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辛孝如水

    躲得遠遠的,自己發展去。

    那個時候,諸侯國都集中在長江(貌似只有楚國)、黃河(秦、韓、趙、魏、齊)、海河(韓、中山?)一帶,也就是說集中在糧倉周邊(河套地區、江淮地區等平原耕地集中地)。

    南到海南,北到黑龍江,人煙稀少。可以選擇這樣的地方,另闢蹊徑。具體情節就不描述了,這個歷程一定很精彩。

    但是風險也很高。首先,難免會有秦國西邊的犬戎那樣的遊牧民族,或者楚國南邊的山區居民。其次,手裡沒人,你拿什麼聚眾,手裡有人,你拿什麼凝心。最後,農耕技術上怎麼發展,兵器、商業、車船,都是要辦的問題,也很難保證自己能有秦皇漢武那樣的膽識氣度對吧?所以變數非常多,難以預測和掌控。

  • 2 # 青年史學家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當時除了戰國七雄之外,真正有實力的還有中山國和魯國,中山國和七雄中實力最差的相差不大,魯國也是這樣,且有周公加持道義上的優勢。要想一統天下,必然要選擇最有實力的,七國不能選,那隻能選中山國和魯國,當然還有匈奴和西戎,不過那是少數民族,就不考慮了。

    魯國與齊國爭雄必然是不可能,但是向吳越發展還是有希望的,這必然要對其文化進行改造,將其儒家文化與齊國的事功文化、義利文化等結合起來,趁著吳越中衰,席捲江淮,然後遠交秦國,進攻楚國,可以奠定東南的霸業。再從意識形態上入手,合齊魯之長,尊周室以號令天下。一方面過巫峽進入到四川和漢中,斷秦國之後路;另一方面不斷的蠶食中原,近似於諸葛亮的從荊州、益州攻長安—洛陽一帶。同時合眾連橫,集六國之力削弱秦國,如此天下可定。

    若從中山國的角度看,向南、向東發展不可能,因為趙國、魏國、齊國太強,中原乃是四戰之地。如此只能向北發展,攻滅燕國,並改制任用胡兵,在東北的漁獵區和北方水土較好的地方發展農業。待天下形勢有變,秦國攻趙國則聯攻擊趙國,齊國攻擊魏國則聯合攻擊魏國,六國攻擊齊國則聯合攻擊齊國,六國攻擊秦國則聯合攻擊秦國,六國攻擊中山國則聯合匈奴。居上游之勢,結好遠方的楚國和中原的周室和韓國,不斷的鯨吞蠶食,擴大領土,整體上以西為上以東為下,這樣穩紮穩打,一樣有一統天下之可能性。

  • 3 # 識達天下

    假定回到戰國元年,除七雄外,中山、宋實力最強,但都是四戰之地,難度最大;蜀、越次之但,蜀北走秦,東有楚,守易攻難,越西有楚,北有齊;其餘陳、蔡、東西周,匈奴,山越,等等難度太大,除非開金手指。

    以當時人的思維,不改變生產力,變革科技的話。

    首選越國,因為北方齊攻擊力最差,北方最容易防守,西方楚國內貴族,地主割據明顯中央集權不穩定動員能力差,1.可利用國內貴族矛盾逐步蠶食。一句話北交西攻利用60年,3代人完成蛇吞象的壯舉。2.滅蜀,之後西守東進,防守魏、秦,聚國力20年後,以舉國之力自海路陸路多面進攻齊國,聯合魏、趙、燕、宋一年滅齊。修養一年,海軍經黃河截斷河道出奇兵南下,經齊西進,經漢水北上,滅宋,滅魏黃河以南國土。兵臨虎牢關,飲馬黃河迎戰天下。勝天下定,敗燒光淮河以北,首秦嶺淮河。平,經海路滅燕打通戰馬來源,後用強大國力平調所有國家。

    次選,蜀,宋,中山,以中山為例。交好燕,齊。找準機會,西進截斷趙南北交通。然後與燕聯合北進,攻取趙養馬地,可放棄南方部分領土,後20年,北上滅匈奴等北方所有少數民族,納為國民,得大量騎兵,選夏天,自燕東、北以騎兵進攻突襲國都,西以騎步混合進攻,滅燕,或將燕趕至北平及以南。後2年西進河套,滅秦以北,以西各少數民族,得大量騎兵。後每年進秦,趙,燕一國打草谷,消其國力。5年後滅燕10年趙20年秦,後韓魏,後齊後蜀,楚。

    最後選小國如蔡,開金手指,發展商業,富其國力,利用商業發展間諜戰,做好情報。高築牆廣集糧,聚人口,廣聚器械,全民義務兵役制,為不引起大國注意只練5000強兵,交好周邊國家,或求得楚國保護,利用商戶便利,挖地道至陳國都內。趁魏楚相爭,楚齊相爭,出奇兵滅陳。出大代價取得宗主國諒解,趁齊宋爭聯合楚滅宋,得人口,財產,土地,高築牆廣集糧,再20年,待楚秦相爭,突襲東南,得吳越。割得宋城池,求齊援助,防守楚反撲。練水軍,後10年與秦聯合滅楚,隔漢水相望。待,秦趙相爭,自海路陸路齊攻齊,之後仿照,越國方案,滅齊,滅魏,韓,河南之地。迎戰秦,之後統一天下。

  • 4 # 十萬歷史問

    如果不能選擇戰國七雄的話。那就選在戰國末期比較艱難還能存活國家裡面選,比如宋,實力不重要但很有錢啊。在春秋的初期,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鄭,春秋初期的小霸王。箭射周王肩,鄭國在春秋初期揍了旁邊好幾個小國, 讓那些國家俯首稱臣。在春秋末期也強大過吳國和越國。

  • 5 # 北天大帝

    最應選越國,據江東蘇杭沃地,南方蠻地廣大待開發,地理條件與秦國相同。江南之地比秦更肥沃。處東南強大時北可進中原,先期弱小時南下統苗蠻,而且越國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本霸主。唯缺改革,只要能像魏秦一樣早實施改革變法。則天下可成。。越之敗亡,一直沒變法,終於在l舊制下重蹈春秋王位爭儲亂局中,被用吳起變法中興下的楚滅國。

  • 6 # 在野武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童書業先生的《春秋史》,對春秋各國的經濟、兵力、生存空間等有許多精彩分析。

    稍稍展開一些的話,春秋最初期,最活躍的其實是鄭國。相比魯、齊等諸侯而言,鄭比較年輕。西周末期鄭桓公受封在河南一帶,才開始成為諸侯。很快,犬戎就攻破了鎬京,周室動遷到洛邑。這時,其實主要依靠晉與鄭的支援。然而,晉國很快陷入內亂了。鄭就成為了當時河南最重要的諸侯。

    這時鄭國有許多優勢。從本身資源來講,鄭國領有的地域不僅有相當的農業基礎,工商業也相對發達(童書業說)。鄭國同時還是周天子的卿士,某種意義上也可以依靠天子的威望。從大環境來講,楚國尚還沒有北上,不足以威脅漢水一帶的小國,更加不可能對中原產生影響。齊、秦等後來的大國此時都還沒有發展起來,周圍小諸侯林立,逐一兼併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這時,從領土的角度來講,鄭國也有相當的發展空間。下圖是一個簡單的示意圖,表明一種大致的方位。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諸侯國都沒有現在這樣明確的邊界,也有很多地方是戎、狄之類活躍的地方。比如魯國北面就有許多,並不是圖上那樣都是齊的地方。鄭國北面也是,當時衛國很弱,衛國北面還有邢國,兩國後來都無法自立,依靠齊桓公才復國。鄭國南面,許、陳、蔡等實力更弱。在鄭莊公時期,鄭國實際已經控制了許國。

    很有可能,春秋初期,鄭國的軍事技術也比較先進,軍隊保持在相當高的戰鬥水平。所以,在春秋左傳中,鄭莊公時期鄭國軍隊基本達到了所向披靡的地步。尤其,公元前707年,周天子率領陳、蔡、衛等諸侯軍親征鄭國,然而仍然為鄭軍擊敗。基於童書業的分析,鄭國的兵力從春秋初期到末期始終不弱,至少在魯國之上。

    然而,即使在鄭國鼎盛時期,鄭的發展也受到一些限制。一是作為作為新的諸侯,並不為魯國等周公後裔所尊重。所以許多時候,鄭國不得不在表面上尊崇西周的秩序,這就使得鄭國不能公然兼併周圍的諸侯。所以即使佔領許國之後,鄭國也不敢完全將其吞併。同時,作為天子的卿士,鄭伯並沒有處理好與天子的關係,周鄭關係的惡化不僅僅在道義上陷鄭於不義,甚至造成了更直接的外交困境。最後,鄭莊公以後,鄭國陷入了內亂,這期間恐怕也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間。楚國開始向北拓展,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蓬勃發展,晉國冀與曲沃對峙時代結束,也崛起成為一方大國。這時,鄭國土地侷促,處於四戰之地的不利因素就日益凸現。再要有所作為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如果回到春秋初期,重新操作鄭國的話,策略就很明顯了:首先是要處理好繼承問題,儘可能避免陷入內戰和內亂。同時,要維繫與周的關係,採取尊周攘夷的策略。因此,戰略上要儘可能略地河北,不僅征服、驅逐那裡的狄人,也要把他們吸納為自己的屬民,在土地、人口上打下基礎。

  • 7 # 236198783

    個人認為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而那時已經沒有土地給你兼併了,你選個二流國家夾在一流國家中間,你土地,人口,軍事,生產力都跟不上,你拿什麼去打?越國西邊是楚國,北邊是齊魯。魯國被夾在楚國和齊國的中間是很難再有提升空間的。宋國也滅不了魯國,魯也滅不了宋,他倆就是難兄難弟。中山國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中原國家個個都看他不順眼,就別說發展了,能自保就不錯了。秦因滅了巴蜀,而這兩國家又僅遇與秦接壤,別國想救也救不了。因為入秦只有一條路。除非你能在北方找到一個有秦一樣有地理優勢的國家。至於為什麼是北方,因為北方產馬

  • 8 # 桃花依舊笑春風149356686

    如果非要選一個非常小的國家的話,那就選我們老家滕國,因為這裡有比較牛逼的人員,比如科聖墨子,工匠祖師魯班,能說會道的毛遂,墨子是當時民間最大的組織,社會上個個方面都有他們的身影,是最有力的情報和暗殺部門,而且守城能力非常強大,這也是墨守成規這個詞的來源,魯班製造的工具可是當時最為先進的,而且很多的攻城器械全部都是魯班之手,毛遂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說客和外交家,可以遊走其他國家,還有就是滕國是周天子時期天子親封的諸侯國,佔據大義,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滕國盛產弓箭,弓箭就是滕國重要的產品!畢竟那個時期能開弓射箭的人員是更容易訓練成精銳士兵的!

  • 9 # 歷史麻辣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在想在戰國七雄當中,有一個小國的命運,比戰國七雄還要強,那就是衛國。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統天下,消滅了六國。但是隻有衛國還沒有消滅,還保留了這個國家的祭祀。

    至於秦始皇,沒為什麼沒有滅掉這個國家,有很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對秦國有大貢獻的衛央,也就是商鞅出生於衛國,是衛國的皇族後裔。所以為了紀念商鞅,而把衛國定為不徵之國。

    按照這個設計,我可以先在衛國立足,然後透過與秦國皇室聯姻。爭取在秦國皇室生下王位的繼承人。然後幫助他培育他個人的勢力。等到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而作為皇室成員,又能逃脫秦二世的追殺。他們,他就有很大的可能成為復國的新星。

    最後還可以打著為秦國復國的旗號,加入到秦末的大戰中。因為還有請我皇室的血統,所以他有一定的號召力。

    等到他掌握兵權,消滅了其他諸侯的勢力後,他就可以衛國的名義復國。

    這樣,雖然轉了個大彎,但還是統一了天下。

    這也是目前最好的一個辦法。

  • 10 # 墨兮公子

    首先宣告:最煩這種問題,把歷史整成穿越劇,歷史的嚴謹與其尊重哪裡去了?哎!既然提出來,姑且當娛樂玩玩吧。做為石家莊人,決無二選是中山國,我管你有人說中山人是鮮虞族還是漢族,思想不要太狹隘,破壞民族感情有罪,反正都是華夏民族。先從各個方面來講一下:就地理而言,北靠太行山為屏障,南是華北平原,夾在燕與趙之間,可以說進可攻,退可守,與韓、魏、魯、衛相比地理位置優越。中山在軍事上是“千乘之國”,最強時七千乘左右,七雄之中南韓才拼湊個萬乘,又中山是馬上民族,在趙胡服騎射之前騎兵第一在整個中原,對比南韓在軍事力量上,不說強,至少不相上下。國力方面,華北平原盛產糧食,人口稠密,手工業發達(詳見中山國遺址出土文物),北連草原,南通中原,與各國商路暢通。以上大致上是中山國穩定時概況。中山國與秦國變法前國情有許多相似之處,都保留了馬上民族的特徵,皆是虎狼之族,士兵打杖不怕死,民風剽悍,缺少治華人材,對商殃之法照樣試用,首先在民族屬性上要做到各國認同,歷史上秦國與中山被各國排拆攻擊很大程度在與其民族來源模糊不清密不可分,可通告天下其與各國一樣是華夏族(鮮虞先祖的確是堯舜分支),在外交上東可與齊聯盟挾燕之咽喉,中山與齊國同時兩個方向慢慢殘蝕燕國,溫水煮青蛙,待時機成熟吞併,向東安撫趙國,可假意稱臣,支援趙抗擊匈奴,同是三晉之地的魏韓由趙齊牽制,定會按兵不動。內政上實行放牧與農耕共同發展,廣納人才,多生孩子,廣闊平原糧產供養的起,既保留民族傳統狼性文化,也要兼顧吸收先進的農耕文明,做到馬可安天下,下馬治天下。中山雖小,卻有太行山屏障,兵士不懼戰,與晉燕趙魏幾次交手互有勝負,幾次滅國幾次復國,當可與七雄一爭,那些魯,衛,鄭,蔡等小國四面強敵,更是註定毫無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中的美國是怎樣的?它還是個一流的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