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訊所長

    這句話本身就是有矛盾的,因為核心高科技和技術的積累,帶來的結果不就是製造出來更先進的戰鬥機軍艦導彈的嘛?如果只有高科技和技術的積累,而不製造出先進的武器,戰爭是無法開打的,難道靠專利來打贏對手,贏得戰爭嗎?

    現代戰爭靠的就是高科技以及技術的積累,這已經是現代幾場戰爭實際證明過的,不需要再懷疑,而美國無疑是這方面的代表,毫無疑問站在世界頂端,是世界其它國家學習的榜樣,這也不得不承認。

    我們就來說一下已經被分析爛了的海灣戰爭,說到現代化戰爭就不得不提這場近三十年之前的戰爭了,美軍真的給了世界上了一課,完美的展示了什麼是現代戰爭,那場戰爭結束以後,就被很多國家拿出分析,然後學習消化,拿出自己用。

    要知道開戰之前,不只是伊拉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以為伊拉克至少可以讓美軍付出慘重的代價,估計美國自己也這樣的認為,做好了承受巨大傷亡的準備了,即使美軍手裡有先進的武器,但是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實踐。可是戰爭一開始,真的就是一場美軍的表演了,伊拉克部隊一潰千里,絲毫沒有抵抗的能力,戰爭的結果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這一場特殊的現代戰爭,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武器先進性的重要性,看到了高科技對現代戰爭的影響力了,雖然人一直是戰爭的主體,但是人是需要使用武器的,武器的先進性,就很能影響戰爭結果了。美國依靠本國的科技實力和技術積累,研製出了先進的偵察衛星、熱成像系統和先進的戰鬥機等等武器裝備,如果美國科技和技術的積累,美國是很難打贏那場戰爭的。

    很多高科技,首先運用的都是在武器身上,也可以說目前很多的民用技術,都是軍用這邊發展而來誕生的。就比如目前一些民用的雷達,像什麼汽車測速雷達和汽車防撞雷達等等,甚至連相控陣雷達技術也運用到了日常生活當中,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所以戰爭需要靠戰機和軍艦來打贏,和核心高科技領域的匠心與日積月累的積累與投入沒有衝突,前者就是後者的誕生物,後者就是前者的基礎,兩個是離不開的。您怎麼看?

  • 2 # 漢家武魂

    百年科技的飛速進步,人類一下跨入了現代化科技時代,人類的科技早已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水平。

    一場戰爭的科技智慧化水平,他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強弱,當著強大的科技,與掌握它而又擁有強大斗志人相融合,它將是無可比擬的。

    面對世界科技的大力發展,軍事科技的革命大潮 之下,最終的本質還是:人的戰爭,所有的戰爭都是圍繞人類的利益而戰.

    但我們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

    時間環境在變,戰爭的根本主題沒有變;武器裝備在變,戰爭的根本要素沒有變;作戰樣式在變,戰爭的根本法則沒有變。強大的國防科技:無人化、智慧化戰爭的螢幕背後,控制它們的仍然是人,是人和武器的高度一體化。

    就如毛主席早就說過: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 3 # 利益的本質

    說到這個問題,咱們就要談一個詞,依賴。可以這樣說,每個國家都有自身某項技術依賴於別國的情況。

    就像咱家窮兔子,飛姬再多,網際網路再發達,工業再龐大,也有很多核心科技依賴別國。

    飛機、軍艦固然是強大的作戰武器,但如果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研製,就會處處受制於別人。別的不說,就說日本,日本夠強大吧,常規力量都比得上毛熊了。

    如果日俄開戰,腳盆雞沒有美國幫助,真打起來,日本打得過大毛嗎?不可能,雖然日本從親爸爸那裡進了一條又一條飛機生產線,但其本身就已經完全受制於父親。

    鄙人這樣說只是煮一個栗子,並不是否定日本的實力,日本本身確實是很強大的,它也有很多自身的優勢。比如領先世界的晶片技術和精密機床等等。

    這就要說到積累與投入,核心高科技的研發無一例外都需要無數的日積月累,以及令人膽戰心驚的投入。美國現在能這麼強大,很大一部分得益於二戰從漢斯那裡搶來的科技貓。

    國家真正的強大,不是在於你手裡擁有多少高科技,而是在於你腦子裡擁有多少高科技。

  • 4 # 兵器世界

    首先需要說明,這句話是對戰爭的誤解,將戰爭簡單歸結為高科技方面的較量是對戰爭的嚴重誤讀和不尊重。任何時候,戰爭的勝負都不是幾件高科技裝備可以決定,關鍵因素都是人。

    不可否認,隨著軍事技術飛速發展,技術因素已經成為戰場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直接影響戰爭程序,擁有技術優勢的一方往往更容易獲得勝利。然而,裝備技術並不是戰爭勝負的唯一決定因素,武器的使用者學藝不精或者戰鬥決心不堅定,都會讓自己的裝備成了人家的戰利品。

    現代戰爭中,技術落後一方取得戰術性勝利的案例比比皆是。伊拉克第9裝甲師就給出了反面教材。

    第9裝甲師是伊拉克安全部隊的兩個裝甲師之一,其中很多骨幹人員接受過美軍的正規化訓練,該師共有4個裝甲旅,主力34旅真正做到了“全美械”(M1A1主戰坦克加M113裝甲戰車);35旅則是混裝有部分俄製裝備(擁有多輛T90S主戰坦克);第36旅裝備型別與34旅相同,但M1A1主戰坦克數量更少;裝備最差是37旅,基本是以T72主戰坦克和BTR80裝甲車為主,但也正在換裝。

    可就是這樣一支擁有現代化技術優勢的隊伍,面對只裝備有雜牌輕武器的IS,竟毫無還手之力在很短時間內就被擊潰了。2014年7月10日,裝備簡陋的IS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一直進攻到巴格達以北的安巴爾,並在此擊敗了第9裝甲師,裝甲部隊被烏合之眾擊敗,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第9裝甲師指揮官和士兵的作戰素質不高,幾乎就是望風而逃。

    2017年伊拉克處決了駐守摩蘇爾的前指揮官“邁赫迪-哈拉維”,因為此人手握萬餘重兵卻不戰而逃,導致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被IS佔據長達2年多,隨後費盧傑等地相繼易手。2014年摩蘇爾淪陷,當時的IS剛剛崛起兵力不過幾千人,能用來進攻摩蘇爾的只有幾百人,卻輕而易舉攻佔了這座城市,這與邁赫迪-哈拉維戰鬥意識不堅定有著直接關係,當時伊軍的裝備水平、訓練水平遠超烏合之眾IS。

    2016年10月,伊拉克安全部隊糾集10萬大軍,在美國的空中力量支援下發起解放摩蘇爾的戰役,他們的對手是8000餘名IS守軍。這場戰役之前伊軍進行了大量的部隊重組、裝備更新、作戰演練和輿論宣傳工作,但當進攻發起後仍然面臨各種麻煩、舉步維艱,直到2017年7月9日才宣告解放摩蘇爾,在如此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打了9個月,足以證明裝備不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

    佔據摩蘇爾一年後,IS釋出影片展示當年伊拉克安全部隊倉皇撤退的畫面,並附文說:“這場勝利輕而易舉,超出想象”。狂熱的極端組織能輕鬆擊敗裝備精良的正規部隊,憑的就是人員的戰鬥信念,這也是人決定勝敗的經典案例。

    此外,裝備精良的美國特種部隊也給出過經典反面教學。

    2017年10月4日,美國非洲特種作戰司令部組織特戰小隊前往奈及利亞進行反恐作戰,撤離過程中因行蹤暴露引來伏擊。不過,佔據技術優勢的美軍根本不把拿著AK-47、穿著短袖的烏合之眾放在眼裡,竟然妄想包抄反擊數倍於己的游擊隊,結果整個特戰小組全部陣亡;

    2019年4月16日,海豹突擊隊六分隊的部分人員和阿富汗正規軍,一同在坎大哈郊區進行巡邏時突遭伏擊。由於不明的原因,美軍高技術通訊裝置遭到干擾,戰區上空的無人機也沒有起到作用,雙方陷入對射。雖然戰鬥過程中美軍依然展示出良好作戰素養,但在技術手段失靈的情況下,美軍指揮官表現出慌亂、不知所措,3名美軍特種兵和29名阿富汗正規軍在此役陣亡,對美軍來講這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要說,日積月累的投入和積累是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我是贊成的!

    這一點印巴之間的衝突最有說服力,印度的軍費水平是巴基斯坦的5倍有餘,前者每年將近500億美元的軍費投入,而巴基斯坦只有不到100億美元。印度大手筆引進俄羅斯的技術在國內建立生產線,先後裝備了200多架蘇-30MKI;又引進了大量的米格-21、米格-27和幻影-2000戰機。不僅如此,印度的蘇-30MKI、米格-21都經過了投入血本的升級工作,主要的電子裝置都來自以色列或者歐美國家,印度對軍事建設的投入遠在貧窮的巴基斯坦之上,但今年克什米爾上空的一場對決說明了一切。

    與印度高額投入、長期積累不同,巴基斯坦將有限的經費投入人員訓練中去,巴鐵的飛行員經常出現在中東地區的軍演上,並派往中東各國體驗西方先進戰機,包括印度下單之後還未獲得的法國陣風戰機;中東戰爭期間,巴鐵飛行員以僱傭軍的身份參戰,駕駛蘇制裝備與以色列直接交手獲得實戰經驗;在葉門內戰爆發後,又有3個師以上的巴基斯坦部隊參加沙特帶領的聯軍參戰。

    印巴兩國用錢的方式不同,一個是日積月累的買裝備、一個是日積月累的鍛鍊人員素質,透過印巴一戰足以說明哪個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了。

    以上戰例中,失敗一方都擁有較明顯的技術優勢,無論在硬體還是軟體都碾壓對手,可最終勝利方只是利用自身對地形的熟悉和成員堅定的戰鬥意志,採取常規伏擊戰術打敗擁有技術優勢的敵人。由此可見,核心技術確實是現代戰爭中舉足輕重因素,但最終決定勝敗的還是人的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匯率為什麼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