息,正因於此,他們之間的嫌棄也越來越大,父子相疑也越來越嚴重

    在當時的這樣子的環境之下,當夏江和謝玉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拿出了他們謀反的證據時,樑帝想都沒想就相信了,這才有了冤案的發生

    二、樑帝想維護他最後的尊嚴

    重審赤焰一案,樑帝已經到了垂暮之年,今日本是他的壽辰,卻因為自己的妹妹蒞陽長公主首告重審赤焰一案而揭了他的傷疤,之後是朝中眾臣一同附議,就連自己平日裡最信任的弟弟紀王也站出來附議,這叫他如何接受得了,他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當年所犯下的錯

    謝玉的手書他不想聽,他也不敢聽,他寧願相信當年的那一切是真的,也不願意接受自己良心上的譴責。舊人入夢的折磨已令他失去了勇於面對自己當年所犯下錯誤的勇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是他所犯的錯誤代價實在太大了,他承受不了,這也是他為了維護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所找的藉口

    三、他想取得林殊的原諒

    赤焰一案已經令樑帝眾叛親離,即使是太子和譽王,也只剩下君臣之禮,而沒有了父子之情,重審赤焰一案,他既不想讓林殊重回朝堂,受到天下人時時刻刻的指責,可他又想找回自己曾經的那一份親情

    林燮輔佐他十年,而林殊的母親晉陽更是他的親妹妹,他最後對林殊說“朕抱過你,帶你騎過馬,陪著你,放過風箏”,如果沒有赤焰一案,他還是那個疼愛林殊的舅舅,他渴望親情的迴歸,渴望獲得林殊的原諒,讓自己的晚年過的心安一點

  • 6 # 無心浪味仙

    《琅琊榜》53集中,林殊終於到了最後一步,準備那麼多年,就是為了逼得樑帝重審赤焰一案。

    樑帝最無奈的一句話,應該是為何非不等到景琰登基,下旨重審,而是要他在位時重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哪怕是一國之君,也會因為一些這樣那樣的緣故,尤其是可能對他的江山產生威脅的理由,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

    不過,多看幾遍之後,對於整個劇情有了不同的理解,也就能理解樑帝的做法了。

    當然,林殊也當知功高震主。既是如此,那麼在最後的時候,樑帝為何要說自己被小人矇騙呢?

    堂堂一國之君,跪在地上,讓林殊相信他,樑帝又是為何這麼做呢?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是推卸責任

    樑帝當初定奪赤焰一案的時候,十分快速,也很決絕,並且在定案以後,不許人翻案,不許人提起。

    可見,在樑帝心中,這個案子也不是那麼脈絡清晰,證據確鑿的。

    但是當時的他,擔心自己的國家。所以在收到謝玉和夏江的證據後,聽從他們的說辭,從而判定了林家是叛臣,也讓自己的兒子、妻子死了。

    看似樑帝不相信人,但這個案子本身也有說不清的點。殺了赤焰軍的人,是謝玉和夏江串謀的結果。

    告密的來往書信是模仿了筆跡,而對於樑帝來說,是內心的懷疑,導致了他如此決絕的處理!

    他是王,如何容得下其他人不聽話?因此,在樑帝內心裡,覺得這個事情主要是因為謝玉和夏江的串謀,而不是自己的緣故。

    其實,這也是樑帝在推卸責任吧!非他的錯,是謝玉和夏江告狀的,是他們偽造書信的,也是他們殺了赤焰軍!

    景琰耿直,林殊可以這樣翻案,也可以這樣奪得樑國

    樑帝再錯了,或者在劇中是眾人口中不計情義的人,他也是皇帝。首要考慮的是這個國家的安危。

    我們一起回想一下林殊翻案的過程,幾乎是獲得了政治實權和軍事實權的支援。靖王回京以後交的朋友,都是林殊推薦的。

    在江湖上,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能夠召集很多江湖力量。

    如此厲害之人,樑帝不得不防。樑帝與靖王之間,再有嫌隙,那也是父子,也是要繼承江山的。所以,樑帝從靖王以後治理國家來說,從樑國的安全來說,樑帝都需要讓林殊知道,自己並不是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也不是故意為之。

    否則,萬一林殊過不去,舉兵反了呢?或者讓景琰都聽他的話呢!

    為了自己的面子,下個臺階而已

    樑帝最後那一幕,看著也挺心酸的。一個國王,在生日的時候被逼無奈,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在他身邊。

    頭髮已經半百,CROWN已經不在,整個花白的頭髮也已經散亂,調不動一兵一卒,全憑人家擺佈。

    最後與林殊談話的時候,樑帝讓林殊相信自己是被小人矇騙,可以說有面子的成分,也是給自己找個藉口,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林殊是他的是侄兒,也是君臣的關係,再處理錯誤,也不至於要給林殊道歉認錯的道理。

    所以,於公於私,樑帝也要對讓林殊相信他,自己是受小人矇騙。

    這是藉口,也是減輕他自己的錯誤,更是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帝王又如何?也有他的無奈。你說呢?

  • 7 # 我和胖子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整部《琅琊榜》劇中人和劇外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大結局為赤焰翻案這件事了,梅長蘇12年苦心籌謀,許許多多人的努力與犧牲,都是為了這一刻。這一集劇情也實屬讓人感慨淚目。就在梅長蘇答應樑帝從此離開京城走出大殿時,樑帝跪在地上,哭喊對離開的梅長蘇說:“你要相信,朕也是受小人矇騙的”。

    都最後了,樑帝為何還要求林殊相信他是受小人矇騙的?我到底該怎麼樣理解他的這句話和這個舉動?其實這時候的樑帝的內心是被各種情緒突然不斷衝擊著的,以及這種環境下人的本性自發做出的舉動,原因也算是各不相同。

    他無法正視自己親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

    作為一個普通人,每一個人都是不能夠面對自己因為疑心,害死自己的親友以及兒子的,更何況一個遲暮之年的皇帝,還是在那樣的場合下爆發。

    皇帝的壽辰,自然是天下各種有名有望之人,以及樑帝認識的大多數人。而偏偏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裡,樑帝的親妹妹蒞陽長公主首個並且親自提出要求重審赤焰一案,之後吏部尚書以及諸多大臣一同站出要求附議。

    不僅僅如此,就連樑帝素來受寵的皇弟紀王爺也一同站出,而最後手握大權的皇太子靖王也說出了附議。這些人要麼是樑帝的至親要麼是朝中重臣,還是在這樣一個場合。

    假如承認了是他一意孤行要誅殺赤焰一案眾人,他如何在以後的日子中面對所有人。又如何面對死去的冤魂呢。他面對不了,也沒有幾人能坦蕩地面對。

    他渴望親情與原諒讓內心的到贖罪

    樑帝在他做出那件事時便已是孤家寡人,眾叛親離。這十二年來他很生活的也不是想象中的如意,他也沒有感受到多少親情,在這個世界親情早已蕩然無存,他自己也早已知曉。

    對於赤焰一案,所有人都諱莫如深,不敢在樑帝面前提及此事,即使是樑帝親自不小心提及,所有人的回答也都是唯唯諾諾,生怕觸了黴頭一樣。能下令殺掉自己長子以及眾多親友摯愛,譽王和太子也早是對樑帝沒多少父子之情,多是君臣之禮而已。

    過了這麼多年,他卻還能夢見宸妃,說明他內心對於親情還剩下那麼一點。他也讓靜妃給宸妃安一個靈位,並且依舊能夠寵愛靜妃,重用靖王,哪怕太子多次做錯事情,依舊沒有狠狠的處罰。

    隨著歲月流逝親情在他的內心又發芽成長,太子在被囚禁之時,樑帝想要去探看,卻發現太子在太皇太后的喪期載歌載舞飲酒作樂。一氣之下拔劍想要砍殺太子,最終還是隻廢除了太子,遷出京城為獻王。

    而在譽王造反想要弒君的時候,樑帝面對的時已經造反的譽王,而當年的祁王那個卻是並沒有造反,而現在的譽王不僅僅是威脅他的皇位還包括了生命,他卻也依舊沒能下手去殺了譽王。

    此時他的內心對親人的親情在滿滿地回來了,他渴望親情,渴望得到內心的救贖,可是卻沒有人信他,也沒人能給他親情了。

    他為了維護皇家和朝廷的顏面

    自古以來皇家顏面大於一切,歷史上有各種皇家的醜聞,而當政者全部都是將其掩蓋,不願意揭露給天下人看,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做錯了事情。

    重審赤焰一案,之後結果肯定要告知天下,作為皇家每一個皇帝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做出虎毒食子之事,一個皇帝僅僅因為猜疑便誅殺大臣以及七萬將士,還有天下人都稱為賢王的祁王,以及親妹妹和摯愛。皇家之事歷來是不能讓天下人所恥笑的,否則皇權與朝廷的威嚴便蕩然無存,淪為天下的笑柄。

    也不僅僅只是樑帝一人做出這種錯事,比如鼎鼎有名的漢武大帝也曾經因為多疑猜忌而殺害太子與妻子,雖在晚年下罪己詔,卻也是始終沒有說自己因為多疑猜忌,無辜殺害太子以及其生母。

    比如說唐太宗弒兄屠弟,卻也不曾後悔承認錯誤。而最能體現皇家為了顏面而找理由的便是唐玄宗馬嵬坡兵變,處死宰相與楊貴妃。借來掩飾皇家的顏面,將所有錯誤歸結於楊貴妃,與樑帝此舉同理。

    而今後樑帝駕崩,是需要評定諡號,史官亦要記錄史料與判定樑帝一生的功過,這些都是關乎皇家的顏面以及樑帝自己的顏面。他肯定不想成為大梁史載中少有的暴君,永世被後人所辱罵,而他離去世還有日子,他不想在天下人的指點中帶著皇家的汙點離世。

    所以“受小人矇騙”的說法成立,一定程度上是減輕了自己的罪孽感,眾人或許有一絲憐憫,史官們或許不會把他寫成遺臭萬年的樣子。

    反觀,樑帝確實也有受小人矇騙的原因

    一個皇帝受小人矇騙是常有的,因為他的猜忌多疑,有些小人就是會利用他的這個弱點,讓他做不到親賢臣遠小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曾言: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而墨子兼愛中亦曾言: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樑帝身為一國之君,他每天都懷疑祁王與赤焰軍之帥林燮想要造反,所以夏江等人看準了樑帝的缺點才配合這樑帝一手造成如此冤案。

    而這些都是樑帝這個舉動的原因,但是終究還是造成了無可挽回的錯誤,於樑帝而言他不僅想讓林殊相信,他也想說服自己相信,能夠翻過這一頁,重拾曾經的溫情。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姒莞萱

    整部《琅琊榜》劇中人和劇外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大結局為赤焰翻案這件事了,梅長蘇12年苦心籌謀,許許多多人的努力與犧牲,都是為了這一刻。這一集劇情也實屬讓人感慨淚目。就在梅長蘇答應樑帝從此離開京城走出大殿時,樑帝跪在地上,哭喊對離開的梅長蘇說:“你要相信,朕也是受小人矇騙的”。

    都最後了,樑帝為何還要求林殊相信他是受小人矇騙的?我到底該怎麼樣理解他的這句話和這個舉動?其實這時候的樑帝的內心是被各種情緒突然不斷衝擊著的,以及這種環境下人的本性自發做出的舉動,原因也算是各不相同。

    他無法正視自己親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

    作為一個普通人,每一個人都是不能夠面對自己因為疑心,害死自己的親友以及兒子的,更何況一個遲暮之年的皇帝,還是在那樣的場合下爆發。

    皇帝的壽辰,自然是天下各種有名有望之人,以及樑帝認識的大多數人。而偏偏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裡,樑帝的親妹妹蒞陽長公主首個並且親自提出要求重審赤焰一案,之後吏部尚書以及諸多大臣一同站出要求附議。

    不僅僅如此,就連樑帝素來受寵的皇弟紀王爺也一同站出,而最後手握大權的皇太子靖王也說出了附議。這些人要麼是樑帝的至親要麼是朝中重臣,還是在這樣一個場合。

    假如承認了是他一意孤行要誅殺赤焰一案眾人,他如何在以後的日子中面對所有人。又如何面對死去的冤魂呢。他面對不了,也沒有幾人能坦蕩地面對。

    他渴望親情與原諒讓內心的到贖罪

    樑帝在他做出那件事時便已是孤家寡人,眾叛親離。這十二年來他很生活的也不是想象中的如意,他也沒有感受到多少親情,在這個世界親情早已蕩然無存,他自己也早已知曉。

    對於赤焰一案,所有人都諱莫如深,不敢在樑帝面前提及此事,即使是樑帝親自不小心提及,所有人的回答也都是唯唯諾諾,生怕觸了黴頭一樣。能下令殺掉自己長子以及眾多親友摯愛,譽王和太子也早是對樑帝沒多少父子之情,多是君臣之禮而已。

    過了這麼多年,他卻還能夢見宸妃,說明他內心對於親情還剩下那麼一點。他也讓靜妃給宸妃安一個靈位,並且依舊能夠寵愛靜妃,重用靖王,哪怕太子多次做錯事情,依舊沒有狠狠的處罰。

    隨著歲月流逝親情在他的內心又發芽成長,太子在被囚禁之時,樑帝想要去探看,卻發現太子在太皇太后的喪期載歌載舞飲酒作樂。一氣之下拔劍想要砍殺太子,最終還是隻廢除了太子,遷出京城為獻王。

    而在譽王造反想要弒君的時候,樑帝面對的時已經造反的譽王,而當年的祁王那個卻是並沒有造反,而現在的譽王不僅僅是威脅他的皇位還包括了生命,他卻也依舊沒能下手去殺了譽王。

    此時他的內心對親人的親情在滿滿地回來了,他渴望親情,渴望得到內心的救贖,可是卻沒有人信他,也沒人能給他親情了。

    他為了維護皇家和朝廷的顏面

    自古以來皇家顏面大於一切,歷史上有各種皇家的醜聞,而當政者全部都是將其掩蓋,不願意揭露給天下人看,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做錯了事情。

    重審赤焰一案,之後結果肯定要告知天下,作為皇家每一個皇帝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做出虎毒食子之事,一個皇帝僅僅因為猜疑便誅殺大臣以及七萬將士,還有天下人都稱為賢王的祁王,以及親妹妹和摯愛。皇家之事歷來是不能讓天下人所恥笑的,否則皇權與朝廷的威嚴便蕩然無存,淪為天下的笑柄。

    也不僅僅只是樑帝一人做出這種錯事,比如鼎鼎有名的漢武大帝也曾經因為多疑猜忌而殺害太子與妻子,雖在晚年下罪己詔,卻也是始終沒有說自己因為多疑猜忌,無辜殺害太子以及其生母。

    比如說唐太宗弒兄屠弟,卻也不曾後悔承認錯誤。而最能體現皇家為了顏面而找理由的便是唐玄宗馬嵬坡兵變,處死宰相與楊貴妃。借來掩飾皇家的顏面,將所有錯誤歸結於楊貴妃,與樑帝此舉同理。

    而今後樑帝駕崩,是需要評定諡號,史官亦要記錄史料與判定樑帝一生的功過,這些都是關乎皇家的顏面以及樑帝自己的顏面。他肯定不想成為大梁史載中少有的暴君,永世被後人所辱罵,而他離去世還有日子,他不想在天下人的指點中帶著皇家的汙點離世。

    所以“受小人矇騙”的說法成立,一定程度上是減輕了自己的罪孽感,眾人或許有一絲憐憫,史官們或許不會把他寫成遺臭萬年的樣子。

    反觀,樑帝確實也有受小人矇騙的原因

    一個皇帝受小人矇騙是常有的,因為他的猜忌多疑,有些小人就是會利用他的這個弱點,讓他做不到親賢臣遠小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曾言: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而墨子兼愛中亦曾言: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樑帝身為一國之君,他每天都懷疑祁王與赤焰軍之帥林燮想要造反,所以夏江等人看準了樑帝的缺點才配合這樑帝一手造成如此冤案。

    而這些都是樑帝這個舉動的原因,但是終究還是造成了無可挽回的錯誤,於樑帝而言他不僅想讓林殊相信,他也想說服自己相信,能夠翻過這一頁,重拾曾經的溫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林正英演的哪部電影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