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哈里EDU

    答案是“角色轉換”!

    孩子在青春期或者其他時期,很容易出問題,不管是叛逆、網癮、早戀還是厭學什麼的,但是,從統計來看,出現這些問題最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父母角色固著

    二、孩子適應性問題

    通常來說,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身體逐漸成熟,甚至跟成人一樣,放在過去,這個時候的孩子都可以下地幹農活,可以娶妻生子了,但是他們的心理還處於半成熟狀態,那麼問題就來了,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想獨立,想要要自己的空間,想要自己說了算,可是,由於心理和社會能力的不成熟,讓他們始終處於矛盾狀態,所以他們的行為、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個其實是正常現象,父母只需要理解和支援就好,但是,如果父母的角色沒有轉變,還是想小時候一樣,對孩子各種控制、批評、指責甚至打罵,那麼,一定會遭到孩子的反抗,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父母角色固著”問題,那麼如果你是這麼做的,那麼,你作為成年人的經驗或者影響力,是很難傳遞給孩子了,當然,你想管教好孩子,也幾乎是不可能呢。

    同時,對孩子而言,或者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都是從未經歷過的,那麼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類似於中考,高考這種重大事件,在比如新初一、新高一這事情,還比如其他的壓力源,這些東西對孩子無疑是一種挑戰,他們很可能一下子不適應,因為不適應所以做出很多不恰當的行為,比如初中學習很好的孩子,一上高中,發現高手如雲,自己反而很low,那麼有可能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然後慢慢產生厭學情緒,其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適應性問題”

    既然問題找到了,那麼父母怎麼做?怎麼應對?

    首先是角色轉換,平時我們經常聽到,要跟孩子交朋友,但是這句話是有邊界的,不是任何時期都要這麼做。但是針對青春期的孩子,這個時候才是真正需要跟孩子交朋友的時候了。你要跟孩子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充分傾聽他們,理解他們,跟他們各種談天說地,什麼都可以聊,你要做到的就是,讓孩子對你不說,甚至對你推心置腹,只有實現這種效果,那麼,你的影響力和經驗,孩子才更願意聽,也更容易接受。因為,孩子內心的感覺就是:“哇!!!,我媽好理解我!!!”那麼她的心門就會徹底為你開啟,而你也就相應地影響他們了。

    第二,針對孩子的適應性問題,我們就需要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價值的,只有一個高自尊的孩子,他們在對待生活中不確定性生活,會展現出很強的適應性,他們不擔心失敗,也不怕犯錯,因為對他們而言,犯錯是成長學習的必要階段,失敗只是過程,並不是結果。具體要怎麼做呢,當然是在生活中,多鼓勵孩子,多欣賞孩子,從關注缺點到關注優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多去參加集體活動,或者夏令營,讓孩子在獨立生存的環境下鍛鍊自己,見識多了,體驗過了,孩子的內心才會變得足夠強大。

    說了這麼多,其實道理都很簡單,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聽的明白,可是鬱悶的是,真正能有幾個父母可以意識到這些,【難的不是“知道”的問題,難的是怎麼做到,堅持的做下去!!】,

    我見過太過的父母,,道理都懂,就是不去做,所以我認為,關鍵還是怎麼按照正常的方法做到,這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請持續關注,教你如何做到!!!

  • 2 # 雅月110

    親,我家兒子今年11週歲,馬上要升初中。老師說今年班裡孩子開始陸續進入青春期,有些小叛逆,跟大人頂嘴,挑戰成人的極限,不聽老師家長的建議,有自己的小個性,脾氣小暴躁等等……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平等、民主、尊重、引導。首先,我們不用父母的身份去壓制孩子,有事就把他當朋友一樣平靜溝通,分析利弊,尊重他的決定,切記強迫和嘮叨。

    以上是我的方法,不知能幫上你。

  • 3 # 默薇老師小助手

    一提起青春期的孩子,大家腦海可能會閃過一個詞——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處於12-18歲,他們的身份介於兒童和成年人之間,他們的大腦和身體其他部分都在經歷很多變化, 受“大腦重組”以及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使得這一階段的孩子們整天生活在“波濤”中。那做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往往比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的起伏和顛簸,要更為敏感和激烈,而這又會進一步激化親子關係和矛盾,形成惡性迴圈。

    您提問可能是家中寶貝到了青春期的年齡,正面臨這個問題。

    假如家庭裡發生了青春期叛逆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當家長無限放大孩子的反應時,製造了自己的焦慮,同時又製造了孩子的焦慮。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識“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情緒是一種能量,是內在需求和願望的間接表達

    父母自己有好情緒和壞情緒,同時要允許孩子有好情緒和壞情緒~

    比如生氣——是尋求理解和關心; 表面看是推開別人的力量,內在是孩子說,沒有理解到我,沒有關心到我,沒有滿足我內在的期待;

    比如焦慮——是尋求支援和確定感;

    情緒,是瞭解內在需求和願望。

    要注意一點: 家長認為管孩子,就要說說說,不停說,其實大人有意無意說的狠話,可以“殺死”一個孩子。在家長可能覺得說狠話,孩子才能聽進去,其實並不是的,這樣是在侵犯孩子的邊界,在傷害孩子。孩子願意要溝通的願望,會越來越減少,甚至不願溝通。父母一想溝通,孩子就脾氣“爆炸”了,這樣的表現,其實是父母造成的。

    根據美國的心理學家埃爾克森的說法:人的一生會有8個發展階段,和人的身體發育一樣人的心理發展也是有規律的。其中18歲以前是5個階段,青春期這個階段是第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會對後一個發展階段起到影響。

    青春期出現問題通常是因為前四個階段心理發育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恰當的對待,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

    孩子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問題其實是在向父母求救,尋求恰當的對待。家長之前沒有系統的學習心理發育過程,未正確的對待孩子,其實是中國家長很普遍的現象,建議父母多懂點心理學!

    其次,要了解青春期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特點

    正式的青春期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提出的,青春期叛逆的觀點就源於該理論。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就是情緒焦躁不安、和家人衝突頻繁、疏遠成人社會、做出魯莽行為和排斥成人價值觀。是家庭一段比較艱難的時期,衝突、抑鬱和危險行為遠比其他時期更多。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安娜.弗洛伊德曾經說:青少年就像是精神病。

    但同時,青少年期是一個機會和風險並存的時期。成為一個擁有連貫自我的獨特成人(人格)和一個在社會中有價值的角色。開始思考我是誰?同一感過去自我的認知、外界對自身的評價整合。

    青春期的孩子有六大特點:

    1、荷爾蒙突增。內分泌紊亂,不穩定、脾氣暴躁:開始有性的意識,對自己外貌特別在意,最早的性吸引都是從這個年齡階段開始的。

    2、大腦結構發生劇烈變化。主要涉及情緒、判斷、行為組織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所以,青少年會情緒不穩定、喜歡冒險、有暴力行為。常常覺得整個世界都以他為中心,消極情緒和情緒波動很嚴重。

    3、大腦發育不成熟,特別是在青少年早期。容易情感壓倒理智,愛爭論、無法聽取成年人特別是父母的意見。優柔寡斷,判斷力還不強,對時間的感知能力不強。頭腦中可以產生很多選項,但是又缺乏有效的策略來做出選擇。

    4、思想變得更獨立了,愛面子,在意別人的看法。會造出“假想觀眾”,常常會認為其他人和他們一樣在思考問題。

    5、社會化。從家裡走向社會,需要更多的同伴。花更多的時間和同伴在一起,減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6、攻擊性。每個人天生都是有攻擊驅力的。人在2-3歲、6-11歲(潛伏期)和青少年期這三個階段都會有一段時期釋放攻擊力。攻擊力需要很好的釋放和昇華。如果不能釋放他們的攻擊驅力,會打人,比潛伏期的孩子更需要有一些攻擊渠道,疏導他們的攻擊驅力,這稱之為昇華渠道。父母都談之色變的遊戲,其實也是孩子釋放攻擊力的渠道,這時間的父母會發現孩子,總是痴迷遊戲,有這部分原因,更多可以私信諮詢我。

    最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父母教育的後果,只有父母自身的成長,才有可能帶動孩子發生改變。家長要反思是不是哪些地方,之前自己做的不對,造成了孩子現在出現這個現象。

  • 4 # 百合媽媽讀心理
    1、你遇到的問題,我也遇到了。

    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沒錯,我家兒子正式進入了青春期,雖然我這幾年一直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但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的時候,我還是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應。

    那個每個週末都會陪我一起出去玩的孩子不見了,那個每晚都會同我睡前談心的孩子不見了,那個偶爾會對我親暱地撒嬌的孩子不見了,那個有點依賴我的小尾巴不見了……

    起初的時候,我茫然地找不到方向,面對孩子的變化,我全然忘記了自己學習過的育兒知識,一時間不知所措。

    我不能接受他開始喜歡獨自一人在房間待著,我想進去同他交流的時候,他會請我不要打擾。星期天我想帶他去爬山的時候,他會一再地拒絕,如果我一再地請求,他則一再地遲疑,就算最後出門也是一臉地委屈,不情不願。

    他開始反叛學習,反叛中國的教育制度,反叛家庭作業……他開始懷疑人生,懷疑學習的意義,懷疑身邊的一切……

    總之,他完全變了一個人,他的變化讓我不自覺地陷入了一種恐慌,一種失落,一種交雜著的複雜情緒裡,久久不能走出來……

    2、我知道應該怎麼辦?你也應該知道。

    (1)開啟書本去學習。

    書籍真的是一服良藥,當我把家中有關青春期的書籍再次開啟,之前存於腦中的育兒知識便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了我的腦海,我終於從短暫的迷失中走了出來,開始正確對待孩子的表現。

    我想,所有的父母在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迷茫吧,這段時期,孩子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法,也審視那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生命,為什麼突然間變得有點陌生。

    還好,一切都還好,我們有書可讀,有課可聽。

    (2)用心去讀那些清晰的、可供參考的,關於青春期話題的文字,並且運用到實踐中去,同時記住,愛是前提。

    吉諾特博士曾說過:

    “青春期,是一個騷動而混亂、充滿壓力和風暴的時期。青春期的孩子註定要反抗權威、反抗習俗,這是為了學習和成長而必須要經受的。”

    “十幾歲的孩子渴望獨立,我們越是讓他們覺得自立,他們對我們的敵意就越少。聰明的父母,會讓自己對十幾歲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可有可無。他們會同情地看著這出成長的大戲,但抗拒著自己想要過多介入的願望。”

    “青春期是一段可治癒的狂亂期,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必須在這段時期再造自己的個性。他必須把自己從童年期與父母形成的關係中解脫出來,建立起與同齡人的認同,找到自己的身份。”

    (3)我們可以做的很好,與孩子融洽相處。

    孩子在青春期的行為表現都是與孩子所處的成長階段相適應的正常現象,孩子必須要告別兒童期的有組織,經歷青春期的無組織,才能走向成年期的再組織。所以,對於孩子的不同表現,我們應該感到歡喜。

    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整天嘮嘮叨叨講道理,我們只需安靜地看著他,不需要說太多的話,靜靜地等待他的成長即可。

    當孩子情緒激動,亂髮脾氣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指責孩子,讓孩子服從,而是理解與接納孩子,探尋孩子行為和情緒背後的正面動機,用冷靜的大腦去分析,去幫助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當我們能夠坦然接受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理解孩子的行為,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時候,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反而變得更和諧,孩子自然就能順利地度過這段騷亂而動盪的時期,健康快樂地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讀書的人輸掉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