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雪生
-
2 # 歷史精神
蘇定方和薛仁貴是太宗,高宗時期非常厲害的兩位名將。
我們先來說一下,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縣人(今山西河津市)人,出自河東薛氏南祖。
薛仁貴是北魏將領薛安都的六世孫,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澄城縣公薛榮曾孫、北周御伯中大夫薛衍的孫子,隋朝襄城郡贊治薛軌的兒子,薛仁貴年少時貧賤,以種田為生——詳情見《舊唐書》和《新唐書卷》
王師攻安市城,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等率兵二十萬拒戰,倚山結屯,太宗命諸將分擊之。仁貴恃驍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標顯,持戟,腰鞬兩弓,呼而馳,所向披靡;軍乘之,賊遂奔潰。——參考《新唐書》
公元645年,唐太宗下令遠征高句麗,薛仁貴應允妻子的勸說去參軍,唐軍攻地,郎將劉君昂被敵軍圍困,薛仁貴前去救援,斬將首級,震懾敵軍,由此名聲大噪。高句麗莫離支淵蓋蘇文手下將領高延壽的20萬大軍救援安市城,唐太宗派遣諸將進擊,薛仁貴自持驍勇善戰,想要立功,便身穿白甲,手持方天畫戟,於萬軍中所向披靡。
公元658年薛仁貴輔佐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在貴端城攻破高句麗。。
公元659年,薛仁貴,梁建方,契苾何力與高句麗大將大戰於橫山,薛仁貴匹馬當先,箭無虛發,大破敵軍,高句麗軍中有一人善於騎射,射殺唐軍數十人,薛仁貴大怒,單騎突擊,生擒射箭之人。
公元670年進軍吐蕃,任薛仁貴為婆娑道行軍大總管,郭待封為副總管,由於郭待封數次不聽薛仁貴勸說,致使唐軍大敗於大非川。
我們再來說蘇定方(592年—667年),冀州安邑人(今屬河北人)名烈,字定方,以字行,父親蘇邕。
蘇定方一生為大唐南征北戰,擴大版圖,四處平叛,居功至偉,最大功績就是滅三國。
公元657年,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蘇定方佔據有利地形,以1萬人勝突厥10萬大軍,並將阿史那賀魯活捉。西突厥平叛不久西域的都曼反叛大唐,蘇定方趁敵不備,長途奔襲,直抵都曼老巢,只能開城投降,蘇定方再次壓著戰俘向唐高宗獻俘。
公元660年,68歲的蘇定方被任命熊津道大總管,奉命征討百濟,蘇定方指揮作戰在熊津江口(今北韓半島南部錦江口)大敗百濟軍,唐軍乘船乘勝追擊勢如破竹,包圍百濟都城,活捉國王。大唐滅百濟是古代大規模的兩棲作戰。
以上種種不難看出,兩人均是戰功赫赫的名將,要是看個人武功誰更厲害我更傾向於薛仁貴,單槍匹馬,萬人軍中所向披靡,要是看指揮作戰,軍事才能,我覺得蘇定方更厲害,平定百濟,都曼,阿史那賀魯,均滅三國,並活捉他們,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總得來說在軍事上蘇定方更厲害。
回覆列表
當然是蘇定方,不止是在功績上還是在官位上。咱們從正史上說:
蘇定方於公元667年去世,年76歲,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莊”。
我們瞭解的道蘇定方都是《說唐》小說黑化後的形象,像張衛健主演的電視劇《隋唐英雄3》,說蘇定方先是殺了羅藝,然後在紫金關外亂箭射殺了羅成,其實都是胡扯淡,蘇定方是被後世小說,評劇黑化最嚴重的一個人物,直接給人家定位為反派人物,要知道蘇定方和他徒弟裴行儉可是同列武成王廟七十二名將,各個朝代列武成王廟七十二名將裡面都沒有薛仁貴這個人。
金庸:《說唐》這樣的小說跟歷史相去很遠,比如歷史上蘇定方是一個很好的大將,打了很多漂亮的仗。但《說唐》最大的歪曲就是把蘇定方這麼好的大將寫成壞人,完全不對。(摘自《中國新聞週刊》對金庸的採訪)毛澤東:蘇定方,名將亦大將,年七十六。(《毛澤東評說中國歷史》引)蘇定方一生滅三國,皆擒其主獻於洛陽。
15歲跟隨父親平定叛軍,安定鄉里,後來投軍竇建德,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敗了後跟隨義父高雅賢投了竇建德舊將劉黑闥,次年,義父死,後來劉黑闥死了後,蘇定方歸隱鄉田,期間立功無數。
唐太宗貞觀出年,被唐庭啟用,在貞觀四年(630年)跟隨李靖滅東突厥頡利可汗之戰中,以200鐵騎突襲頡利可汗牙帳(帥帳),除過頡利可汗和隋朝義成公主逃跑外,其餘皆伏。
後來唐高宗李治上位,蘇定方開始了他傳奇輝煌的一生。
顯慶二年(657年)春,蘇定方領命去征伐西突厥,次年十一月,蘇定方凱旋歸來,先獻俘於太宗昭陵,後高宗李治又在太廟舉行獻俘。在此之前,程知節(程咬金)率軍去征伐西突厥敗了,回來被革了官職,後來又啟用。
659年,平蔥嶺三國叛亂,獻俘於洛陽,
660年,滅百濟,把國王和太子一干朝臣獻俘洛陽
同年十二月,徵高句麗,率先包圍高句麗國都平壤城,可惜因為新羅援軍和其他路軍隊未至,兼已入冬季,不得不退回。
後來西北又生戰爭,蘇定方領命去鎮守,直到病逝(乾封二年(667年))。
在他領命征戰時期,史無前例地將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北韓半島南部。那是唐朝的國土(設行政官員管轄的區域)是史上最大的(1237萬平方公里(龍朔年間)),龍朔年號在乾封之後。
他死後,唐高宗再伐高句麗,當時薛仁貴才領一道大總管,不是主帥,這一次高句麗才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