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勝軍節度使
-
2 # 歷史旁觀者系列
上位當然有關係,沒有他們的支援都當不上。上臺後逐漸開始開啟,雙都制,就是妥協的結果,就想擺脫控制。最後失敗了。直到唐高宗李治藉助政治牛人武才解決這個問題。
-
3 # 無人無尤
我分享下幾點以視聽之餘,1是完善科舉制來部署屬於自己的勢力力量;2是徵高麗來增加皇權的影響力;3是建立京杭大運河,打通南北交通運輸發展控制經濟命脈。
楊廣的勢力主要是在南方,上位透過陰麗華等的外戚勢力和自身勢力結合以及和關隴勢力的妥協,上位後盡力打壓關隴集團影響,但最終心裡也知道是失敗的結局,急切奮力一搏罷了。
-
4 # 娛樂前前沿
隋文帝楊堅罷鄉舉,廢止中正官,開創科舉制,其子楊廣又始建進士科,力圖從世家大族手中完全奪回選官人事權,高門士族對此確實極為不滿,竟稱此舉導致了「士無鄉里,裡無衣冠,人無廉恥,士族亂而庶人僭矣」,因此「政煩於上,人亂於下」,所以導致了隋朝滅亡。
-
5 # 話嘮社會
有關係,但是楊廣也被士族坑死了。
為啥楊廣能上位?
楊廣很會戰隊,籠絡人心。當時楊廣雖不是太子位,但他背後計程車族力量是關隴貴族的重要成員。諸如越國公楊素、宇文述和宇文化這類的貴族,都是楊廣的支持者。這些老臣,不是一般的老臣,有著和楊忠、楊堅父子一起白手起家的特殊情分在。楊堅在位期間,依然十分倚重和信任這些老臣。
楊勇雖為太子,但周邊的大臣以文人居多。楊勇曾統領過整個北齊故地,因而和北齊舊地的山東世家走得近。雖然山東世家也是三方勢力之一,但在楊堅心目中的分量遠遠不及自己的本家關隴貴族。
從隋文帝楊堅統一大業角度看,楊廣善於籠絡江南士族集團。楊廣私下裡一直與南朝系統的核心人物保持著不一般的關係,娶的妻子還是後梁明帝的女兒蕭氏,這是交好江南士族集團的重要訊號。
關隴貴族集團如此強大的政治勢力當然會引起皇帝的不滿,隋煬帝登基後便開始打擊關隴貴族。
首先,為了打擊關隴貴族,在位十四年的隋煬帝只在長安(大興,關隴貴族大本營)帶了不到兩年。但這種做法的結果更多的是棄大隋的根本於不顧,而對關隴貴族的打擊並不大。
其次,隋煬帝在隋文帝的基礎上逐漸完善科舉制,但這種方法收效很慢。更重要的是隋煬帝並沒有改變士族門閥存在的根本——以門閥壟斷選官權,家族地位依然是以族譜而非權勢決定。
最後,隋煬帝重用出身於山東、江南大族的官員,以山東、江南大族來制衡關隴貴族。但山東、江南大族早已沒落而關隴貴族方興未艾,用舊士族打擊新士族當然不會有真正的效果。
-
6 # 怕劉郎才氣
楊廣上位和士族有關,其母孤獨氏,北周大士閥。其父楊堅,孤獨氏贅婿。
楊廣沒有專門打擊士族,魏晉之後南北朝,北方士族已經背被折騰的差不多了。九品中正制被打破了,為士族凋零,楊廣朝還開始科舉取士的雛形。
-
7 # 阡陌有序
他文武全才,雄圖大略,只因為完善科舉制,打擊關隴集團,而被門閥士族反攻倒算,導致亡國,甚至因此才被李淵李世民父子在史書上醜化,淪為昏君暴君。
在兩晉南北朝的幾百年裡,那些高門大姓的世家大族,因為壟斷了國家絕大部分的知識、人才、財政、國計民生,因此,不論各個胡漢王朝怎樣如走馬燈般更迭,卻能代代保持榮華富貴、常有功臣名人,始終佔據帝國最高的政治地位。
關東士族(郡姓)如王、崔、盧、李、鄭;關中士族(郡姓)如韋、裴、柳、薛、楊、杜;漢化鮮卑大姓(虜姓)如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江南過江士族(僑姓)如王、謝、袁、蕭;江南本地士族(吳姓)如朱、張、顧、陸……
同樣,無數雄才大略的英主明君,同時也都在窮盡心智,不斷採取舉措打擊和制衡士族門閥,和他們爭搶政權、稅賦、人口。
隋文帝楊堅罷鄉舉,廢止中正官,開創科舉制,其子楊廣又始建進士科,力圖從世家大族手中完全奪回選官人事權,高門士族對此確實極為不滿,竟稱此舉導致了「士無鄉里,裡無衣冠,人無廉恥,士族亂而庶人僭矣」,因此「政煩於上,人亂於下」,所以導致了隋朝滅亡。
【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罷鄉舉,離地著,尊執事之吏。於是乎士無鄉里,裡無衣冠,人無廉恥,士族亂而庶人僭矣。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鄉黨,政煩於上,人亂於下,故亡。】——柳芳《氏族志》
然而,華夏之天下,從來並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並非當真為哪姓皇帝私有之物。即使皇帝,從來也都是帝國精英階層推選出來的代言人,東漢之世家、魏晉之士族、隋唐之門閥、宋明之士大夫,至滿清八旗,某種意義是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
所以,門閥士族們忠於家族利益而高於忠於國家利益,原是理所當然,需知此時的皇族本身同樣也是門閥,而且就因為是一時最大最強的門閥,才得以掌控國家政權,所以其身為皇帝,同樣是把自己一家一姓的私利放在首位,而從來不會是什麼百姓與國家。
楊堅之所以能在短短九個月時間內,就摧毀北周宇文氏皇族的反抗,成功建立隋王朝,甚至於被後世史家嘆為“自古得天下之易,無過於楊堅者”,正因為他本身就是西魏和北周政權真正主人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在宇文氏歷經昏暴之君周宣帝、幼弱之主周靜帝后,被關隴集團選定為新的代言。
-
8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任何一位皇帝的上位,其背後肯定有其支持者,楊廣也不例外。例如楊素是關中士族的代表人物,宇文述是關隴貴族的邊緣人物。
隋朝的建立離不開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援,楊堅與楊廣一直在謀求削弱關隴貴族。楊廣即位後,一直將關隴貴族作為自己的打擊物件。
對關隴貴族的打擊1、遷都洛陽
關隴貴族的大本營是長安一帶的關中地區,楊廣在即位後便著手進行遷都,力圖在地理上擺脫關隴貴族對都城的控制。
《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河南郡舊置洛州。大業元年移都,改曰豫州。《元和郡縣誌》:“隋仁壽四年,遷都”,《隋書·宇文愷傳》載曰:“煬帝即位,遷都洛陽”,《隋書·地理志》:“大業元年徙入新都”《舊唐書·地理志一》: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洛陽位於天下的中心,有著重要的軍事和政治及經濟意義。並且將都城遷到洛陽後,關隴貴族喪失了穩步發展的土壤,無法從糧食等各方面對都城形成控制,僅僅剩下的是官場和軍隊中關隴貴族的子弟。
2、發動對外戰爭
要想將軍隊的指揮和控制權牢牢握在手中,就需要將關隴貴族的力量排除出去,這是一個長期且浩大的工程,不論採取何種方法,都要耗時費力,但是楊廣採取了一種很極端的方法,發動對外戰爭,讓關隴貴族的人去送死。
楊廣先後三次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並且在軍隊中設定了受降使這個職位,只要高句麗投降了,軍隊不得再進攻,由受降使負責受降事宜,結果高句麗反覆詐降,許多士兵無辜枉死。
對高句麗的戰爭並沒有如楊廣所願,徹底清除關隴貴族的勢力,反而是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他,最後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3、扶持關中和山東士族
打壓一方勢力最好的方式是扶持另外一個勢力,在當時與關隴貴族相對的是關中士族和山東士族,楊廣大力扶持士族上位,比較著名的就是聞喜裴氏的裴矩和裴蘊,裴矩受到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
透過以上幾個方法,楊廣將關隴貴族的勢力壓縮到了極致,而關隴貴族最後也背叛了楊廣,轉而支援李淵,從而建立了李唐王朝。
回覆列表
其實,楊廣是維護了關隴貴族、貴族門閥、世家大族的利益。
某些人說楊廣打擊關隴集團、世家門閥貴族階層,這說法實在是錯的嚴重。其實,楊廣是維護了關隴集團、世家門閥貴族的利益。
隋朝那所謂的“科舉”既沒有做到允許“投牒自進”,也沒有考試黜落法,沒有打擊世家門閥貴族階層的作用。與之前相比,隋朝沒有增加削弱世家門閥貴族的作用,更沒有為寒門、平民開闢新的仕途通道、上升通道。 而唐朝做到了允許“投牒自進”,而且有考試黜落法,為寒門、平民開闢了新的仕途通道、上升通道。
看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的詔書,看隋的記載,都沒有允許“投牒自進”。隋唐宋元明的記載裡,隋朝都沒有允許“投牒自進”。 只有距離隋朝一千多年以後的清朝的一個人幻想出隋朝允許“投牒自進”,既跟隋自己的記載不符,又跟唐宋元明的記載不符,清朝這個人的記載不可信。事實上,隋朝沒有做到允許“投牒自進”。
看隋朝楊堅、楊廣的詔書,是隻允許高官特別推薦的人參加,沒有允許“投牒自進”,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如果隋朝這算是科舉的話,那麼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科舉了)。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實行的實質卻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