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醬酒老王
-
2 # 凌耶百事通
為什麼有些酒上頭,而有的酒就沒事呢?凌耶我這個酒鬼喝酒幾十年,我認為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酒的度數和真假
白酒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有的白酒是透過糧食釀造的,有的是透過其他方式生產出來的,我們平時喝的白酒最低度數一般40度左右,再高一些的就是50~60的白酒。而有一次,凌耶我去北京,我岳父就特別喜歡喝白酒,我就陪他喝了幾頓酒,他喜歡喝的是紅星二鍋頭,62度,喝的我根本咽不下去,因為太辣了,感覺整個食道都要融化了,但是好在這樣的酒,一般質量都高,所以不會上頭,因此也就沒什麼事兒。如果有的酒是劣質酒(全酒精勾兌),那麼基本上你喝幾口就會上頭了,而且頭特別疼。有一次,我喝過一個散白,和同學剛喝了不到2兩,就感覺到頭疼了,所以,酒精的度數和酒的真假是決定酒是否上頭的根本因素。
第二:喝酒的氣氛
都說喝酒的氣氛很重要,這也決定了你喝酒的時候會不會上頭。如果是你一個人喝酒,那麼可能喝幾口就感覺喝多了,但如果你是聚會,和好朋友們一起喝,尤其是和幾個美女一起喝酒,那麼基本上好幾杯酒下去了你還不會上頭,所以喝酒的氣氛也是很重要的。
(圖片均為凌耶我在鄉下跟朋友們喝酒)
-
3 # 奎城酒匠
喝了勾兌酒或者混合酒酒容易上頭 因為添加了大量的新增劑 還有如果是純糧酒 酒中的雜醇油 乙醛處理不乾淨也會引起頭痛!真正的純糧酒 喝多了不會出現頭痛 口乾的現象 好的純糧酒醉腳不醉頭 就是喝多了腳發飄 頭腦還清醒 第二天睡醒後沒有難受的現象!現在絕大多數都是勾兌酒 我家就是釀酒的 如果您不是天天喝茅臺 五糧液 喝純糧就到農村冒煙的小酒坊 看現場接酒 現場釀造 從我父輩就開始釀酒 純糧原漿 啥東西都不加!不是純糧原漿不得好死 !
-
4 # 五穀酒坊
有的酒加入過多的酒頭酒尾 蒸餾的時候不注意火候 發酵溫度忽高忽低 有雜菌侵入 原料輔料發黴不淨 等等 這都屬於工藝上的問題 在就是水果薯類甜菜等為原料釀的酒甲醇和氰化物容易超標 這樣的酒喝起來都會上頭 如果甲醇超標甚至可以引起失明死亡 我們所選擇的酒一定要選擇穀物為原料經過蒸煮降溫加酒麴發酵後蒸餾出來的 屬於真正 釀造的酒 截頭去尾 不接觸塑膠製品 不新增非發酵以外的呈香物質 不過濾催陳的酒才是真正的酒 當然這樣的酒由於所含天然呈香物質豐富 才有儲存價值 新酒口感粗暴 越是這樣的酒隨著時間的考驗越是給你意想不到的口感和香味 作為釀酒小師傅絕對不騙人
-
5 # 醬香酒說
喝酒上頭,頭疼,這是很多酒友遇到過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酒喝了沒事,有些酒卻出現這樣的現象?作為一個做純糧食酒的我,今天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中國的白酒,由於其釀造工藝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一件事,它不像洋酒基本都是酒精調製而出。中國的白酒講究一個天然醇香,即大家都喜歡傳統手工釀造的純糧食酒。
但是由於現在有些人對傳統工藝的一些改造,包括釀造的經驗等問題,導致白酒的質量出現很大的差異,這就是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具體是什麼呢?
首當其衝的便是酒裡面雜醇油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人們喝酒是否上頭的問題。釀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雜醇油,雜醇油在體內氧化的速度比較慢,停留的時間比較長,這就是造成上頭,口乾的主要原因。
我們傳統工藝熟料固態發酵法的白酒,只要嚴格遵循掐頭去尾,並且經過長時間陳釀,那麼基本能夠去除酒裡面的雜醇油。而現在出現的一些新工藝,譬如生料發酵的酒,含有大量的雜醇油,即便經過陳釀都無法有效的去除大部分雜醇油,何況很多白酒根本沒有經過陳釀就開始售賣,喝這樣的酒自然會容易上頭。
另外,很多低端的酒,三精一水勾兌的白酒,為控制生產成本,採用較差的原材料,酒精中含有大量的異戊醇,這也是導致上頭和口乾的原因。
當然,喝酒容易上頭,有時候也跟個人體質,包括飲酒的習慣有關。我雖然是釀酒的,但也一直強調大家適量飲酒,不要空腹喝酒,都是這個原因。很多人喜歡吃飯前先喝上一杯白酒,你要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老酒客,不上頭就真是怪了。
我們是做純糧食酒醬香酒的,所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證我們的酒喝了不上頭,不頭疼。如果你確實想了解尋找優質的純糧食醬香酒,如果你信任我,你可以私信給我,可以找我推薦一點實惠的好酒。不說酒有多好,純糧食傳統工藝的醬香白酒而且年份足,最起碼不是那種喝一次就傷一次的醬香白酒。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先得明白‘上頭’定義,什麼是上頭?
第一種——酒後頭暈,心跳加速,面紅耳赤
第二種——酒後頭痛頭暈,口乾,噁心嘔吐 甚至第二天頭痛乏力,渾身不舒服
第一種情況—— 頭暈 面紅 “上頭”反應
很多人都屬於這一種,喝酒下肚五分鐘(包括茅臺、五糧液)立即心跳加速 滿臉通紅 神志清楚 但是頭暈厲害 一兩酒下肚就開始騰雲駕霧了,這樣的型別,在酒桌上最是吃虧,不少人甚至認定喝酒臉紅的人,酒量才大,因此在酒桌上屢屢被勸喝酒。
要明白這種情況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先了解一下酒下肚後在我們身體的反應過程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後乙醇將在我們體內最終轉化為二氧化成和水
10%的乙醇不發生任何變化,直接經過呼吸道、尿液、汗液排出體外。其餘90%則要經過肝臟代謝,代謝過程是: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而人體代謝乙醇的能力,主要由兩種酶決定: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
有沒有這兩種酶是由基因決定的,酶的活性如何,和身體狀態也有關係。如果乙醇脫氫酶的活性低,那麼喝酒就容易頭暈頭疼;如果乙醛脫氫酶活性低,那麼喝酒就容易臉紅
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雙低的情況下 酒精的代謝能力弱 喝酒越多,隨著血液迴圈,乙醇會影響到大腦、心臟等器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耗氧量大,水分損失也大,所以會引起頭暈、口渴,
所以下次遇到 這種朋友在喝酒時候 一定要控制好量慢慢喝 少喝點,喝的同時多喝水
第二種情況——酒後頭痛頭暈,口乾,噁心嘔吐 甚至第二天頭痛乏力,渾身不舒服
從上面看酒精上頭好像是由先天基因決定的,但是我們也經常看見很多常見混跡於酒桌的酒桌,難逢對手的酒仙,喝完後也頭痛口乾 第二天渾身乏力這種上頭是什麼情況呢?經研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主要有三種。
1:雜醇油
2:醛類
3:酸酯比例
一 雜醇油
酒裡面含有非常多的微量成分,雜醇油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跟蹤發現,酒精並不會引起酒後頭痛,人們酒後頭痛與否,取決於酒中“雜醇油”含量的多寡;該物質會引起腦部血管收縮,從而造成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引發頭痛(即人們俗稱的“上頭”)。雜醇油在人體內分解代謝極慢,因此飲用雜醇油含量較高的酒後,可能第二天都還會頭痛。
雜醇的產生主要是在酒的發酵過程產生,不同的工藝產出的酒雜醇含量不同,相對液態法和固液法的新工藝白酒,純糧固態發酵白酒雜醇相對較低,並且隨著年份的增加,酒體的雜醇含量也會降低。
二 醛類
白酒中的微量成分中大約有12中醛類物質,他們有比較強的刺激性和辣感,日常喝的酒比較辣或者比較爆就是因為醛類物質引起的,但醛類物質對白酒香味的協調作用強是白酒中必不可少的。
研究發現遊離的乙醛被吸收後,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刺激心臟和大腦,而且由於比較辣,還會刺激黏膜。所以飲用醛類含量高的酒,會導致口乾舌燥,頭疼、喉嚨和胃不舒服
儲存的基酒隨著貯存時間的增長,遊離狀態的醛類會逐漸被取代,生成乙縮醛,辣味和刺激感都會降低,對人體的影響也變小。所以,儲存時間長的酒口感更加綿柔,飲用感更舒適。當然成本也更高。
三 酸脂比例
酸脂比例的不協調,非常容易造成飲後的不舒適,酒體中酸脂分子和酒分子的結合程度也會影響酒的飲用感,酒體中的有機酸有利於乙醇在人體內進一步酯化。酯類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可以鎮靜止痛,從而減輕頭痛感,故純糧固態發酵的酒酸脂比例協調,適量飲用後不易上頭
但在某些液態法的酒中新增的香精 香料比如D-型乳酸乙酯就會上頭。
最後老王總結一下:
1:乙醇在不同酒中都是一樣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差別,人對乙醇的轉化代謝是由體內基因即兩種酶的多少決定的,有的人海量,一斤哥 兩斤哥都有,有的量比較少一杯就醉了,酒真正的差別在酒中的微量成分的含量、配比和平衡
2:好酒酒後反應比較好,主要是採用了好的糧食釀造基酒,並經過幾年的窖藏,酒體內雜醇油和醛的含量降低,基酒酸脂比例協調,故在酒量範圍內不會引起頭痛乏力
3:市面上很大部分液態法勾兌白酒所新增的香精香料微量成分僅有二三十種微量成分 與純糧固態的幾百種微量成分相距甚遠,酸脂比例不協調雜醇油和醛類的含量高也導致酒後容易上頭,造成頭痛,第二天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