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李教授說腫瘤防治

    骨肉瘤治療 五大誤區

    “骨肉瘤這種惡性腫瘤根本不能治,與其到頭來“人財兩空”,還不如儘早放棄治療。”這是部分骨肉瘤患者及家屬想當然的認為;還有的患者認為患了此病必須截肢……殊不知,這些認識上的誤區不僅延誤治療時機,甚至導致患者失去生命。針對這些情況,李鼎鋒主任為骨肉瘤患者指出了種種誤區並提出了正確的治療方法。

      誤區一:骨肉瘤是惡性腫瘤根本不能治

      一位內蒙古患者,診斷出右臂長有一個骨肉瘤,CT片顯示,病灶區血管豐富,腫瘤有囊性的,也有實性的,且邊界不清。這種情況下做手術,很難徹底清理乾淨,李教授透過皮下埋植式動脈化療泵(新輔助化療的一種)技術給藥化療,經過一段時間後,腫塊變小、邊界清楚,這時進行了手術治療,術後達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三年後,右臂腫瘤區域性不但沒有復發,而且也沒有出現遠道轉移。

      專家解讀:隨著現代影像學及外科手術的進步,尤其是新輔助化療的廣泛應用,骨肉瘤的綜合治療水平已獲得大幅提高,只要早發現,接受正規治療,完全可以控制或治癒骨肉瘤。齊老師的經歷就是骨肉瘤能治癒的最好佐證。以往治療效果不佳造成人財兩空的原因:一是沒有早期發現;二是治療的理念欠佳。化療、手術、再化療是惡性骨腫瘤的規範治療模式,手術之前的化療可以,有效殺滅腫瘤周圍的衛星灶和遠道轉移的亞臨床灶,化療對腫瘤的原發灶可以達到使其縮小,出現清晰的外科邊界為手術創造條件。

      誤區二:發現骨肉瘤必須截肢

      劉先生是一位退休工程師,去年發現右大腿內有兩個核桃大小的腫物,在一家醫院確診為平滑肌肉瘤,並手術切除,但沒多久腫瘤又恢復至原來大小,由於腫物包繞股骨,完全切除難度大,醫生建議截肢。患者和家屬無法接受這一結果。因為患者為平滑肌肉瘤,對傳統化療不敏感,但採用埋置化療泵區域性化療卻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李教授為患者進行化療泵埋置術,使區域性靜脈化療增加近4-6倍的藥物濃度。經過3次股動脈化療後,腫物明顯縮小,並與骨盆、股骨分離。後來李教授成功為患者切除了重達約5公斤的巨大腫瘤,劉先生術後恢復良好,幾周後就康復出院了。

      專家解讀:以往的觀點,得了骨肉瘤,必須截肢,有的醫生認為“要命就別要腿,要腿就別要命”,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90%以上的骨肉瘤都會透過肺轉移造成死亡,把病肢切除,也不一定能保住患者的命。直接截肢會給患者帶來終身的殘疾,甚至是“幫助”病人加快死亡(加速轉移灶的出現)。對於有潛在轉移的腫瘤患者,新輔助化療就是在腫瘤的病灶區的供血動脈埋植一個導管連線化療泵往裡給化療藥,提前殺滅了潛在的轉移灶,避免術後復發,所以保肢治療也更加安全可行。

      誤區三:骨肉瘤患者手術越早越好

      一對從山西過來的父子,孩子才十六歲。由於家庭貧困,住院後只做了兩次化療父親就要求手術,但是當時化療週期還沒有完成,評估也沒達到手術前的要求,倉促手術結果是術後腫瘤很快復發,患者疼痛難忍。

      專家解讀:手術進行的太早,醫生是做無用功,家屬多花錢,患者也多遭罪。因為骨肉瘤有三個病灶,除了腫瘤的原發病灶外,還有衛星灶(跳躍灶)和遠道的亞臨床灶,不把這兩個病灶控制了,做完手術還是會復發。手術前先化療就是針對腫瘤的一些邊界不清、高供血、呈浸潤性生長的原發病灶使它最大限度的縮小,使衛星灶和亞臨床灶得到殺滅控制。

      化療後手術前的評估非常重要,腫瘤的疼痛消失,區域性面板溫度降到正常,腫瘤處深壓痛消失,腫瘤與周圍軟組織的活動度加大,超聲影像血供減小或消失,X線平片及CT均提示;腫瘤骨減少修復增加,腫瘤的邊界清晰,達到以上這些條件就可以手術了,否則手術後的復發的可能性就會很大。

      誤區四:化療的毒副作用能導致死亡

      談到骨肉瘤化療的毒副作用時,李教授用患者化療前與化療後的兩張照片做了對比,第一張照片中的患者左股骨處全是手術後的疤痕,且一直在流膿出血,CT片顯示病灶區域血供高,水腫。這位患者來找到李主任之前,已經反覆做了八次手術,左股骨處已經潰爛。第二張是應用化療泵化療後的片子,這張照片顯示:患者的患處腫塊已經變小,傷口癒合,CT顯示病灶區含水少,血供也降低了。

      專家解讀:化療的毒副反應主要有消化道反應,包括噁心嘔吐,腹疼腹瀉;骨髓細胞抑制,包括血小板下降、白細胞降低;內臟損害,包括心臟、肝臟、腎臟,肺部損害。其它的還有發熱、皮疹、脫髮、聽力下降、出血性膀胱炎等。

      由於對惡性腫瘤和化療的陌生,加上某些電視劇的不適當宣傳,很多人對化療充滿恐懼。化療對人體器官的損傷是存在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要尋找一種既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又能使人體健康器官的損傷降至最低的化療方法來進行治療,皮下埋植式動脈化療泵化療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這一技術是在腫瘤肢體的供血動脈近端插入一個導管,與皮下埋置的給藥裝置(化療泵)相連線,透過體外針頭穿刺化療泵與導管相通,其優勢就在於化療藥物進入體內首先流經腫瘤區域,使肢體腫瘤區域的化療藥物濃度提高四到六倍,而化療藥物濃度每提高一倍,療效可以提高10~20倍,並且區域性化療的毒副作用小於全身給藥。相比其他化療方法而言,皮下埋植式動脈化療泵可長時間埋在皮下,在普通病房就進行了化療,由於療效好副作用低,可以減輕患者需要多次化療的痛苦。

      誤區五:化療效果好 就不用做手術了

      六歲的甜甜在醫院做完化療,效果特別好,家長為了孩子免受痛苦,堅持不做手術,結果兩年後骨肉瘤復發,只能採取截肢的辦法保住她的性命。

      二十一歲的漂亮姑娘小敏,彈的一手好鋼琴,在大腿處發現骨肉瘤,CT顯示病灶區模糊,邊界不清,這時候既不能進行保肢的手術,也不能做截肢手術,用新輔助化療技術化療五次後效果特別理想,這時候醫生提出手術,家長不同意。直到4年後,病情復發區域性又隆起腫物,而且越長越大,小敏很快回到醫院接受了截肢手術。但幾周後,她還是因為癌細胞擴散去世了。

      專家解讀:骨肉瘤的治療需遵循‘化療——手術——化療’的原則。很多患者在化療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往往就不願接受手術的痛苦,殊不知,這樣會引起多麼嚴重的後果。在化療取得比較滿意效果的時候,一定要透過手術把瘤骨取出。手術前的化療目的是殺滅腫瘤的衛星灶及遠道的亞臨床灶,腫瘤區域性有一個清晰的外科邊界,為手術創造條件。如果不將腫瘤切除的話,化療後沒有完全死亡的腫瘤會慢慢活躍起來,臨床上我們看到的區域性腫物又隆起了,而且再次化療的效果會不佳。

  • 2 # 我愛我家

    以下回答摘自《名醫專訪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方斌:骨肉瘤常見問題 》

    骨肉瘤並非絕症,只要早期發現、正規治療,骨肉瘤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即便是高度惡性骨肉瘤,經過規範治療,多數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以最常見的普通骨肉瘤為例,5年生存率可達70-80%。如果患者有5年無瘤存活即可認為臨床治癒,雖仍有復發、轉移的可能,但比例很低。

    總的來說,目前骨肉瘤最主要治療方式為大劑量個體化新輔助化療聯合手術治療。除此之外,還有傳統的截肢、放療等治療手段。化療在骨肉瘤中的治療非常重要,正因為化療的普及和規範開展,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從不足20%提高到60%以上。手術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能否完整徹底切除腫瘤是治療成敗的關鍵。過去由於醫學條件有限,手術治療主要採取截肢的方法,大大損傷了肢體的功能及患者的形象,對患者心理的傷害很大。隨著醫療的發展,保肢治療逐漸取代大部分的截肢術,保肢率可達到80-90%以上。再加上新輔助化療的應用,患者生存率已得到顯著提高。現代腫瘤學日新月異,諸多新興的治療方法如靶向、免疫等方法層出不窮,眾多醫學科研人員還在不斷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尋找新的方向,必將為難治性、進展期骨肉瘤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

  • 3 # 臨床營養科譚濤峰主任

    骨肉瘤治療方法包括術前化療、保肢手術和術後化療等幾個階段:

    1、化療:可先透過化療殺滅腫瘤微小轉移灶以及衛星病灶,使腫瘤區域性壞死,體積縮小,達到手術切除的條件,並在手術後根據腫瘤壞死程度對用藥方案進行調整;

    2、手術治療:透過保肢手術對腫瘤病灶進行切除。

    另外,放療效果較差,一般無需透過放療手段治療骨肉瘤。

  • 4 # 腫瘤科醫生—吳福榮

    目前骨肉瘤治療方案主要由術前化療、手術切除病灶和術後化療三部分組成。對於骨腫瘤患者,手術治療(截肢或保肢手術)仍是骨肉瘤治療的主要方式。手術的目的在於儘可能將病灶完整切除,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

    對於骨膜骨肉瘤,可先考慮化療,再行廣泛切除。對於高級別骨肉瘤(包括髓內型和表面型),均建議先行術前輔助化療,化療後進行評估再分期,若對於可切除的腫瘤,應予廣泛切除。當切緣陰性、化療反應良好時,則繼續化療;而化療反應差時,可考慮更改化療方案。當切緣陽性、化療反應良好時,則繼續化療,同時考慮其他區域性治療(手術、放療等);而化療反應差時,可考慮更改化療方案,同時考慮其他區域性治療(手術、放療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孩子回家,說老師壞話你會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