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針見血看評論
-
2 # 老外二三事
金庸武俠小說令人們如醉如痴的原因,就在於其以藝術的形式契合了人們於現實世界中的潛在慾望,而人們的這些潛在慾望在小說的江湖社會中獲得了實現。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彎弓射大雕”金庸的武俠鉅著《射鵰英雄傳》已經成為武俠作品的標杆。製片人肖然說,“翻拍《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部經典之作幾乎活在所有觀眾的心目中,而面對大眾累積下來的口碑與期望,很多製作人都會望而卻步,因為稍不注意就會引來諸多負面評價”。
然而,正是因為有難度,也恰恰激起了郭靖宇的鬥志和激情。他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射鵰’。拍這個戲時,我真的有個夢想,讓90後、00後愛上這個戲,我為什麼有這個夢想?我也問過許多90後、00後,他們也知道《射鵰英雄傳》,他們也知道郭靖和黃蓉,但是並沒有讀過這本小說,也不知道它傳達著什麼樣的精神內涵,所以我感覺這個時代需要一部無論是家國情懷,還是愛情故事都寫得非常好的作品”。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圖譜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江湖俠義,更充滿了愛民之心與對天下蒼生的關懷。正是當下大部分影視作品所缺失的男兒血性、善惡之爭、家國天下等正能量情懷。”扶危救困、行俠仗義的江湖之道,所傳遞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忠報國”等正能量依然十分寶貴,更值得銘記。
“俠義精神”為何經久不衰“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武俠文化透過小說、漫畫、影視、電子遊戲、音樂等各種文藝形式展現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刻畫宣揚俠客精神。”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夏麗志介紹道。追溯武俠文化的歷史,最早可至春秋戰國時期。從那之後,歷代文人墨客圍繞武俠文化著書立說,發表見解。如果將這些作品中所表現的俠士按不同的文化觀念劃分,就有儒俠、佛俠、道俠等。從這種分類可以看出,武俠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具有深厚淵源。而其經久不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集中體現。
夏麗志補充說,各種武俠題材的文藝作品不管情節怎樣緊張、故事如何曲折、懸念何以叢生,都是為凸顯其所堅持的文化價值——這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總結出來的對生與死的覺醒和思考,對“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信念的篤定,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尋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武俠精神就是一種人生境界。所以,儘管時空轉換,社會思潮亦不斷嬗變,除暴安良、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義薄雲天等積極向上的武俠精神已深深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使一代一代的受眾對武俠文化產生了天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
3 # 若水商道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出自金庸作品《射鵰英雄傳》中郭靖之口。郭靖阻止蒙古軍屠城,挽救了十萬百姓生命,彰顯大俠風範和為國為民的擔當精神。在金庸作品中,還有一位能稱之為“為國為民”的英雄豪傑,就是作品《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是契丹人,被宋朝人養大,為人大氣磅礴,正義凜然,胸懷坦蕩,憂國憂民,為了宋遼和平,選擇了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雖是金庸筆下的悲劇英雄,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永在,歷久而彌新。可以說,俠之大者,身上散發著大義和大愛。
回到現實,面對突發疫情,中國政府舉全國之力,傾全民貢獻,而危難時刻,正是因為有了無數逆行者的為國為民、舍小家為大家、冒著生命危險投入“戰疫”的擔當,才取得了控制疫情的階段性勝利。一個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亂世江湖,一個是高度文明和繁榮發展的當今社會,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卻是契合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就是中國千年以來傳承在民眾當中的可貴精神。
“俠之微者”,帶有韋小寶口中的“好兄弟,講義氣”之意,但不是全部。“俠之微者”講江湖義氣,有濟人困厄、解一時之危之義舉,但帶有個人英雄主義、拉幫結派色彩,和“俠之大者”相比,格局、境界、人生價值等都有天壤之別。
-
4 # 聽風軒主
"俠之大小"這個問題和"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的意思差不多,行俠仗義不分大小,俠客必定是一個正直、善良、重孝義、愛國愛家的人。
"俠"就是仗著自己的力量幫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為。只因存愛,所以存恨,只因心慈,所以心悲,只因成王敗寇,所以濟弱扶傾,只因天下無道,所以以武犯禁。
大俠郭靖從小失去父親,生活艱難,因魯鈍初始武功也不高,但也並沒有阻擋他生性孝直、行俠仗儀的心,所以才會得到黃蓉的青睞,得到眾多江湖人士的幫助,最後更為國捐軀,得到世人的尊敬。而韋小寶雖說出身下賤,從小滑頭,愛佔便宜,但骨子裡是尚俠的,不然的話也不會為了茅十八去了宮裡,最後也是為了心中的俠義讓皇帝流放到荒島上。
以上兩個人物雖然是小說虛構的,但現實生活中從不缺乏行俠之人,小到路見不平舍力相助,大到為國為救人而迎難而上的人,你能說他們不是大俠嗎?
-
5 # 青峰頂的那棵松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揚善罰惡。
修習武術者,體力過人,有所謂內功外功之分。內功者,積聚體能之法者,能為武者提供勁力。外功者,招術也,乃使用體能之法也。修習武術者,講究內功配合外功,專門研究與修習殺人術。論搏擊之功,武者明顯優於普通人。自古以來,乃有武者以武犯禁之說。
中國武術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搏擊術,乃是動物得以種族延續的根本。同樣,搏擊術也是人類得以種族延續的資本之一。人類異於其他動物者,乃是有著高度的智慧。憑著人類的智慧,將搏擊術加以提升條理化系統化,於是武術就誕生了。
在冷兵器時代,社會治安差,戰火不斷,盜匪猖獗,武術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春秋戰國年代,天下出現大爭之勢,墨子提供"兼愛”與“非攻”的學說,後來墨家中衍生出了所謂的墨者。墨者專習搏擊之術,用來懲惡揚善,以踐行墨子的兼愛的主張。墨者可稱之謂武俠文化的萌芽。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囯出現了所謂的武俠文化。梁羽生先生用小說專門描寫武者們的江湖故事,被稱為近代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金庸先生,才華過人,乃是集武術小說之大成者,其寫作武俠小說的成就登峰造極,無人能出其右者。
金庸先生在《神鵰俠侶》中,借郭靖之囗,提出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主張,開闢了武俠形象設定的新境界。金庸先生以精彩的文筆成功塑造了郭靖、楊過、喬峰等經典的為國為民的人物形象。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主張,深入讀者的內心,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那麼俠之微者又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俠之微者,就是講義氣。金庸先生所寫的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書中的主人公韋小寶最大的優點是"好朋友,講義氣”。以韋小寶為例,有人認為俠之微者就是講義氣了。首先說明《鹿鼎記》是一部反武俠小說,韋小寶幾乎不會武功,除了講義氣之外,就是一個江湖混混了。韋小寶是江湖人,但他不是俠客。所以以韋小寶為標準來論俠之微者是錯誤的。
論俠之微者,當從其他金庸小說中尋找答案。《俠客行》是金庸先生的倒數第二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是倒數第三部。《天龍八部》成功塑造了頂天立地的為國為民的喬峰這個經典的武俠形象。所以俠之微者,應從《俠客行》中尋找答案。
《俠客行》中的俠客島其實是中原武林的管理者,對於作惡多端的江湖幫派予以消滅,對於維護正義的江湖幫派請其掌門上俠客島喝臘八粥參研絕世武學,這即所謂的賞善罰惡。賞善罰惡應是江湖中評判俠與非俠的標準線。因此,揚善罰惡應是俠之微者的標準,也是練武者的價值意義之所在。
武者,武德是其價值之根本,是其存在之意義。武功,乃是武德得以體現的載體。
-
6 # 脂肪故事
韋小寶說得一點都沒錯!
他是個大俗之人,俗到了極點,卻在極俗處,透露著市井的智慧和人生的豁達!
一、韋小寶是個極聰明的人,他沒讀過什麼書,卻在市井廝混間看透了人心,明瞭了世事,他能夠在皇宮混得風生水起,絕不只是運氣!很多覺得“講兄弟、講義氣”難稱為俠,可事實上,能夠做到這六個字的,又能有幾人?江湖上爾虞我詐、背後捅刀的還少嗎?
很多人,平時張口閉口兄弟,碰到事了,刀子捅得又狠又準,算什麼兄弟?哪裡有義氣可言?
二、在武俠的世界中,能夠為國為民而謀者,堪稱俠之大者,他們的心裡是黎民百姓、天下蒼生,除了大俠二字,再無其它詞語可以形容。俠不以成敗而論。郭靖率部苦守襄陽,最終折於戰火之中,這是不是俠?朱元璋陰險狡詐,都最終驅除蒙元,這是不是俠?
三、有能力為天下黎民百姓奔走的,畢竟是少數,那麼,那些武功平平、既無人脈,又無抱負的,算不算俠?當然也算!只要心中存著那麼一份正義,對得起兄弟、對得起妻兒、對得起自己,堅守一份底線,這難道不是俠嗎?
我們不可能用天下蒼生這樣宏大的主題去衡量俠之大小,只要能夠誠以等人,有一份堅持,為什麼不能稱為俠!
回覆列表
何稱為俠,俠,首先是英雄,如歐陽春。再首是義,如展照還有是謀,如徐良。最少不了的是仁,如郭靖。能稱為俠的人,八方鄰里,四方朋友的口碑,最重要的是怎麼讓眾人稱你為俠。