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文世界
-
2 # 逃之么么
首先,糾正一個對【以德報怨】的誤解:大多數人認為善良就是無止境的寬容。連線下面的詞語是”但是“。以德報怨的後面其實還有一句是“何以報德,以直抱直”。原句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明白一下【善良】的真正定義
善良是指那些有能力的人透過思考後,將錯誤的做法糾正過來,使一切變得美好和諧。 -
3 # 手機使用者56423737806
當然是欺侮人的文化地皮說的,你報怨了就不高尚,孔子當時回弟子是君子當以直報怨,普通人是以怨報怨才是常理,小人以怨報德但那也是極少數。
-
4 # 偷聽制筆
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應該是傳播過程中的自然演變。這個沒有相關史料具體指明是誰改編的。在古代,老百姓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更多是從說書、看戲等道聽途說的方式獲得一些知識,在這個接受與再傳播的過程,難免會出現斷章取義或者曲解。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中國傳統文化裡並不提倡“以德報怨”這種自虐和虛偽的處世方式。
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都力主君子或為善就應該以直報怨。
這種觀點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意思是:你想要去和解大的怨恨也沒有用,因為一定會留有餘怨;所以你以德去和解怨恨,這哪裡算妥善的方法呢?老子說的話算是比較委婉了,只是說明不要妄想用德去和解怨恨。
而孔子則是鋼鐵直男,霸氣威武,直接指明瞭解決怨恨的方法。《論語·憲問》裡這麼說道“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
有人問孔子:“你看用德去和解怨恨,怎麼樣?”
孔子一聽,氣不打一處來,答道:“你竟然想用德來報答你的仇人?那你要用什麼來報答別人的恩情呢?告訴你,對付怨恨、仇家就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樣我們用恩德回報恩人才公平。”
可見兩位聖人都是不贊成以德報德的,傳統文化精華一直是恩怨分明。
為什麼會出現斷章取義與訛傳1、傳播過程中出現斷章取義
我們從原文可以看到,是一段比較長的句子。從人的記憶來說,一句話的開頭最容易被記住,比如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規的“弟子規、聖人訓”都比較容易記住;在《論語·憲問》裡第一句就是“以德報怨”。後面才是回答,這樣在傳播當中,容易被記憶下來的就是這句,也就很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的記憶。而這種半句話更容易傳播,更容易形成記憶;
2、民間有勸解、和睦為善的風俗
古代的生活圈比較窄,重視鄉親鄰里的關係,因為這種關係會從生到死伴隨你一輩子,所以鄉親鄰里和睦融洽更有利於族群的利益。以德報德這種隱忍的方式,可以避免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死結;
3、統治階級與宗教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以德報怨是一種愚民思想,不要反抗,要接受壓迫。對於特權階級來說,這有利於國家統治。農民起義都來自於反抗的思潮。強調隱忍、忍耐,讓弱者去包容強者的欺凌,這是一種奴化的思維,以德報怨方便國家駕馭百姓。
被訛傳的那些名言除了以德報怨外,還有其他名言被訛傳
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原本的意思是湖水乾涸了,湖裡的魚只能靠互相吐沫來潤溼對方。與其這樣苟延殘喘,不如大家各尋出路。
但因為斷章取義,相濡以沫這句話成了夫妻之間堅持下去勉勵的話,其實莊子的意思,是不要講究得過,趁早放手,各安天命。
2、無毒不丈夫應該是無度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都是鼓勵人要有肚量,能容人。不要斤斤計較。因為同音的關係,變成了無毒不丈夫,叫人要狠毒,這已經與本意相差甚遠了,完全是糟粕了。
人家孔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故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敢讓老子不爽,老子就拿板磚拍你。
為何到了後世,只剩下以德報怨這一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是誰將原話刪減並將這一句在全社會大面積推廣的?他這麼幹的目的是什麼?
回覆列表
【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作為“無為”,從事“無事”,體味“無味”。大起於小,多出於少,以德報怨。解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從易作起;天下大事,必從細作起。由於聖人始終不自為大,所以能成其大。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由於聖人總是從難處著想,所以始終無難。
孔子的思想很有點俠義精神,主張以直報怨...而老子的道家卻和他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