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袁講歷史

    林則徐是我們所熟知的一位歷史人物,著名的虎門銷煙就是由他主導的。林則徐在廣東任職期間,目睹了鴉片對華人造成的損害,因此決心消除鴉片。

    進一步的林則徐看到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由鴉片造成的,當西方社會已進入工業革命之時,中國還沉浸在閉關鎖國的自大之中,早已落後於西方了。林則徐思想深受觸動,開始提出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主張。這在當時是很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歷史侷限性。

    一是林則徐僅僅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在於“器物”之上,沒有認識到清朝封建社會制度的落後。

    二是林則徐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維護的還是清朝的封建統治,決心透過學習西方的技術來改變清朝的落後面貌,帶有明顯的階級侷限性。

    雖然林則徐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為抵抗外來侵略,為中華民族所做出的貢獻,依然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 2 # 往來古今

    一、對對手角色判斷失誤

    1839年3月24日,林則徐下令斷絕廣州的中外通商並封鎖洋人聚集的商館(實為軟禁)。三天後,即27日,鴉片販子們表示屈服,第二天即“稟帖"表示要上交鴉片兩萬餘箱。不僅如此,在洋商們表示要上交鴉片的同一天(27日),林則徐還收到了一份商館內各國商人集體簽名的稟帖,請林以後有關禁菸.商務諸事,直接找他們的領事、總管辦理。林則徐此後諭令果然繞過行商,也不再直接對著外國商人,而是發給他們的領事或總管。

    正是這兩份稟帖,在林則徐看來,是英國商人屈服了,而且繳煙獲得重大成果,卻沒有意識到正是從這兩份泉帖開始,他掉人了戰爭的陷阱一這 兩份稟帖改變了林則徐廣州之行的性質,原本針對境內外華人的反走私行動,從此變成了中英兩國官方間的交涉。

    二、對戰爭形勢判斷失誤

    在廣州期間,林則徐派人翻譯英文書報,收集國際時事資料,並將這些情報採擷成冊,被稱為“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但是,關於他對這些情報的分析和使用,卻很少有人研究。

    具體來說,在情報處理上林則徐有5點考慮不周全。

    1.林則徐從翻譯的資料中,大略瞭解到英國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等數目。因此,林則徐認為英國不敢與大清開戰,更何況其路途遙遠而補給困難。

    2.林則徐從情報中得知英國以貿易為立國之本,尤其是對華的茶葉貿易獲利豐厚,據此他判斷即便英國走私之利斷絕,為茶葉等項利益也不致於與中國決裂。

    3.林則徐在給義律的諭令中充滿自信地責問:如果長達200年的中英貿易被義律禁止,“國主" (指英國女王)豈肯姑容?他斷定包括義律在內這些散商不可能左右英國政府為鴉片對中國開戰。

    4.林則徐從情報中得知孟加拉等地官員皆在鴉片貿易中“抽分”,甚至薪俸多取決於此;廣東海面最初來的幾艘軍艦就是印度總督應義律的請求而派出。由此,林則徐得出一-個推論: 義律與英屬印度官員互相勾結,私下出動軍艦來華恫嚇,並非得到英國國王的命令.所以即使與之衝突也不是兩國的大戰。

    5.林則徐從情報中得知由於他採取的禁菸措施使得1840年春孟加拉、新加坡等地的鴉片價格暴跌,由此,他又得出一個推論:義律及其與之勾結的印度官員不會甘心鴉片利益的損失,肯定會利用季風季節向中國派出更多的鴉片武裝走私船。

    三.對作戰方略設計失誤

    隨著禁菸的深入,中英矛盾不斷激化。1840 年初,道光帝下旨永久停止中英通商。一旦英國以武力反抗怎麼辦?因此,大約此時林則徐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制敵方略。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作戰方法是,以海岸堅強的據點即炮臺對抗來犯之英艦。也就是說,林則徐認為英軍儘管“船堅炮利" ,但"兩腿屈伸困難" ,因而毫無陸戰能力,當然也就絕不會舍舟登岸。

    其次,當英軍進人內江,艦船對抗,按距敵船遠近有三種戰術。

    其一,火器攻擊法。在接敵過程中,炮力所及即開炮,至鳥槍可及兼用鳥槍,再近可拋火罐。

    其二,火攻法。用小船載松明等易燃物.配以火藥引燃。交戰時水手設法用大鐵釘將小船釘在敵船上,然後縱火。

    其三,跳船法。當兩軍艦船完全挨近.兵勇跳進敵艦,在砍殺敵兵的同時砍斷帆纜,使之喪失行動能力。

    這樣的戰法,可謂典型的書生議兵,憑著感性認識演繹。

  • 3 # 歷史冷知識鉤沉

    鴉片戰爭,於中國近代史的意義,可謂刻骨銘心。林則徐以其“虎門銷煙”而導致“鴉片戰爭”亦成為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然而,現代以來,一些學者以今人之立場,重新審視林則徐當年的行為,且多有批評之辭。今且論以正之。

    時下一種觀點認為,林則徐誤導了清政府的對外政策。因為是林則徐給皇上的奏摺中說:“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這實際上是當時通行的一種荒謬見解,洋人腿不能彎曲,故只長於海戰,一登岸就無可作為。更奇特的是,林則徐認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無從中國進口的大黃、茶葉以輔食,將會消化不良而死。

    另一種觀點認為,當時的英政府並沒有否定中國的禁菸政策:“英國認為,鴉片貿易合法化會對中國有利。然而,女王陛下政府對於這一點並沒有要求,因為他們沒有要求的權利。中國政府如果願意,完全有權利禁止鴉片的輸入,英國臣民從事違禁貿易,其後果必須由他們自己承擔。”而林則徐則將“禁菸”運動化、擴大化。其於1840年初奉命正式封港,全面斷絕中外之間貿易往來。正是這個閉關鎖國的錯誤決策,導致了清政府與秉承“自由貿易”思想的英國之間的戰爭。

    第三種觀點認為,林則徐雖然看到了中外的懸殊,但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中國武器裝備不如外華人、要“以夷制夷”上面。因此儘管他在廣州也有仿製西洋戰船、大炮的舉動,可是他不能振臂一呼,使“向西方學習”成為一種社會的輿論和行動,相反,林則徐與他的“崇拜者”曾、左、彭、胡等人不同,終究沒能走出舊時代,在短暫的“開眼看世界”之後,他迴歸了自己計程車大夫陣營,繼續和光同塵,繼續在前輩“名臣”早已劃定的道路上亦步亦趨……並且還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使華人一直存在於一種迷幻的錯覺之中。在這種錯覺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維護,可是一個民族從落後中奮起的時機卻被耽擱了。

    更有論者認為,中華民族迄今一直把昏聵矇昧的欽差大臣林則徐作為自己的民族英雄對待,除了證明這個民族的思想境界依然停留在中世紀,其國民的思考能力與當今世界現代文明嚴重脫節之外,沒有半點正面的價值。如果有人非要說他是民族英雄,也是個逆歷史潮流乖謬背時,僅僅是他剛正清廉的人格值得後人敬仰而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愚蠢的民族英雄。

    按照《要略》所確立的標準,評價歷史人物,必須站在歷史的當下,先看歷史人物是否秉心於公,再看其是否治事以能。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以民族危亡和國家安危為念,可謂秉心於公;他在鴉片戰爭前後所做的一切,都是他那個時代的官員中所能做到的最有力、最公正、最恰當的安排,可謂治事有能。而鴉片戰爭最終慘敗的結果,雖然沒有達成林則徐最初設定的目標,但那是整個清政府的無能和整個清帝國軍力不足的問題,林則徐不過承擔其中一分子或是一個重要分子的責任而已。而站在今人的立場將整個戰爭的失敗歸結為林則徐的錯誤選擇,拿資訊社會的文明規則和海量資訊去要求、評價一個處於資訊閉塞時代的古人,動不動就給其扣上一頂“歷史罪人”的帽子,那無異於既是一種文化暴力,又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歷史觀。由此可見,對於異中國這樣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度,秉承一種客觀、求實、辯證的歷史觀,是多麼的重要。

  • 4 # 重複的事情堅持做

    侷限性,主是他當時只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沒有意識到中國不僅技術落後,制度和思想也落後,只學技術是無法救中國的。

  • 5 # 夢溪暢談

    不管是林則徐、魏源、張穆,都曾警覺外國勢力的進逼,因此將眼光投向中原以外,苦心孤詣的稽考邊疆史事或西洋風土,只為替當朝者提供一帖治國良方。儘管他們骨子內仍不脫“華夷有別”的舊有思想,以經世致用的實學理路來治學、以舊眼光看待新世界,並未真正完全藉新角度、新材料突破窠臼,可說是傳統士人面對新局勢下、試圖以傳統學問解決國政的最後一次努力。但考慮到渠等為國為民的心血,以及承先啟後的作用,他們身上所揹負的時代侷限性,也就不那麼需要苛責了。

  • 6 # 關山毓秀

    林則徐的世界觀站在當時的歷史高度來評述是具有合適性的!而恰恰相反的是當時的統治者沒有世界趨形!侷限於泱泱大國的自滿固態中!

  • 7 # 張文軍和秋霞

    林則徐作為一個趕上歷史鉅變的人,雖然極力於看世界,但是作為封建制度的維護人,他不可能窺探到中西方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只知道師夷長技以制夷,而非知道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天生具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也不可能體會到農耕經濟和工業文明的巨大差距!他的侷限性在於思想層次上的侷限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隱形眼鏡會影響顏值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