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渺9913
-
2 # 上古風雲69
上古有兩隻部落的炎帝。魁隗炎帝,神農炎帝。他們共有的特點:都是薑石年的後人,都姓姜。祖居地在陝西寶雞市,都是渭水養育。
-
3 # if9344
【春日遊覽炎帝陵♥卓力】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647816928297484807/?iid=63846020877&app=news_article×tamp=1551332338&group_id=6647816928297484807
-
4 # 般若5
廣義上炎帝是一個氏族部落,存在了若干世紀。
據傳,在距今5600多年前,炎帝生活於姜水之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鄉,炎帝氏族大約在此生活有一、二代人,此為寶雞炎帝陵。隨著歲月流逝、部落遷徙,山西省高平市故關村、河南省商丘市的朱襄陸續有了炎帝氏族生活的傳說,故此二地後世也有了高平炎帝陵、商丘朱襄陵。此三為黃河流域炎帝三陵。
長江流域有一處,即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據《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炎帝為民治病,採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輟,最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就是今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從漢代開始,人們就在這裡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廟。
炎帝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是所有炎黃子孫的人文始祖。不論他生、興於何時;亡、陵於何處,我們華夏兒女都理應膜拜在心、祭祀不絕。
-
5 # 古早人文化
炎帝跟黃帝、蚩尤同時代,切都帶有傳說的色彩,被視作是中華民族始祖的象徵,據傳生於陝西寶雞姜水(有爭議)。
姓:伊耆,也姓姜
氏:烈山氏
號:神農(神農也是氏,可能是這個部落區別於其他部落的稱呼,神農氏即對該部落或部落首領的稱呼)
名:石年(可能是後世的人給加的)
誕辰: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出生地:陝西寶雞姜水
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嬌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
-
6 # 拾光童集
炎帝故里有五處地方,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縣以及會同縣、山西高平,其中,由於炎帝種植五穀,五穀裡面有水稻,野生的水稻適合南方生長,而不適合北方生長,所以,陝西寶雞和山西高平都是後來從別處搬過來的。
炎帝是一個部落 傳有八世,最後一任炎帝死在湖南,湖南的炎帝陵是大家公認的,就不必說了。湖南那一帶屬於苗族人的地方,所以,會同縣的炎帝也可以排除。
剩下的也就只有隨州了,隨州能夠發現所有的野生五穀,以及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藥物,考古又發現先很多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隨便一處就能完爆其他地方。
-
7 # 太白山人5911
一看到題目,我以經驗判斷,樓主不是吸晴者,便是地域黑者。以前本人遇之,忙不迭地引經據典,辛苦答題,結果是N次被耍弄。
鑑於教訓,現答覆如下:
一,肯定地說,炎帝是中國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自稱炎黃子孫,那麼炎帝便是我們的祖先,這是無疑的。不知你同意否?
二,炎帝的寢陵在本人故里——寶雞。閣下如清明節慾祭拜先祖,到炎帝陵來的話,本人可盡地主之誼。敬候迴音!
-
8 # 葉臨青鸞面紫辰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自古以來,關於炎帝究竟是哪裡人這一問題,一直充滿著爭議。
首先,讓我們先來明確一個問題——炎帝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部落首領的統稱?
不言而喻,炎帝當然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啦。據史書記載炎帝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其中烈山氏和連山氏讀音近似,因此很有可能是誤傳所致,而神農、朱襄等差別較大,這便有可能是因為炎帝歲為整個兒部落的首領,卻可能來自不同的氏族。
關於炎帝的故鄉便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說炎帝故里是陝西寶雞,也有人說是湖南會同縣連山,還有人說是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和河南柘城的。
《國語·晉語》中曾經記載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而“炎帝以姜水成”中的姜水指的便是今陝西寶雞清姜河,這也就是炎帝故里是陝西寶雞的由來。湖南民俗學者陽國勝則認湖南會同就是炎帝的發祥之地。《晉書》中《文苑傳·伏滔》一卷說炎帝生於“黔中之地”,因此炎帝又號“連山氏”。《晉書》中的記載為炎帝出生在湖南會同提供了史籍上的證據。以上兩種觀點是現在最為廣受學者認同的兩種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炎帝故鄉”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炎帝之所以有多個故鄉,很有可能其實每個故鄉都是真的,只不過是不同炎帝的故鄉。其次,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古代環境惡劣因此炎帝作為首領要一直帶領部落遷徙,而這種遷徙可能不僅僅是一位炎帝可以做到的。 -
9 # 女媧故里會同新說
最初的炎帝出自湖南會同,是女媧的屬下,因此,講炎帝要先講女媧。
伏羲和女媧均出自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距今約9000年,二人可能是夫妻,也可能前後不同時代。
女媧生活在會同縣連山鄉的連山洞,是部落首領。該部落崇拜蜥蜴,俗名狗皮蛇、狗婆蛇、狗步蛇、四腳蛇等。狗皮蛇生性機敏,善鑽草叢隱藏,有變色的本領,人們在生活中常模仿它,於是民間傳說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變。從漢墓出土的磚上常有伏義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像,且蛇身有足,可以為證。會同縣歷史上俗稱狗皮縣,是中國蜥蜴崇拜文化的發祥地,在連山鄉尚有一狗皮城遺址,鳥瞰酷似蜥蜴(見附圖)。
女媧上位後,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她熟練地掌握了製陶技術,能製作小陶俑,故而民間傳說我們都是女媧娘娘用泥捏出來的。
女媧生話在連山洞,天花板風化漏水,女媧帶領人們到附近的石年山開採石灰石,拿到附近的山洞(現叫藥王洞)燒成生石灰,再搬到連山洞前,加水調成石灰漿,加些石仔、紅土,拿去補天花板的縫隙,人稱“女媧煉石補天”。為防止天花板垮掉,女媧用木頭、竹杆頂住薄弱處,人稱“天柱”,即頂天花板的柱子。為了防止柱子陷入土中,用烏龜做墊腳,為防止它亂爬,於是就砍掉它的四足,人稱“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至今在窯洞石壁上仍可以看到石刻文字。然後用生石灰渣鋪在地上,吸乾潮溼的水份,人稱“女媧積蘆灰以止氵㸒水”。後常去石年山開採石灰石,有些地方堅硬異常,殘留下來形成石柱,所以石年山俗稱五指山。
女媧用石灰修補天花板在當時是創新的偉大工程,震驚天下,八方來朝,方圓百里皆歸女媧一族,女媧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接見周邊部落領袖來朝拜,人稱“會同”(《周禮》曰“時見曰會、殷見為同),會同這個古地名就這麼來的,北宋始置會同縣,是採用古地名,並非新創。
女媧燒俑燒陶燒石灰,需要兩個助手,一個取水和泥,由女性助手共工擔任,另一個打柴燒窯,由男性助手祝融(也有的說是顓頊)擔任。由於部落壯大,領導權利有特殊利益,引起了屬下的明爭暗鬥。女媧去世後,按母系社會規矩,本該是女性助手共工接位,但祝融依靠力量強行奪位。共工氣憤祝融破壞政治規矩,但又打不過祝融,於是將怒氣發洩到“皇宮”連山洞,撞斷天柱,天花板垮塌,人稱“共工怒觸不周山”,(《山海經》記載“有山不合曰不周”,山洞天花板有縫叫有山不合。)與夫妻離婚時女方砸傢俱一樣,典型女性心理。連山所在小山脈為西北東南走向,東南方的山洞垮塌,西北山頂兀立,這叫“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山洞主體部分垮塌,周邊應力改變,正南邊的一小洞天窗發生細微移動,透過天窗為參照觀察日月星辰均不在原位置了,故《淮南子》說共工撞斷天柱後“日月星辰移焉”。
祝融帶領百姓到附近修建房子居住,將用火的本領發揮到極致,人稱炎帝。炎帝按照連山地形寫了一本書,教人按季節務農,即《連山易》,易經之源。《連山易》在貴州水族人的手抄本中世代相傳,用水書文字書寫,人稱“鬼書”,最後一本儲存在荔波縣檔案館(封面見附圖)。
隨著氣候變暖,炎帝部落沿沅水向北遷移,在距今7800年前創造了輝煌的高廟文化,距今6500年前創造了輝煌的城頭山文化,然後沿長江向下遊、向北傳播,伏羲女媧炎帝文化就傳到了全中國,狗皮蛇也逐漸演化成了龍。當時各地勢大的領袖都自稱炎帝,後期只有部落聯盟首領才稱炎帝。
距今4600年前,從帕米爾高原進入東方的草原民族黃帝族與南邊的炎帝族發生衝突,炎帝族失敗,炎帝不問政治,專研草藥,遇斷腸草中毒而亡。炎帝族的蚩尤繼續反抗,兵敗被殺,族人逃到西南,形成苗族。黃帝派二兒子昌意帶兵駐紮在今會同縣若水鎮一帶監視苗民(《史記》記載“昌意降居若水”,從繁華京都到偏遠地方居住才叫“降居”,好比公主嫁給地位低的男子叫“下嫁”)。若水鎮至今有黃姓和明姓兩大姓,黃姓為昌意後人,明姓為炎黃兩族後人。
共工族由於政治上被邊緣化,沒有隨炎帝北遷,後因戰亂向西遷入貴州,形成水族。今會同西邊為天柱縣,東北為洪江(即共工),可為佐證。
回覆列表
炎帝部落(即神農部落),大本營在山西南部,神農部落鼎盛時期,向東控制了黃河兩岸,向北開墾河套地區肥沃土地。神農部落衰落時期,據太行山以退守,最後融入黃帝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