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嫻意有效教育
-
2 # 南門橋外迎翠街七天
首先恭喜你選擇對了方向,朗誦唐詩當然對提高口語表達有很大的幫助。
唐詩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熟讀唐詩300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的美,那是美到了骨子裡。特別是現代人不僅朗誦唐詩,而且譜曲歌唱,還有把唐詩編成故事,用影片的方式表現出來,那種唯美的感覺,真是美不勝收。欣賞著美的意境,詩歌的內涵躍然紙上,常讀唐詩,不僅語言表達能力強,連同自己的內涵,欣賞能力,你這個人本身,都會詩情畫意很多。
唐詩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文章中引用唐詩,你的文采都會增添不少。
喜歡上唐詩,是從聽“婷婷姐姐唱古詩開始的”,每日聽婷婷姐姐唱配了樂的詩歌,哼哼唧唧也背會了不少,進而想更深的挖掘這些古詩,於是就看一些古詩欣賞,有名人講古詩,看詩歌小影片,越來越喜歡古詩。
“腹有詩書氣自華”,時間長了,感覺自己也詩情畫意了,生活的情趣也多了,越來越喜歡生活 ,有時候感覺到詩人就同我們在一起,他們永遠生活在畫面裡,我們就是畫面外的知音。我們在偷偷欣賞他們,看著他們而陶醉。
特別是中國是中華文明古國,我們的特色就是我們文化的底蘊,所以讓我們的文化流傳下去,需要我們不斷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唐詩宋詞,這是我們是華人的象徵。
日本人捐給武漢物資都用詩來描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說明外華人認為華人就是應該說唐詩宋詞的,這是對華人的唯美印象,讓這種印象傳承下去吧!
所以朗誦唐詩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會提高我們的整個身心,你的外在美也會表現的淋漓盡致,你會有一個華麗轉身,趕緊開始朗誦唐詩吧!
-
3 # 啟飛教育大張老師
唐詩,是詩歌中的詩歌。它簡潔,優美,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對於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無疑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我們的口語表達的基本要求希望簡潔,優美且言之有物。這時我們借鑑唐詩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手段。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非常感人,在形容鞠躬盡瘁的人物時多麼貼切而又讓人震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非常貼切的表達了月圓人圓的美好願望。
所以唐詩中的優秀作品,可以幫助我們在口語表達時簡潔優美,抒情言志。口語表達中運用唐詩,能讓我們獲得安慰與共鳴,對現代人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
4 # 球星探索
這個問題非常好,口語表達練習的第一步就是能夠朗誦,朗誦唐詩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一.朗誦是對身體的一種鍛鍊。朗誦能夠鍛鍊臉部肌肉,鍛鍊肺活量,利於體內外氣體的交換,有益於心情舒暢等等。
二.朗誦有利於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別是對內向的學生來說,可以變得大聲說話,多於交流。
三.朗誦有利於鍛鍊大腦,增強記憶力,開發智力,口、手、眼、腦、耳並用,鍛鍊協調能力。
四.朗誦有利於培養語感,提高讀寫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
長期堅持朗誦就會增強記憶力,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五.朗誦一定要大聲,理解文意,帶著情感深入文章,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朗誦。
形式有個人朗誦、多人朗誦、集體朗誦、伴樂朗誦、舞臺朗誦、影片朗誦、情景朗誦等等。
-
5 # 流浪的心292
有,當然有幫助。我覺著最好的應該是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凝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
6 # 觀海3
謝邀回答。朗誦唐詩對口語當然有幫助。特別是對於一些地方的土語向標準語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作為我們當代人朗誦千年以前的語言是用新韻朗讀還是用平水韻朗讀?裡面有很大學問,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青少年習慣了現代拼音的普通話,對閱讀唐詩入門有很大困難。讀新韻唐詩不合平仄格律,感到彆扭。平水韻又有距離,這就是當代人學習格律詩有難度的關鍵。提議格律詩也要與時俱進,有所發展,以後提倡詩詞創作按照現代新韻格律進行。
-
7 # 梧桐樹邊羽
朗誦唐詩對口語表達有幫助嗎?
肯定是有幫助的,當然僅限於漢語口語。
詩歌詩歌,詩本來就是歌。講究的就是抑揚頓挫,平仄起伏,清朗通順。
《詩經》時期,詩就是用來演唱的,所屬“風、雅、頌”就是民歌、諸侯獻歌和祭祀頌歌。都是有音樂和曲調附著的,所以詩是由演唱而生,與生俱來就有押韻、節奏感、起伏感這三大特徵。
隨著時代的進步,普通人的文學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都開始寫詩,而用於演唱的音樂卻進展不快。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寫了詩不再配樂演唱,這就是西漢初期逐漸出現的“徒歌”。徒,就是徒勞的徒,徒歌就是指清唱,不再配樂使用。
徒歌的出現,使詩逐漸從音樂中獨立出來,雖然依舊有漢樂府,後來的唐教坊、新樂府都還有用來演唱的詩,但是絕大部分詩開始成為只用來書寫、吟誦的文字文體,直到最終詞牌、元曲取代了演唱中的唱詞功能。
在曹魏時期,曹植在對佛經的翻譯過程中發明了梵唄,翻開了漢字音韻學的序幕。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大流行,漢字音韻學得到極大的發展。沈約、周顒等人發明了四聲標註法並且應用到詩歌創作,這就把從詩歌、漢字朗誦中總結出來的音調劃分規則再反過來影響了詩歌的創作,其創作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詩在吟誦、朗讀過程中聲調的高低交錯、四聲起伏,同時清朗平順,不會詰屈聱牙。
而唐朝時音韻進一步發展,武則天時期制定了平仄規則、近體詩(格律詩)規則、使得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公式化、套路化規避語病的全盛時期。也就是說用當時的官方韻書、按照格律詩規則排字布詞地創作詩,是完全可以避免音病的。
這就為詩歌的吟誦性、朗讀性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
而唐朝的格律規則成熟之後,即便是不遵從格律的古體詩,在單句中基本上也會遵從平仄規則,因為這相當於唐朝人的小學漢語拼音,使用平仄屬於童學啟蒙。而格律只是聲韻學作詩的不完全歸納法,不遵守規則的詩雖然不是近體詩,但同樣可以好聽、好念。
唐詩全盛的時代,因為沒有印刷術,詩的流傳依靠的是口口相傳和手抄,所以一般情況下,只要是不好聽的詩,在當時就被淘汰了,基本上不會流傳到今天。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的唐詩大多是念起來好聽,讀起來非常有韻味,細品又非常有意境的緣故。
因為這是文學史、詩歌史中的倖存者偏差。
留下的都是好的,都是在發音上帶有節奏感、帶有美感的。雖然古音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我們今天的“一、二、三、四”聲還是相符。所以留下來的唐詩,不論符不符合近體格律詩的標準,在我們今天讀起來依舊朗朗上口,如清音貫耳,可繞樑不息。
當然,你便是天天朗讀好的現代詩歌散文,背誦八榮八恥,同樣是對口語表達是有幫助的。因為口語表達的提高,除了口齒要練清晰外,更重要的是增加膽量。
唐詩超過現代作文的好,還是於在意境悠長。
-
8 # 國君自媒體
朗誦唐詩對口語表達是有幫助,這點不用質疑。
朗誦與朗讀之間是有區別的,朗讀是用準確、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內容讀出來。朗誦則是用準確、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內容背誦出來。
實際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大型活動演出,朗誦者不看文章內容,面對現場觀眾,透過情緒、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語的形式表達出作品的感情,很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
朗誦是一種語言藝術,也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想成為口語表述和交際的高手,必須先從朗讀開始,再到朗誦,沒有其他捷徑可走。
回覆列表
肯定的答案:“有”!
口語表達看哪些?
內容要豐滿。不要言而無物。表達要連貫,不要斷斷續續。句子含義要清晰,不要詞不達意。語氣要有感情。語氣的輕重,語速的快慢,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是不一樣的。如果千篇一律的重讀,語速也沒有變化。那就表現不出文章的意境。朗誦唐詩,對於語氣的培養的作用是最顯而易見的。我們中國有一句俗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呤”。另外對錶達的連貫以及對於文章的理解都有效果。其實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讓孩子去試兩週,必然會見結果的。最後推薦一個非常好的朗誦影片:胡樂民的【將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