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
2 # 一切隨緣馬彥
劉墉的毛筆字一股肉勁,纏綿,筆法有晉人遺韻,但缺少晉人飄逸的風骨。由於混跡官場多年不免在字跡中多少流露出一點油滑和玩世不恭。總的來說老劉字的字貴族氣較濃,畢竟皇帝老兒身邊的人,字的架勢要比貧民百姓多了幾分從容不迫。
-
3 # 梁發光
這幅字不是劉塘的夲來面目,屬臨寫作,要臨肯定是比他寫的好不多說!劉塘傳說寫字下過大功夫,鍋還是書寫姿勢不正確造成的,就現在劉的字很值錢,因他的地位而言,沒有他見不到的帖,所以他臨學過的帖也很多,有消化不良現象,學董得舒朗少清瘦妍妙,學顏肉而少骨,與當官吃肉多有關,基夲是虞的路子規矩有佳,藏而不露,滿肚學問字如人,處事圓滑不出鋒,多少年來留英明!再多說明一點,我評論過不少書作,人物,並不是比人家高,歷來學書人通病,眼高手低,沒有一個大書家不說閒話不好,和人無完人一樣,做飯的百分之百適合口味是不可能的!
-
4 # 書揚文化
其實,對於我們而言,對劉墉最大的印象莫過於影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劉墉的形象了。在歷史上劉墉確有其人,並且是清代十分有名的官員,除此之外,劉墉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在中國書法史上,特別是清代的書法史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清代,有一位叫做王文治的書法家和劉墉齊名,被稱為淡墨探花,從字面我們就可以知道王文治比較擅長用淡墨。二劉墉則被稱為濃墨宰相,這就說明劉墉的書法用的更多的是濃墨。濃墨其實是一種書法風格的表現形式,不管是淡墨還是濃墨都是書法中比較難得表現形式。
在清代的書法家中,特別是官員的書法,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都往往被稱為館閣體,這是時代的風氣。而劉墉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去是十分不容易的。至於造假,有利益的趨使就是一件避免不了的事情,在現今的拍賣會上,劉墉的真跡其實寥寥無幾,但要是能得到一件清代的高階仿品也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
5 # 安意如
先說觀點,劉墉書法初看並不美,但越看越有味道。其書作外表以樸拙示人,內涵卻耐人尋味。這正是劉墉的高明之處。我總結劉墉的書法特點:沉靜雅然,厚朴而靈動。
劉墉深受儒家思想“中庸”的影響,書法審美以中和為尚。所以在乾嘉樸學盛行,書法家紛紛轉向對碑的學習和研究的時候,他依舊堅守貼學派,正是受這個思想影響使然。劉墉是清代貼學重鎮,對伊秉綬、何紹基、沈曾植等書法大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劉墉的書法風格主要受倆人影響最深,其一顏真卿,其二蘇東坡。他作書喜歡用狼毫,用墨濃、重、黑,所以有“濃墨宰相”的稱號。歷史上對其曾有“墨豬”之譏誚,實際上這正是劉墉的過人之處。他的墨雖重,卻並不呆滯,源於他用狼毫,用筆取“骨勁勝”。他學顏真卿,卻能靈活靈用,這很不簡單。沙孟海先生曾評:“他(劉墉)的大字學顏真卿,寫得出神。顏字是多麼森嚴的一種書體啊,出於他的手,卻變成和宛通靈的一副面目了。”
至於不懂書者,譏誚劉墉書法為“墨豬”,真謬論。“墨豬”者,形態肥而笨劣,氣息滯濁。而劉墉作品恰恰相反,那些濃墨的筆畫並非缺乏骨力,而是暗用頓挫,骨力內含。如上圖作品的“歲”字,用筆雖然濃重,但起筆、行筆、收筆、轉折、提按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真高明之處。這幅作品結字平和,不劍拔弩張,字富天真爛漫之趣;字字獨立,結構疏朗,有楊凝式《韭花貼》的神韻。
《藝舟雙楫》記載:劉墉的學生,翁方綱的女婿戈仙舟互問兩人書法,翁方綱說“問汝師哪一筆是古人?”劉墉反駁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可見他在學習古人的過程中也在努力擺脫古人的束縛。劉墉的書法之所以能被廣泛接受,並啟發眾書法大家,即在於他筆下有古人,而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這才是對古人最好的繼承,而沒成“書奴”。
黃庭堅有“筆短意長”之說,劉墉受其啟發,點畫不求龍飛鳳舞,而求深厚中的靈動,不愧其“濃墨宰相”的美譽。
-
6 # 師範小王子
劉墉初學董、趙,尤喜東坡,後習北碑。其書喜用重墨,號濃墨宰相,書風綿密厚重而又不乏骨力。用筆時出新意。有一次劉墉寫了一幅字讓妻子拿給老丈人看,老丈人寫字很保守,講究筆筆要有來歷,於是笑著對女兒說:你問問他,哪一筆是古人寫的?妻子回來後,劉墉問:老泰山怎麼說?妻孑說:他問你哪一筆是古人寫的。劉墉說:你回去問他,他寫的字哪一筆是自己的?透過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劉墉寫字還是比較重視寫出新意的。
-
7 # 戲品聊齋
一、劉墉其人?劉墉,康熙五十九年出生于山東諸城,他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二、劉墉其書。劉墉的書法隨乾隆年間的書壇風氣而不斷變化的。開始的時候學的是趙孟頫,後來又學習董其昌,再後來又學習很多諸多名家,博採眾長。從他的書法作品中,很難看出他從行跡上模仿古人書法。比如他的行書《臨初唐書軸》,筆畫圓圓軟軟,細體會其筋骨,會感到沉著內含,最能體現劉墉的“綿裡裹鐵”的絕妙風格。雖然劉墉的書法以筆畫豐肥為主要特點,但他卻能常常出現細瘦如筋的筆畫,忽肥忽瘦,變化無常,還表現了藏巧於拙、自成萬態的情趣。有意思的是,劉墉非常喜歡濃墨,寫字比較圓厚,不加連綿,空白寬大,在一種特殊的手法中,表現出獨特的境界。不喜歡他的書法的人,評價他的書法好像“墨豬”、“兔糞”。
三,劉墉其人。劉墉是個非常不一般的人,他的書法實際上是和他的官位、生活環境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因為他是個羅鍋,常常因為這個原因被人嘲笑,但是他卻是個很能幹的大臣,歷經乾隆、嘉慶兩個朝代,直到年近九十才壽終正寢。可謂德高望重,所以民間多有關於他的傳說,很多還帶有不少傳奇色彩。但從書法角度來講,劉墉的書法如同其人,值得書法愛好者研究。
-
8 # 福筱航
個人認為寫的好有個性
有的人寫得好可是可是沒有個性
名人字畫的暗規則
首先必須是名人名聲大
其次才是字畫
王侯將相的都是如此
-
9 # 一瞬凝眸
“濃墨宰相”和“淡墨探花”分別指誰?
說到“劉羅鍋”(劉墉),一定是家喻戶曉,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勤政、廉潔”,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其事蹟廣為流傳。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劉墉除了在政治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他與同時代的書法家王文治齊名,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說。
劉墉勤奮好學、師古不泥。其書法擅長行書、小楷,初學董其昌和趙孟,因而珠圓玉潤;中年以後受到蘇東坡等人書法的影響,形成了雄健堂皇、鏗鏘挺拔的書法風格;晚年以後,劉墉學習顏真卿,對碑學也多有涉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敦厚寬博、貌豐骨勁、味重神藏的藝術特色。或謂劉墉書“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清稗類鈔》之九《劉文清書自成一家》)。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故人稱之為“濃墨宰相”。
王文治,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探花,以書法稱名於世。與劉墉、翁方綱、梁同書並稱“清四家”。王文治早年受到褚遂良、笪重光、董其昌的影響,再加上其潛心禪理,形成了婉約飄逸、勻淨嫵媚的風格特徵,作字喜用淡墨,以表現其疏朗秀潤的神韻,故被世人稱為“淡墨探花”。
-
10 # 千年蘭亭
劉墉的書法以濃墨取勝,自成一格,在清四家中是較有成就的一位。
劉墉學書,受時代影響,也從董其昌和趙孟頫入手。但在他中進士後,轉而致力於學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等,並上溯鐘王,熔鑄古今,終自成一家。
他用墨行筆濃中有淡,拙中含巧。雖有些作品中有一些極肥厚的用筆,但因他將字與字、行與行的距離拉得較開,所以給人以清爽疏朗之感。
他的書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行筆從容,給人一種靜穆之氣。
濃墨宰相劉羅鍋,名不虛傳。
-
11 # 書法雅集
濃墨宰相石庵
如果說書法作品也有上相不上相之說的話,劉墉的作品絕對屬於不上相那種。
因為劉墉的作品看真跡和看網上電子圖片絕對是兩回事。
先說說劉墉這個人,很多人對劉墉的認識大概離不開《宰相劉羅鍋》裡那個機智聰明天天與和珅鬥法的那位乾隆皇帝的寵臣。
《宰相劉羅鍋》的片頭序幕有一個印章——“不是歷史”,確實,真實的劉墉和《宰相劉羅鍋》中的劉墉不太一樣,少了幾分狡黠,多了幾分謙謙君子的風度。劉墉可謂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清華世家,他祖父是進士,他父親劉統勳也是進士,劉墉也是進士出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可以說位極人臣。
在書法上,劉墉學趙孟頫、鍾繇、顏真卿、蘇東坡,然而不受古人拘囿,自成一體,他的字初看又圓又軟又滑,像一團團棉花,因此還有人說劉墉的書法是“墨豬”,但是劉墉書法細看會發現骨氣洞達,綿裡藏針。有人用“清、靜、淡”三個字概括劉墉的書法境界,非常貼切。
劉墉在書法上的貢獻是突破館閣體束縛,乾隆皇帝是一個極其喜愛書法但是審美又不甚高明的皇帝,比較喜歡規範整飭的館閣體書法,以致上行下效,館閣體盛行,在這樣的條件下劉墉敢於突破館閣體牢籠自成一家,在書法史上影響甚大,呈現出的書法新面貌與當時的鄭板橋、金農等相應。
回到開頭的話題,如果見過劉墉作品真跡,會為劉墉那濃墨之下洋溢位的厚味兒十足的丰姿喝彩,不愧是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
-
12 # 永和那年
劉墉書法典型特點是肥而不膩,豐腴有骨,這是非常難得的境界,這要有很深的功夫,清人書法,劉墉能進前五,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都有其一席之地!
-
13 # 老路書法
沒想到諾貝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和劉墉是山東老鄉。
劉墉生於1719年,卒於1804年,山東高密人。曾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嘉慶二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書法境界,可用靜、淡、清三個字來概括。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之後又學鍾繇,顏真卿,蘇軾等,之後自成一家,是清四家之一。
劉墉的書法,結體嚴謹,筆畫豐腴,骨力十足,跳出前人之窠臼,超然獨出。
作品中的捺畫,明顯受顏真卿的影響,有篆籀筆意。
-
14 # 楚秋堂
先回答樓主的主要提問。我學得劉墉的書法水平很高,在清代被稱為當時的帖學大家,有“濃墨宰相”的稱呼。樓主發的那張他的字,似乎並不是其代表作。我找了幾張他的代表作圖片,一觀便知。
現在來談真正的劉墉。下面這段是他個人的一個生平簡介,或許能看出歷史對他的評價。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他的書法造詣確實深厚。小楷、行書、草書皆擅長。尤其是行書,敢於下筆潑墨,重按之中對比極細的線條,使得他的字形成了一種新的味道。從我找到的上面幾張作品中可以看出,石庵公的字線條渾厚、圓潤之中起筆之處均有韻味,所以收筆之處,無論是否出鋒,他都一律藏起,體現了文人字中的“含蓄”這一特點。
其字中可以看出其受東坡公的字的影響較大,並在結體成字上又參合了鍾繇、晉代小楷之韻致,形成了“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的書法特點。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叢集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而且,他的字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創新。要知道,清初的書法受明代董其昌影響極大,一時間,館閣體盛行,書法的面貌大都相似,很難有人跳脫出來。另一方面,清代後期因康有為等人的言語“霸權”,讓整個中國的書法興起了“興碑貶帖”的書學之風,人們都去追學碑,當時湧現出來的碑學大師們就是在那樣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出現的。縱觀整個清代的書法歷史,可以得知,無疑,劉墉是偉大的。他無愧於帖學大師,同時他創新的書體,改變了人們對館閣體的那種認識,豐富了當時的人們對書法美學的認識。這是他在書法上的最大貢獻。
今天,有一些朋友感覺欣賞不了劉墉的字。其實是沒有真正瞭解書法美學中的要義在哪裡。因為,中華書法的歷史汪洋之中,書法的美是多姿多彩的。我們只有多參閱古人書論、藝論,瞭解相關知識,同時輔以閱讀大量碑帖,才能提高我們的眼力與藝術欣賞力。
-
15 # 不二齋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劉墉並不陌生,因為早年曾有一部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這部電視劇叫《宰相劉羅鍋》,這裡的劉羅鍋就是劉墉,他不僅在詩詞、政治上別有建樹,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
他的書法因為喜歡用很濃的墨,被人稱為“濃墨宰相”,當時和他齊名的另一位書法家,叫王文治,被稱為“淡墨探花”,同時他還和清代的成親王、鐵保、翁方綱併成為清四家,可見他的書法在當時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劉墉初學書法,受到當時書法風氣影響很大,不過在那種時代下,受到影響是難免的,每一個人都無法擺脫時代的影響。他初學書法學習當時流行的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書法,因為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比較喜歡這二人的書法風格,同時劉墉也學習館閣體書法,以參加科舉考試,這也是他一聲都沒有擺脫掉的。
後期劉墉楷書學習蘇東坡、二王甚至碑學書法,書法風格為之一變,在眾多的的館閣體書法中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雖然這種風格仍然沒有完全擺脫館閣體的影響,但足以使他成為清朝帖學集大成者。
劉墉雖然力圖改變,但沒有像鄭板橋一樣破壞式反叛,自創亂石鋪街體,而是在自身基礎上,汲取古人智慧,形成自己風格。
我們今天談書法,很少談到劉墉,是因為在清朝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新穎的東西太多了,清朝前期的王鐸,中後期的碑學,掩蓋了帖學,加上帖學又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沉浸在前朝的陰影之中個,文人也不滿足於小修小補了。
才有了後來對於碑學的大家讚揚,以及碑帖融合。這和當時的整個社會大環境也是分不開的。
-
16 # 秀秀一說
劉墉,民間稱劉鑼鍋。
清代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官至東閣大學士。
書法取法顏真卿,蘇軾,董其昌,楷行都擅長,用墨豐厚,別具面目,被譽為"濃墨宰相"。同時代另一位書家王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二人在用墨風格上不同。
《宰相劉羅鍋》裡李保田飾演了一番劉墉書法,相比之下看還是差異大。由於清帝崇尚董其昌,所以清人的董味還是比較重的。
清朝是碑學帖學並行的年代,是書法史上百家爭鳴的好時光,也是書法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完全沒必要分個高低,喜不喜歡,看個人了。
僅供參考
-
17 # 一笑瑩
一,以下只是個人看法,不代表群體意見,僅作參考,不喜勿噴,
二,分清寫字與書法的關糸,什麼是寫字,什麼是書法,這二者之間是什麼關聯,不搞請楚這個關係,就評頭論足,未免使人可笑,
三,我個人認為,漢字的形體是寫字的基礎,好看耐看是寫字的目地,不知道這個,又怎麼評價美與醜,俗與拙呢,
四,我個人認為,線條才是真正書法的靈魂,所以我們要先寫好字,寫正確,寫工整後再談書法及書法藝術,不要認為能拿筆寫字就是書法家,
五,繼承與發揚,要當書法家,就必須瞭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及漢字的作用與用途,不瞭解這些,你怎能知道漢字的演變史,美與醜,俗與拙,你又怎能從規範的字型中寫出自己的精神與韻味呢,
六,創新,這是每個寫字的人追求的目標,也是寫字人自以為是,不能與時俱進的惡習,表現為指責這個不行,那個不是,唯有自己……這是典型的埋頭拉車不看路,一輩子做夢當書法家,而社會不認可的書法家,甚之有人拿錢買帽子,買證書,自吹自擂,最終曇花一現,
七,自欺其人,就象故事中皇帝的新衣一樣,現在從中央到鄉村都成立了書法家協會。為什麼不叫寫字協會或書法協會,因為家字值千金,是身份的象徵,是皇帝的帽子,只要戴上它,彷彿就至高無上了,
八,學無止境,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特別是寫字,書法,切記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要認清,不是拿筆寫字的人都是書法家,如果是這樣,書法家滿街都是,書法也就更不值錢了,
九,寫字養性,提升文化素養,大家都知道靜心養性,唯寫字磨鍊不急不燥的品性,在這不急不燥中禪悟書法,感悟書法藝術,而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文化素養,以文化育認知,從認識中瞭解書法的真諦,而脫變自我,逐步完善自我,達到最後質的飛躍,這才是從寫字到書法到書法家的過程,
十,字是練出來的,書法是玩出來的,練也好,玩也罷,是要經濟支撐的,這不是一朝一日,而是終身相陪,
今天只淡這些,淺薄之處還望海涵!
-
18 # 浮石散人
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他誕生於書香門第,長於官宦之家。其祖父劉棨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劉統勳為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於乾隆十六年(32歲)中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劉墉博通經史百家,工詩善對,精於書法,可視作為因政名而聞世的書法家。
劉墉所處的年代,恰逢酷愛書法的乾隆皇帝當政。乾隆自己寫得一手好字,朝野上下紛紛效仿,於是千人一面的"館閣體"幾乎風行了有清其後二百餘年。清代書法雖算得繁榮,但已無晉唐生氣。而劉墉的書法卻能突破世俗,自成一體,也是難能可貴。
評價書家成就,不免從傳承、筆法、結體及對後世的影響等方面來作比較,繼承如何?有無創新突破?等等。劉墉善使濃墨,既行成自己的書風,也使行筆總顯滯澀,難以舒展;他多以行公文為主,故大小勻稱,中規中矩,卻缺少變化靈動。
儘管如此,由於有著深厚博大的文化積澱,劉墉的字總體來說骨骼分明,內涵剛勁,細看不失蘊味。其書法之境界可以“靜”、“勻 ”、“清”來概括。這是他超過同代人之處。所謂“濃墨宰相”之稱,恰如其份。
一孔之見,望方家同好斧正。
-
19 # 七年娛樂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他是乾隆年間的重臣,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蘇學政、內閣學士、湖南巡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嘉慶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卒諡文清。著有《石庵詩集》。他的書法由董、趙入手,而後遍臨晉唐宋諸家,尤得力於蘇東坡、顏真卿和晉唐小楷,融會貫通,自成格局。其書點劃豐腴處短而厚、細勁處含而健,對比強烈;結字內斂拙樸,而決不擁塞,端重穩健中透出靈秀;章法輕重錯落,舒朗雍容。整體風格含蓄蘊籍,精氣內斂,渾若太極,貌端穆而氣清和,有碩儒老臣的持重,無恃才傲物的輕佻,似乎包有永珍而莫測高深,洵然可敬。因為喜用濃墨,時號為“濃墨宰相”。
回覆列表
在清代四代均為進士,門第顯赫的不多見,但清代中期“四大書法家”(翁方綱、劉石庵、成親王、鐵保)之一的劉石庵,不僅他是進士,而且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均為進士。劉石庵就是坊間傳說的劉羅鍋。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卒於1804年(嘉慶九年),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他的書法,融合古人之長,外似豐潤軟滑,實則內涵剛勁,骨肉兼備,故後人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
劉石庵書法
他做吏部尚書時,批閱公文後常畫十字,若有司員私自仿效,他能立刻辨認出來,並告誡下屬們說,我的書法是無法仿造的。其實,摹仿者正是他的家眷,並且是由他教匯出來的。
劉石庵晚年書法名滿天下,求字者絡繹不絕,因疲於應酬,多使人代筆。其三位如夫人都是他的代筆人,世傳凡鈐蓋“飛騰綺麗”朱文印或署款只落“石庵”兩字,並用長方形“石庵”印的,都是如夫人所書。在劉石庵給如夫人的家書中,每談及書法用筆之道甚為詳備,可見她們是得到其真傳的。
劉石庵書法
此外,還有一些人為劉石庵代筆,那就是他的鄰居瑛寶。瑛寶姓拜都氏,字夢禪,號間庵。一說字煦齋,號夢禪居士(《船山詩草》)。滿州正白旗人,是大學士永貴的長子,曾任筆帖式,30歲時因腳疾辭官,居家以詩歌筆墨自娛,同劉石庵關係密切,時通書信,累計約有200次之多。瑛寶對這些書信非常珍視,裝裱成三冊,經常觀賞臨摹,所以他的代筆也很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