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了凡心療愈

    根神經官能症又稱神經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抑鬱症為心境障礙),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也就是說具有精神和軀體兩方面症狀;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質基礎但非人格障礙.

    在臨床上經常將神經官能症,抑鬱症憂鬱症三者混淆,以下是三者區別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憂鬱症

    憂鬱症是神經官能症的一個症狀,它是由於用腦過度,精神緊張,體力勞累所引起的一種機體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疾病。它包含了失眠症、焦慮症、疑病症、恐懼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神經性嘔吐等多種病症,目前很少提及,而相對應的學說是憂鬱氣質或者抑鬱氣質,與這是完全兩個概念。

    神經官能症

    神經官能症是神經症的舊稱,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下降、煩惱、緊張、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症狀、分離症狀、轉換症狀或神經衰弱症狀的精神障礙。隨著對神經症認識的深化,其概念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這種演變的總趨勢是內涵變得越來越深化並不斷異化,結果是在ICD-10中幾乎完全拋棄了神經症這一概念,將這類疾病肢解為七種不同的障礙,稱之為神經症性、應激相關和軀體形式障礙。

    所以目前在臨床上現在很少提到神經官能症,統稱為精神障礙,體現在精神上,患者有意識,跟抑鬱症一樣沒有實質性的器質性病變,抑鬱症是心境障礙,體現在情緒上持續低落,《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第三版》(CCMD-III)中神經症的描述性定義:“神經症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症狀,或神經衰弱症狀的精神障礙。本障礙有一定人格基礎,起病常受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症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作基礎,與病人的現實處境不相稱,但病人對存在的症狀感到痛苦和無能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遷延。各種神經症性症狀或其組合可見於感染、中毒、內臟、內分泌或代謝和腦器質性疾病,稱神經症樣綜合徵。”由於各國學者理解神經症病因學觀點不一致,多年來對本症的命名、概念、分類等爭議較多。

    ⑴神經衰弱:表現為興奮性增高症狀,疲勞過程加速症狀、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等。

    ⑵焦慮症:以焦慮情緒為主,並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運動性不安。

    ⑶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症狀,有感覺和運動機制障礙,內臟器官的植物性神經機能失調以及心理異常等,常有抽搐、頭痛、胸悶、心煩、委屈、肢體震顫、眨眼、搖頭、面肌抽動或運動麻痺等多種不同反應。

    ⑷強迫性神經症:它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常出現的強迫觀念有:強迫疑慮,強迫回憶、強迫性苦思竭慮,強迫性對立思想;強迫意向和動作有:強迫意向、強迫洗手、強迫計算、強迫性儀式動作。

    ⑹抑鬱性神經症:表現為情緒低沉憂鬱,整日悶悶不樂,自我遣責,睡眠差,缺乏食慾,通常遭受精神刺激後發病,出現難以排解的抑鬱心境,對生活沒有樂趣,對前途失去希望,認為自己沒有用處,還會有胸悶,乏力、疼痛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神經症是常見病,患病率相當高。WHO根據各國和調查資料推算:人口中的5%~8%有神經症或人格障礙,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西方國家的患病率100‰~200‰,我國為13‰~22‰。神經症也是門診中最常見疾病之一。

    情緒會時刻糾纏交織於事於愛於感受上,於是形成事情愛情跟感情,這種情緒的干擾使原本簡單的事物變得複雜起來撲朔迷離起來變得無比糾結起來,這樣會導致身體上的焦慮會恐慌會緊張會不安,這樣會讓我們在壓力面前做出逃避反應,唯有覺知,你才能將這兩者剝離開來,會將事跟情區分開來,在這種情形下,即便我們坐在汽車裡,而汽車正在鐵軌上,一輛火車呼嘯而來,我們也不用擔心,因為我們只需處理的就是當下一件事而已,真正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但是本人在臨床上發現,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大多數人,不是有神經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調。它們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其表現症狀卻恰恰相反: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人格失調症患者則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治療神經官能症,比治療人格失調症容易得多,因為前者堅持問題應由自己負責,而非別人和社會所致。治癒人格失調症患者則較為困難,他們頑固地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症”。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治療人格神經官能症,不見得如想象的那樣困難,首先治癒其神經官能症,就能讓患者對治療樹立信心,進而接受醫生的建議,糾正不願承擔責任的心理,消除人格失調的根源。

    幾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經官能症或人格失調症,因此,只要及時求診,對於心理健康大有好處。人生一世,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評估責任歸屬,必然讓我們感覺痛苦,從而產生迴避傾向。從內心出發,做出權衡,當事人須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卻步。好逸惡勞顯然是人類的天性。某種意義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調,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來,他們會忙不迭地推卸責任。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種神經官能症。他們理解力有限,就會把承受的苦楚看成是罪有應得。缺少關心的孩子自慚形穢,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他們無法得到異性的青睞,或在運動方面差強人意,也都一概懷疑自己有嚴重的能力缺陷。他們難以意識到,即便發育遲緩、智力平平,他們仍是正常的人。人人都需要多年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除了缺乏敏感或者忽視教育,許多父母還有別的缺點。程度輕微的神經官能症患者,倒是能履行家長職責,除非他們工作壓力過大,以致無力履行為人父母的本分;人格失調者則多是不稱職的父母,本人卻不知不覺。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說,神經官能症患者把責任攬給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人格失調症患者卻嫁禍別人,首當其衝的就是其子女。

    他們不履行父母的責任,不給孩子需要的愛和關心。孩子的德行或學業出現問題,他們從來不會自我檢討,而是歸咎於教育制度,要麼就抱怨和指責別的孩子,認為是他們“帶壞”了自己的孩子。嫁禍於人顯然是有意逃避責任。父母常常指責孩子:“你們這些孩子,都快把我逼瘋了!”“要不是你們這些搗蛋鬼,我才不會跟你們的爸爸(媽媽)結婚!”“你們的媽媽神經衰弱,都是你們造成的!”“要不是為了撫養和照顧你們,我原本可以順利讀完大學,幹一番真正的大事業。”他們為孩子日後逃避責任提供了榜樣,還給孩子這樣的資訊:“我的婚姻很不幸、我的心理不健康、我的人生潦倒不堪,完全是你們的責任。”孩子無法理解這種指責多麼不合理,就將責任歸咎於自己,由此成了神經官能症患者。因此,父母有人格失調症狀,孩子自身也會出現人格失調症或神經官能症,長輩的問題影響下一代成長,這種情形司空見慣,遺患無窮。

    患有人格失調的父母,為孩子樹立的是反面的榜樣。他們的病情,也會影響到婚姻、交友和事業。他們不肯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導致人生問題重重。前面說過,面對問題要挺身而出,不然它們會永遠存在,人格失調症患者完全背離這種做法,不由自主地把責任推給配偶、孩子、朋友、父母、上司,或者推給其他抽象事物———帶來“壞的影響”的組織機構,比如學校、政府、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社會制度、時代潮流等等,但問題卻始終存在。他們推卸責任時,可能感覺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卻無法成熟,常常成為集體、社會的負擔。人格失調症患者把痛苦轉移到集體和社會身上,讓人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一句流行的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其實,這句話是對所有人說的。

    飲食方面的注意

    忌食動物脂肪,黃油,碳酸飲料,咖啡,糖果,巧克力,油炸食物,冰淇淋,橘子,葡萄,柚子等,這些食物會刺激腸黏膜,阻礙營養的吸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父親沒有責任心,只顧自己吃喝玩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