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霖霖歷史錄
-
2 # 泥鰍翻滾在泥裡
其實這個是民間流傳的說法,最主要的是受評書《燕王掃北》的影響,要知道古時候是沒有電視的,但是那個時候有一個至今依然存在的娛樂形式—評書。那就是當時的“電視劇”,我估計收視率還不錯,而且影響還挺大,也就廣為流傳了。
評書《燕王掃北》講的是朝廷要立小皇太孫朱允炆為皇帝,所以為了排擠燕王出京(南京),就名義上讓燕王去北邊去掃除長城以北蒙元的殘餘勢力,其實是想借敵人的刀害死朱棣。在多位忠良義士的保衛和幫助下,燕王最終基本掃平了長城以北的草原,驅逐了蒙古人,並最終南下奪得了皇位,並開創舉國太平安樂的永樂盛世。
其實燕王朱棣主要的用兵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朱棣受封燕王,駐地北京,抵抗並多次深入草原打擊蒙元的勢力;第二階段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南征南京,並最終坐上了皇位;第三階段是朱棣作為大明的皇帝,多次發動戰爭,並御駕親征,打擊蒙古的殘餘勢力。燕王掃北說的就是第一階段,其實也應該包括第三階段,雖然這個時候他已經不是燕王而是皇帝了。但是都是去長城以北,掃滅蒙古的殘餘勢力。
另外,我覺得,說燕王掃南也不符合中國一直以來的價值觀,畢竟那是犯上作亂,就算是打仗勢如破竹,如秋風掃落葉,但是也不能說掃南,畢竟也不是值得宣揚的光輝事蹟。反倒是掃北,絕對是朱棣最光輝的事蹟。
-
3 # 南昌摩爾
明成祖從當皇子開始就基本上一直在北京防守來自北方的元朝殘部,所以燕王發兵都是北方,只是後期打南京的時候是南方而已
從天津到河北再到山東,華北地區的民間一直都在傳說“燕王掃北”。而燕王掃北到底掃的哪兒,卻是說法不一,有人說掃的應該是北平以北,有人則說是掃的北平以南,卻又不太理直氣壯,因為那就成“燕王掃南”了。
那麼,到底燕王掃北掃的是哪兒?
綜觀燕王朱棣,一生用兵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坐鎮北平稱燕王期間,向元朝殘餘勢力用兵,先後多次向北出擊,出戰必勝,使北元再也緩不過勁兒來。顯然,華北地區民間說的“燕王掃北”絕對不是指那次用兵,因為與他們無關。第二次用兵是從北平出發向南打,發起的是“靖難戰役”,理由是“清君側”。
有必要說明,此次戰役並非以排山倒海之勢所向披靡,一舉打到南京完成靖難任務。此次戰役打得很艱苦,前後用4年時間,在北平河北山東形成拉鋸戰,時進時退,過程十分慘烈。當燕王率軍攻打別處時,北平曾遭南軍多次圍攻,險情頻出。
朱元璋駕崩後,按嫡出順序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稱建文帝。建文帝要消除20多個皇叔的王位,朱棣受到威脅,才發靖難之師清君側。《明史·成祖一》載:建文元年(1399)8月,天子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至討。己酉,師至真定(正定),前鋒抵雄縣。壬子,王夜渡白溝河,圍雄,拔其城,屠之。
可見,燕王夠狠,首先拿雄縣開了刀。據《明史》後文和其它史書說,燕王屠城不是一地,有很多地方遭屠,原因是當地兵民都罵他大逆不道,認為他的靖難之師是叛逆,是為奪皇位。這激怒了燕王。
耿炳文討伐燕王的30萬大軍很快被打敗,建文帝又急忙派曹國公李景隆上陣,合兵至50萬,再討燕王。
《明史》載,建文二年夏4月,李景隆兵包圍燕王,燕王險遭不測。“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燕王多謀善戰,且總是身先士卒,最終反敗為勝,而後返回北平。
建文三年(1401)春正月,燕王再次出兵,又遭失敗。二月又揮師出征,過海河三岔口,再奪德州,順勢南下。建文四年六月,終於攻進南京。建文帝失蹤,燕王從此成為永樂皇帝。
燕王掃北到底掃的哪兒,至此已經明瞭,掃的就是南京北平之間,也正是這一區間百姓才有“燕王掃北”的傳說故事。
為什麼不說掃南而說掃北?史書沒有任何評說。但可以推理,關於南北方位問題,應該先確定要點,如果要點在北平,就應該掃北平以北,如果要點定在南京,這就對了,燕王掃的是南京以北。
為什麼要點是南京呢?因為南京是當時的首都。站在首都說話,燕王掃的是南京以北。若按地理位置說,河北山東一帶本來就是北方,燕王掃的就是大明天下的北部,因此只能說是“燕王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