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順吉祥18
-
2 # 康健青山微雨秀
年味是門上的對聯、門上的福字;
年味是窗花、是相互的問;
年味是相互的拜訪與推杯換盞的笑談;
年味是人們提的各種食材;
年味是人們急匆匆回家的腳步;
年味是不眠的守歲;
年味是廚房裡的煎炒烹炸;
年味是工作中的換休;
年味是週而復始的期盼;
年味從未遠去……
-
3 # 當代人物網運營中心
時代拋棄你,不僅僅是年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通訊資訊進步的驚人,生活與社會的進步驚人,這樣的速度,改變了一些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生活品質。
-
4 # 輝哥HG
小時候年味濃的原因是:生活條件差孩子就等過年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大人們除了拜年、祭祖之外喝喝酒、串串親戚、打打牌,因為很多沒有電視更沒有網路也沒有司機。
-
5 # 觀海0001
不是說誰的原因導致的,社會發展的快,生活節奏快,也拉大了人的生活空間,撕裂了很多原來的社會關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想著能省點事就省點事,一共放假沒幾天,想歇一歇,所以年味就在這種簡化中消失了,生活需要儀式感,其實年味就是各種過年的習俗,禮儀和折騰,人都想省事兒,就沒有了這種儀式感,也就沒有了年味
-
6 # 郭建蘭文旅大視野
春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最盛大傳統節日,過年是民間傳統的說法,從除夕到大年初一,這一天一夜的過程就是享受過年的味道!
中國人對過年非常講究,一年一度的過年也是一家人團聚,親戚們相互走動的重要禮儀!中國人有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表達了家的重要性,也是親情勝過金錢的意思!
傳統的過年,每個家庭都要親自磨豆腐,殺豬宰羊,清掃房舍,祭祀祖先和灶王爺,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貼對聯,熬壽(就是除夕夜熬一宿),初一凌晨12點放鞭炮;初一穿新衣,自家同門之間互拜,初二走孃家,初三走舅家,初四初五走姑姑姨姨家,過了初五叫破五,就可以朋友們聚會,可以外出!
有的地方還在除夕夜燃起火堆,將過去不好的東西付之一炬,將未來和希望點燃,一家人圍坐在火前,等待新年的來臨!
如今,城裡為了安全不讓放鞭炮和煙花,鄉下人口越來越少,還有很多家庭成員分佈在世界各地,早已沒有了過年的習慣!加之大家平日內也是天天像過年,所以大家感覺到過年氣氛越來越淡!
但歲歲年年都一樣,年年歲歲有不同!一樣的是回家的腳步,親人們相見的喜悅;不同的是每個家庭面對一年一度的歡聚採取的方式!中國人很多已經把過年變成了一家人的旅遊,把過年當成了難得的家族文化傳承的課堂!
我還是希望我們的年味越濃越好,留住中華民族數千年積累的好東西好傳統,過年真正過的是親人的相伴,家人的相聚,祈求平安吉祥和繼往開來!
-
7 # 昌盛繁榮5
以前,365天只有過年才能享受那麼幾天的“放縱”並且可以放開吃喝,多麼渴望啊!現在天天隨便吃喝了,年假期反而需要“收斂”了,很多人還借“旅遊”來避年!所以年味沒了
-
8 # 童白丁
人的生存速度越來越快,一個簡單的比喻,之前坐綠皮車,很慢,但可以看田野炊煙牛羊農人。現在高鐵到達很快,卻看不清什麼了。
-
9 # 無故事王國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人遺忘了年味,有沒有年味其實並不在於環境如何,氣氛如何,如果心中有年,即使自己一個人也會有味道。我認為有沒有年味,在於你自己對於過年的參與度,我們以前過年總是喜歡忙活,準備很多東西,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甚至從臘月開始就開始準備一系列的工作,臘八蒜,臘八粥等等等等,這就跟你談戀愛似的,別人對你好,你可能不珍惜他,但是你對對方付出了太多,你就會格外珍惜他,離不開他,因為你付出的太多感情。 如今年輕人過年基本上沒什麼願意張羅,參與度,付出的情感自然就少很多
-
10 # 耕耘荷
中國乃文明大國,綿延5000年。隨著文明的繁衍,年味伴之而生了。單純一個“年”字,古時說是一隻大獸,常不定時的禍患民間,勤勞勇敢的祖先們,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大膽運用貼桃符、掛戟劍驅惡避邪;大量囤積年貨以備“年”這個大獸來時奉敬於它,久而久之,大獸“年”,受到隆重寬待後,也就自然而然地避隱深山老林,但它還定時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必來一趟。隨著文明古史不斷推進和發展,貼門聯、辦年貨也就約定俗成了。舊時,大戶人家每到年關囤年貨、掛彩燈、放鞭爆、請大戲等等;窮人家,修整茅屋、洗刷門窗、添換新衣、給孩子買玩具、發壓歲錢,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低人一等。過去有句老話,小孩望過年、大人望做田。民間至今還流傳:正月裡過年,二月裡賭錢(玩遊戲一類),三月裡看戲,四月裡做田。真正是年味豐足了。只是在八十年代後,祖國城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人居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小孩望過年,只是往年平時人們經濟拮据、生活太苦,而今家家身居新房、路路暢通、不愁吃穿,所以年味也就漸漸淡了一些……。
年味,我認為仍是存刻在人們腦海中,不會淡忘的,要不然大家從千里之外、路遠迢迢地往家趕……?
年味,從不忘記辛勞的人,更不會淡淡地離去;只不過是和人們拉近了關係、平行了位置罷了。
-
11 # 走在愛的教育路上
年味我們一直沒有遺忘——團年(吃年夜飯)得壓歲錢、放鞭炮、三十晚守歲、正月初一包餃子吃湯圓等等!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在進步,我們必須順應社會潮流,為了保護環境不燃放煙花炮竹,只為我們的明天更美好。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環境得以控制後年味依然有。到時我們會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
12 # 我是知妘
鞭炮不放了,為了環保為了防火;出門不逛了,為了不得流感肺炎;生活變好了,期盼變少了;越長越大了,快樂確少了。人們對生活的追求變了,年味也就淡了!總喜歡回憶小時候,那時的我們在簡單中快樂,多希望現在的我們在快樂中而變得簡單!
-
13 # 喵喵喵的喵
年是一個農業社會的節日,又稱為春節,它以驅趕年獸為象徵,實質上慶祝的是萬物復生的春天。
問題來了,如果現在的人不種地了。。。。
過年還有意義嗎?
因此,並非人遺忘了年味,更非年味遺忘了人,而是一個工業化為主導,充滿手機和電腦,一年到頭不分季節工作的世界容不下為了農業生產而慶祝的年了。
氣溫不再影響人們工作,春天萬物復甦,不再給人帶來喜悅。植物生長不再意味著收穫。過年的經濟基礎正在消失,導致不再存在文化上的意義。
中國社會正在變化,正在轉型。
因此,大家不想過年,成為了必然。不出五十年,等農業技術逐漸進步,農業生產集約化,大概會出現新的節日了吧。
回覆列表
兩者都不是。正確的回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資生活渴求已不再強烈,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變得不再渴望,也就有了人們對‘年’的期盼不再象已往那樣——非常期盼過年。
1、20世紀6、70年代,那時的兒童哪有不盼著過年的。急得每天數著還有幾天過年。我是60後生人。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平時吃得是由糧店按月供應的成品糧。不管你夠不夠吃,每月固定就這些,吃了就拉倒。因而,父母每月對吃的糧食都得精打細算,生怕吃斷頓了。
用的也是用各式的票再加現金來完成。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到,還得有‘票’。什麼布票、糧票、肉票等。因那個年代商品奇缺,沒有票就是你有錢也是無濟於事的。
衣服壞了再補一下,有時每件衣服補丁落補丁。可當時這種穿戴似乎沒有人笑話——因習以為常。
平時吃糧都得省看吃,別說吃肉了,那就更是一種奢望。衣服只有過年才興許給孩子們買件新衣裳,大人還捨不得換件新的。
因而,當時的人們別說是小孩就連大人也盼著過年——能改善一下伙食和穿戴。
2、如今生活照比往日強多了,吃穿不愁。平日吃、穿、用都已滿足需求,也就沒必要盼著過年。改革開放後,物質豐富,商品種類齊全,要啥有啥。過去北方冬天吃不著的瓜果蔬菜如今都能吃上。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只要有錢就沒有買不到的東西。過年吃的和平時沒啥大的兇別。
平時穿的衣服、褲子、鞋等都非常的時髦,並不需要待過年時再填衣物。
3、文化方面已不再是過年扭扭秧歌就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是多方面多渠道欣賞各方面的文化大餐。六、七十年代,當時我們當地流行著東北大秧歌。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滿城沸騰。人們爭相走出室外觀賞各式各樣的秧歌表演。因當時電視並未有,只有極個別的單位有臺12寸黑白電視機,且沒有天線,用室外天線接收播放,螢幕全是‘雪花’根本看不清影象中的人及景色。人們只有待正月十四後,去欣賞這文化大餐,達到滿足的地步。
總之,年味淡了,不是人們把年忘了,也不是年把人忘了,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盼著平日裡象年一樣的生活。如果一年中只吃一頓餃子,你能不盼著過年吃餃子嗎?當然要盼。而經常吃餃子,你還盼著過年那頓本已平常的餃子嗎?當然不會。
不管是人們對年的冷淡還是熱衷,‘年’是不會因人的喜好而不來的。只要活著,必定躲不過去這年。
珍惜吧!有些人卻沒能過去這看似平淡的年,而離開了他的親人。是否在地下過年,如何過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