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小Y
-
2 # 小行讀史
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戰爭史,有名的智謀之士非常多,例如姜子牙、孫臏、張良、韓信等,他們所用的計謀足可以編成一部古代謀略百科全書,今天就來聊聊戰國時期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場代表性的戰爭。
圍魏救趙戰國時期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改革,勢力日益強大,並擁有一支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後來趙國為了奪取更多的地盤,進攻當時魏國的附庸衛國,此舉引起了魏惠文王的強烈不滿,認為趙國是在挑釁魏國,遂派遣大將龐涓直接奔襲趙國首都邯鄲。
當時的趙國實力還不能夠與魏國交鋒,所以派遣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決定分兵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城,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當時的主將田忌本來打算直接前往趙國與趙軍聯合對抗秦軍,但軍師孫臏卻認為魏國精銳部隊已經傾國而出,應該避實就虛直接向魏國首都大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認為此計可行,於是採取孫臏的計謀,率領大軍進攻魏國首都。
龐涓得知魏國被偷襲的訊息後,非常著急,連夜率領大軍從趙國撤軍回國,龐涓在率軍回魏國的必經之路桂陵上被齊軍偷襲,被打得潰不成軍,此戰齊軍大獲全勝。
添兵減灶之計桂陵之戰幾年後,魏國為了將經過申不害變法實力日益強大的韓國扼殺於搖籃中,派龐涓為將率領重兵進攻韓國,當時的韓國雖然經過變法,實力有所增強,但依然不是魏國的對手,於是韓王向齊國求救。
齊王得知韓國被圍後,當即以田盼為主將、田忌為副將,軍師還是孫臏。孫臏再次運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領齊軍直撲魏國首都大梁,龐涓撤兵回國,決定教訓一下齊國。當時的齊軍已經深入魏國境內,魏軍尾隨而來,孫臏決定利用魏軍輕蔑齊軍的情況,製造齊軍士兵大量逃亡和不斷減少灶頭的假象,誘設魏軍上當。
龐涓看到齊軍的現狀,以為齊軍要撤退,決定追擊潰散的齊軍,日夜追趕齊軍至馬陵,誰知這是孫臏添兵減灶的計謀,魏軍中了埋伏大敗,龐涓羞愧自殺。
古代戰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像孫臏這樣的謀士,否則就是軍隊再強悍也會戰敗。古代有名的謀略實在太多了,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 -
3 # 賽麥大弘
謝邀,歷史上三十六計,幾乎所有的計都有金典的演出,我只說兩件經典的反間計。一是,楚漢戰爭時期,陳平給劉邦出的離間計,離間范增和項羽。陳平派人混入楚營,散佈謠言“范增和鍾離昧功勞最大,卻不能封王。他們已經約定好了,消滅項王分佔他的土地。”這些話傳到項羽的耳朵裡,他就起了疑心。項羽攻打滎陽,一臉三天都沒有打下來,就找范增商量。范增認為,要一鼓作氣,不能給劉邦喘息的機會,其他謀士認為急攻不下,應該和談。最後,項羽認定范增暗通劉邦,就叫他回老家,回去不久,范增就抑鬱而死。二是,皇太極離間崇禎和袁崇煥。皇太極與袁崇煥對峙過久也無良方,有人出了計謀,繞過袁崇煥防線直接到北京,袁崇煥聽到這一訊息,來不及請示,立即帶領精兵趕回北京救駕,當皇太極看到寧遠精兵和袁崇煥時,知道他的計劃落空了,就撤掉圍困北京城的部隊。當崇禎看到袁崇煥時,感覺他與皇太極在唱雙簧。加之從皇太極陣營跑回來一個明朝被俘太監,手裡拿著袁崇煥給皇太極的密信正是協商如何分贓的事。崇禎將袁崇煥抓起來審問,越審感覺問題越大,最後凌遲處死。一直到清乾隆才給袁崇煥平反。從這兩件反間計裡可以看出,項羽和崇禎都是剛愎自用的人,心眼小,這是反間計的要件,謠言止於智者,疑心重的人,最容易上當。
-
4 # 史鑑說文老夫子
歷史上最著名的計謀當屬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空城計”。當初司馬懿率三十萬大軍殺向祁山,諸葛亮為阻止魏軍,派馬謖鎮守街亭。馬謖剛愎自用、紙上談兵,將營寨駐紮山上,致使蜀軍大敗、街亭失守。萬分危急之下,諸葛亮調兵遣將,派出張苞、關興等眾將分頭埋伏抵禦司馬懿。
然而未等諸葛亮排程完畢,司馬懿領十五萬大軍已經兵臨西城之下。萬般無奈之下,諸葛亮大開城門,以老弱兵卒幾十人化裝成百姓佯做打掃城門之狀。而諸葛亮帶倆書童,氣定神閒高坐城頭彈撥古箏。那份悠閒之狀,直如神仙一般。司馬懿到了城下,望見這樣場景,疑心頓起,不敢進城。繼而聽到諸葛亮琴聲悠揚、絲毫不亂。司馬懿大驚之下,慌張撤退。這就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諸葛亮以一座空城嚇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的故事。
諸葛亮“空城計”之所以成功,一是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從不置身危局之中。關於諸葛亮的用兵之法,司馬懿非常清楚。所以在危局之下敢於反其道而行之妙用“空城計”,司馬懿是按照諸葛亮正常的用兵之法去理解、去觀察的,所以才導致了諸葛亮此計謀的成功。
第二,司馬懿生性多疑,不敢冒險。司馬懿用兵足智多謀,其軍事才華不亞於諸葛亮。但是他用兵一生謹慎,而且事事多疑。這就造成了面對諸葛亮擺下的一座空城令他疑心頓起,而且諸葛亮的琴聲又是如此的清澈悠揚。於是司馬懿斷定,此城必有埋伏!所以,司馬懿退兵,也是他多疑謹慎造成的結果。
“空城計”的故事,實際就是諸葛亮、司馬懿兩大軍事家的一次鬥法。是兩個人智慧、心智、謀略的一次面對面的較量。在這次鬥法的較量中,諸葛亮完勝司馬懿。於是才有了“空城計”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傳唱,也是後人美化諸葛亮、崇拜先人智慧的一種樸素的感情。
-
5 # 使用者68063485589天山
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計謀多著呢,太遠的不說了,我就列舉幾個古代歷史上和現代歷史上的:圍魏救趙、將計就計、調虎離山、離間計、反間計、誘敵深入等這些非常有名的計謀,從古代到現代都曾用過,而且在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使戰咯實施者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三國演義》中有好些有名的計謀,看了使人非常當心且又施之有效的當數諸亮在西城用的空城計。當時城中只有五千兵,又無大將。面對來襲的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形勢十分緊張、萬分危急!但諸葛亮在城頭鎮定自若,旁若無人的靜心彈琴。司馬懿從諸葛亮所彈的音律中判斷出諸葛亮心中沒有絲豪的驚慌,琴聲中還帶有殺氣。他最瞭解諸葛亮,深知他行事謹慎,不會冒然行事。於是認為城中必有埋伏,不敢冒然進攻,最後下令退走了。這是一場使人看了多麼驚險的鬥智、心理戰啊!讀者看著都會替諸葛亮揑一把汗呢!此計在三國以前就用過,諸葛亮身陷境,不得而用之。
諸葛亮也是知道司馬懿瞭解他,從來謹慎,所以才實施了此計。不可當時也是情況所逼!正所謂: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變化無常。
《三國演義》中還有比較著名的一個計謀就是龐統的連環劇,此計表面看上去是幫曹操的,暗地裡,實質上是在幫孫劉聯軍,給火攻創造有利條件。對曹操一方來說,也是有實用價值。把戰船用鐵鏈連線起來,避免了顛po,使那些北方不習慣水戰的將士得以安然無恙。即便曹操和謀臣們有疑慮,但它必定有可行性的一面,所以還是採用了。後來發現東吳可疑的戰靠近才醒悟,可此時為時已晚,連環計的實施已成功。
連環計的特點,從對陣的雙方看來都適合自已的作戰目的,但它是以假象掩蓋著真象、真正的戰略目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互相都使用過反間計,對雙方都造成損失,影響了戰爭勝負。
以上是古代人用過的有名計謀,下面也談談現代歷史上用過的有各計謀。上世紀三十年代,長征中的紅軍,在毛澤東主席率領下,四渡赤水河,在赤水河連續使用了幾個“回馬槍“,使蔣介石接連上當中計。這種按連使用一種計謀的膽量、做法,除了毛主席首創,古今中外還沒有過。
老蔣一直認為紅軍的真正目的還是去湘西與賀龍、蕭克部會合。於是毛主席又連續用了兩次聲東擊西,派出一定規模的紅軍部隊佯裝主力,把敵軍東調,造成貴陽城兵力空虛,佯攻貴陽。迫使老蔣電令雲南的滇軍增援貴陽,調出滇軍,雲南空虛,紅軍乘機進入雲南。接著又派出一支團級規模的部隊星夜俏攻昆明,又迫使雲南軍伐龍雲調回駐守在金沙江沿岸的部隊,使金沙江沿岸無人防守,紅軍乘機在巧家、皎平渡口順利渡過金沙江,拋掉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堵,進入四川,過yi區,強渡大渡河,翻過茫無人煙的雪山,終於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兵者,詭道也。需審時度勢,技高一籌,全面瞭解戰場情況,知彼知已。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將領傅作義也乘西柏坡解放軍兵力空虛而釆取突然襲擊。毛主席也曾巧妙的上演了一場漂亮的空城計,迫使傅作義不敢冒然進犯,並粉碎了這一陰謀!
更正:於是將計就計,連續採用了兩次聲東擊西。
紅軍從三個地方巧渡金沙江:皎平渡、巧家、龍門坎。
恃補正。
更正:諸葛亮身陷險境。
不可應為:不過。
連環劇應為:連環計。
有各應為:有名。
變字,特更。致歉!
回覆列表
1,苦肉計:三國中非常有名的一個計謀,並且還引出一句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2,瞞天過海:唐朝名將薛仁貴,假扮民眾,引帝入室,此為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 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3,圍魏救趙:戰國時期,趙國被魏國攻打,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式來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算起來,36計都是早期非常有名的計謀,用於戰爭時期都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