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騰輝男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歷史上存在了數千餘年,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中國都是十分注重儀表,禮儀的國家。就連在中國古代的戰爭當中,也一向如此。還流傳著“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兩軍作戰期間,雙方要互相協商傳達資訊,在這個時候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傳訊息的使者,無論是傳達了什麼樣的訊息,都不會被斬殺。

    劉備痛下殺手主要是因為自己的手足兄弟相繼被殺,而且與東吳都有關係,從伐吳的決定開始,任何勸誡都沒用,鐵了心要東吳償命,所以派遣多少來使都沒用。

  • 2 # 白雲山水居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保證讓你們滿意。

    古往今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是成例。很少有人破壞這個規矩。

    雖然是成例,但不是沒有人違反過。劉備就是其中一個。那他為什麼要破壞規矩呢?

    首先,劉備自起兵以來,劉關張就是黃金組合,在哪個戰場三兄弟都是一起戰鬥。桃園結義他們就是生死兄弟,古語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們是磕過頭的,在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卓的時候,他們合力“三英戰呂布”,名揚天下,那個時候,劉備就已經明白,沒有這兩個兄弟,他這個劉皇叔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所以他是真的非常重視他們。

    張飛在劉備稱王以後,被封為後將軍,前將軍當然是關羽,可以想象劉備是非常感謝他們哥倆的。

    關鍵問題是,天下人早已經習慣了劉關張不分家,也知道他們的關係是鐵得不能再鐵。惹一個,就是惹三個。

    想當初劉關張在許都的時候,曹操最厲害的軍師郭嘉建議他尋找機會殺他們,免得放虎歸山,曹操也看出劉備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但劉關張三人整天形影不離,曹操不敢輕易動他們,也是有一些懼怕他們“三英戰呂布”的威名的因素。也是哈!遇到關羽張飛這兩個不要命的主,誰不怕呀?

    其後,關羽兵敗下邳被曹軍團團包圍,曹操不敢殺他,派和關羽關係好的張遼來做說客,也只是想讓他轉投他曹操,而關羽沒有轉投他之前,曹操是根本不敢殺他的。後來哪怕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也終究不敢殺他。

    一句話,要殺就要三個同時殺,但凡一個沒有抓住,就是天大的麻煩。

    那麼劉備殺東吳使者,東吳接納殺張飛的叛將範疆,張達就是導火索。開玩笑,敢殺張飛。

    殺他兄弟,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劉備對手下說:“我對東吳的仇恨超越了古今。”意思是我恨東吳孫權勝過任何一個人,我恨不得馬上殺光他們,何況一個使者。

    於是,殺使者,命令張苞,關平率大軍殺奔秭歸,孫權嚇破了膽,命令孫桓務必守一個月,他好調兵遣將,做好防守。但蜀軍攜恨而來,三個時辰就攻下了秭歸。

    事實證明,殺使者是很犯忌諱的,正是由於劉備的不冷靜,才引發了連鎖反應,造成了孫權的恐懼,於是投了曹魏,最終蜀國也逐漸走向了滅亡。

  • 3 # 雨夜中的星空

    蜀漢伐兵東吳也稱為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昌宜都市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歷史愛好者可以去宜都古城瞻仰當年遺蹟)

    夷陵之戰(猇亭之戰)之前先說一說關羽、張飛兩人的死亡。

    關羽怎麼死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孫權西征關羽,任命呂蒙為前部,孫權先達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關羽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是年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西逃璋鄉(當陽縣東北),其部下皆降於孫權。孫權又派朱然、潘璋截斷了他的道路,關羽父子最終在臨沮為潘璋部將馬忠擒獲,斬首,荊州遂平。

    張飛怎麼死的:

    飛聞雲長被害,悲痛之極,為替關羽報仇,他從成都接命回到闐中,即限令所屬三軍三日內建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次日,部將範疆、張達來報,說三日內不可能備辦完畢,要求寬限時日。但是張飛明顯等不及,而且以他的性格是不會坐著乾等的,所以他把範疆、張達綁在樹上每人鞭抽五十。範疆、張達二人覺得根本完不成任務,自己可能性命不保,所以想先發制人,於是偷偷潛入張飛寢宮趁他醉酒之後將其殺害。把張飛人頭獻給孫吳。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jiān]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

    將軍交戰,不殺使者,為何劉備要壞規矩。

    第一、關羽、張飛屬於劉備四大派系中的元老派領軍人物。劉備的派系劃分(可以在我的悟空問答中“魏延是否屬於荊州派系?”)檢視。這裡就簡單說一說。劉備的蜀漢集團主要分為四派系。

    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

    元老派主要成員:關羽、張飛、孫乾、簡雍、趙雲、糜氏兄弟等。

    這是早期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在劉備危亡時不離不棄,屬於蜀漢政權元老功臣。而關羽,張飛等人又是元老派的頭面人物。劉備必須要給元老派,和其他派系一個交代,斬殺來使就變得不重要了。

    第二、劉備一直宣傳仁義之師,靠仁義謀取天下。古人重視禮、義、樂、孝、賢。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劉備打的是替義弟報仇,所以劉備斬來使也就不重要了。

    第三、被敗亡軍士家屬的一種交代。這些將士是為劉備打江山,為劉備而死,劉備肯定要給他們家屬一個交代。所以劉備斬來使也就不重要了。

  • 4 # 魔方歷史觀

    古代在兩軍交戰之時,一方斬殺另一方的來使,也不是什麼難事,就是統帥一聲令下的事兒,可若是真這麼做了,那樑子就結死了。畢竟人家派個使者,使者代表的就是一方陣營,斬殺來使,就等同打人家的臉。

    關於問題中所問的,三國時期劉備斬殺來使一事,咱們來掰扯掰扯。

    此事有沒有

    劉備在歷史上的人設也是很明顯,仁義的劉皇叔,按說就算是打仗,斬殺來使這種不合常理的行為,劉備不會去做,可是,也要分什麼時候。

    關於劉備殺來使這事兒,前因後果是這樣的:

    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相繼身亡,而這二人的身亡與東吳有著直接關係,於是,就有了劉備盛怒之下,起兵伐吳,東吳方面在劉備起兵之後,派遣使者面見劉備協商,可是劉備並沒有協商的意思,下令斬來使,併發起進攻。

    劉備斬來使這個事兒,如果單從書中來看,應當是沒有這個事兒的,就如《三國志》中記載,只說了劉備不同意東吳方面的協商,沒提他殺來使的事兒。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倒是提到了劉備要殺來使一事,可是在眾官員的勸諫下,也沒斬了來使。

    吳大夫程秉到此,欲還荊州……永結盟好……先主怒曰:“朕切齒仇人,乃孫權也……”便欲斬來使,以絕吳情。多官苦告方免。另一個版本

    在古裝影視劇《三國》中,倒是有劉備下令斬殺來使這一情節。

    若是根據影視劇中這一情節來判斷劉備為何殺來使,也很容易讓人理解。劉備兩個結拜兄弟的身亡都與東吳脫不開關係,本身就是怒火沖天的劉備,起兵伐吳,絕對不是衝著協商去的,而是奔著滅掉東吳復仇的事兒去的,和東吳一方已經是勢不兩立,沒有妥協的餘地。

    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斬殺來使,也不是這麼讓人意外了。

  • 5 # 三月的豬鼻子

    大家好,首先在這裡我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為你解答這個問題,這讓我感到十分開心,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個問題,一起探討一下吧。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作為一種禮節,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的歷史。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時代,中國都是一個非常重視儀容和禮節的國家。即使在中國古代戰爭中也是如此。也有傳言說“兩軍交戰,他們不會被斬斷”。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兩軍交戰中,雙方必須相互談判並相互傳達資訊。目前,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不傳遞資訊的信使,無論傳遞哪種資訊,都不會斬首。

      劉備的殺手主要是因為他的手足兄弟相繼被殺,與東吳有關係。從吳武的決定開始,任何勸告都是無用的,他有一顆堅強的心要東吳付出生命。無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任來了,給自己說,還喜歡自己想複合?要不要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