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腦指揮眼
玄武門之變前李淵為何要支援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這個問題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玄武門之變前唐朝的政治格局。李淵自入長安後,所依靠的主要自己的三個兒子和宗族子弟。其中李建坐鎮京師輔助李淵管理政務,李世民負責征討四方打天下,李元吉鎮守北都太原,其他宗害子弟率軍各掌方面。但到了玄武門政變之前,由於李世民在統戰爭中一枝獨秀,打下大唐大半個江山,因而功高威重,深得天下人心,而李建成長期輔政,加之才略、人品也均屬上乘,故此也擁而一個的實力和威望。其餘包括李元吉在內的諸子弟大多在實踐考驗面前被淘汰。而李淵本人在才略上本就不及建成、世民,加之有些怠於政務,其實其皇權已絕大部分已被兩個兒子瓜分了。這一點,可從文武群臣的歸屬中窺其端倪。當時唐朝謀臣猛大多出於秦府,而太子府中,也有魏徵、王珪、薛萬徹等知名人物,而誰是李淵的人?當時的幾位宰相蕭瑀、陳叔達顯然早就歸心於李世民,封德懿則遊走於太子與秦王之間,真正忠於李淵的也只有裴寂了。雖然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本身就是權力構架的重要組成,但如果沒有人支援,那皇權也就被架空了。至於禁衛將士,也都各自在太子秦王兩人之間選邊站了。故此,守玄武門的常何為李世民行方便,尉遲恭率數十闖宮,竟然無人阻攔。而建成死,卻有馮立、薛萬微甘願冒死為之復仇。可見上至宰臣,下至衛士,都成了秦王和太子之人。可見,當時李淵的皇權其實要依賴這兩個兒子來才能鞏固施行。當然,長安之外,還有兩個宗室子弟李神通和李孝恭。但李神通似乎早已依附了李世民,李孝恭雖頗應戰功,但其軍隊實際掌控在李靖手中,而李靖又是李世民的人。
從上面可知,當時李淵已被兩個兒子架空,他的皇權需依靠兩個兒子來支撐。如果他要除掉其中一個,就必然一家獨大。那樣,他的皇位只怕也就難保了。因此,李淵要坐穩皇位,就必須讓兩個兒子同時存在並使之平衡。而他所以極力支援李建成,是因為李世民權力太過膨脹,他必須全力支援太子才能保持雙方的平衡,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削弱李世民的實力。因為,李淵所以支援李建成卻不肯除掉李世民,不只是因為親情,也是他確保皇權在握所必需。歸根結底,是李淵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而他的兩個兒子又太優秀。這是李淵之幸,也是他不幸。
-
3 # 舍我談歷史
李淵作為八柱國李虎之孫,因為母親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妹,受到重用。隋朝末年在晉陽起兵最終奪得天下。在一統天下之後,他的兩兒子就爆發激烈衝突,長子建成,四子元吉被殺,在爭奪天下過程中發揮作用最大的李世民實現了奪位。世人普遍認為,這場骨肉相殘的悲劇,李淵是要負責人。
李淵明知道,取得天下次子李世民發揮作用最大,和文臣武將關係最密切。不甘人後的李世民早晚得反,作為父親的李淵不可能不瞭解,他為什麼不選擇支援李世民呢?其實,這件事在大方向上真不能怨李淵,李淵在當時只能選擇李建成,並且不得不支援李建成。
他的姨夫姨媽也就是隋文帝兩口子,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選擇自己的次子楊廣即位,最後隋朝毀在楊廣手裡。而李世民和自己的這位表叔是很像的,都是能打仗的,隋滅陳之戰,統領兵馬的是晉王楊廣,對隋朝取得天下發揮作用最大的也是楊廣,而楊廣即位也是得到很多臣子支援的。作為開國皇帝,李淵不可能不考慮歷史會不會再現,唐朝會不會短命,畢竟李世民和楊廣太像了。況且治理天下馬上皇帝並不一定適合,李淵的繼承人選擇逐步傾向於李建成。
客觀的說,李建成能力也不差,至少比自己的表叔楊勇強,但和李世民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他唯一的優勢就是他是嫡長子,嫡長繼承製度實際上是保持權力平衡最好的制度。嫡子是正妻生的兒子,地位是最尊貴的,在古代頗具特色的聯姻,丈夫和妻子很難有真感情,都是兩個家族聯合的需要。嫡子就是這種聯合的結晶,如果嫡子不能被確立繼承地位,那麼正妻家族的努力就白廢了,庶子母舅家的力量抵不過嫡子母舅家,庶子沒有威信,舊有秩序就會被打破。而嫡長子繼承則避免隨意變更繼承人造成不穩定,引起權力波動。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皇帝的嫡子即位,正常情況下是嫡長子即位。
李淵也是在封建禮教下成長的,李世民雖然有能力,但嫡長繼承製度,李淵是不可能輕易打破的,一旦打破以後,出現的後果可能比玄武門之變嚴重。偏向保守的李淵,不敢冒風險去支援自己的次子。況且改立皇儲需要有服眾的理由,而長子無錯,能力也比較好,廢掉於情於理說不通。就是隋文帝廢楊勇,也是找到一堆問題後才行動的。
李淵作為父親,一定偏愛李世民嗎?未必,一般父親都是喜歡長子和幼子,作為次子的李世民不一定討他喜歡。李淵把在外征戰的重任交給了李世民,與其說是信任,不如說是在利用的。真正的繼承人不會讓他去戰爭上拼殺,畢竟是有生命危險的。李淵選擇李世民帶兵除了李世民有打仗能力外,恐怕更多的把他當作他和李建成手下的一員武將,用他來衝鋒陷陣。只不過他姓李,是李淵的兒子,在打仗過程中,建立了威信,成為儲位的威脅。
如果李淵支援李建成,極力的抑制李世民,李世民也很難翻盤。李淵覺得自己虧欠次子李世民,給了他僅次於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淵這樣做,實際上有賭一把的成分,有一定軍事實力的李世民有反擊李建成的可能,如果自己打壓李世民,一方面李世民有可能實現逆襲像玄武門之變後的情況,自己被動。另一方面,一旦李世民被除掉,李建成一家獨大,李淵可能會被逐步架空。李淵是李世民、李建成的父親,同時他也是皇帝,他要平衡內部的兩大派系:太子李建成一派、秦王李世民一派。因此,他支援李建成,但並抑制李世民。
虎毒不食子,李淵沒有那麼狠心,完全支援李建成意味著要讓李世民徹底消失。作為父親,他做不到,這就埋下了玄武門之變的禍根。先下手為強的李世民突然出手,打破了唐朝表面的平衡,李建成脆敗被刺殺,李淵被迫退位。出現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李淵,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不得不遵守嫡長繼承製度這個遊戲規則,選擇支援李建成。而對有野心的次子李世民沒有真正抑制,甚至除掉,導致了喋血玄武門的悲劇出現。
有人說歷史是部大戲,如果大唐王朝是這場大戲的一出,李淵就是最初的導演,可惜不是好導演。他試圖做導演,卻在無形中自己成了演員,並且有主演變成了配角。
-
4 # 歷史傳播者張小飛
玄武門之變前,為何李淵支援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援李世民呢?
原因是李建成以小人讒言挖苦世民 李建成進讒 事情如下
有人勸高祖說:“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關中地區,是由於我們的人口與財富都集中在長安的緣故。如果燒燬長安,不在這裡定都,那麼胡人的侵犯便會自然平息下來了。”高祖認為有道理,便派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越過終南山,來到樊州、鄧州一帶,巡視可以居留的地方,準備遷都到那裡去。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和裴寂都贊成這一策略,蕭瑀等人雖然知道不應當如此,卻不敢諫阻。秦王世民挺身而出,勸諫道:“夷狄為禍中原的情況自古就有。陛下憑著聖明英武,建立新皇朝,安定中夏,擁有百萬精兵,所向無敵,怎麼能因有胡人攪擾邊境,便連忙遷都來躲避他們,使舉國臣民感到羞辱,讓後世來譏笑呢?那霍去病不過是漢朝的一員將領,尚且決心消滅匈奴,何況兒臣還愧居藩王之位呢!希望陛下給我幾年時間,請讓我把繩索套在頡利的脖子上,將他逮到宮闕之下。如果到時候不成功,再遷都也為時不晚。”高祖說:“說得好。”建成卻說:“當年樊噲打算率領十萬兵馬在匈奴人中間縱橫馳騁,(結果被引為笑談,)秦王的話該不會是和樊噲的相似吧!”世民說:“面對的情況各有區別,用兵的方法也不相同。樊噲那小子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不超過十年,我肯定能夠將漠北地區平定下來,並不是憑空妄言啊!”於是,高祖不再遷都。李建成與嬪妃因而共同誣陷李世民說:“雖然突厥屢次在邊疆上為禍,但只要他們得到財物就會撤退。秦王假託抵禦突厥的名義,實際上是打算總攬兵權,成就他篡奪帝位的陰謀罷了!”
城外打獵高祖在京城南面設場圍獵,太子建成、秦王世民和齊王元吉都隨同前往,高祖命令三個兒子騎馬射獵,角逐勝負。建成有一匹胡馬,膘肥體壯,但是喜歡尥蹶子,建成將這匹胡馬交給世民說:“這匹馬跑得很快,能夠越過幾丈寬的澗水。二弟善於騎馬,騎上它試一試吧。”世民騎著這匹胡馬追逐野鹿,胡馬忽然尥起後蹶,世民躍身而起,跳到數步以外站穩,胡馬站起來以後,世民再次騎到馬身上,這樣的情況連續發生了三次。世民回過頭來對宇文士及說:“他打算藉助這匹胡馬害我,但人的生死自有命運決定,就憑他們能夠傷害到我嗎?”建成聽到此言,乘機教唆張婕妤、尹德妃在高祖枕邊誣陷世民:“秦王自稱:上天授天命於我,正要讓我去做天下的主宰,怎麼會白白死去呢!”高祖大怒,先將建成、元吉二人召來,然後又把世民召來,責備他道:“誰是天子,自然會得到天命,不是人的智力所能夠謀求的。你謀求帝位之心怎麼這般急切呢!”世民摘去王冠,伏地叩頭,請求將自己交付司法部門查訊證實自己沒有說過這種悖逆之話,高祖仍然怒氣不息。適逢有關部門奏稱突厥前來侵擾,高祖這才改變了生氣的面容,轉而勸勉世民,讓他戴上王冠,繫好腰帶,與他商議對付突厥的辦法。
武德七年閏七月廿一己未日(624年9月9日),高祖頒佈詔書命令世民與元吉率領兵馬由豳州出發抵禦突厥,在蘭池為他們餞行。每當發生敵情,高祖總是命令世民前去討伐敵人,但在戰事平息以後,高祖對世民的猜疑卻越發加重了。
-
5 # 長生不老的秘密
1:自古就是傳嫡長子,而且李建成政治素養高,與朝中大臣關係好。
2:他早就被封為太子,已經根深蒂固了
-
6 # 葉之秋
玄武門之變前,為何李淵支援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援李世民呢?
簡單說幾句個人的看法。
對於李淵來說,玄武門之變是他漫長政治生涯裡的一把意料之外的尖刀,李世民哥倆鬥狠了,這刀就穩穩地紮在李淵心上,對於大唐來說,這次事件的影響力極其深遠,當然了,對於李建成來說,這就是二弟要奪他的命,斬草除根不留情面。只是,他們都沒有看過唐史,不知道會有這麼一出,在玄武門之變前,李淵一直是支援太子李建成的,為什麼他不支援李世民呢?
李淵為什麼要支援太子李建成?
他有什麼明顯的理由不支援李建成嗎?(網路圖)
李建成一直是一個合格的太子,無論是準備起事,還是立國的過程,甚至是立國之後,李建成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要論固守大本營的後勤保障之功,李建成穩穩地,要論軍事戰功,李建成不輸於李世民多少,在朝堂上,李建成的支援率一向很高,如果單論嫡子出身的話,他更是不輸誰了,妥妥的嫡長子,李淵為什麼不支援李建成?
其次,當時的政治環境裡,也使得他必須支援李建成。隋朝為什麼會滅亡?第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就是廢長立幼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雖然說廢楊勇立楊廣,沒有引起大震盪,但是楊廣成功地敗完了隋朝的家。第二個明顯的缺陷就是天下大亂時,沒有強有力的宗室,只有兩個小娃娃,有什麼用?在人心不穩的時代,必須要有自家人,要有強悍的宗室,換句話說,就算李建成繼位,天下還沒大定,有弟弟們幫襯,這天下仍然就姓李。於李淵而言,北周的覆滅,隋朝的滅亡,都是看在眼裡的,李世民的集團,他有壓制,但並沒有打垮,為的就是自家的江山。他呢,繼續給太子助力——只是李淵沒想到,這二兒子能耐不小,膽量更大。
李淵按禮法按當時的情況支援李建成,沒什麼問題。其實在所有的開國皇帝裡,李淵應該算是很舒服的一個了,他的兒子們都很出色,李建成,李世民,包括李元吉,他們的能力,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毫不遜色,可是皇位只有一個,總有人要成為失敗者,李建成不過是歷史煙雲中的一個罷了,雖悲情卻也無可奈何。
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
7 # 風情漸漸依舊
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李建成作為嫡長子,一直輔佐李淵,戰功顯赫和李世民不相伯仲,因為李淵根本就沒有想要換太子的意思,而且遵從長子繼承的原則,不管從哪個方面講李建成都是太子的不二之選,
1,戰功方面,李建成從起兵以來南征北戰功績還是很明顯的,率先攻入長安,李淵稱帝被封為太子長期北御突厥,為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保障了後勤鞏固了防線,平定劉黑闥,為大唐實現了基本統一。
2,主政方面,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在大唐新建時期,李建成在長安幫助李淵治理鞏固天下,期間並未出現過錯,非常勤勉,他主持並推行了均田制,而且還大力推行農業恢復,使得經濟有所回暖,迅速恢復了經濟,為之後大唐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
李建成從哪方面都要強於李世民,也是李淵心裡帝位的繼承人,李建成不僅有上馬打天下,更有下馬治天下的胸才偉略,李建成沒有李世民的殺伐果斷,太過仁慈寬厚,性格比較溫順,以至於造成後期玄武門之變。
-
8 # 嗔痴歷史觀
李淵支援李建成做太子,其實總共就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李淵自己的私心以及對皇權的渴望,另一方面就是繼承製度的要求沒有辦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繼續為你分析。
一、李淵想多做幾天皇帝其實早在李淵登基成為皇帝之前,也就是他起兵反隋的時候,甚至包括起兵反隋,也是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將隋煬帝的兩個妃子偷偷弄到李淵床上,讓李淵實在迫不得已只能謀反。
後來的前進道路上,李世民也是助攻很多,李淵曾經答應李世民說以後自己成為皇帝就讓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信以為真。可是當真的李淵登基之後,卻讓嫡長子李建成成為太子,李世民只能默默在一邊傷心。
為什麼李淵要讓李建成成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呢?原因就是為了自己能夠多做幾天皇帝。李淵深知李世民的能力與野心,在一路戰爭之中,李世民幾乎承包了一半以上的勝利,這些戰功直接讓李世民頭上的頭銜不斷增多,最後李淵沒有什麼可以再封的才給李世民專門創造一個“天策上將”出來。
李世民掌握軍權,李建成做太子,掌管東宮以及一些朝中政治事務,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李淵的想法已經被他的行為出賣,他這樣做,就是為了制衡太子與李世民兩個人,他擔心兩個人任意一方勢力做大,都會直接危及到自己的皇位,所以讓他們兩人相互制衡。
可惜李淵的如意算盤沒算好,事情搞砸了,李建成感覺到李世民的威脅開始不斷採取行動,先是派人刺殺,後來又用毒酒謀殺,還把李世民身邊的猛將用調虎離山之計紛紛支開。
這樣做直接導致兄弟二人反目成仇,鬥爭白熱化,李淵這個時候想再來扭轉,已經無力迴天,所以才會最終發生玄武門之變讓自己丟了皇位,還讓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成為皇權的犧牲品。
二、李建成身份的合理性李建成是嫡子,還是長子,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一般是“有嫡傳嫡,無嫡就長”,李建成兩方面都符合,並且能力很強。
既可以帶兵作戰,還可以低頭處理公務,這樣的太子不管哪個朝代都已經是相當合格的,無可挑剔。
再結合之前的歷史,尤其是隋朝,隋文帝當初就是因為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二兒子楊廣,才最終導致亡國,如今李淵自然把這個教訓深深記在腦海裡,斷然不想步入後塵,走上絕路。
所以,李淵支援李建成就很正常,怪就怪在李世民實在也是一個野心家,還有兄弟之間反目成仇讓人猝不及防。
結語其實李淵支援李建成,不管是從哪個方面而言,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惜在皇權面前,很多時候拼的還是實力,勝負往往撒個就在一念與一步之間,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自古如此!
-
9 # 伊耆角木
任何一個理智的君主,都應該明白一點:廢長立幼,取亂之道。
古代君主選擇繼承人 其實能力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穩定,能夠確保皇位平穩傳承有序。所以,必須要儘可能遵守皇位繼承的標準,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常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司馬炎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白痴兒子司馬衷啊?朱棣這麼喜歡朱高煦,為什麼最後還是傳位朱高熾了?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曹植而選擇了曹丕?劉備為什麼不立另兩個兒子而還是立了劉禪?這些問題原因或許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並且是佔最重要的關鍵點的原因——嫡長子繼承製度。
總有人覺得,選繼承人就要選最優秀的那一個,立嫡立長不如立賢。其實不錯特錯,因為“賢”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可能對某個皇子是否“賢”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大臣說大皇子賢,那個宦官說二皇子賢,又有個妃子說三皇子賢,到底怎麼辦?而皇帝本身看到的又往往很片面,更多是皇子們靠著背後的謀士集團刻意在皇帝面前表現出來的。所以,如果以“賢”的標準,永遠不能服眾。要定一個的皇位繼承標準,必須是客觀的,所有人都否定不了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這樣。嫡子地位高於庶子,長子地位高於幼子。若要政權長治久安,確保皇位傳承可以服眾,就必須這麼繼承下去。除非嫡長子真的犯下什麼嚴重的罪行或者實在是有某方面缺陷不能繼承,一般是不可以打破這個規律的,否則遺患無窮。
所以我們回來看李淵對兩個兒子的態度。雖然李世民戰功赫赫,但畢竟是次子,李建成嫡長子的地位無法撼動。何況,李建成沒有什麼明顯的過錯(作為太子,只有謀反之類的能算重大罪名),並且在李淵起兵過程中也出力不少,身邊也有許多擁護他的大臣。如果無故廢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支援李世民,那就是開了個很壞的頭,導致唐朝後面皇位的傳承都不穩固。
事實上,李世民後來依靠玄武門之變殺李建成登上太子之位進而稱帝,確實給之後唐朝很長時間的皇位傳承都埋下了禍根。李世民自己因為對第四子魏王李泰的恩仇,讓李泰有了奪嫡之心,處處與太子李承乾針鋒相對,以致逼得李承乾謀反。謀反之人顯然不能再做太子,而李世民也不能讓李泰上位,而是另立了李治為太子。因為一旦李泰做了太子,就是告訴皇族,太子之位是可以爭來的,今後每一個皇子都可能去用各種卑鄙手段奪位。同樣的心態也出現在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身上,他自己透過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不能讓子孫們也這麼幹,所以他再喜歡朱高煦,也還是讓嫡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
但是,畢竟李世民發動政變奪位的影響還是在那裡了。所以唐朝的太子們地位一直不穩固,太宗朝有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高宗朝武則天先後或廢或殺別人的或者自己生的幾個太子(或皇帝)李忠、李弘(是否為武則天毒死存疑)、李賢、李顯、李旦。中宗朝也發生了太子李重俊被韋后所逼謀反,玄宗朝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等等等等,永無寧日。這時候就知道,李淵支援長子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只是可惜,一方面李世民實在太強,一方面李淵可能也不忍心對兒子下狠手,最終導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的兒子慘死,自己淒涼退位,唐朝太子成為最悲慘的職業。
-
10 # 哦豁1993
任何一個理智的君主,都應該明白一點:廢長立幼,取亂之道。 古代君主選擇繼承人 其實能力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穩定,能夠確保皇位平穩傳承有序。所以,必須要儘可能遵守皇位繼承的標準,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常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司馬炎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白痴兒子司馬衷啊?朱棣這麼喜歡朱高煦,為什麼最後還是傳位朱高熾了?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曹植而選擇了曹丕?劉備為什麼不立另兩個兒子而還是立了劉禪?這些問題原因或許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並且是佔最重要的關鍵點的原因——嫡長子繼承製度。 總有人覺得,選繼承人就要選最優秀的那一個,立嫡立長不如立賢。其實不錯特錯,因為“賢”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可能對某個皇子是否“賢”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大臣說大皇子賢,那個宦官說二皇子賢,又有個妃子說三皇子賢,到底怎麼辦?而皇帝本身看到的又往往很片面,更多是皇子們靠著背後的謀士集團刻意在皇帝面前表現出來的。所以,如果以“賢”的標準,永遠不能服眾。要定一個的皇位繼承標準,必須是客觀的,所有人都否定不了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這樣。嫡子地位高於庶子,長子地位高於幼子。若要政權長治久安,確保皇位傳承可以服眾,就必須這麼繼承下去。除非嫡長子真的犯下什麼嚴重的罪行或者實在是有某方面缺陷不能繼承,一般是不可以打破這個規律的,否則遺患無窮。 所以我們回來看李淵對兩個兒子的態度。雖然李世民戰功赫赫,但畢竟是次子,李建成嫡長子的地位無法撼動。何況,李建成沒有什麼明顯的過錯(作為太子,只有謀反之類的能算重大罪名),並且在李淵起兵過程中也出力不少,身邊也有許多擁護他的大臣。如果無故廢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支援李世民,那就是開了個很壞的頭,導致唐朝後面皇位的傳承都不穩固。 事實上,李世民後來依靠玄武門之變殺李建成登上太子之位進而稱帝,確實給之後唐朝很長時間的皇位傳承都埋下了禍根。李世民自己因為對第四子魏王李泰的恩仇,讓李泰有了奪嫡之心,處處與太子李承乾針鋒相對,以致逼得李承乾謀反。謀反之人顯然不能再做太子,而李世民也不能讓李泰上位,而是另立了李治為太子。因為一旦李泰做了太子,就是告訴皇族,太子之位是可以爭來的,今後每一個皇子都可能去用各種卑鄙手段奪位。同樣的心態也出現在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身上,他自己透過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不能讓子孫們也這麼幹,所以他再喜歡朱高煦,也還是讓嫡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 但是,畢竟李世民發動政變奪位的影響還是在那裡了。所以唐朝的太子們地位一直不穩固,太宗朝有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高宗朝武則天先後或廢或殺別人的或者自己生的幾個太子(或皇帝)李忠、李弘(是否為武則天毒死存疑)、李賢、李顯、李旦。中宗朝也發生了太子李重俊被韋后所逼謀反,玄宗朝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等等等等,永無寧日。這時候就知道,李淵支援長子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只是可惜,一方面李世民實在太強,一方面李淵可能也不忍心對兒子下狠手,最終導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的兒子慘死,自己淒涼退位,唐朝太子成為最悲慘的職業。
-
11 # 奔跑的五花肉
古人重視嫡庶之分,李建成身為李淵的嫡長子,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情況下,自然是第一考慮的人選。李淵也是這樣考慮的。
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度能解釋一些奇怪的歷史現象。例如,在明朝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其實,原因很簡單,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能茅塞頓開。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選立大子的兒子(嫡長孫)為法定繼承人,理由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
歷史的經驗告訴李淵,如果不尊崇嫡長子繼承製,則以後的帝國傳承就要伴隨著子孫們的刀兵相見和鮮血淋漓。我們看到事實也是如此,玄武門之變確實留下了後遺症,自李世民之後的政權交接不順,歷代太子不是被廢就是被殺,政權一次次的交替,李家的子孫們總是要經過流血鬥爭,才能登上大寶。
-
12 # 水一白聊歷史
一、勝利者的福利
因為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成功,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被醜化頗多,尤其是小說《隋唐演義》、《說唐》等文學作品的傳播,李建成的形象更加地變得不光彩起來。似乎李建成不但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反而嫉恨秦王李世民,百般刁難、陷害,甚至不惜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想要殺死自己的親弟弟,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被李世民反殺,真的是咎由自取。
很明顯,這又是一份勝利者的“福利”,勝者王侯敗者寇,不但自己可以“更改歷史”,連文化作品都能幫忙,不但隋煬帝這種亡國之君被誣衊得一錢不值,連李建成這樣的親兄弟也被認為是早就該把太子之位讓出來,這樣不就避免了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
二、歷史上的李建成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在評價李建成時說:“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可見,李建成也許在軍功上不抵秦王李世民,但是亦不逞多讓。不論是在帶兵過程中,還有是受李淵之命招賢納士階段,李建成都是做出過很多貢獻的。比如,李淵起兵後第一仗,就是李建成平定西河,往返只用了九天時間。李建成與李世民經常是各帶一軍,如二人同時出兵,則以李建成為主,李世民為副,豈能說功勞皆歸李世民,而李建成顆粒無收?
但隨著李世民勢力的逐漸增強,如果按照正常劇本發展,李建成在李淵身後稱帝,不但李世民自己是個巨大的威脅,李世民的手下也免不了悲劇的下場。所以,李世民意圖改變劇本走向是必然的,即誣告李建成謀反、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等,而利益的既得者,相反,利益的既得者是沒必要挑起事端來給對手可乘之機的。
三、李淵的傾向根據上面的分析,即使李建成功勞略遜於李世民,但是至少是一個合格的太子。既沒有犯不可扭轉的錯誤,也沒有給弟弟可乘之機,從李淵的角度來說,怎麼可能越過李建成、去支援李世民呢?
嫡長子繼承製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最適用的繼承製,何況這個嫡長子做得並不賴。李淵支援李建成才是一個正常的選擇,他真的去支援李世民,那才是他轉了性了,做出不合常理的事。
-
13 # 蟻史為諫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淵支援太子是意料之中的事,玄武門之變才是意料之外的事!
隋朝與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李淵從各路諸侯中脫穎而出;吞併瓦崗寨、打敗王世充、竇建德成功建立唐朝。而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的功勞最大,瓦崗寨的很多英雄人物都投靠了李世民。
李世民在統一過程中功勞最大在軍隊中的威望最高,卻不能代表他治理國家也是一把好手。如之前描述的李世民在整個統一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招賢納士。天策府中人才濟濟,有自己的文臣武將、謀士能人無數。
可是戰功赫赫的李世民真的能治理好國家嗎?李淵應該也在考慮這個問題。當時的李淵會不會想“世民會不會把打戰的這一套來治國呢?是否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李世民在沒有成為皇帝之前,也只是戰功赫赫禮賢下士~僅此而已。
李建成在整個統一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太子的名字代理皇帝的職責管理國家內政。從傳統意義來說,太子很少帶兵打仗的;因為他身份尊貴,與皇帝一樣即使出徵也只是掛名而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領導的安全,卻導致太子在軍中威信全無。
但是太子擁有治理國家的經驗,因為他平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和代理皇帝處理國家大事。而且從這幾年的工作來看,李建成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
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李淵不可能因為李世民威望高就廢長立幼。實力對比:李世民雖然帶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卻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李建成的才能並不平庸,這麼多年協助處理國家大事也沒出過大錯。再加上有前車之鑑(隋朝因為廢長立幼而滅亡)。
所以李淵一如既往的支援李建成意料之中的事。可是李淵沒有想到,太子的地位被李世民威脅(因為他戰功赫赫);所以在統一全國之後他們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李世民利用自己的優勢製造了玄武門之變。
無論李世民後來如何彌補,治理國家如何厲害;他用武力殺死兄弟搶奪政權的事實無法磨滅。
-
14 # 小魚讀書理財
太子李建成和後宮關係密切,後宮妃子們在李建成的授意下,總是告李世民的狀,主要內容就是李世民心裡沒有您這個皇帝。
杜如晦走在長安街上,無辜遭受一頓暴打,再看府邸門楣,原來是李淵寵妃尹妃父親的府宅。
後來,尹妃還惡人先告狀,說秦王手下目中無人,把我家僕人打到傷殘。
次數說多了,李淵自然對這個兒子沒有好感了。
李世民軍事能力一流,李淵需要用他,但又不想重用他。公元619年,李淵即位1年,山西失守,朝廷派去的作戰人員都失敗而歸。
李淵使用激將法,派高官給李世民一封信,說要放棄山西。
李世民看到信就全明白了,皇帝是在讓他主動請戰。而且李世民也明白自身的最大的優勢不是秦王這個頭銜,而是實力。
上司命令下級做事,理所應當,父親要求子女做事,也符合情理。李淵繞這麼大一個彎子,來請求李世民出戰,這本身就說明父子關係沒有那麼純粹,李淵對李世民已心存芥蒂。
之後,李世民一舉消滅了竇建德和王世充,為大唐的統一做出極大的貢獻。但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沒有等到嘉賞,反而等來了李淵的嬪妃前來探望,說是探望實質是監管。
公元624年,大唐外患的局面基本控制下來。接下來就是李世民與李建成的暗中較量。
李淵在宜州避暑,就聽到太子有謀反的說法。李淵心思縝密,知道太子沒必要謀反,心裡大概知道這是李世民的花招。
李淵現在也知道,李世民很得臣心。身後的謀士都很優秀,與之相比,太子稍遜一籌。
但李淵作為父親,不願見到手足相殘,所以出於私心還是站在太子李建成這邊。
相關內容
- 假設唐太宗李世民後來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會把皇位傳給李世民嗎,還是把皇位傳給太子李建成?
-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帶領的唐朝會比李世民的好嗎?
- 李世民為何在李建成深得李淵信任下發動玄武門政變?
- 盛唐之下李世民居然能發動玄武門之變逼退李淵,他是怎麼做到的?
- 如果有機會和624年的李淵接觸,你會怎麼勸說李淵處理好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
- 李世民抹黑李淵、李建成的卑鄙伎倆,是怎樣被曝光的?
- 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勢力和能力相比如何?如果不突襲誰會贏?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先讓尉遲敬德見李淵,而不是自己直接去?
- 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什麼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厲害?
- 如果你是李淵,怎麼處理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之間的矛盾?
唐王朝的建立,李淵與李世民實際上相當於抗隋“父子檔”,都是李唐公司的核心股東,出於父子關係的傳統表述,讓李淵成為了李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天下打下來,就應該李淵與李世民輪流坐莊,沒有李建成、李元吉的什麼事。
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實際上對於李唐的認識並不是以李淵為絕對正統,也有相當部分梟雄認李世民為正統,就像歷史上著名的“瓦崗英雄”,他們投奔的物件,就只是秦王李世民。
連李淵本人,也認可這一點,為了籠絡李世民,也多次向李世民表態他一定遵守雙方的默契向李世民交權。
但很顯然,李淵的心中,還是心有不甘的。
李世民擁有天下,對李淵來說,只能算李唐公司的“家族天下”,而不是李淵的“家天下”,因為李淵與李世民的交流,父子關係的交流應該是非常少的,股東關係的交流應該佔據主流,這就決定了李世民不能像毫無功績的“皇二代”一樣與李淵進行交流,因為他與李淵一樣,都具備開國君主的一半甚至更多的主體意識。
李建成、李元吉則不同,他們是純粹的“皇二代”,對李淵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多了父子情誼的感情投入,李淵肯定是希望他們能夠繼承大統,因為作為股東,他肯定在李世民那裡受了不少的氣,這樣才是他李淵個人的“家天下”,而不是李唐江山的“家族天下”。
作為對李淵違約準備另立李建成奪取江山的懲罰,李世民實施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李建成,絕了李淵奪取完全權力的念頭,同時,也逼迫李淵退位,放棄帝王這個“法定代表人”身份,擔任“太上皇”,免得其產生擴大皇位矛盾的想法。
這種情況,漢王朝的劉邦與呂雉這一組“夫妻檔”開國組合,宋王朝的趙匡胤與趙光義這一組“兄弟檔”開國組合也曾經遇到過。
呂雉除了身為女性外,開國君主經歷的磨難也基本是經歷了個遍,結果一旦取得天下,毫無尺寸之功的戚夫人居然想按照“皇二代”的母親來運作廢立太子,奪取勝利果實,結果遇到了“開國之君”的呂雉,就像遇到了同樣境遇的另一個李世民,遭致了無情的殺戮,成為了另一個李建成。
“黃袍加身”得到江山的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本來就有著“兄終弟及”的約定,結果趙匡胤有了留下江山在自己這一脈相傳的想法,類似於李建成式的人物沒有出現,結果殺戮凝聚於自身,引發歷史上著名的“浮影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