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撲街寫手沈落琳
-
2 # 小林你好
昨晚看了一篇文章,一位混跡職場多年的人分享了自己在交友方面的困惑:為什麼過了30
歲,就再難交到知心朋友?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次將年齡和友誼兩個因素放在了一起,讓人們去思考年齡和友誼的關係,是不是年齡越大,我們就越難敞開心扉,去接納一個新的人闖入自己的生命?
1
看完這篇文章,內心很受觸動。
很長時間以來,我的生活都陷入了一種停滯的狀態,無法跟身邊的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即便是在工作中遇到彼此感覺還不錯,還蠻聊得來的人,也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距離,生怕觸犯了他人的邊界,灼傷彼此。
當然,自己也默默地在內心建立了一道高高的防火牆,把一切的交往都限定在相對固定的區域。同事大多隻保持工作層面的溝通和交流,而閨蜜和朋友則可以更多地分享彼此的生活。這是我多年以來一直恪守的人際交往準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從來,或者說很少把工作上的關係帶進生活裡的人。因為我過早地知道,職場如戰場,充滿著各種利益衝突和此起彼伏的較量,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鮮有人會敞開心扉去建立一段毫無目的性和功利性的關係。
所以,我從來不幻想與同事建立很親密的關係(當然也有例外),而是會把這些關係停留在社交關係層面,日常聯絡的最為頻繁的則是三三兩兩散落在不同城市的幾個閨蜜。遇到問題需要幫助,或者感情特別脆弱時,一般都會打給她們。
好像只有這種多年的好友,才能帶給自己熟悉的安全感,彼此知根知底,放心地交付自己的心事,也不怕她們看到自己的脆弱和孩子氣。
我想這種人際交往中的處處防備,多多少少也會把一部分人攔在了高牆之外吧,但這也為我的生活贏得了相對的舒適和自由。因為,我不會費很大力氣去維繫一些無用的社交關係,讓這些社交活動耗費自己大量精力。
同時,同事間的爾虞我詐,職場上的塑膠姐妹花也不太可能影響到我的個人生活,所以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吧。
但這不意味著我拒絕結交新朋友,而是會很謹慎地建立一段新的關係,在交友方面也會很注意,尤其是三觀是否趨同。
2
就像一位知乎網友說到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三觀日趨完善,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有明確的規劃。我們不會委屈自己去跟自己不喜歡的人深交,也不會輕易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所有經歷。我們會更懂得尊重自我的存在,會更願意跟自己相處。
此外,不同職業、不同行業的人,在思維、認知、格局、視野、興趣,乃至收入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也讓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親密的連線。
不同行業的人,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圈層,不同圈層的人往往會形成價值壁壘,所謂隔行如隔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所以,即便是在今天,“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仍然很有現實意義。
-
3 # 嚀說歪理
這個也不一定,跟人的工作,社會背景,興趣愛好有關。
工作上基本就那樣了,除非有工作上的變動,或者人事變動,不然確實很難交到新朋友,不從不認為同事不可以發現成為朋友,還是要看性格跟為人!當然,如果工作環境讓你能接觸到很多人,那就不一定了!
社會背景,這個跟家人,親朋好友有關係,因為他們也是你的社交輻射延伸的一種形式,他們的圈子大而且跟你很親密的話,就能給你帶來新的朋友,反之不能。
-
4 # 沒有傘的瘋子
三十多歲的年紀屬於老青年,其實朋友圈是沒有年齡上的代溝,重要的是自己要活躍起來,多跟身邊的人交流,接觸、分享,友情和感情一樣,都是需要培養的,在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記住幾點,看透不說透,做事別太絕,講話別太盡,交際別太真,有仇當場報,恩情記心中,記住這六句話,你會受用無窮,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美好的,或許你還感覺不到,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它的美好。
-
5 # 可愛的一百L
我還沒到30,也快了,不過我感覺,圈子固定還是不固定都得自己的想法和心態,有的人就是樂於也擅長交朋友,侃侃而談,有的人可能就是偏內向,不擅長與人多溝通,而且和工作性質有很大關係,比如我在醫院上班,每天就是自己的同事和患者,很少接觸其他人,而我的發小是做銷售的,每天跑外,接觸的人多,而且總是有同行在一起討論工作,但是個人覺著圈子固定了也不是什麼壞事,至少你身邊的朋友少而精,所以都2020年了,這一年開始發生了太多的事,就讓我們都把握現在,都開心著過生活吧,加油⛽️
-
6 # 虛構中才有完美
我想說,是的,曾經容易交朋友,是因為在學校你會有很多與人接觸的機會,並且你們之間基本沒有什麼利害關係,而30過後,工作環境趨於穩定,周圍的人員較為固定,人與人之間往往存在著利害關係,所以很難交到朋友
-
7 # V來可期
不是難交到新朋友,是你主不主動去交朋友,人家老年人去跳個廣場舞也能交到很多人朋友。
圈子的大小是你自己控制的,交朋友和年齡也無關啊!看你自己怎麼定位咯!有些人男女老少都能聊的來,而有些人卻是選擇性的交友。
我覺得只要人品沒問題,什麼年齡,男女都不是事。你的問題是給自己劃了個圈,沒跳出來。
-
8 # Q小姐的自愈室
年輕時一瓶雪花就能陪你去勇闖天涯,長大後,再也沒有跟人對瓶吹過雪花,也沒有了天涯。
去年,一家人去爬衡山。
下山時,我們打算坐索道。排隊人太多,隊伍慢騰騰地向前挪,兒子不時趴在地上撿拾好看的樹葉。
和我們並排的另一列隊伍中,有一個和兒子年齡相仿的小男孩,手裡拿著橘子,一直默默地看著我兒子擺弄樹葉。
突然,男孩將手裡的橘子伸給我兒子。兒子回眸看了看他,擺擺手表示不要。
男孩執著地又將手往前伸了伸。兒子似乎思索了一番,終於接過橘子,並回贈了一片樹葉。
後來,兩個小傢伙,隔著一道鐵柵欄,一起分享食物、一塊將樹葉拼成各種圖形。
分離時,兩人互贈禮物,好一番依依惜別之情。
奶奶打趣說,這是一片樹葉換一個橘子,交一個朋友。
今年上小學的兒子,“朋友”是他的語言中最常出現的詞彙:
我今天和朋友建立了一個秘密基地。
這是我和朋友挖掘的寶藏。
我的秘密只告訴我的朋友。
我要永遠和我的朋友在一起。
有點兒掃興的是,孩子爸爸總會問:
“你這個朋友成績好嗎?他在班上排第幾名啊?你要和表現優秀的同學交朋友。”
看,這就是孩子和我們的差別。
成年人之間的交集總有著被反覆丈量的標準,我們不會天真地因為他送我一片樹葉,我便還他一腔熱忱。
而是設定了各種交友門檻。
2
魯迅在《故鄉》裡這樣描述兒時好友再次相見的場景: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啊!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年少時的“迅哥兒”,終究成了二十年後的“老爺”。
這大約就是成年人友情的悲涼。
少年意氣是,只憑著感情交朋友,不把一切世俗的眼光放在心上,開心就好。
可是當兒時的玩伴成了發工資的老闆,一大家子的生活,還得仰仗老闆的關照,就再沒了恣意興起的膽量,還要囁嚅著解釋“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馬伯庸說:“年輕時交朋友,只是因為一杯青島純生就可以上桌,而成年以後,我們的桌子抬高了很多。”
友誼是一種社會關係,它逃不了人生成長的變遷,也逃不了利益、資源、財富、名望的挑戰。
不是一個圈層的人,沒有辦法平等對話。
馮唐甚至開發出一套挺好玩的打分表。
言行不佳,扣10分;遲到,扣10分;不接電話,扣10分……
他說,十次有九次,新朋友會被扣到30到60分,就滾蛋。
這就是成年人的交友。
有一套嚴密的考核體系。
這是我們的理智,也是我們的勢利。
3
年少時的友情可以突如其來,但人近中年,四處遊蕩的輕狂日子,真心話大冒險一樣的生活,都漸漸褪色。
越來越緊張的日程表,越來越急促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結識的都不過是點頭之交。
一旦生活中遇到大事件,比如說婚慶宴請,或是異地搬遷,便會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沒幾個朋友。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精英人士的感嘆。
她說:“回想起來,我們的人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的階段已經結束了。我的大部分‘我說完上句,你能立刻接出下句’的朋友,都是在讀書和第一份工作時認識的。這些年,將重心放在事業和家庭上,朋友就已經淡出通訊錄了。”
麻省理工惠頓學院的副教授 Emily Langan說,友誼的自願性意味著它沒有正式結構,不像戀愛、婚姻或家庭關係那樣受到責任或義務的約束,因此在關係等級中,它排在最後。
就像《圍城》裡,方鴻漸結婚,趙辛楣要送他一筆賀儀。
鴻漸正熱烈抗議,辛楣截住他道:“我勸你別推。假使我也結了婚,那時候,要借錢給朋友都沒有自由了。”
尤其有了孩子以後,送孩子上興趣班貌似比同學聚會更重要;幾年不曾碰面的老友約見,卻因為答應了孩子帶他去海洋公園而不得不改期。
屬於自己的時間約等於零,人生被密密麻麻的事項排滿,哪裡有時間去交往朋友?
4
上學時,去個洗手間也能三五成群;上班後,買一送一的奶茶都湊不到單。
以至於,常常生出一種感覺:站在人生的荒野中,環顧四周,沒有一個人。
現代人的孤獨,愈加襯出現實中友情的彌足珍貴。
《請回答1988》這部劇熱播時,我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正煥媽媽把錢藏在菜籃子裡交給不好意思開口借錢的德善媽媽,這一幕我家也遇到過。
那位一直偷偷借錢給我家的阿姨,後來遭遇失業喪偶。我媽把她們母子接到家中一起生活了5年,直到阿姨生活漸漸好轉。
我媽總說,阿姨是她最好的朋友。我也好想擁有這樣一段友誼。”
世道太多辛酸與不易,所以那些點滴的善意、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體貼,才會如此動人心腸,令人念念不忘。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比年少時更需要一位真正的朋友。
他們就像暗夜星辰,光芒微弱,卻會在沒有月亮的晚上為我們照亮行路的方向。
那些不敢讓親人擔心的傷口,不願跟愛人傾訴的隱私,都會在朋友那裡找到出口。
朋友的意義,可能就在於:
因為這個人,你永遠不會對生活感到絕望,反而能於谷底再攀升些許信心,重新投入生活的戰場。
成長是一座越走越窄的橋,能同我們一路走到最後的人並沒有多少。
可就是那兩三人,默默支撐彼此,捱過了各自生命中的苦與難。
歲月易老,人生有限,何不與真心相待的朋友,在時光莽莽中,映照彼此的靈魂。
前路漫漫,讓我們再一起跑一段。
-
9 # copy健康
活的久看得懂,一年年的歷練,你會發現
很多時候,同性朋友就是一幕攻心的暗戰,
異性友情就是一場扭捏的暗戀。
現實的閨蜜比不上網上的姐妹
只要不牽扯到利益,咱就是一奶同胞親兄弟
利益面前,對不起,煮豆燃豆萁!
-
10 # 活躍的娛魚
你好,看到你這個問題。心中有所感觸的我來發表一下意見。
30歲之前每個人都相對要自由一些,有很多時間,接處的環境也會比較多。接觸的人也多加上不會為工作金錢家庭給太多的壓力。可以隨性而為,放蕩不羈的少年時期比較容易多交朋友。
到了30歲以後成家立業,每天除了工作之後剩下的時間大多要陪家人,也就是家庭觀念重了。不會像原來青年期再每晚夜夜笙歌,朋友兄弟徹夜唱歌的時光。並且再有了固定工作以後沒有太大的經濟變動也不會換工作每天面對的是一樣的面孔所以自然交的朋友就少了。
30歲以後的心思和30歲以前的想法有很大變化,雖然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會成熟很多。在30歲以前交朋友都是隨性而為,真心相待。但是30歲以後成熟的心性,相對要穩健互相不敢越雷池一步。交到的朋友可能是商場上的合作,也可能是生活上點滴幫助。不會再像30歲以前那樣真摯、可以無所不談。
所以30歲以前交朋友要容易,30歲之後不同的友誼較多,精力更多用在家庭工作方面。
-
11 # 予寧的深港生活
人到30,是否年紀越大越難交到新朋友?圈子就基本固定了?
畢業兩年,走入社會工作,覺得成年後的交友顧及太多,在有利益相佐的人群,每個人都戴著厚厚的面具,你不知道坐在你對面的人的面孔是真實的,還是一層面具,這樣的人不少,社交還比較小白的我,很難去了解真實的他們,只能敬而遠之保持距離。
在遠離名利場的領域也會遇到三觀相近,致趣相投的朋友,這些透過無數面具,發現的真實,透過無數阻礙,獲得的朋友,我很珍惜。
不是30歲了就難交到新朋友,其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交到新朋友;只是,年輕時交友的目的比較純粹簡單;成年後交友會考慮比較多,比較複雜。
-
12 # 是奕霖啊
以我自己為例吧,我目前也30多了,不是圈子固定了,交不到朋友,而是壓根就不想交那些所謂的朋友了。
確切的說,是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對朋友的定義也再不停地改變著。
年輕時候的朋友很多很多,覺得這個是朋友,那個是朋友,可隨著人生旅途的慢慢推進,你會發現,真正能陪你走一段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少。
更多時候,就像你開著車,向前跑去。而那些朋友就如乘客似的,一會兒這個上來了,一會兒那個又下去了,大家都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來來去去。
只有極個別的人,會陪你走的長一些,而他們最終照樣會離開,只是時間上跟你待的久了一點而已。
何況,還有句流行話不是說,這年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可見,朋友這個詞慢慢的變得多珍貴了,因為稀缺,所以它才珍貴。
以前認為的朋友,用現在的眼光看,那壓根都不能稱之為朋友。
更何況,這個社會物慾橫流,人與人之間,更重利,而不是更重情。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慢慢地變的淡薄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關係遠比朋友關係更加勞固,更加的穩定。
自然的,就不想再交這些所謂的朋友了。原因如下:
一、嫌麻煩。和朋友交往是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的,這年頭的人都比例忙,平常生活節奏也快,根本沒時間和朋友相處,沒時間經營這段友情。平常已經夠忙夠累的了,不想再給自己增加負擔了。
二、是這年頭的很多人都逐利。你壓根無法確定,你交的究竟是個為你兩肋插刀的真朋友,還是個隨時準備著,往你後背插你刀的偽君子。
三、純粹是因為懶,不想交朋友,不想交流,不想動彈,就想自己待著,心裡強大,不寂寞,有沒有朋友還真無所謂。
-
13 # 糖心雲彩
完全不會,事在人為。如果你想要交朋友,年齡閱歷還可以幫助你交到優質的朋友。
途徑有很多,比如說同好的活動,公益活動,網路等等。
在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是很便捷的。
我建議還是從興趣和特長出發。
包括現在做自媒體,只需要將所想作為文字或者影片發出去就好了,對你話題感興趣的人自然就會跟你聯絡。當然有一部分是當時遇到了問題想尋求我幫助解決的,解決的差不多了就不再聯絡了,這不免讓人有些失落。但是反面想一想他們的境遇也為我的寫作提供素材,給我提供思考的空間。
不論什麼年齡,什麼職業,只有開始行動接觸新人,才能交到朋友。
但是首先你要先努力做一個“良友”,讓自己也可以幫助到別人,你的良友才會到來。
回覆列表
朋友更多時候都是為了合作吧,接觸得多了,自然也就熟悉可以成為朋友了。但是一旦久了不聯絡又會變得陌生了,這也許就是大家口中的人情世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