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孔談歷史
-
2 # 大頭微記錄
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葉問(1892年—1972年12月1日),佛山桑園葉族人。祖籍為羅村聯星潭頭村人,其父親因避“紅頭軍”之亂,才搬往佛山桑園居住。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為南海拳王梁贊的得意弟子,入門前以錢銀找換業為生,人稱之為找錢華)。當時陳華順年事已高,與葉問年齡相差四十歲之多,故葉問也以華公相稱,而陳華順對此年幼弟子極為疼愛,自收葉問為徒後,則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門學技,葉問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各年長師兄如吳仲素、陳汝棉、雷汝齊等,對此年幼師弟,更是照顧有加。華公逝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鑽研拳技。到葉問十六歲那年,遠離佛山,赴港求學外文,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後隨梁壁(梁贊之子)學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成為真正的功夫良才、偉大的武術家。其徒弟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外國留學生。以一人之力,能把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故被門人推舉為一代宗師葉問,其本名為葉繼問,是廣東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於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為佛山一大家,桑園內佔地甚廣,大屋連綿達數條街位,大門在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俗稱港式飲茶)“桃園居”,隔鄰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該店以芝麻餅見稱。“桑園葉姓”在佛山,可說是無人不知。
中國人在此年代,就被外國人看做東亞病夫,一次葉問經過公園入口處,看到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葉問為了民族正義,跳起一腳把告示牌踢了個粉碎為中國爭一口氣。還有一次葉問看見七八個外國海員當街欺辱婦女,一向喜歡打抱不平葉問上前制止,與七八個外國大漢戰在一處,但雙拳難敵四手不到幾個回合就漸落下風,就在此時一個青年人大喊一聲擠入圍觀的人群同葉問一同合戰外國大漢,最終打的七八個外國人人仰馬翻落荒而逃,此青年人正是梁贊之子梁壁。
得知眼前的正是詠春大師梁贊之子葉問當即拜其為師,因而有緣再隨梁壁深造詠春拳技,轉眼過了兩三年時光,葉問因不斷得到梁壁指點,使詠春拳技能臻入化境。民國初年,被譽為中國四大鎮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遊行盛會,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來自外鄉遊客。
-
3 # 卓聚樂學
香港電影塑造了很多經典的武林英雄人物,比如黃飛鴻、霍元甲、陳真、葉問等等,最近十年,因甄子丹電影《葉問》的成功演繹,更讓葉問幾乎成了神一般存在的民族英雄。
電影《葉問》裡,葉問以一人之力,暴揍10名日本武士,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麼歷史上葉問真的有這麼厲害嗎?是否真的有如此神勇的事蹟呢?
答案是否定的,葉問不僅沒有打過日本人,反而長期從事反革命工作!這也是為什麼49年後葉問舉家搬至香港的原因!
葉問作為傳統武術的研習者,其實和其他傳統武術家一樣,更多是修身鍛鍊、傳道授業,很少進行實戰對抗,大部分所謂的“戰績”,基本都是利用門徒及其崇拜者編故事、散謠言、以及無知民眾的以訛傳訛,導致部分事蹟越來越離奇,越來越誇張。
而且葉問從來沒有打過日本人。其子葉準回憶,葉問一生從未從未與任何日本人交過手,更沒有打過外國人,也沒有與西洋武士比武,可見影視劇中硬是將歷史真實的葉問添油加醋弄成了民族英雄,煽動起了民族情節。
實際上,葉問除了沒有打死日本人,還有一點和大家想象不同,那就是葉問在國民黨政府長期任職。抗戰結束後,葉問在佛山任國民黨政府佛山警察局刑警隊隊長,後升督察長、代理局長,最後於1949年出任國民黨廣州市衛戌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明眼人看到國民政府的警察局長就知道,這是一個反革命的工作,抓捕共產黨人、殘害進步人士、搞白色恐怖等等。而且觀察葉問的仕途,一直在上升,所以說葉問在任職期內應該沒少做反黨反革命的事情。1949年自己拋妻棄子逃亡香港,而且對於解放前的事諱莫如深,連子女都很少告知,也能從側面反應其心虛,怕被清算。
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一定要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葉問武學造詣很高,培養了很多人才,為我國武術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長期擔任國民政府警察機構官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反動性。
-
4 # madam影視圈
葉問最大的傳奇,沒有電影裡面那些,而是教出了一堆讓香港格鬥界 武術界認可的徒弟(個人理解當年的香港,練武的應該都會參加擂臺的,水平不論,但是肯定有比試)。電影那些是真是假都沒啥用,應該來說都是假的,不過應該有其它證明葉問水平的事情,只是不動人而已,宗師之所以為宗師,是能將大道傳下去,葉問就傳下去了。
電影都是基於真實故事改編的,很多的是加入了電影的渲染,把筆畫加濃加重。《一代宗師》裡宮二死前抽鴉片治傷其實就是取自於葉問死前抽了十年的鴉片。
-
5 # 凡塵了事
自從《葉問》這部電影被搬上熒幕之後便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與喜愛,葉問也被塑造成了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葉問並沒有那麼厲害。他雖然醉心武術卻也是普通人,只不過是電影將其過度美化了而已。那麼,葉問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一生又經歷過哪些事呢?
葉問的祖籍乃是廣東省南海縣,家庭條件相當的富裕,只可惜自幼便體弱多病,所以才會被父親送去習武,就是希望他能夠藉此機會強健體魄。陳華順對葉問的到來非常重視,不但細心教導還從此閉館不再收徒,至於真實原因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對於從小便體弱的葉問來說,詠春拳非常適合他,再加上陳華順的刻意培養,葉問很快便掌握了詠春的訣竅。
護法戰爭爆發以後,葉問被父親帶到了香港,一方面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躲避戰亂,畢竟當時的時局並不樂觀,稍微有些能力的人都會選擇避難逃生。此時的葉問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再加上幼年時習武頗有造詣,所以經常做一些打抱不平的事情。這些舉動不但幫別人解決了事端,還給了年輕的葉問極大的愉悅感,他對習武越來越痴迷。機緣巧合之下,葉問在買藥時遇到了梁壁,二人相互切磋一見如故,葉問便拜其為師,從此實力大漲。
在日本軍隊攻佔佛山以後,葉問為了躲避戰亂經常搬家,家裡的積蓄也早已因戰爭而徹底毀於一旦。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葉問不得不開門收徒教習詠春拳,這也是非常無奈的舉動。但值得慶幸的是,詠春拳因此被髮揚光大,也算是為國家的武術傳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日本憲兵聽說了葉問功夫了得後,便想請他去軍營中做武術指導,只是卻被葉問給拒絕了。在那個時期當中,但凡是有血性的國人都不會屈從於日本人,葉問亦是如此。因為種種因素的加持,葉問不得不再次搬家以躲避日本人的目光,無論如何都得以自身安全為重。
其實,葉問這個人雖然很能打,但並沒有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一人打十個,更沒有挑釁拳王、手打日本軍官的經歷,他只是一個愛好武術的普通武者而已。編劇之所以在電影當中加入那些情節,一是為了增加影片的可看性,二來也宣揚了愛國情懷,這樣才能更對觀眾們的胃口。
除此以外,葉問與妻子也並沒有長相廝守,他為了避禍帶著大女兒逃往香港,而他的原配妻子張永成卻攜子女留在了佛山,終此一生都沒有再見面。葉問在晚年時曾沉迷過大煙,無論徒弟們如何規勸都沒有戒,直到兒子們過來探望勸說,才終於讓他改變了主意。
不管怎麼說,葉問都為國家振興付出過心力,同時還發揚了傳統武學,從這一點來說算得上是武學宗師。只不過“人無完人”,誰的人生履歷中都或多或少的會有瑕疵,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回覆列表
1893年(或疑為1899年),葉問出生於廣東省佛山縣桑園大街葉家莊。葉家莊左邊大祠堂於1906年租予詠春拳名師陳華順,因此葉問得以跟隨陳華順習武,並得到二師兄吳仲素指導,從此對功夫極度熱愛。
1924年,葉問到日本神戶深造未果,遂在兄長的家居住,等待到民初政局穩定後再返回佛山,和髮妻張永成結婚。葉問回國後衣食無憂,對詠春極富熱忱,閒來與二師兄吳仲素及幾位同好互相研習,亦師亦友。
1938年日本軍隊佔領佛山,汪精衛政權南海縣長兼警務長李道軒強取桑園(佛山的蓮花廣場)葉家莊作為官邸。作為情報掩護,葉問於1943年至1945年間,到佛山富商周雨耕與周清泉父子在永安路139號的“聯倡”花紗店,傳授詠春拳予人稱六仔的周光裕及外甥周倫佳。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葉問因先前曾加入國民黨中統組織並擔任國軍上校隊長,害怕被清查及連累家眷,暫時留下妻子及三名年幼兒女,乘夜利用通行證到香港。其生前從來不提建國前的事蹟,來港後換取香港身份證時,改名葉溢,報稱生於1893年。1976年改革開放之後,一篇刊登於星島體育署名湘文的文章才提及了葉問的出身。
葉問赴港後教習永春,但在1954年前後因掛念假人無心教授,開始吸食鴉片。葉問當時的弟子紛紛相勸,在1962年葉問兩名兒子赴港後,加之弟子關懷,決心戒掉鴉片。
葉問晚年倡議並組織詠春體育會,在發揚推廣詠春並團結同門的同事供養葉問晚年生計。葉問在港中後期收徒甚廣,武打巨星李小龍及“講手王”黃淳梁均是他的徒弟。除了武術家身份之外,他也有中華民國國軍上校軍銜。
1972年12月1日,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於香港旺角通菜街居所內,坐在一張沙發上安詳離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