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國涅槃
-
2 # 落月天空112
天下一統到分為三國,天下大亂,人囗遞減。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從黃巾之亂到晉滅吳花了差不多一百年,最後江山給司馬氏玩掉了。造成北方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南北對恃,北方漢人差不多團滅,漢族到了生死存亡邊緣。若不是閔憫大帝的屠胡令,漢族恐怕也成了少數民族。天下又動盪了幾百年,至到隨朝才重新一統,政權重新回到漢民族手中,才有以後的盛唐。
-
3 # 朗照千江月
我們從一組資料還有當時兩個文學家所寫的兩首詩來看看三國時代的暗無天日吧。
這個數字是名著《三國演義》之外的一個數據。在公元156年的時候,當時全國的人口是五千萬左右了,可是到公元280年,也就是三國時代結束國家暫時一統的時候,當時的人口已經只剩下了一千六百萬左右。
從這個數字來看,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多麼混亂的時代,多麼黑暗的時代啊。人口這樣銳減,也就是相當於我們每一個三口之家中,就只有一個人能夠活下來。所以民眾生活在這個時代,就是一個悲劇。
還有兩首詩歌,也能夠說明三國鼎立造成的惡果。一首詩是曹操的《藁裡行》,這首詩是比較出名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人斷腸。”很多人說曹操這首詩是文學想象,但是“白骨露於野”還有“生民百餘一”這樣的描寫,是能夠反應當時的黑暗的,這也能夠反映三國時代的事實。
還有一首詩是當時著名女才子蔡文姬寫的,這首詩是《悲憤詩》,這首詩是比較長的,但是其中的一些句子也能夠給人一種置身當時的感覺。“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這幾句道出了當時的悽慘場面。
還有她在詩句中寫到:“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這幾句和曹操的“白骨露於野”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透過上述的數字,還有這兩個文學大家的描繪,我們對三國鼎立是有一定認識的,如果說你最不願意回到哪個朝代,估計就是三國了吧。雖然《三國演義》這部名著讓讀者心潮澎湃,蕩氣迴腸,但真實的三國時代卻是一個讓人絕望的朝代。
-
4 # 春雨會來李述義
三國鼎立,使大半個中國長期處於混戰之中,沒有了大一統的政府,人民生活處在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惡劣環境中。由於戰爭,沒有了安定的生活,農田無人耕種,農民居無定所,更淡不上工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了。從全域性看,三國形成,是歷史的必然,但也一定程度阻礙了國家的統一,阻礙了社會文化經濟科學的發展。
-
5 # 紹康解讀心理學
三國時代雖然持續了一百年上下,但是卻對中華民族有非常大的危害,直接導致五胡亂華。在東漢末年整個東漢人口為六千萬,而到了三國鼎立時期,三個國家總人口不足一千萬。中原和少數民族戰爭,少數民族強於弓馬和人員戰鬥力,但是中原王朝強於人口和國力。
三國時代年年戰亂,造成人口損失,土地荒蕪,這些導致無論從人口和國力上,整個西晉都沒有優勢。加上西晉皇帝昏庸,加上八王之亂,最後導致西晉很快滅亡,中原地區被五胡瓜分,百姓生靈塗炭,中華文明險些被毀滅。
-
6 # ly22358038
從經濟角度,頻繁戰爭形成了大量的戰時經濟模式,糧食種植和生產力發展都因為戰爭而發展緩慢。而且戰時經濟促進了民間土地兼併,地主和士族在私人武裝的支援下大肆兼併農民的土地,因此經濟基礎相當脆弱。
從政治角度,士族作為政治操縱者出現在魏蜀吳每個割據勢力的廟堂之上。九品中正制這個人才選拔制度更是最大程度支撐了士族未來多年作為統治階級的制度基礎,接近堵死了寒門子弟的進步之路。
-
7 # 瑪西子歷史學
三國鼎立時主要分為曹魏、蜀漢、東吳,論實力和國土範圍屬曹魏最強,蜀漢最弱,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三國鼎立正式開始,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三國分裂,三國鼎立共經歷了六十年。在三國鼎立時可謂群英並起,很多英雄好漢絡繹不絕出世,論作戰能力和謀略每個陣營都不缺乏人才。
比如曹魏有五子良將張遼、張郃等、八虎騎夏侯淳、夏侯淵等以及五大謀士荀攸、程昱等,蜀漢有五虎上將張飛、關羽等,謀士有諸葛亮、馬良等,東吳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等,十二虎臣程普等。但他們只為自己一方效力,促使了更多戰爭的爆發,從而間接的阻礙了整個華夏的發展。
自東漢末年朝廷內部腐敗不堪,外部又有黃巾起義軍作亂,身為手無寸鐵的百姓加上天災和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的生活極為辛苦。公元189年董卓控制住朝廷,此刻並沒有緩解朝廷內部的糾紛,反而是眾諸侯作亂的開始,隨著各將士、諸侯打著為天下百姓的口令發動很多戰爭,比如曹操一方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特別是在官渡之戰後大敗袁紹軍隊,隨後又平定遼東,統一北方。
常年的戰爭使士兵死傷無數,根據史載記錄在東漢末年時國內總人口為將近六千萬,可是到了西晉剛成立時在統計全國人口只有不到一千萬人口,後來西晉時國家安定平穩了卻也經歷五十一年才把人口提高到三千九百多萬人。這就是三國鼎立期間所造成的傷害,加上疾病、餓死的、還有戰死的總共有四、五千萬人。
也因為三國鼎立的形成的這六十年裡百姓整天過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很多人心裡根本沒有明顯強烈的國家意識,因為自己所居住的領地有可能很快成為敵對手裡。劉備在益州時就曾遷動益州百姓到成都,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後遷隴西百姓到漢中,曹操打敗張魯後為了徹底佔有城市就把川東漢中的部分居民遷過來,特別是孫權在建國初期為了增加人口數量,就採取了羸者充戶,強者補兵的政策。
自東漢以來本來國家的經濟就衰敗,加上東漢末年朝廷散漫,無人修復損壞的銅錢紙幣,大量的私錢出現。後來又經歷了三國鼎立時期,儘管有新的銅錢政策釋出,但是因為國家不統一,而且國家常年處於戰亂中,新發行的銅錢紙幣不能得到廣泛的使用,很多百姓用布帛谷慄等實物來進行交易,因此三國鼎立時不僅限制了經濟的發展,也限制了貨幣的進步。
-
8 # qzuser202173094天音
中國歷史是一部戰爭史,中國歷史的發展,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文所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車輪滾到了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少帝繼位,何太后聽政。其兄何進聯絡袁紹,與當朝以蹇碩為首的太監勢力爭權廝殺,更召董卓入京為援。董卓乘機入京,盡攬朝政。廢少帝,立獻帝,專橫至極,終釀內戰。袁紹、橋瑁先起興兵,關東州郡紛紛響應,190年,卓挾獻帝西遷長安。193年,長安兵變,卓被殺。至196年,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勢力。紹據冀、青、並三州。操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據涼州。公孫瓚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據徐州。袁術據揚州之淮南。劉表據荊州。劉璋據益州。孫策據揚州之江東。士燮據交州。此外張魯利用道教保據漢中。
這些割據勢力,以袁、曹為最強。公元200年,兩家在官渡決戰,操以弱勝強,後又利用紹二子之矛盾,終佔青、冀、幽、並四州,統一了北方大部。207劍,曹操出盧龍塞,敗烏桓。208年,南下攻佔荊州,劉備逃。操大軍至赤壁。魯肅、諸葛亮會晤於柴桑,共商對策。後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迫曹退兵中原。至此,三國鼎立形成。曹操北歸後,用兵於關中、隴西,統一整個北方。公元211年,劉備奪取益州。219年,再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這期間關羽遭孫權襲殺,佔領荊州大部,隔三陝與劉備相持。222年,於猇亭被東吳陸遜所敗,退回蜀中,後又與吳復盟,共抗曹魏。此後,三國之間停停打打,小戰不斷。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南下滅蜀。279年,司馬炎分六路,由北、西兵壓東吳,於280年克建業,吳滅亡,最終西晉統一天下。
三國時期,戰禍連年不斷,至使全國大部地區以農耕為主的經濟體遭受空前破壞,人口急速下降,動亂時期三國死亡人數多達上千萬,光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死亡人數就有好幾百萬。當然了,戰爭是殘酷的,不在戰爭中滅亡,就在戰爭中崛起。為了彌補戰爭帶來的損失,各國都在戰爭間隙大力發展經濟。曹魏設定田官,招募流民屯田,推廣“屯田制”。蜀國在推廣屯田的同時,大力發展手工業,使國家稅收增加。東吳也實行屯田制,因東吳屬於長江流域,故也注意興修水利。
三國戰亂,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更給國家造成了無法彌補的人口損失,但受戰爭所迫,各項科學技術在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有相應的提高。畢竟戰爭帶給人類的是災難而不是發展,難道沒有戰爭國家就不發展了嗎?人類就不進步了嗎?所以,戰爭帶給人類的最大貢獻,就是戰爭教訓和戰爭經驗。
-
9 # 老王老煙刀1
三國時期有點像北洋時期到民國時,軍閥混戰實際上哪路軍閥都想統一中國,可是哪路軍閥也不讓別人統一中國,於是就陷入軍閥混戰!
回覆列表
1.魏蜀吳三國連年征戰造成了民不聊生,整個中國版圖捲入戰爭中,一定程度上有礙經濟的繁榮發展。但是三國時期雖然戰亂,但是經濟,政治,文化,都是有很大的發展的。
2.沒有分就不會有更好的合,看一下中國五千年曆史程序,就是一直在不斷分不斷的合。中國還是在不斷的強大,繁榮。歷史程序的道路上總有曲曲折折,但是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問題。
總之,三國鼎立沒有什麼惡果可言,歷史的發展是有它的必然性的。雖然文字不多,簡短說明就是歷史有它存在必然性,並且是不斷曲折向前發展的,我們要以史為鑑,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願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爭取未來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